在线观看1024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综合野狼,欧美自拍清纯日韩一区二区三区,欧美 亚洲 国产 高潮

<dfn id="u8moo"><source id="u8moo"></source></dfn>
  • <dd id="u8moo"><s id="u8moo"></s></dd><menu id="u8moo"></menu><dd id="u8moo"></dd>
    
    
    <ul id="u8moo"></ul>
    <ul id="u8moo"><acronym id="u8moo"></acronym></ul>
  • <strike id="u8moo"><noscript id="u8moo"></noscript></strike>
  • <dd id="u8moo"></dd>
  •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時間:2023-02-26 18:11:39 設計 我要投稿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么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掌握《左傳》的體例、別名和先秦散文的特點。

     。、概括全文內容,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歸納本課詞類活用的類型、古今異義字和通假字等。

      4、歸納本課出現的文言特殊句式:介賓短語后置句、賓語前置句、判斷句。別動句和省略句。

     。、學習燭之武急國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鄭伯引咎自責的優(yōu)秀品質。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實詞、虛詞等文言知識。

      教學難點

      對古今異義詞、被動句的掌握。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導入:

      曾有詩這樣稱贊三國時期的一員虎將::“長坂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贝蠹抑肋@員將軍是誰嗎?(張飛)張飛他在羅貫中筆下有萬夫不擋之勇,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耳。喝退曹操的虎狼之師,不足為奇。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書生,他居然也能憑一己之力退敵,救國于危難。(板書課題: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

      一、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作者左丘明,記敘了東周前期240多年前的歷史,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內容,具有研究先秦歷史的史料價值,又有很大的文學的價值!蹲髠鳌吠怀龅奶攸c就是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蹲髠鳌肥且徊烤幠牦w史著,什么是編年體呢?我們可以從字面意義看其特點。編年體就是按照年代的發(fā)展來組織、記敘歷史事件的體例。如《春秋》、《資治通鑒》等。先秦歷史散文除了編年體外,還有國別體和紀傳體兩種形式。國別體是區(qū)分不同的國家,再按照時間的發(fā)展分別敘述歷史事件的一種文體。如《國語》、《戰(zhàn)國策》等;紀傳體則是司馬遷開創(chuàng)的以記敘人物為主要內容的文體。比如《史記》、《漢書》等。

      補充:《春秋》三傳

      《左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傳(zhuàn,解說義),由此看出,《左傳》是對孔子編著的《春秋》的詮釋,解說。另外還有兩本書也是對《左傳》的闡發(fā)《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因此我們把這三本書叫做“《春秋》三傳”。

      二、講解生字、詞

      氾(fan)南佚(yi)名夜縋(chui)而出若不闕(que)秦

      杞子(qi)楊孫戍之(shu)失其所與,不知(zhi)

      三、整體感知

     。ǎ保╅喿x分析課文第一段:

      〔問〕“侯”“伯”是什么樣的職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識?)

      明確:春秋時期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個爵位,等級依次有高低。

      〔問〕“以”是什么用法?它還有哪些用法呢?

      明確:“以”是因為的.意思,它還有“根據”(田家侯之,以興農事)、“把”(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來”(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問〕第一段中兩個“于”的用法是否相同?試具體說說它們各是怎樣的意思?

      明確:不同,前一個是“對”,后一個是“向”。

      〔問〕第一段中兩個“軍”字是什么意思?它用法是什么用法?

      明確:都是名詞作動詞,駐軍。

      〔問〕晉侯、秦伯為什么圍攻鄭國?

      明確:因為鄭國不敬重晉侯,又依附楚國。

      〔問〕你認為晉軍和秦軍出兵的理由是否正當呢?

      明確:不正當,鄭國的做法是出于為自己的國家安全著想,并沒有不對的地方。

      〔問〕作者開頭指明原因有何用意?

      明確:為后文寫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伏筆。

      本段用簡要的文字交代了晉軍、秦軍伐鄭的原因,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設伏,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寫法。這是故事情節(jié)的開端部分。

     。ǎ玻┓治龅诙危

      〔問〕第二段中四個“之”是什么用法?怎樣翻譯?

      明確:第一個是代詞,代佚之狐的意見;第二個“之”是取消句子獨立性,結構助詞;第三個“之”是結構助詞“的”;第四個“之”是代詞,代鄭伯。

      〔問〕第二段中的人物稱呼怎么理解?

      明確:“公”對諸侯王的稱呼;“臣”是官員。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稱,“子”是對別人的敬稱;“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謙的稱呼。

      〔問〕這一段作者既有對燭之武的直接描寫,又有對他的間接描寫,請指出來。

      明確:通過“佚之狐”來寫燭之武是間接描寫,說明燭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余是直接描寫,表現燭之武自謙,通情達理、忠誠愛國的品質。

      〔問〕鄭伯有著怎樣的品格?通過寫鄭伯也可以表現燭之武,這種寫法又叫什么?

      明確:鄭伯的自責表現了他的大度和坦誠;這種寫法是側面描寫,起襯托作用。

      本段寫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及燭之武臨危受命。這是故事的發(fā)展部分。

     。ǎ常┳鳂I(yè):

      練習一(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復習第一課時內容。

     。ǎ保┓g1。2段。

     。ǎ玻┍痴b并說說前四段大意。

      二、分析閱讀第三段:

      〔問〕本段中的三個“亡”字意義和用法有何不同?

      明確:第一個“亡”是滅亡、亡國之意思,動詞;第二個和第三個都是消滅,使……滅亡的意思,作使動詞。

      〔問〕“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與“且君嘗為晉君賜矣”中的兩個“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為”字還有哪些用法?

      明確:不同,前者是當作的意思;后者是給予的意思。這兩處都是動詞!盀椤边有的用法是:①為了(故為之說,以俟乎觀人風者得焉)②做(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③認為(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芙凶,是(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問〕本段中“東道主”“往來”“行李”等與現代漢語是否相同?

      明確:“東道主”“行李”跟現代漢語不同,“東道主”是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人!巴鶃怼眲t與現代漢語相同。

      〔問〕這一段有三個通假字,請找出來,具體說明。

      明確:“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給;“何厭之有”的“厭”通“饜”,意思是滿足;“秦伯說”中的“說”通“悅”,意思是高興。

      〔問〕燭之武是怎樣勸服秦伯的?

      明確:燭之武說話站在秦國的利益上,說明鄭亡對秦國的重大影響,使秦伯不敢參與“圍鄭”。

      〔問〕燭之武勸說秦王用了哪些道理?

      明確:①鄭亡對晉有利,對秦反而有害。②晉國受了秦國恩怨,反而對秦有防范之心。③鄭國滅亡后,秦國也將受到晉國的侵略。

      這一部分集中筆墨表現燭之武的口才和聰明智慧。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

      三、分析閱讀第四段:

      〔問〕“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我們曾經在哪一篇課文學過這個詞?

      明確:沒有的意思;曾經在《岳陽樓記》中學過這個詞即“微斯人,吾誰與歸”。

      〔問〕“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么?我們還學過它的用法嗎?

      明確:“因”的用法是介詞,意思是依靠。它的用法還有:①于是(定伯因復擔鬼,鬼無重)②根據(因地制宜)

      〔問〕“以亂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么?這個詞還有哪些用法?

      明確:“易”的意思是代替;此外“易”字還有:①變更(寒暑易節(jié),始一返焉)②容易(人之為學有難易乎)③改換(一客數敗,嗤其失算,欲易置之)。

      〔問〕晉文公的性格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現,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講求仁愛、機敏聰慧,有長遠眼光的人。

      這一段寫晉軍撤退,鄭國解圍,這是故事的尾聲。

      四、改寫練習:

      四人合作(每人一段)用現代漢語把本文改寫成的一篇小說(記敘文)或者評書。

      五、作業(yè):

      課后練習2、3。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2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3、能理解課文內容、層次結構和人物形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著重討論燭之武說退秦師的理由。

      2、在誦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在掌握字詞語句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熟讀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1、學生自讀注釋1,了解《左傳》情況。

      2、教師范讀課文

      3、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翻譯課文,疏通文意。

      4、理解重要詞語的含義及用法

     、耪莆諏嵲~:若、鄙、說、辭、知等虛詞:之、以、于等

      ⑵通假字 無能為也已 已,同“矣”

      共其乏困 共,同“供”

      秦伯說 說,同“悅”

      失其所與,不知 知,同“智”

      ⑶詞類活用燭之武退秦師 退,使……撤退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亡,使……滅亡

      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軍,駐軍

      越國以鄙遠 鄙,當作“邑”

     、裙沤癞惲x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把…作為;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之往來 行李,出使的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

      ⑸特殊句式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夫晉,有何厭?”

      4、翻譯語句: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矣。

      若鄭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三、了解燭之武退秦師的相關背景

      背景簡介:

      四、研析課文

      1、請大家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秦晉圍鄭的原因,開篇交待這些有何作用?

      明確:

      2、提問: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語句回答)

      明確: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語句回答并作分析)

      明確:

      4、燭之武的目的達到了沒有?何以見得?

      (板書:秦晉退兵)

      5、速讀課文,思考鄭伯說服燭之武使秦和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有何異同?

      明確:

      6、總結燭之武的形象: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勇于出使,直入敵營的勇士,是一個機智善辯的外交家。

      五、結合課文內容分析本文結構特點

      1、提問:全文四個段落,哪些段落詳寫,哪些略寫,這樣安排的好處是什么?

      明確:

      2、找出文章中的伏筆與照應文字,并分析表現效果。

      明確:

      六、小結:由秦晉圍鄭,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之勢,到秦晉退兵、危機解除,總算是有驚無險。但如果燭之武沒有過人的膽識,沒有非凡的口才,沒有縝密的思考,又怎么能使秦穆公化敵為友留軍戍守?又怎么能使晉文公偃旗息鼓未敢妄動?正所謂“五論救鄭國,妙語退秦師”

      七、作業(yè):背誦并翻譯課文

      八、板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秦晉圍鄭→秦晉退兵

      ↑ ↑

      五 越晉難治——以退為進

      論 亡鄭利晉——曉之以弊

      救 舍鄭利秦——許之以利 妙語退秦師

      鄭 晉人無信

      國 晉人無厭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3

      【教學設想】

     。、由于學習文言文要付出比現代文更多的認識努力,因此通常同學們對文言文大都敬而遠之。調查顯示,多數同學都不大了解所學文言文的內涵,不了解那些隱藏在陌生語言下面的更深層次的人類的智慧,筆者力求引導學生走進文言文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稜T之武退秦師》一文中說辭語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引導學生意識到這一點,就可能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逐步改變其對文言文的看法,培養(yǎng)起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

      2、《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背景對同學們來說非常陌生,可以讓學生親自查找資料,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收集篩選材料的能力和自讀能力。

      3、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把課堂還給學生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學過程中,更多是學生的小組討論,教師適當的給以點撥,這樣既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培養(yǎng)了學生交流協作的能力。

     。、誦讀是語文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手段,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所以本堂課自始自終以誦讀為教學手段和依據,在誦讀中賞析課文、分析人物。

      5、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語文課堂應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因此結尾設計討論發(fā)言就是讓學生樂于探討并且有話可說,學有所得,并能學以致用。

     。、背誦一直是學生一個頭疼的問題,所以筆者盡量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背誦課文,減輕學生的負擔,增強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在誦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怠W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課時安排】

     。痴n時。

      【教學流程】

      生朗讀預習→師范讀→生朗讀梳理→師引導生朗讀賞析→生朗讀鞏固→師引導生朗讀背誦

      【教學內容及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左傳》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了解與本文內容相關的歷史史實。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正音,借助注釋梳通文章。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995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边@個故事可謂是“一夫敵百萬之師”的現代版。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無數這樣的人物:張儀、蘇秦、諸葛亮。今天我們將去拜訪他們的“祖師”,請同學們翻到《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其書《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左傳》突出的特點就是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傳”意為注釋,《左傳》為給儒家經典《春秋》所作的注釋性文字!蹲髠鳌芬卜Q《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與《公羊傳》、《谷粱傳》合稱“春秋三傳”。

     。场⑹窌w例:

     、 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 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 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zhàn)國策》。

     、 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 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chuàng)于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 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相關資料:(在課文賞析中涉及到時給學生做補充)

      ⑴ 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納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

     、 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

     、 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

     、 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之“貳”!稜T之武退秦師》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zhàn)僅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可以說是城濮之戰(zhàn)的余波。

      二、課文學習

     。薄煼蹲x課文。

      2、生自由誦讀課文。(注意字音、停頓。)

      3、生齊讀課文。(師點撥字音、停頓。)

      4、生結合課文注釋初步梳理課文。(邊輕聲朗讀,邊梳理)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在誦讀中理解賞析課文。(前2段)

     。、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師引導大家概述。)

      2、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語概括)每組選代表發(fā)言,師引導大家篩選歸納:

      第1段:秦晉圍鄭。

      第2段:臨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師。

      第4段:晉師撤離。

      二、課文賞析

      第1段:

      1、生齊讀第1段。

     。、師示范串講梳理第1段。

     。閷W生后文的接龍串講做示范。)

      3、留時間學生質疑問難。

     。ㄗ寣W生在字詞上得到落實。)

      4、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段知識點:(為后文學生的討論歸納做示范)貳:從屬二主;軍:名詞活用作動詞,駐扎;以其無禮于晉:介詞結構后置句,還原后的正常句式應為“以其于晉無禮”。

      5、師引導學生串析本段:“晉候、秦伯圍鄭”闡明形勢:兵臨城下,形勢嚴峻!耙云錈o禮于晉,且貳于楚也。”闡明原因:兩事均與晉利害相關,與秦關系不大,秦可以爭取!皶x軍函陵,秦軍氾南。”闡述兩軍駐扎位置:兩軍分兵駐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為燭說秦埋下伏筆。

     。、師引導學生2分鐘即興背誦本段。

      第2段:

     。、男生齊讀本段。

     。病⑴育埓霰径。

      師點撥:

      ⑴ “佚之狐言于……師必退。”

     、 形象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未見其人,先聞其名(聲)(即“才”)。

      ② 在此也可窺見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 還可窺見鄭伯善納諫的一面。

      ⑵ 辭曰:“臣之壯……也已!边M一步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滿腹才華,卻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鮮活。

     、 公曰:“……”許之。

     、 鄭伯首先自責,體現了明君風范,然后以國家利益、形勢與個人利益的透徹分析感動了燭之武,可謂善于做思想工作。

     、 燭之武最終應允,決定以國家利益為重,只身去見秦伯,體現了他深明大義的一面。

     、 生質疑問難,師點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 學生討論歸納本段知識點:“已”:通“矣”,句末語氣助詞;佚之狐言于鄭伯曰:介詞結構后置句,還原后的正常句式應為“佚之狐于鄭伯言曰”;辭曰:省略句,補充完整后為“(燭之武)辭曰”;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也”字表判斷。

      ⑸ 師引導學生用5分鐘即興背誦本段。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在誦讀中理解課文。(后2段)

     。、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體會燭之武的游說技巧。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分析各人物的形象。

      〖教學過程

      一、課文賞析

      第3段:

      1、一生范讀本段。

     。、生借助注釋細細梳理本段。(因為本段集中刻畫了燭的形象、表現出其高超的游說技巧,所以讓學生細細品味)

     。场⑸育埓霰径危

      師點撥:

     、 “夜……秦伯”:說明形勢危急,燭不畏危險。

     、 燭說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 秦……乃還:秦權衡利害,決定退兵,但卻派人留守要塞,體現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生質疑問難,師點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5、學生同桌討論歸納,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段知識點:亡:動詞的使動用法;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鄙:名詞的意動用法;封:名詞的意動用法;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盒稳菰~活用為動詞;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東:名詞活用做狀語;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厭:通假字,通“饜”;說:通假字,通“悅”;闕:通假字,通“缺”或“掘”;以為:古今異義詞,古意:把……當作;今意:認為。行李:古今異義詞,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時帶的包裹。東道主:古今異義詞,古意: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請客的主人。乏困:古今異義詞,古意:缺乏的東西;今意:精神不好。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還原后應為:有何厭。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介詞結構后置,還原后應為:若亡鄭而于君有益。

      6、師引導學生結合燭的游說步驟即興背誦本段。

      第四段:

     。薄⑴R讀本段。

     。病⒛猩育埓霰径巍

      師點撥:

      晉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實,“不仁”只是一個借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fā)兵攻鄭。“不知”是實質,“知”是理智,是對現實情況的客觀分析,是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不武”是因為勝負之數,難以預料。所以,說到底,晉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學生討論歸納本段知識點:敝: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知:通假字,通“智”。夫人:古今異義詞,古意:那個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去:古今異義詞,古意:離開;今意:到,往。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斷句。

      4、師引導學生即興背誦本段。

      二、人物形象分析

      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后發(fā)言,師引導學生歸納:

      1、燭之武:

     、 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 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 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病⑧嵅

     、 善于納諫。

     、 勇于自責。

      ⑶ 善于言辯。

     。、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怠⒇夯垩圩R才的伯樂。

      三、本文的寫作特色

      師引導學生討論后歸納:

     。、伏筆與照應。

     。、波瀾不驚。

      3、詳略得當。

      四、生小組討論后談學習本課后的啟發(fā)

      分兩種層面來展開:

     。、本文給我們的啟示。

     。、結合當今國際國內形勢(比如:世貿談判、朝核問題……)

      【附】

      1、秦晉圍鄭形勢圖:

     。、板書

      秦晉圍鄭

      燭 臨危受命

      之 智退秦師

      武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退

      退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秦

      秦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師

      師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

      晉師撤離

      【教學反思】

      一位偉人曾說過“不會善待自己民族文化遺產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史書典籍是一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讀史書就是去了解繼承我們民族的文化!度罩破胀ǜ呒壷袑W語文教學大綱》也明確提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吸收人類進步文化”。并且也明確要求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具備初步地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學內容和要求”中也明確規(guī)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文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所以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是非常必要的。初中的文言文教學主要停留在讀讀背背的層面上,而這是高中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更加注重學生文言文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用現代觀念來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本教案在設計過程中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為了讓學生與課文達到零距離的接觸與交流,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文言文學習落腳點。進一步達到學有所獲,變“老師強迫我學”為“我想去學”、“我要去學”。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實現了學生、教師角色的還原轉化,所以在老師的導演下,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了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來,學生普遍覺得在熱烈輕松地討論氛圍中收獲不小,并且第一次感到原來古文還可以讓自己學到很多在現實生活中實用的一些知識和道理。這幾堂課上下來,筆者覺得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找到了學習文言文的趣味所在,也讓學生基本摸清了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和規(guī)律,可以說預期的目的基本達到。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發(fā)現還是有一些地方還需改進,首先就是學生不知道學習文言文的重心,所以剛開始讓學生起來賞析時,開始幾乎是在概述故事,后經過點撥才基本明白;其次,學生對文言文的知識點概念模糊,所以在開始歸納知識點時顯得有些不知所措;第三,在談啟發(fā)時,學生開始時也有些茫然,有些不知從何入手,后經引導才明白。這些都說明面對新的學生,必須作好學生的情況了解,在備課中切實做到“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在誦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ǘ┱b讀法,點撥法

     。ㄈ┣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

      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教學重點:

      1、體會燭之武的游說技巧。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分析各人物的形象。

      教學難點:

      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課時:第3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文賞析第3段

     。1)一生范讀本段。

     。2)生借助注釋細細梳理本段。(因為本段集中刻畫了燭的形象、表現出其高超的游說技巧,所以讓學生細細品味)

      (3)生接龍串析本段。(師點撥)

      ①“夜……秦伯”:說明形勢危急,燭不畏危險。

     、跔T說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③秦……乃還:秦權衡利害,決定退兵,但卻派人留守要塞,體現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生質疑問難,師點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5)學生以小組討論歸納,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段知識點:(采取小組回答問題加分的形式)

      實詞: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鄙:名詞的意動用法;

      封:名詞的意動用法;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盒稳菰~活用為動詞;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東:名詞活用做狀語;陪:通假字,通“倍”;

      共:通假字,通“供”;厭:通假字,通“饜”;

      說:通假字,通“悅”;闕:通假字,通“缺”或“掘”;

      古今異義詞:

      以為:古今異義詞,古意:把……當作;今意:認為。

      行李:古今異義詞,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時帶的包裹。

      東道主:古今異義詞,古意: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請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異義詞,古意:缺乏的東西;今意:精神不好。

      特殊句式:

      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還原后應為:有何厭。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介詞結構后置,還原后應為:若亡鄭而于君有益。

     。6)師引導學生結合燭的'游說步驟即興背誦本段。

      第四段

     。1)女生齊讀本段。

     。2)男生接龍串析本段。(師點撥)

      晉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實,“不仁”只是一個借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fā)兵攻鄭!安恢笔菍嵸|,“知”是理智,是對現實情況的客觀分析,是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安晃洹笔且驗閯儇撝當担y以預料。所以,說到底,晉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3)學生討論歸納本段知識點:

      敝: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知:通假字,通“智”。

      夫人:古今異義詞,古意:那個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異義詞,古意:離開;今意: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斷句。

      (4)師引導學生即興背誦本段。

      二、人物形象分析:

      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后發(fā)言,師引導學生歸納。

      1、燭之武:(1)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2)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3)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2、鄭伯:(1)善于納諫。(2)勇于自責。(3)善于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識才的伯樂。

      三、本文的寫作特色。

      師引導學生討論后歸納。

      (1)伏筆與照應。(2)波瀾不驚。(3)詳略得當。

      四、學生小組討論后談學習本課后的啟發(fā)。

      分兩種層面來展開:

      1、本文給我們的啟示。

      2、結合當今國際國內形勢(比如:世貿談判、朝核問題……)談

      3、板書設計:

      秦晉圍鄭

      燭臨危受命

      之智退秦師

      武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

      退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

      秦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

      師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晉師撤離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本著實現學生、教師角色的還原轉化,所以在老師的導演下,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了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來,學生普遍覺得在熱烈輕松地討論氛圍中收獲不小,并且第一次感到原來古文還可以讓自己學到很多在現實生活中實用的一些知識和道理。

      學生找到了學習文言文的趣味所在,基本摸清了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和規(guī)律,可以說預期的目的基本達到。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發(fā)現還是有一些地方還需改進,首先就是學生不知道學習文言文的重心,所以剛開始讓學生起來賞析時,開始幾乎是在概述故事,后經過點撥才基本明白;其次,學生對文言文的知識點概念模糊,所以在開始歸納知識點時顯得有些不知所措;第三,在談啟發(fā)時,學生開始時也有些茫然,有些不知從何入手,后經引導才明白。這些都說明面對新的學生,必須作好學生的情況了解,在備課中切實做到“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掌握文章中的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

      2、理解并學習燭之武的論辯藝術。

      3、學習作者的敘事藝術。

      教學重點:

      1、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理清文章的脈絡。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燭之武的論辯技巧。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研究性學習法

      板書安排:

      燭之武退秦師

      秦晉圍鄭

      燭之武臨危受命許之

      示之以弱

      退曉之以害大智大勇(形象)

      燭之武說服秦伯動之以利

      挑之以隙

      鄭國轉危為安

      寫作特點:伏筆與照應波瀾起伏詳略得當

      一、誦讀課文,復習文言知識。

      1、泛讀課文。

      2、學生自由誦讀課文。(注意字音、停頓)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糾正讀音、停頓)

      4、教師學生結合課文注釋進一步熟悉課文。

      二、知識點導入

      昨天,同學們已經跟著我把《燭之武退秦師》這篇課文梳理了一遍,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明確學習古文的意義何在,那就是:

      1、學語言:中國的古代典籍是我們古老文化的載體,要想將我們的文明傳承下去,就要更好地讀古書,學習古代漢語。同學們學習文言文的障礙,常常也是因為不懂其中一些詞語所表達的意思。因此,只有掌握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才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文言文。

      2、學智慧:當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之際,一位老翁竟能以言辭退卻敵兵,戰(zhàn)爭的風云消弭于無形,干戈化為玉帛。這除了過人的智慧和勇氣之外是無法辦到的。這樣的智慧應當是我們學習古文的精神精髓。

      3、學寫作:大家看這篇課文,不足600字的短文,卻將戰(zhàn)事、人物刻畫得如此生動,情節(jié)曲折、層次井然,這同樣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寫作的地方。

      那么,明確了這三個學習古文的目的之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春秋時代,去感受古人的風采!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第1段

     。1)學生齊讀第1段,用四字短語概括本段段落大意。

      明確:秦晉圍鄭

      引導學生串析本段:同時畫出《秦晉地理形勢圖》,介紹相關知識點:春秋時期,秦國(今陜西、甘肅),晉國(山西)是兩個大國,成語有秦晉之好。楚國(今湖南、湖北)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大國,而鄭國(今河南新鄭)則是一個中等國家,國力一般,但其占據的卻是中國的中心地帶,所以諸強國都虎視眈眈地盯著鄭國,所以鄭國只能依靠、依附于某個大國來保證自己的安全,但是哪個強國都不肯放過它,所以經常遭遇機。那么“貳于楚也”的罪名便成為討伐的理由。

      第2段

      1、男生齊讀本段。

      2.女生用短語概括本段內容。(教師點撥,明確:燭之武臨危受命)

     、佟柏杂凇瓗煴赝恕!笨坍嬃藸T之武的形象,未見其人,先聞其名;還可窺見鄭伯善納諫的一面。

     、谵o曰:“臣之壯……也已!边M一步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滿腹才華,卻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加鮮活。

     、酃唬骸啊痹S之。鄭伯的自責體現了明君風范,他以國家利益、形勢與個人利用的透徹分析感動了燭之武,體現了他善于做思想工作;燭之武應允只身去見秦伯,也體現了他深明大義的一面。

      3、學智慧:鄭伯勇于責己的態(tài)度消除了燭之武的怨氣,應該學習鄭伯的馭人之術。

      第3段

     。1)教師范讀本段。(學生細細品味燭之武的形象及其高超的游說技巧)

     。2)學生用短語概括本段內容。(教師明確:燭之武說退秦師)

      ①“秦晉圍鄭……敢以煩執(zhí)事”引導學生明白,示之以弱,減輕敵方的防范心理。

     、凇霸絿员蛇h……君之薄也!币龑W生看地圖,加深理解,為什么說是“越國以鄙遠”,秦鄭之間有許多小國,還有周王室的間隔,所以是跨國來管理遠方的邊邑,其難可知。曉之以害,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獲得秦伯的信任。

     、邸叭羯徉嵰詾闁|道主……君亦無所害”引導學生看地圖,由于秦國和東方齊國的交往要從鄭國經過,所以鄭國是“東道主”。動之以利,利益的誘惑,減弱、消減其攻打鄭國的決心。

     、堋扒揖龂L為晉軍賜矣……唯君圖之!币郧貢x之間過往的'矛盾作為突破口,挑之以隙,挑撥秦晉間的矛盾,瓦解其聯盟。引導學生看地圖加深理解,秦國與晉國接壤,在晉國的西邊,晉“欲肆其西封”,必然損害秦國的利益。

      (3)學生根據燭之武的語言,歸納其人物形象。(教師明確:大智大勇)

      (4)學智慧:面對強敵,燭之武不卑不亢,侃侃而談,一字未提鄭國的利益,卻成功說退秦師,充分展示了他的論辯藝術與外教才能,以及他對局勢全面而透徹的分析智慧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第4段

     。1)女生齊讀本段。

      (2)男生用短語概括本段段意。(教師明確:鄭國轉危為安)

     。3)學智慧:晉文公的理智,群情激憤時的隱忍使得鄭國轉危為安。

      四、學寫作。

     。1)引導學生思考本文在展開故事情節(jié)上有何特點?(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與討論時間)

      教師明確:①文章篇幅雖然短小,但故事情節(jié)完整,層次井然。

     、诓懙,曲折有致。

      秦晉圍鄭(急)燭之武推辭(急)深入敵營(急)子犯擊之(急)

      佚之狐推薦(緩)鄭伯自責(緩)說敵成功(緩)晉侯阻止(緩)

     。2)啟發(fā)學生本文在敘事上有什么特點?(學生思考并討論)

      教師明確:①伏筆與照應:“以其無禮于晉”為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晉軍函陵,秦軍汜南”,說明秦、晉雖是聯合行為,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

      ②詳略得當:集中筆墨寫其說辭而略寫其他方面,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簡略交代。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6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的有關知識以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識,提高文言閱讀的能力。

      3、整體把握文章結構,理清思路,根據文意背誦課文。

      4、賞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學習古人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方法

      1、朗讀法。自始至終以朗讀為教學的手段和依據,運用多種形式朗讀,教師誦讀、學生自讀、學生領讀等,力求做到熟讀成誦。

      2、問題導讀法。教學過程中,以設置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把握文章內容,掌握學習的重點、難點。力求以問帶講,以答帶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fā)學生思維,使其善于動腦,敢于發(fā)言。

      三、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

      2、學習古人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教學難點

      領會和學習燭之武的勸說藝術。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1.、導入

      聯系初中所學《曹劌論戰(zhàn)》,學生介紹《左傳》,教師補充材料,《左傳》的有關知識以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整體把握

      (1)解題:理解題意,你會想到那些信息?

      (2)介紹時代背景: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述公元前630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3.課堂教學

      第一步,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選一名學生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再選一名學生評論優(yōu)缺點,概括你所聽懂的故事。

      齊讀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讀清節(jié)奏,讀清句讀。對照注釋,結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畫詞句疑難點。提出疑難字詞。

      第二步,內容研讀(在學生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設計問題串連全文,并適時的采用不同形式讓學生誦讀文章。學生在思考的同時加強討論與交流,把握課文內容。)

      (1)學生齊讀第一段,思考:燭之武在什么情況下“退秦師”的?為什么攻鄭?

      提示:秦晉圍鄭,鄭國危如累卵。聯系時代背景,這一段25個字介紹了哪些內容?找出重點詞:貳、軍、于

      (2)一學生領讀第二段,找出重點詞句如“辭” “之”“然鄭亡,子亦有不利已”。

      討論: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這一段對表現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此段為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3)由男生齊讀第三段。

      本段字詞較多,要求翻譯課文,解決字詞障礙。如“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鄙、陪、敢、濟、肆、闕

      全體同學考慮:燭之武是如何說服秦伯退兵的?

      提示: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從地理到歷史,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

      (智)退:利用矛盾,施攻心術,動之以利,曉之以理。

      (勇)退:燭之武關鍵時刻深明大義,不計得失,舍小存大,顧全大局,挺身而出,夜縋而出,知難而上,義無反顧。

      (巧)退:既有運籌帷幄、了然于胸之計謀,又有巧舍如簧、字字千均之言辭。

      可看出燭之武是一個怎樣的人?A.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B.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C.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4)學生齊讀第四段,解決字詞如“與”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討論:晉侯在秦軍撤退時為什么不乘機襲擊秦軍?本段對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有何作用?

      提示:主要考慮到“仁”“知”“武”的道理。

      4.精讀課文,體會課文敘事特點

      (1)伏筆與照應: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皶x軍函陵,秦軍氾南”,為下文燭之武“夜縋而出”,出使并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耙箍P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霸S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

      (2)波瀾起伏:這篇課文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于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后,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系頓時又緊張起來。晉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課文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3)詳略得當: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燭之武是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后,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tài)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簡得當,層次井然。

      5.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燭之武成功地勸說了秦君,憑一己之力,解救了鄭國,其勸說的藝術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提示:主要從燭之武的勸說藝術進行分析總結。燭之武的一段說辭,曉之以利害,動之以感情,言辭巧妙。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尊重他人,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對方的利害得失等。

      (2)人們評在價燭之武時,有的說他是一個“志士”,有的稱贊他是一個“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個“辯士”,也有人說他具備這三種人的特點。請發(fā)表一下你的看法。

      6.作業(yè)

      (1)盡量背誦。

      (2)歸納文中詞性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現象。

      (3)我國古代著名學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高度評價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睜T之武退秦師再次印證了“舌頭”在戰(zhàn)爭中的巨大作用──外交是第二戰(zhàn)場。對此,你感受如何?請聯系你所了解的史料寫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題目自擬。提示:可以結合史料從“口才”的作用等角度入手,闡述自己對“口才”的認識。具體史料可以聯想到毛遂義正詞嚴,說服楚王與趙國締約;藺相如用三寸之舌,捍衛(wèi)了趙王的尊嚴;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等。

      【板書設計】

      秦晉圍鄭 秦晉退兵

      五 越晉難治 妙

      論 亡鄭利晉 語

      救 舍鄭利秦 退

      鄭 晉人無信 秦

      國 晉人無厭 師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7

      一、檢查學生熟悉程度

      燭之武( )退秦師

      例如:三寸之舌,妙語,巧施反間計等。

      請用簡潔的文字概括各段內容。(每段用四個字概括)

      例如:第一段:秦晉圍鄭。第二段:臨危受命。第三段:說退秦師。第四段:迫晉退兵。

      二、整體感知

      1.點撥關于誦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薄龂尽の褐尽ね趺C傳

      “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薄巍ぶ祆

      “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 ——清· 姚鼐《尺牘》。

      “不動筆墨不讀書。”——古語

      2.本段的中心是燭之武說秦君,說辭僅125個字,可以分為幾層?(五層)

      鄭既知亡敢煩執(zhí)事(其益)[益事渺茫]

      越國鄙遠亡鄭陪鄰(其害)[錯事可見] [利害之辨]

      燭之武退秦師 舍鄭利秦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

      君為晉賜朝濟夕設(其德)[史事可證] [恩仇之鑒]

      東封西肆闕秦利晉(其意)[禍事可測]

      3.燭之武為什么能三言兩語退秦師?其游說妙在何處?

      提示:春秋無義戰(zhàn)。所有的戰(zhàn)爭出發(fā)點為“利”。燭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以下分析供參考——

      (1)以“利”巧攻心理。

      晉國圍攻鄭國,本來不關秦國的事,秦國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秦晉同屬于一個軍事集團的,他們之間有盟約關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兩個原因中,第二個原因是主要的,燭之武看準了這一點,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這一心理,單刀直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燭之武作為鄭國的子民,先講自己國家的處境“既知亡矣”,隱含意思是說鄭國滅亡是既定的事實,所以也無法考慮鄭國的利益了,但鄭國的土地最后被秦國還是晉國得到呢?這還是個未知數。燭之武從這點做文章,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不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還贏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通過讓步假設推理出不攻鄭的好處,以利益來引誘秦伯,讓秦穆公動心;“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希望秦穆公為了秦國的利益不受損害而放棄圍攻鄭國的計劃,言辭懇切,從而堅定秦穆公與晉國毀約的決心。

     。ǎ玻┮浴昂Α鼻晌鲂蝿。

      一從現實狀況來看,“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鄭亡后的情況如何呢?如果秦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越國以鄙遠”,是很難辦到的,即使辦到了,也是不好統(tǒng)治的;如果晉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鄰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話,亡鄭只能對晉國有利,對秦國不但沒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鄰之厚”而顯得“君之薄”。二從發(fā)展來看,“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以晉的貪得無厭,讓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險的.存在,從而快速作出決策,否則貽害無窮。燭之武說辭切中要害,強而有力,且用反問句來加以突出強調,真是氣勢凌厲,銳不可當。

     。ǎ常┮浴笆贰鼻墒╇x間。

      燭之武挑撥離間的游說藝術在晉秦圍鄭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場。

      燭之武對秦晉兩國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見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鄭國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勢的同時,始終不忘離間兩國關系。如果說在“亡鄭”還是“舍鄭”的利害分析上,燭之武的挑撥離間還是隱性的話,那么他拿出歷史事實,“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指出晉的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不可共事,則是赤裸裸地挑撥秦晉關系,以“夫晉,何厭之有?”把火燒得更旺,不僅使秦穆公覺得枉費心機,又頓感危險將至。燭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撥離間了“秦晉之好”,真是妙哉!

      燭之武游說的成功還取決于語言的得體。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本是求人,卻能夠不卑不亢,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語重心長,迫使對方就范?芍^是有理有利有節(jié)有體,從而出色完成了游說使命。

      燭之武充分陳述了秦晉鄭之間的三角利害關系,準確、深刻而又獨到,不能不令人信服。一是滅掉鄭國對秦并沒好處:“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鄰之厚,君之薄也。”二是不滅鄭國對秦也沒壞處:“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比菚x國的信義有問題:“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四是晉國最有野心,擴張稱霸,是晉國的本質:“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通觀燭之武之論,由“若”、“且”、“夫”三字連貫起來的四層意思,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相生,如早春的驚雷,醒腦益智,又如搏擊的雄鷹,敏捷有力。這四層意思包含有巨大的智慧力量,因而能給對方以有力的沖擊。一番議論之后,秦穆公是如撥云霧見青天,不但不再圍攻鄭國,反而命令三位將領留守下來。秦晉聯盟出現裂痕,兩國關系從此漸行漸遠。三年之后雙方在崤山正面交鋒,秦軍三位主帥被俘,士卒無一生還。歸結起來,燭之武的成功之處在于,恰當地把握了當時當地的國情、人情,準確地利用了對方心理,因而,他成功了。燭之武是自信的,他自信有能力引導秦穆公的思路,他自信千軍萬馬也不過彈指一揮間的問題,他的自信來源于對當時國際形勢的洞悉,他的智慧當在眾人之上,他思路清晰,說理透徹,他從容不迫,超然淡靜,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實在是世俗世界生長出來的一株仙花奇草,異香滿面,清爽可人。

      三、引導學生分析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

      1.你最欣賞燭之武哪一點?

      如文章第1段寫國難當頭,燭之武不顧年邁體衰,愿受君命,出使秦營,危難之際——“義”

      “夜縋而出”——“勇”

      面見秦君,一番慷慨陳辭,言簡意賅——“智”

      2.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什么特點?

      燭之武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特別是說秦時的舉重若輕、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體現了一位出色的辯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寫。佚之狐的推薦、鄭伯的自責,退秦師的事實,都從側面烘托了這個人物。

      3.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給我們什么啟示?

      四、布置作業(yè)

      根據課文內容擬幾幅對聯。

      如:三寸巧舌力挽狂瀾息國難,一番善言情蕩衷腸罷干戈——燭之武;

      秦伯知難而退明時務,晉侯窺利則趨失盟友——秦伯和晉侯;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8

      大家晚上好!我是,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地位和學情:《燭之武退秦師》是先秦歷史散文《左傳》中的名篇。記述的是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斗爭。它是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是學生在高中階段第一次學習文言文,第一次感知高中新課標對學文言文的要求。剛踏入高中的學生,古文學習的興趣還有所缺乏,學習的方法還比較單一。如何指導學生學好,實現由教到不教,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提高學生的興趣,這是一個關鍵。

      2.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高中階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备鶕n文特點,結合學情和新課標的要求,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了解《左傳》有關知識,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和概括能力,學會人物的精彩語言,學會說話的藝術。

      (3)德育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時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3.教學重難點:重點:積累本文涉及到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內容。難點:分析燭之武的形象和他的勸說過程。打算設計兩個課時。

      二,教法和學法

      根據新課標要求教學要求“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應當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諧統(tǒng)一。確立教法:多媒體課件教學,小組情境討論法,點撥法,講授法。

      學法:品讀法,質疑法,探究法。

      三,教學過程

      導入:用ppt演示春秋時期形勢圖和秦晉圍鄭形勢圖,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直觀感受整個戰(zhàn)爭的局勢。設立這個情境。讓同學們四個人一組,分別充當秦君,晉君,鄭君以及鄭國大臣,自由發(fā)揮表演,看看臺上的大臣將如何說服秦君。同學們自由發(fā)揮完后,引入一個歷史人物燭之武看他是怎樣勸說的,引出文章標題。

      初讀文章,整體感知:首先,這篇文章選自《左傳》ppt上展示相關左傳的文學常識,然后播放本文的朗讀視頻,ppt上顯示文中難讀易錯的字音字形,讓同學們邊聽邊標注在書上,大家再齊讀一遍文章。

      再讀文章,理解大意:讓大家自由朗讀,對照課下注解理解大意。然后點四個同學起來翻譯全文的.四個自然段,根據大家的情況加以糾正,同時點出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文言句式,文言虛詞這些基礎知識。

      理清思路,深入解讀:提出以下問題

      (1)思考燭之武在什么情況下“退秦師”的?

      (2)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思考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第二段對表現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全班朗讀第三自然段,思考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師的?(學生小組討論,分出層次。每個小組派代表發(fā)言,其他組員補充,然后老師總結五步: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鄭知亡矣)二闡明厲害,動搖秦君(鄰厚君薄)第三步:體秦著想,以利相誘四引史為例,調撥秦晉五,推測未來,勸秦謹慎)(

     。4)秦伯退師后,晉文公表現如何?體現了晉文公是個怎樣的人?

     。5)通觀全文,你認為燭之武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燭之武是個綜合人才:1、志士。燭之武的外交才能通過佚之狐的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叭羰範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一個“退”字,盡顯燭之武的才華。由于長期未被重用,燭之武滿腹牢騷與委屈溢于言辭,以至于以“老矣,無能為也已”來推辭。但鄭伯的一番誠意和對國家形勢與個人利益關系的透徹分析,最終感動了他,他決心以國家利益為重,出使秦師。這足以說明他是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2、勇士。兩方交戰(zhàn),生死未卜;出使秦師,成敗難料。燭之武“夜縋而出”,勇入秦營,其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冒險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3、辯士。燭之武在到了秦營之后,面對強敵,不卑不亢,侃侃而談。他先論說滅亡鄭國對秦國有害無益,只是增加了鄰國(晉國)。然后承諾,保存鄭國將會對秦國大有好處,“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這是鄭國請求秦國退兵所施予秦國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對方感興趣,以權衡利弊,又不失本國尊嚴。一番利誘之后,燭之武就從秦晉的歷史關系入手,揭示出晉文公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本質,公開挑撥秦晉兩國關系;并且用發(fā)展的眼光,引導秦伯認識到晉的貪婪會給秦國帶來的危險,這就使秦伯認識到晉是敵而非友,并最終和鄭國結盟。這樣一來,“攻守之勢易矣”。燭之武一字未提鄭國的利益,卻成功說退秦師,充分展現了他的“辯士”形象!稗q士”形象是燭之武形象的核心。所以說,《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展示的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勇于出使,直入敵營的勇士,是一個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

      5.課后作業(yè):讓同學們對文章中的文言知識點進行整理,背誦全文以及重點實詞的意思。

      四、歸納總結全文

      通過這篇的學習,大家對學習高中文言文有了初步的把握,掌握了一些文言的基本知識,燭之武的勸說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短短125個字,卻說了五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最后說服秦君避免了戰(zhàn)爭,可見說話藝術是多么的重要,大家再日常交際中也可以多學學燭之武,站在對方的立場說服對方也方便自己。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9

      目的要求:

      1、掌握《左傳》的體例和特點。

      2、概括全文內容,歸納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

      3、學習燭之武急國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鄭伯引咎自責的優(yōu)秀品質。

      教學重點:

      1、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積累文言詞語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語法現象。

      2、結合時代背景,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學難點:

      對古今異義詞、被動句的掌握。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導入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則情形,不知大家還記得否?

      如血殘陽下,有一位衣著灰褐色戰(zhàn)袍,胯下一匹膘壯大馬、手持丈八蛇矛的武將立于長板坡當陽橋頭,但見他髭須倒豎,怒目圓睜,厲聲喝道:“燕人張翼德在此,誰來與我決一死戰(zhàn)?”再看對面,滿山遍野,旗幟遮天,陣前一面書有斗大的“曹”字的戰(zhàn)旗正迎風招展。原來是曹操的軍隊列陣在此。但見對面那些戰(zhàn)旗被武將的斷喝亂了分寸,出現了一片慌亂。武將又大喝:“張翼德在此,誰與我決一死戰(zhàn)?”對面曹軍的后陣竟出現了混亂。武將見此,又大喊:“戰(zhàn)又不戰(zhàn),退又不退,卻又如何?”話音未落,只見曹軍中有一戰(zhàn)將(夏侯杰)墜于馬下,百萬曹軍如退潮的海水般“嘩”地退后十幾里。請問這個軍官是誰?

      張飛!桃園三結義之一的張飛!對,就是張飛。他在我們的印象中是一個武夫的形象,喝退百萬雄師,倒也不足為奇。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文人,看他是如何在溫言細語中退卻百萬雄師,使自己的國家免于覆亡的厄運的。

      二、板書課題,介紹《左傳》

      1、了解《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作者左丘明。它記敘了東周前期240多年的歷史、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內容,既具有研究先秦歷史的史料價值,又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蹲髠鳌吠怀龅奶攸c就是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詳略合宜;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2、《春秋》三傳

      《左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傳zhuàn,解說義,由此看出,《左傳》是對孔子編著的《春秋》的詮釋、解說。另外還有兩本書也是對《春秋》的闡發(fā)——《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因此我們把這三本書叫做“《春秋》三傳”。

      三、分析課文

      1、秦晉為何圍鄭?(用原文回答)開篇交待這些有何作用?

      說明這次圍鄭主要是晉國想報復鄭國,從而擴大其勢力;而秦、鄭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利害沖突,且兩國軍隊分地駐扎,這就為下文燭之武成功地離間秦、晉提供了條件,為下文的展開埋下了伏筆。

      2、文章寫燭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這段文字看似閑筆,卻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燭之武的境況,是一個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評鄭伯不能用人,但在關鍵時刻,作為國君尚能接受規(guī)諫,誠懇負責,勇于自責。三是點明燭之武深明大義,以解國難為重。這一內容粗線條地勾勒出燭之武的形象,為下文寫他奔赴國難的'義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鋪墊。

      3、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語句回答)

      4、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語句回答并作分析)

      (1)以退為進;(2)曉之以弊;(3)許之以利;(4)巧施離間。

      5、鄭伯說服燭之武使秦和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有何異同?

      同:都從對方的切身利益出發(fā)。

      異:鄭 伯:直截了當 燭之武:迂回曲折

      6、晉文公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語句回答)

      從本題和第4題可以看出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有何特點?這對你有何啟示?

      提示:

      (1)略

      (2)都以本國利益為中心。

      (3)從中可以看出,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仇敵,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現代亦然。

      7、晉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你怎樣看待晉文公的退兵?

      其實,“不仁”只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fā)兵攻鄭!安恢辈攀菍嵸|!爸蓖ā爸恰,這個“智”,是理智,就是對現實情況的客觀分析,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耙詠y易整,不武”,勝負之數,難以意料。晉的退兵,說到底,也是一個“利”字起作用。

      8、拓展激趣: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一個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學習了《燭之武退秦師》一課,相信同學們會明白這個問題的答案的。

      9、階段小結:

      秦晉圍鄭,鄭危在旦夕,“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的力薦可謂慧眼識英雄。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而出,智說秦君,秦穆公心悅誠服,秦軍乃還。晉文公面對風雨突變,亦毅然去之。鄭國終于轉危為安。

      全文處處注意伏筆照應,故事情節(jié)波瀾起伏,繁簡得當,有始有終,層次井然,燭之武的智勇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溢于字里行間。

      四、人物形象分析

      1、燭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請結合原文語句分析這一藝術形象。

      明確:愛國,睿智超群,能言善辯。

      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

      2、燭之武是如何巧退秦師的?

      先討秦歡心——以退為進;陳亡鄭利晉——以害動秦;

      主存鄭利秦——以利誘秦;責晉貪不義——大功告成。

      本文寫的是鄭國在秦兵直逼城下的危急形勢下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動。燭之武這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見到秦穆公之后,既非據理質問,又不苦苦哀求,而是以超此事件之外的姿態(tài),動之以“利”,曉之以“理”,終于使趨“利”而來的秦兵,不僅立即避患而“退”,還反過來“與鄭人盟”,派軍隊留守鄭國,幫助鄭國抗晉。

      秦國為什么要行軍千里,與晉國合打鄭國呢?理由很簡單:為了一個“利”字。既然秦國是為“利”而來,那么,燭之武便迎合其心理,從為秦國利益著想的角度,力勸秦國退兵,點醒了利令智昏的秦國國君。

      第一,“亡鄭”于秦無利可圖!霸絿员蛇h,君知其難也!鼻卦谖,鄭在東,中間隔著晉國,秦要跨越晉國,把鄭國的土地納入自己的版圖,作為自己的邊邑,這是很難辦到的!巴鲟崱敝,鄭國的土地不為秦所得,反為晉所有,結果是“鄰之厚,君之薄也”,從而提醒秦國不可“亡鄭以陪鄰”。

      第二,“舍鄭”于秦可得實惠!叭羯徉嵰詾闁|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薄吧徉崱,就是放棄攻打,不滅鄭。這是燭之武從正面向秦穆公提出的建議。鄭國在秦國的東方,以此可作為“東道主”,那么秦國使者往來,遇到資糧不足,鄭國便可盡地主之誼,給予供給,讓秦有利可圖,得到實惠,這有什么不好呢?

      第三,晉君不可信。20年前,晉公子夷吾流亡時期,秦穆公接夷吾入秦,然后幫助他返回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惠公,所以說,“君嘗為晉君賜矣”。當時,夷吾曾把晉的焦、瑕二邑許給秦國,作為酬謝。但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設版筑城,修建工事,與秦國對抗。晉君如此忘德背信,如若與之共事,決不可能共享其成,利益均分。

      第四,損秦利晉不可為。晉君欲壑難填,已經在東邊向鄭國開

      拓土地,又要恣意向西邊開拓,“若不闕秦”到那里取利呢?從而提醒秦君不要做“損秦以利晉”的蠢事。

      春秋無義戰(zhàn)。燭之武在“利”字上做足了文章,既瓦解了秦晉聯盟,說退秦師,又保全了鄭國的利益。

      五、文言知識梳理:

      (一)古今異義詞

      (1)行李: 古義:出使的人 今義:出門帶的包裹

      (2)夫人: 古義:那人 今義:妻子的尊稱

      (3)以為: 古義:把…作為 今義:認為

      (4)東道主: 古義: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義:請客的主人

      (5)去: 古義:離開,距離 今義:與“來”相對的動作

      (二)詞類活用

      (1)晉軍函陵 軍,名詞活用作動詞,駐扎

      (2)既東封鄭 東,名詞作狀語,在東邊;封,使動用法,使…成為邊疆

      (3)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作為邊疆,把…作為邊境

      (4)與鄭人盟 盟,名詞活用作動詞,訂立盟約

      (5)退秦師 退,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撤軍、退兵

      (6)闕秦以利晉 利,名詞的使動用法,使…得到好處

      (7)越國以鄙遠 遠,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偏遠的地方

      (8)若不闕秦 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虧缺

      (9)肆其西封 肆,形作動詞,擴張

      (10)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作動詞,損害

      (11)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亡,使動用法,使…滅亡

      (三)特殊句式

      1、狀語后置句:

     、僖云錈o禮于晉 于晉無禮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

     、矍屹E于楚也 且于楚貳也 ④佚之狐言于鄭伯 于鄭伯言

      2、賓語前置句:

     、俸螀捴? ②有何厭?

      3、省略句:

     、贂x軍函陵 晉軍(于)函陵

     、诟乙詿﹫(zhí)事 敢以(之)煩執(zhí)事

     、坜o曰:臣之壯也 (燭之武)辭曰

      六、結合課文內容分析本文結構特點

      1、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

      文章注意伏筆與照應的地方較多,如:

     、僭诮淮貢x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凇耙箍P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的有關內容。

     、邸霸S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

      2、本文敘事波瀾起伏,請結合課文,談談這樣寫具有怎樣的藝術效果。

      文章開頭寫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于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由此渺茫。而鄭伯的自責,又使故事有了轉機,增添了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后,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系頓時又緊張起來。晉文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

      課文就是這樣有張有弛,曲折有致,生動活潑,頗具感染力。

      3、敘寫戰(zhàn)爭是《左傳》所長,應對辭令也是《左傳》中富有文學意味的一部分。

      春秋時期,諸侯國往來頻繁,使臣是否善于辭令,不但關系到個人的榮辱,而且關系到國家安危。本文是記述、表現辭令的名篇,全部說辭僅125字,卻從四個不同角度,縱橫捭闔,將利害得失剖析得淋漓盡致。燭之武緊緊抓住秦穆公對晉人的戒備心理,從亡鄭以陪鄰,層層推進,一直說到闕秦以利晉,始終圍繞著秦晉間的利害沖突展開攻心戰(zhàn)。雖是竭盡挑撥離間之能事,卻句句在理,字字動心,絕無故弄玄虛、危言聳聽之嫌。

      小結:組織嚴密,曲折有致,首尾呼應。

      七、布置作業(yè)

      1、歸納本課的文言文知識。

      2、課后練習第二、三題。

      附:板書設計:

      燭 之 武 退 秦 師

      《左 傳》

      一、秦、晉圍鄭,點明原因,為下文作鋪墊。

      佚之狐舉薦賢人

      二、燭之武臨危授命 燭之武牢騷滿腹

      鄭伯情真自責

      一層:欲揚先抑,提出問題

      二層:亡鄭對晉有利

      三、燭之武說退秦師 三層:友鄭對秦有利

      四層:歷史上,晉過河拆橋

      現實中,晉貪得無厭

      四、晉師撤離鄭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10

      教學思路設計:

      本文所記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晉聯合攻打鄭國前發(fā)生的一場外交斗爭。此前兩年,晉國在城濮之戰(zhàn)中曾經大敗楚國,成為中原霸主。鄭國在戰(zhàn)爭中曾經出兵幫助楚國,因而結怨于晉,這是晉楚聯合圍鄭的直接原因。

      鄭國被秦晉兩個大國包圍,危在旦夕,鄭大夫燭之武奉命,去說服秦穆公撤圍。他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服秦伯撤走圍鄭軍隊,并且派兵幫助鄭國防守。最后晉軍也不得不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本文表現了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恩怨,臨危受命,只身說退秦軍,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精神,贊揚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人的外交才能。

      這是一篇古代記敘散文。這些文章或記政治、外交的風云變換,或記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傳的敘事名篇。學習這樣的文章,可以從中領略古人的才華和品德,可以欣賞和借鑒敘事的藝術。文言散文特有一種簡潔之美,學習時要反復朗讀,悉心體會,要提要勾玄的方法,抓住關鍵詞語概述文章的敘事脈絡,化簡為繁,提高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學習目標:

      1、掌握《左傳》的體例、別名和先秦散文的特點。

      2、歸納本課詞類活用的類型、古今異義字和通假字等。

      3、歸納本課出現的文言特殊句式:介賓短語后置句、賓語前置句、判斷句。別動句和省略句。

      4、欣賞燭之武的言說技巧

      5、學習燭之武急國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鄭伯引咎自責的優(yōu)秀品質。

      學習重點:

      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實詞、虛詞等文言知識。

      學習難點:

      燭之武形象、燭之武的言說技巧。

      課時安排:

      兩課時

      學習設想:

      1、文言文教學本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對文言文有著一定的畏懼心理。應該利用文言文本身的特點使學生有一種文言文不難學的感覺。本文故事情節(jié)性較強,人物形象突出,易于理解。因此在學習中加強對文章的內容的理解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復述能力。

      2、加強朗讀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有關《左傳》的內容

      2、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文章內容。

      學習重點:

      對文章內容的把握。

      學習步驟:

      一、導入:

      說到戰(zhàn)爭,我們眼前馬上會出現這樣的血腥場景,刀光劍影,硝煙彌漫,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確實戰(zhàn)爭是殘酷的,戰(zhàn)爭摧毀文明,戰(zhàn)爭讓人喪失人性。但是有沒有辦法阻止戰(zhàn)爭呢?在我國古代就有這么一位憑三寸不爛之舌勸退百萬之師,輕松化解一場干戈的人物,他就是燭之武。他的事跡記錄在《左傳》里,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他的事跡,學習古文《燭之武退秦師》。

      1、了解《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作者左丘明,記敘了東周前期240多年前的歷史,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內容,具有研究先秦歷史的史料價值,又有很大的文學的價值!蹲髠鳌吠怀龅奶攸c就是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2、了解先秦散文概貌

      《左傳》是一部編年體史著,什么是編年體呢?我們可以從字面意義看其特點。編年體就是按照年代的發(fā)展來組織、記敘歷史事件的體例。如《春秋》、《資治通鑒》等。先秦歷史散文除了編年體外,還有國別體和紀傳體兩種形式。國別體是區(qū)分不同的`國家,再按照時間的發(fā)展分別敘述歷史事件的一種文體。如《國語》、《戰(zhàn)國策》等;紀傳體是司馬遷開創(chuàng)的以記敘人物為主要內容的文體。如《史記》、《漢書》等。

      3、《春秋》三傳

      《左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傳(zhuàn,解說義),由此看出,《左傳》是對孔子編著的《春秋》的詮釋,解說。另外還有兩本書也是對《左傳》的闡發(fā)《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因此我們把這三本書叫做“《春秋》三傳”。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感知課文,初步了解內容。

      師范讀、學生自由讀、在預習基礎上進一步把握文中的一些字的讀音,詞的意思。

      集中歸納、加強積累。

     。1)、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體會古漢語的特點。朝亡厭國戍夕師危鄙賜濟封

      (2)、幾個古今異義的詞:貳東道主行李乏困

     。3)、詞類活用:晉軍函陵越國以鄙遠朝濟夕設版鄰之厚,君之薄也。。

      2、了解文章內容。

      學生根據課后練習一,再讀課文,要求先在小組內用自己的話把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復述給組員聽,選出講的最好的一個,與其他組的佼佼者競爭。(學生深入地研習課文,小組內講故事比賽。通過講故事這一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也為以后學習文言文打下興趣的基礎。)(找兩個小組的優(yōu)勝者講故事,并對其表現表示贊揚)。

      3、梳理情節(jié)、概括層意、理清敘事脈絡。

      全文四段,主要內容概括為:

      第一段:秦晉圍鄭危在旦夕

      第二段:深明大義臨危受命

      第三段:機智善辯說退秦師

      第四段:迫晉退兵化解危局

      三、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對先秦的歷史散文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并初步接觸了課文內容,知道鄭國的國家命運危在旦夕,鄭國到底能不能化險為夷,脫離險境呢?我們下節(jié)課再細分解。

      四、練習。

      1、熟讀課文,爭取背誦。

      2、完成課后練習三、四

      五、板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第一部敘事詳細編年體

      《春秋》三傳《公羊傳》國別體

      《谷梁傳》紀傳體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11

      教材:高一人教版必修1第二單元第四課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的文學常識,掌握文中出現的文言現象

      2、掌握一些文言實詞,如“軍、遠、鄙、東道主、行李”等。

      3、學習燭之武臨危受命、大智大勇的愛國精神。

      4、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教學重難點:

      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實詞及文言語法現象

      學習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如擺事實、講道理

      教學方法:誦讀法、講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說一說

      歷史上有名的口才出眾之人(如, 藺相如、諸葛亮、鄒忌、唐雎等)

      二、填空并解題

      燭之武 退秦師 加一個字,使之能概括課文內容。(可填“勸、智”等)

      燭之武退秦師,關鍵詞是“退”,意思是“使……退兵”

      三、《左傳》與左丘明簡介

      1、聯系初中九年級《曹劌論戰(zhàn)》所介紹的《左傳》知識

      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著作《左傳》,也叫《春秋左氏傳》,作者左丘明

      2、春秋三傳 《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3、《左傳》與《國語》的.區(qū)別

      《國語》是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寫此作時,左丘明已雙目失明,他是史家的開山鼻祖!蹲髠鳌分赜浭,《國語》重記言

      四、追溯歷史背景

      春秋五霸

      晉(晉文公) 齊(齊桓公)

      宋(宋襄公)

      秦(秦穆公)

      楚(楚莊王)

      晉國簡史

      晉獻公 → 晉惠公(夷吾)-----朝濟而夕設版焉(得罪秦)

      ↘ 晉文公(重耳)-----經過鄭,鄭對之不善

      ↘大女兒(秦穆公夫人)

      晉襄公

      晉靈公(晉靈公不君 用彈弓射行人 煮熊掌不熟殺廚師)

      五、正音,理清故事梗概,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以問題串講、品析課文

      1、(1-2)自然段,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用課文原句回答,并翻譯)

      2、(3)自然段,燭之武用哪些事實和事理說服秦伯退兵的?其中哪一點最關鍵?

      一共有五點

      A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過已鄙遠,君之其難也!保ㄗ⒁狻皥(zhí)事、縋、鄙、越”等)

      B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子薄也。(注意“焉、陪、厚、薄”)

      C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注意“舍、東道主、行李、共”)

      D 且君嘗為晉軍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子所知也。(注意“賜、許、朝、夕、濟、設、版”)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注意“何厭之有、封、肆、闕、焉、圖”)

      二、思考:

      分析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哪些是擺事實,哪些是講道理?最為關鍵的一點是什么?

      A和 D是擺事實

      B C E 是講道理

      最關鍵的一點是E 因為秦最擔心的是對方的強大而威脅到自己的霸主地位。

      第三課時

      一、討論: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失其所與,不知

      4、以亂易整,不武

      注意“微夫人、敝、所與、知、易、武”, “吾其還也”的“其”

      二、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代漢語則以雙音詞為主。解釋課文中下列單音詞,體會這一特點。

      朝、亡、厭、國、戍、夕、危、師、及、辭

      三、思考并討論:呂祖謙《東萊<左傳>博議》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詎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

      四、作業(yè)

      背誦課文,并閱讀《左傳》一書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12

      【教學目標】

     。薄W習查找資料和分析討論的方法;

     。病⒘私馕闹小罢f辭”的魅力,增加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

      對燭之武這個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學難點】

      《左傳》的語言特點。

      【教學設想】

      由于學習文言文要付出比現代文更多的認識努力,因此通常學生們對文言文大都敬而遠之。我做過的課堂小調查顯示,多數高一新生都不大了解所學文言文的內涵,不了解那些隱藏在陌生語言下面的更深層次的人類的智慧,因此教師應該把學生帶進那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稜T之武退秦師》一文中說辭語言十分精彩,只有讓同學們也意識到這一點,才能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改變對文言文的看法。

      《燭》的故事背景對學生們來說非常陌生,要想讓他們了解燭之武的大智大勇首先得讓他們理解鄭國所處的危難。可以讓學生親自查找資料,總結收集方法,尤其要學會利用信息化數字圖書館,使他們的自讀能力得到切實提高。

      小組合作討論的學習方式被各個學科在課堂上廣為應用,然而如何操作才更有效率,是老師們更應該考慮的問題。本課希望加強教師在其中的點撥作用,在學生們自主、合作、探究的時候在投影幕(或黑板)上給予過程指導。

      語文課堂應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因此課尾設計的拓展延伸和課堂練習應讓學生樂于探討并且有話可說。

      電腦投影的.內容不應該是板書的替代品,圍繞教學設計的課件也應該體現出現代信息技術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教學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學用具】

      CAI(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自古以來,英雄在人們的心目中總是占有重要位置,他們或為民排憂,或為國解難,他們或平凡,或偉大,他們有的不為人知,有的永載史冊。

      孫子兵法云: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燭之武何能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就解除了秦晉兩國對鄭國的圍困?這里面有著怎樣的大智大勇,讓我們共同探討!

     。ɑ釉O計1:讓學生回顧初中所學《曹劌論戰(zhàn)》以喚起對《左傳》特點的回憶,再結合課文注釋①及文后補白所選《中國文學答問總匯》中對《左傳》的介紹,說說“我所知道的《左傳》”。)

      教師補充點撥: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贍完整的編年史,也是優(yōu)秀的散文典范。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它被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據《漢書》所記,始于漢哀帝時的劉歆。按儒家經學傳統(tǒng),先師所言為“經”,后師所言為“傳”,以“傳”解“經”,為漢代官學通例。此書被認定為解《春秋》之“傳”,便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實際上,此書乃是一部自成一家的編年體史書,不能說它是“依經作傳”,但其記事之詳贍多有助于說明《春秋》。因此,也不能說它與《春秋》毫無關系。

      《左傳》相傳也是春秋時左丘明所作,但歷來對此多有異說。現在看來,《左傳》作者實難確指。它與《國語》一樣,并非成于一人之手。但它既以《左傳》為名,或與“左氏”有某種關系。說它的大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的傳誦,大概是比較可信的。

      《左傳》記事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終于魯哀公27年(前453),比《春秋》增多27年。它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初,與《國語》之成書同時或稍后。二書在思想傾向上也基本一致。不過,《左傳》比《國語》有新的發(fā)展。民本思想更加鮮明、突出。

      《左傳》中記寫了眾多的歷史人物,據不完全統(tǒng)計,約在一千四百人左右。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時代社會各階級、階層的成員,有天子、諸侯、卿土、大夫,也有將相、武臣、學者,有說客、祝史、良醫(yī)、商賈、娼優(yōu),也有宰豎、役人、盜賊、俠勇等等。各種歷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較詳細的事跡記錄或鮮明的形象描繪。整部《左傳》,猶如一幅人物層現疊出的彩畫長卷,展示了風云變幻的春秋時代的社會歷史面貌。

     。ń庹f:此為引導學生走近《左傳》,力求對《左傳》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動設計2:

      了解相關背景:

      投影秦、晉、鄭三國地理形勢圖,以便對照講解。

      補充介紹與本文有關的幾點史料: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齊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愛生的原因有兩點。其一,鄭國曾兩次得罪過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晉、楚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告終。后鄭國雖然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好,鄭伯甚至與晉侯“盈于衡雍”,但最終沒有感動晉國。其二,晉秦兩國聯合攻趙國,是因為晉秦都要爭奪霸權,均需要向外擴張,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自然要尋找這樣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互動設計3:

      整體把握:

      指導學生初讀課文后,思考:

     。、文章所述何事?

      點撥:這篇文章記敘了秦、晉聯合圍攻鄭國時的一個故事。鄭國被兩大強國包圍,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退兵。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說服了秦伯,分化瓦解了秦、晉的聯盟。秦伯不但不再圍鄭,還與鄭人盟,派兵戍之。晉國迫于壓力,也不得不撤兵,鄭國亡國的危機消除了。

     。、事中涉及哪些人,請初步扼要評價。

      學生思考討論。指名幾位學生回答:

      點撥:燭之武是中心人物。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國難當頭,他深明大義,以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只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子鄭國的危機;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說服了秦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叭羰範T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了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

      鄭伯,勇于自責者。當鄭國處于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滿腹委屈與牢騷。面對此,鄭伯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動之以情;接著設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燭之武也無好處,曉之以理,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白,終于感動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義無反顧赴敵營。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13

      學習目標

      1、理解下列文言詞語:貳、軍、辭、鄙、陪、共、濟、闕、說、行李、肆。

      2、歸納下列文言詞的義項:若、夫、微、之。

      3、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重難點:

      1、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實詞、虛詞、古今異義、句式、詞類活用、通假字

      2、體會《左傳》的語言魅力。

      自主預習

      一、了解背景

      當時的秦國都城為壅,晉國都城為絳,鄭國都城為新鄭。晉鄭彼鄰,秦如攻打鄭國,的確如燭之武所言:“越國以鄙遠!碑敃r,晉軍駐扎在函陵,即新鄭縣北;秦軍駐扎在汜水南面,離新鄭也不遠。大軍壓境,鄭國危如累卵!稜T之武退秦師》中所記述的就是秦晉攻打鄭國之前展開的一場外交斗爭。燭之武是這場外交斗爭的主角,他身負君命,只身赴秦,說退秦軍,實屬不易。

      公元前651年這一年,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納了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熬奔辞啬鹿,“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予秦河東之地一事。秦晉兩國之間的關系從此出現了裂痕。

      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這一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這一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處作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二、春秋時期形勢簡圖

      三、秦、晉圍鄭形勢圖

      四、討論探究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及形勢的?這與整個故事發(fā)展有何關系?

      (2)燭之武為了說服秦穆公退師,采取了哪些高超的攻心戰(zhàn)術?

      (3)燭之武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14

      教學過程:

      1、導入:本學期我們學了哪些文言文?

      《陳涉世家》——我們認識了有著鴻鵠之志的陳勝

      《唐雎不辱使命》——我們認識了有著凜然正氣的唐雎

      《出師表》——我們認識了忠心耿耿老臣諸葛亮

      今天我們接著來認識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獎③摹段男牡颀垺匪褪菭T之武。今天我們來學習《燭之武退秦師》。

      2、早讀要求同學們對照注釋熟讀課文,大家讀好沒有?下面來檢查一下。

      3、檢查:你能說說本文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嗎?溫馨提示: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ㄇ貢x圍鄭——臨危受命——說退秦師——秦晉撤退)

      還不行的,以給上面四個方面補詞的形式完成。誰圍鄭了?什么情況下受命?

      鼓勵學生讀懂這么多不錯

      4、是怎樣說退秦師的?看書用自己的話回答。看來同學們對課文還不熟悉,不要緊,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就是:弄清文章大意,初步感知課文淺析燭之武勸說的藝術和形象

      5、出示學習目標:弄清文章大意,初步感知課文

      淺析燭之武勸說的藝術

      6、結合注釋自由讀課文。齊讀課文。

      7、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口頭翻譯課文。要求:不會翻譯的字詞請圈起來并舉手,老師會走到你身邊告訴你。等會兒看誰翻譯得更流利。教師巡視

      8、落實字詞句翻譯。詞的翻譯,課件展示文段中加點的,口頭翻譯,詞不離句;句的翻譯在導學案上,筆做。

      9、同學們都很積極。我想,能解決別人的問題,那叫能讀書;如果讀書中還能自我思考,提出問題,那叫會讀書。同學們在閱讀本文中,有沒有迸出的一兩個疑惑呢?請寫出來,也可以直接在課文旁邊批注。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孔子

      學貴有疑!祆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獝垡蛩固乖f過

      如學生不能提,教師拋出自己的問題——如為何要打鄭,燭之武是怎樣出山的,怎樣勸說的?為什么勸說秦王而不直接勸說晉王?對這些問題不解決,鼓勵學生課后查閱資料或尋求幫助,有意留下空缺,也為節(jié)約時間。

      10、本節(jié)課我們不解決,相信大家會帶著問題查資料,問別人,如果是那樣,你真的是個做學問的人了。

      11、燭之武師如何去勸說強大的秦王的呢?打出進攻路線圖,問:假如你是燭之武,我是秦王,你將怎樣勸說我?此部分不花太多時間,只是為下面的精講過渡。

      12、齊讀第三段,并再次口頭翻譯本段。你認為哪一句說辭最能打動秦王?想想燭之武勸說采用了什么技巧?

      先讀,再口譯,再談看法。此部分精講,花大部分時間

      13、在這一探討中總結燭之武勸說的.藝術。示弱、離間、利誘、現實警示

      逐步深入步步緊逼轉移矛盾

      板書

      14、對聯結束。打出:

      1、諸葛亮伶牙俐齒舌戰(zhàn)群儒

      燭之武能言善辯說退雄師

      其實我們還可以用文中人物來作對子

      2、佚之狐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燭之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穆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晉文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們是個怎樣的人,《左傳》有何特色,請聽下回分解。

      板書:《燭之武退秦師》

      示弱離間利誘現實警示

      逐步深入步步緊逼轉移矛盾

      17、當堂練習。

      一:選出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

      A越國以鄙遠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B唯君圖之發(fā)憤圖強

      C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D與鄭人盟海誓山盟

      二:翻譯下列句子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三:理解課文,用課文中原詞填空

      在燭之武勸說秦王時,表明圍鄭的結果是□□□□,如果亡鄭的結果是□□□□,過去秦王對晉王有恩惠,晉王也許下諾言,而現在晉王卻□□□□,更氣憤的是現在晉王不斷擴張領土,勢必會□□□□。

      四:兩題選作其一。

      1、哲人說,讀史可以明智。讀完本文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2、假如在標題“燭之武退秦師”的“退”前再加個字,除開加“說”外,你還會加什么?說說理由。燭之武(說)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15

      【學習重點】

      1、重點詞語──若、說、辭、鄙、微、之。

      2、熟讀并背誦默寫課文。

      3、學習燭之武的說服技巧。

      【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一冊課本P97《怎樣學習文言文》:多朗讀;多背誦;勤做練習;勤查工具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譚桂聲《熟讀成誦培養(yǎng)語感》摘錄。

      學習文言文,只有以多讀熟讀為基礎,才能形成和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學語言,關鍵是練,不需要多講。教學文言文要少講多讀,擺脫“滿堂灌”的解經式教學方法。應當樹立這樣的觀念,誦讀也是連,而且是特別重要的練。不僅教師的講要以學生的誦讀為基礎,學生的練也要以誦讀為基礎。因此一定要把誦讀作為基本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與詞義、句意、文意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恰當的安排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它在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后復習中,特別是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要改變那種講完課文之后才要求誦讀,只把誦讀作為記憶課文的方法的做法。教學文言文,必須讓學生多朗讀多背誦。這里所說的“多”有兩個意思:一是誦讀的篇數多,凡是教材要求背誦的文言文都要熟讀會背,基本課文尤其要背熟;二是讀的遍數多,每篇文言課文都要反復朗讀,達到熟讀成誦,值得注意的是,背誦應是反復朗讀到自然結果,而不是硬記。熟讀、背誦的要求看起來簡單,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誦讀訓練不僅要指導方法,而且要嚴格要求,關鍵是讓學生長期堅持,養(yǎng)成習慣,樂此不疲。

      3、初中曾學過選自《左傳》的《曹劌論戰(zhàn)》。高2002級五冊還學過選自《左傳》的《殽之戰(zhàn)》;高中一冊《語文讀本》:P233《左傳·鄭伯克段于鄢》、P235《左傳·晉公子重耳之亡》。

      4、我國古代的幾部編年體史書:

     、 《春秋》,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相傳孔丘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工整理修訂而成);

     、 《左傳》,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記事詳明的編年史(相傳春秋時期左丘明所著);

     、 《資治通鑒》,我國古代最大的編年體通史(北宋歷史學家司馬光主編)。

     。、“春秋五霸”──春秋時代先后稱霸的五個諸侯,通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莊王。

      6、“二十四史”(見課本P88)

      指舊時稱為正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即:《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后漢書》(南朝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自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藥)、《周書》(唐令狐德棻fēn等)、《隋書》(唐魏征)、《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唐書(舊唐書)》(五代后晉劉昫xù)、《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五代史(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明史》(清張廷玉等)。

      二、作者作品

     。、作者:《左傳》的作者,相傳為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獻不足,迄今尚無定論。

     。、編年體歷史著作:《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為“十三經”(十三經:《易經》、《書經》、《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當然,也有人認為《左傳》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的歷史著作。

      《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記事比《春秋》詳細而具體(字數近二十萬,超過《春秋》本文十倍)!洞呵铩泛汀蹲髠鳌吩靖髯猿蓵,到晉代杜預作《春秋經傳集解》,始把兩書合在一起。

      《左傳》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比較系統(tǒng)地記敘了整個春秋時代各諸侯國所發(fā)生的重要事件,同時也較為具體地描繪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政治狀況。作者在選才、描寫和評論時,往往帶有自己的褒貶和愛憎。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認識和高度的文學修養(yǎng),對許多大小歷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動的記述。

     。、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左傳》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成為歷代散文的典范!蹲髠鳌飞朴诿鑼憫(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例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三、背景材料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曏(xiǎng,從前;舊時)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保。結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

      晉國為什么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鄭名義上沒有參戰(zhàn),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四、結構層次

     。ㄒ唬⿻x、秦圍鄭(1段)

     。ǘT之武臨危受命(2段)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相關文章: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09-16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06-12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15篇02-26

    《燭之武退秦師》優(yōu)秀導學案設計【熱門】06-03

    燭之武退秦師評課稿范文08-11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08-24

    《橋之思》教學設計06-14

    城市之肺教學設計01-18

    《理發(fā)師》教學設計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