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1024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综合野狼,欧美自拍清纯日韩一区二区三区,欧美 亚洲 国产 高潮

<dfn id="u8moo"><source id="u8moo"></source></dfn>
  • <dd id="u8moo"><s id="u8moo"></s></dd><menu id="u8moo"></menu><dd id="u8moo"></dd>
    
    
    <ul id="u8moo"></ul>
    <ul id="u8moo"><acronym id="u8moo"></acronym></ul>
  • <strike id="u8moo"><noscript id="u8moo"></noscript></strike>
  • <dd id="u8moo"></dd>
  • 歷史人物故事

    時間:2023-08-21 19:30:27 宜歡 歷史 我要投稿

    歷史人物故事(精選19篇)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于是便以自身為依據(jù),想象天地萬物都像人一樣,有著生命和意志。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歷史人物故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歷史人物故事(精選19篇)

      歷史人物故事 1

      東漢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激戰(zhàn)。兩軍實力相差懸殊,袁軍數(shù)倍于曹軍,曹操部將大多認為袁軍不可戰(zhàn)勝。但曹操最終以少勝多,大敗袁軍。袁紹棄軍逃跑,全部的輜重物資、圖冊兵藏被曹軍繳獲。

      在清點戰(zhàn)利品時,曹操的`一名心腹發(fā)現(xiàn)了許多書信。這名心腹拆開其中一封,看了幾眼,立刻臉色大變。他把所有書信收齊封好,然后抱著信件去向曹操匯報:“主公,這些都是袁紹與人來往的密函!”曹操接過信件,拆開看過幾封后,對心腹說:“你去把這些信都燒了吧。”“燒掉?主公,您不該照著書信把這些叛徒全部抓起來嗎?”心腹驚疑道。曹操搖搖頭:“當初,袁紹兵力遠勝于我,連我自己都覺得不能自保,更何況是他們。與袁紹勾結只是他們不得已的選擇啊!

      曹操燒信原來,這些信件都是在許都的官員和曹操軍中的部將寫給袁紹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誠之語。曹操命人當眾把信件全部焚燒。那些私通袁紹的部將,原本驚慌不定,見曹操此舉,慚愧不已,同時也愈加感激,軍中士氣更盛。

      曹操趁勢進擊,冀州各郡紛紛獻城投降。曹操實力大為增強,為此后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歷史人物故事 2

      春秋時期,有一次楚王率對絞國發(fā)動進攻。楚軍連連得勝,一直攻到絞國都城的南門。絞國不出城交戰(zhàn),竭盡全力把守城池,楚軍幾次三番攻城,都沒有取得成功。

      楚國大將屈瑕見此情形,就對楚王說:“絞國國勢弱小,處理事情很輕率而不使用計謀,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弱點,用智謀取勝!比缓,他向楚王獻了一條計策。楚王一聽,認為很好,就依計而行。

      第二天,楚國的`幾十個士兵扮做樵夫模樣,到絞國都城周圍打柴,來引誘敵軍。絞國將領見到楚人在山上打柴,身后沒有楚軍保護,就派捕捉他們,結果三十個手無寸鐵的楚人被他們抓住。絞國官兵見這么容易就獲得“勝利”,都高興得笑了起來。

      過了一天,又有一群楚兵扮做打柴的樵夫,到山上引誘敵軍。絞兵發(fā)現(xiàn)后,沒有等到下命令,就紛紛出城,到山上捉拿楚人。這時,事先埋伏在城北門的楚兵一起沖殺出來,絞國很快就被打得大敗。

      絞國遭到慘敗,城池眼看就守不住了。在這種情況下,絞國國君為了保住國家,被迫在絞國的城下與楚國簽訂屈辱的盟約。從此以后,絞國貪小便宜吃大虧的事情,便在各國中傳揚開來。

      歷史人物故事 3

      清代書畫家鄭板橋年輕時家里很窮。因為無名無勢,盡管字畫很好,也賣不出好價錢。家里什么值錢的東西都沒有。

      一天,鄭板橋躺在床上,忽見窗紙上映出一個鬼鬼祟祟的`人影,鄭板橋想:一定是小偷光臨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聲吟起詩來:大風起兮月正昏,有勞君子到寒門!詩書腹內藏千卷,錢串床頭沒半根。

      小偷聽了,轉身就溜。鄭板橋又念了兩句詩送行:

      出戶休驚黃尾犬,越墻莫礙綠花盆。

      小偷慌忙越墻逃走,不小心把幾塊墻磚碰落地上,鄭板橋家的黃狗直叫著追住小偷就咬。鄭板橋披衣出門,喝住黃狗,還把跌倒的小偷扶起來,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個揖,又吟送了兩句詩:夜深費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

      歷史人物故事 4

      屈原是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愛國者。他生在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家鄉(xiāng)在現(xiàn)在湖北的秭歸(zǐguī),離長江三峽不遠。這里風景奇美,山影水聲迷人動聽,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故鄉(xiāng),熱愛楚國,可是楚國統(tǒng)治者腐敗無能,不圖進取,使國力漸漸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非常著急,來到都城勸楚王改革圖強。不料他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擊,一度信任他的楚

      王竟把他趕出都城,流放到了遠方。

      屈原一片愛國心不被人理解,難過極了。有人勸他:“楚國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別國去,照樣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說:“我愛我的楚國,為它的命運擔憂,為百姓的痛苦傷心。明知自己的.處境很危險,可是舍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還能為它出力!

      屈原寫了許多詩,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他想象著自己乘著龍駕著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飛往遠方,離開楚國,忽然回頭看到了可愛的家鄉(xiāng),立刻停住了腳步。他的仆人哭了,連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國,并下決心:“假如不能實現(xiàn)我的愿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國!”

      不久,屈原懷著對楚國深深的眷戀,投入了汩羅江(在現(xiàn)在湖南)。他對楚國的愛也就是對中國的愛,對自己所屬民族的愛。所以全國人民至今還懷念他,每年端午節(jié)人們劃龍舟,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者。

      歷史人物故事 5

      耶律楚材以身護法

      在舉世聞名的北京頤和園萬壽山腳下,有一座古樸的祠堂。它是為紀念耶律楚材而建立的。

      耶律楚材是蒙古汗國的一代名臣。他字晉卿,契丹族,是遼東丹王突欲八世孫,世居金中都(今北京),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通曉天文歷法。1215年,成吉思汗(元太祖)奪取燕地后,召用耶律楚材,十分信任他。成吉思汗去世后,拖雷監(jiān)國時期和窩闊臺即位后,他越來越受重用。他建議設置州郡長官,使軍民分治;反對改中原地區(qū)為牧場的錯誤主張,建立賦稅制度。蒙古軍攻陷金國汴京時,耶律楚材力諫廢除野蠻的屠城舊制,召用儒者,設置經籍所、編修所,文教事業(yè)逐步興起。耶律楚材從成吉思汗至窩闊臺,受重用三十多年,官至中書令,國家的典章制度大都是由他奠定的。1236年春天,蒙古大汗窩闊臺(元太宗)宴請群臣。他親自端著酒杯為耶律楚材敬酒,并且說:“我之所以誠心誠意地信任你,是遵照先帝的遺命。如果沒有你,中原地區(qū)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安定局面。我能高枕無憂,全靠你的努力。”

      窩闊臺去世后,皇后乃馬真氏執(zhí)掌政權。她崇信奸臣,擾亂朝政。有一個叫奧都剌合蠻的人,他用重金賄賂皇后乃馬真氏,得到權柄,滿朝文武百官都奉迎他,只有耶律楚材敢與他面折廷爭。

      有一次,皇后乃馬真氏將起草詔書使用的`印璽和白紙,都交給奧都剌合蠻,讓他辦事自己填寫用印就行了,不必啟奏她。耶律楚材認為不妥當,立刻上奏皇后乃馬真氏,說:“天下者,先帝之天下。朝廷有規(guī)矩,現(xiàn)在您要破壞它,老臣不敢接受這個指示!被屎竽笋R真氏自知理虧,只得將交給奧都剌合蠻的印璽和白紙收回去。過了不久,皇后乃馬真氏又降旨,說:“凡是奧都剌合蠻提出的建議,想要辦的事情,各部門的官吏們都要按照他的意見起草命令,不照辦者,就把他的手剁下來!币沙慕拥交屎竽笋R真氏的旨意后,再一次上殿抗爭。

      他對皇后乃馬真氏說:“國家的典章制度,先帝都交給老臣我負責,與各部門的官吏們沒關系。奧都剌合蠻的建議如果合理,我自當按照他的意見辦理,如果建議不合理,就不能辦。老臣死且不避,何況剁手呢!”皇后乃馬真氏聽后很不高興,不接受耶律楚材的意見。耶律楚材滔滔不絕,爭辯不已,最后大聲說:“老臣侍奉太祖、太宗皇帝三十余年,沒有辜負國家,皇后難道能夠以無罪殺害老臣嗎?”皇后乃馬真氏雖然很生氣,但是在忠誠剛直的三朝元老重臣耶律楚材面前,不得不深深地表示敬畏,宣布所降旨意作廢。

      諸葛亮繪圖安撫西南少數(shù)民族

      我們說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大概沒有人反對,我們說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畫家,并且善于運用自己的繪畫藝術,為自己的政治路線服務,大概就有人懷疑了。

      作為政治家的諸葛亮,雖然不像《三國演義》里所描寫的那樣,說他未出茅廬,就預知三分天下,是亙古未有的奇才,甚至把他描繪成善于“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活神仙。實際上,諸葛亮是一位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又善于運用自己的學識才藝,深入研究時事,透徹分析形勢,正確進行判斷,從而制定合情合理策略的人物。

      劉備在荊州聽說隱居隆中的諸葛亮有才智,便三顧茅廬,去討教。諸葛亮與劉備在茅廬侃侃而談,于是就有了千古傳誦的《隆中對》。在史書上,《隆中對》不過三百多字,但是內容精辟而豐富,涉及政治、軍事、外交、內政、歷史、地理等諸多領域,為劉備設計出一整套發(fā)展勢力的方針政策。他說:曹操實力雄厚,不可與其爭鋒。孫權憑借長江天險,已歷三世,根基穩(wěn)固,不必打他的主意。如果你能夠得到荊州、益州做基地,安撫好西南各族,整頓內政,聯(lián)合孫權,便可以大有作為。劉備心悅誠服地接受了諸葛亮的意見,延請他做自己的謀士。劉備當時勢力很微弱,但是諸葛亮見劉備很真誠,就答應了。

      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千辛萬苦,逐步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建立起蜀漢,三分天下有其一。

      為了進一步發(fā)展事業(yè),必須治理好蜀漢。蜀漢西南部,聚居著很多少數(shù)民族,“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后顧之憂,蜀漢才能夠向中原發(fā)展。為了安撫西南少數(shù)民族,諸葛亮親手繪制了一幅巨畫,贈送給少數(shù)民族兄弟們。

      繪畫的前半部分,展現(xiàn)萬里晴空,千里沃野,艷陽明月,高城大府,以及神龍、牛馬等;后半部分,畫有蜀漢官員騎著高頭駿馬,打著錦繡傘蓋,視察慰問邊塞少數(shù)民族村寨,邊寨少數(shù)民族群眾牽著牛羊,提著酒漿,熱情洋溢地款待蜀漢官員。畫面上題有“日月同輝,神龍牛馬”的詞句。意思是,歌頌兄弟民族平等友好,團結互助,祝愿各族兄弟安居樂業(yè),生活幸福美滿。至今云南德宏地區(qū)傣族民間流傳著當年諸葛亮怎樣教他們先民使用耕牛的故事。佧瓦族民間流傳著“諸葛亮老爹”教他們祖先造房屋、編竹籮的故事。

      諸葛亮繪制圖畫贈送少數(shù)民族,實質上是將“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政治路線,用圖畫形式進行通俗、形象的宣傳。這件史實,記載在東晉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中,作者常璩是蜀郡江原人,他對蜀事的記載大多是通過親眼或親耳所聞得來的,比較可靠。

      歷史人物故事 6

      風光綺麗的江南水鄉(xiāng)——浙江山陰(今紹興),是清末愛國女杰秋瑾的故鄉(xiāng)。

      秋瑾的家庭封建氣味很濃。她的爺爺、爸爸都做過官,張嘴閉嘴離不開封建禮教的.陳詞濫調。

      秋瑾長到十四五歲時,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歡看有關梁紅玉、穆桂英等女英雄的故事書,決心像她們那樣為女性爭光。

      有一天,秋瑾的表姐妹隨大人來玩,交談起來,姐妹們都恨自己是個女孩子,沒地位,沒自由,好像籠子里的小鳥。秋瑾越聽越覺不平,憤憤地說:“女性的聰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為女性沒有機會讀書,缺乏獨立謀生的本領,依靠男人吃飯,才受欺侮。我們應該立志圖強!

      這話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親知道了。他面帶慍色,把秋瑾叫到面前:“《女誡》看了沒有?記住了嗎?”

      “不但看了《女誡》,還看了《史記》、《漢書》!鼻镨獜娜莼卮。

      “嗯,看這么多書?‘女性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你忘了么?”

      “可寫《女誡》、編《漢書》的班昭就是女的。∵有蔡文姬、謝道韞、李清照,都是才女。如果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漢書》就編不成了!

      父親沒料到女兒竟敢當面頂他,正要大發(fā)脾氣,一個女傭人進來說:“舅老爺來了!彼鹕硪凰π渥,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著父親的背影,不服氣地小聲嘀咕著:“不對就是不對,發(fā)脾氣能讓人服嗎?”

      歷史人物故事 7

      錢鐘書在《圍城》中有這么一段妙語:汪處厚雖然做官,骨子里只是個文人,文人最喜歡有人死,可以有題目做哀悼的文章。棺材店和殯儀館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會向一年、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陳死人身上生發(fā)!爸苣晔攀兰o念”和“三百年祭”,一樣的好題目。死掉太太——或者死掉丈夫,因為有女作家——這題目尤其好;旁人盡管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這是注冊專利的題目。汪處厚在新喪里做“亡妻事略”和“悼亡”詩的時候,早想到古人的好句:“眼前新婦新兒女,已是人生第二回,”只恨一時用不上……

      曾國藩就有汪處厚這樣的癖好,他也寫了不少“只恨一時用不上”的挽聯(lián),并為此而開罪了好友湯鵬。

      曾國藩在做京官時,居官問學之余,喜歡創(chuàng)作對聯(lián),尤其喜作挽聯(lián)。挽聯(lián)頗有蓋棺論定的意思,數(shù)十個字的篇幅,既要總結生平,又要表達情感,兼要發(fā)表評論,還要有一定的高度,不下苦功夫實在寫不好。只是,可作挽聯(lián)的人多為新近死去的親朋故舊,哪里會有那么多蓋棺定論的死者等著他“敬挽”呢?此公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稍作變通,進行“生挽”——即給身邊熟悉的活人預寫挽聯(lián),以資練習。這種做法當然不厚道。但對提高水平,據(jù)說倒是助益顯著。當然,這事兒得偷偷地干,決不敢讓被挽者知道。

      道光年間的一個春節(jié),曾國藩正利用春節(jié)閑暇在書房中創(chuàng)作挽聯(lián),比他大10歲的好朋友湯鵬適時前來拜年。二人關系素來密切,湯鵬也就不待通報徑直到書房來找國藩。說來也巧,國藩這時正寫到“海秋(湯鵬字)夫子千古”,陡然見到被挽者現(xiàn)身,趕緊手忙腳亂地藏掖條幅。湯鵬以為他在寫春聯(lián),只是好奇為啥用白紙不用紅紙,便要看看寫了什么。國藩死死捂住,湯鵬秉性霸蠻,兼好奇心重,乃不管不顧一把扯過來看個究竟。不看則已,一看差點暈倒:好朋友竟在這新春吉日給自己寫挽聯(lián)!這還了得,湯鵬對曾國藩重重吐了口唾沫,拂袖而去。

      不用說,這都是挽聯(lián)惹的禍。湯鵬是湖南益陽人,字秋海,曾國藩的老鄉(xiāng),兩人又都是重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一起做京官,過從甚密。挽聯(lián)風波后,怒不可遏的湯鵬反目,與曾國藩割袍斷義。

      湯鵬聰慧過人,他22歲中舉,23歲連捷進士及第,被譽為“凌轢百代之才”,“意氣蹈厲,謂天下事無不可為者”,認為“徒為詞章士無當也”。其人性情儻易,不中繩墨,喜歡放言高論,目無余子,甚至連司馬遷、韓愈都不放在眼里。湯鵬雖科甲順利,官場卻很不得志,“禮曹十年不放一府道,八年不一御史”,長年待職閑曹,終不為朝廷重用。后來更因事遷謫,“恃才傲物,謗口繁多”。

      湯鵬的死也很是離奇。一天酷熱,幾個朋友聚在湯鵬家閑聊。有人偶然說到大黃藥性峻烈,不可隨便服用。湯鵬漫不經心地說:“那有什么?我經常服用它。”大家感到愕然,半信半疑。湯鵬大怒,立刻命仆人去藥鋪買了幾兩回來,馬上煎服。喝了一半,朋友們擔心出事,攘肩捉背,群起制止。但湯鵬堅決不聽,堅持將一罐大黃全部服下,結果當天暴卒。好奇倔強到不惜生命的地步,實屬奇人奇事。曾國藩在祭文中沉痛地說:“一呷之藥,椓我天民”,即指此事。

      對于兩人絕交的真正原因,曾國藩自然也不會承認,因為承認了將有損他的道德文章形象。他在給湯鵬的寫的.祭文中,將兩人斷交的原因歸結于湯鵬對曾國藩批評其著作《浮邱子》不滿:“一語不能,君乃狂罵。我實無辜,詎敢相下?”

      湯鵬的死,曾國藩為其送上的挽聯(lián)是:

      著書成二十萬言,才未盡也;

      得謗遍九州四海,名亦隨之。

      至于這是曾國藩當時即興寫就,還是“生挽”的成稿,自然只有他自己清楚了。曾國藩后來的挽聯(lián)創(chuàng)作日漸爐火純青,他的全集中,收有其創(chuàng)作的挽聯(lián)七十七副。近代古文家、詩人吳恭亨曾說:“曾文正聯(lián)語雄奇突兀,如華岳之拔地,長江之匯海,字字精金美玉,亦字字布帛菽粟!睂υ现(lián)語評價不可謂不高。

      歷史人物故事 8

      劉基,字敬輿,是漢高祖劉邦的庶長子劉肥的后代。劉肥可是被我們大名鼎鼎的呂雉太后帶大的,雖然后來他沒有當上皇帝,但是他卻得到了漢惠帝劉盈的禮遇。劉盈敬他是長兄,就算當了皇帝,見到劉肥也依然主動把上座讓出來,還給他敬酒。不過也就是因為這一幕,才讓呂雉對他起了殺心,還好劉盈替他擋住了那杯毒酒,否則就沒有千年后的劉基了。

      劉基是漢末軍閥揚州牧劉繇的長子,史載其姿容美好,是個難得一見的美男子,深得孫權喜愛。

      最初,劉繇和孫策大軍對抗,不過失敗了,于是他帶著家人投奔了豫章劉表。劉繇去世的時候,劉基只有十四歲,為父親辦葬禮的時候,劉基就表現(xiàn)出了超乎年齡的成熟,他不收劉繇下屬們饋贈的禮物,一切行為都合乎禮節(jié)。都說長兄為父,劉繇死后,劉基就成為了幾個弟弟們的'依靠,他帶著他們隱居鄉(xiāng)里,日子過得很拮據(jù)。后來孫策經過豫章,也為劉繇治喪,還把劉基兄弟帶回了東吳,禮遇他們。

      221年,孫權稱吳王,劉基被升任為大農令。有一次,孫權舉辦宴會,邀請了很多謀士武將。在宴會上孫權表現(xiàn)得很是興奮,還收起了架子親自起身勸酒?墒茄鐣系挠莘瓍s故意裝醉,孫權來勸酒時他就趴在地上,孫權一離開他就又坐起來。

      虞翻的行為徹底惹怒了孫權,再加上喝了酒的緣故,孫權拔出佩劍就要殺掉虞翻,在場的人無不驚恐,一動不動。只有劉基在這個時候還敢說話,說的還是替虞翻求情的話。劉基攔住孫權說:“大王喝醉了就要殺掉有名的賢士嗎?就算虞翻真的有罪,他在這種情況下被殺,天下間誰人肯信?再說大王素來敬重賢士才使得那么多人前來歸附,今天您打算一下子功敗垂成嗎?”

      孫權正在氣頭上,他憤怒的說:“曹孟德(曹操)都能殺孔文舉(孔融),我殺個虞翻怎么了!”劉基不怕死的繼續(xù)勸:“曹操是曹操,大王是大王,曹操輕易殺掉士人,如今已遭天下人非議。大王還打算效仿他?如今大王更應該做的難道不是推行德義?”孫權聽了劉基的話,是想了又想,最后還是放下劍,饒了虞翻一命。

      又有一次,孫權在游船上行酒宴,夏季炎熱,這大雨也是說來就來,孫權用御蓋遮住了自己,又趕緊命令侍從也遮住一旁的劉基,船上的其他官員可享受不到這種待遇!

      想來也是,如果不是因為被孫權深深寵信著,劉基有幾個膽子敢攔住孫權殺人?孫權稱帝以后,劉基被封為光祿勛,與顧雍分掌尚書事務。孫權是個長壽之人,劉基可不是,他比孫權早死了整整二十年。劉基死后,孫權替兒子孫霸求娶了劉基之女,不但賞賜了府宅,還時不時就賞賜錢財寶物,榮寵不衰。另外,劉基的弟弟劉鑠、劉尚也受到了孫權的禮遇。

      歷史人物故事 9

      項羽三殺韓信

      韓信跟楚霸王打賭贏了之后,楚霸王的軍師范增對楚霸王說:“韓信這個人,要么就重用,要么就殺掉,可不能讓他跑到劉邦那塊去。”

      楚霸王眼里沒得韓信,還是不肯重用他呀,韓信不得志,就偷偷跑了,想去投奔劉邦。范增聽說韓信跑了,就勸楚霸王趕緊去追。楚霸王還不想去。范增說:“這人是你的死對頭,在這塊不把他殺掉,將來要殺就難了!

      楚霸王被范增說動了心,就帶了兵馬追殺韓信。韓信跑著跑著,看看楚霸上已追到跟前,就停下,頂著上風撒尿。風一吹,撒的尿,全灑在白己的臉上、身上。

      楚霸王看到了,又好笑又好氣:“這人好呆,頂著風撒尿,撒在自己身上還不知道,殺他何用?白白污了自己的寶劍不說,還壞了自己的英名,還是不殺好!”

      沒殺韓信,轉身就走。回到營里,范增問他殺了韓信沒有,楚霸王就把看到的事說了一遍,說:“韓信是個呆子,殺他何用?”

      范增說:“你上當了,這是韓信用的計,你快追上去把他殺掉,免生后患。”

      楚霸王是個粗人,一聽這話,帶兵又追?纯醋方,只見韓信跪在一座墳頭上,頭朝下,腳朝上,帽子蓋在墳頭上。霸王用劍挑去韓信的帽一子,真好笑死了,原來韓信披頭散發(fā),嘴里直翻白沫。“啊呀,這人是羊癲瘋,殺不得呀殺不得,要是把這呆子殺掉,豈不是要叫天下人笑話!”楚霸王想想,還是沒得殺他,轉身回營。

      范增見霸王回來,又問他殺了韓信沒有。霸王把韓信癡癡呆呆的傻樣兒講把范增聽。

      范增一聽,腳一蹬:“你又上當了,這是韓信用的計。如果這人不除,霸業(yè)就不得成功,你還要死在他手中!”

      楚霸王不相信。范增說:“韓信在這塊時候,他可曾犯過什么羊癲瘋?”

      這一問,楚霸王明白了,趕緊帶了兵馬再追上去。韓信知道楚霸王不會放過他,沒歇一口氣,一直跑,一跑跑到三岔路口,犯愁了,往哪塊跑?朝東跑,直奔劉邦軍營,霸王必定會死追,還是跑不掉。他一想,想了一個調虎離山計落脫下一只鞋子,扔在東路口,自己回過頭來,往西路跑。

      楚霸王領兵追到三岔路口,看見一只鞋子在東路口,認準韓信朝東跑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直朝東路口追下去。

      韓信往西跑,楚霸王往東追,哪塊還能追上韓信?等楚霸王白跑了趟回營,韓信已跑到劉邦那塊去了。

      項羽和韓信打賭

      當年,霸王領兵到了江蘇六合縣東南一帶,見天快晚了,就下令安營扎寨。

      那時,韓信還在霸王手下當將官。夜里,霸王和眾將軍飲酒作樂,吃得高興了,便對韓信講:“別人說你有能耐,我要和你打個賭,怎樣?”韓信打了一躬說:“不知大王以何賭輸贏啊?”霸王說:“我們兩人,一個在東邊山洼里筑一座城,用來擋山外的敵兵;一個在孫趙和金塘營之間掘四十九口井,讓軍民都有水吃,兩樣都要在今晚完成,曉星一出為準,你敢嗎?”

      韓信心想:“造城是地面上的事,一點不馬虎不得;挖井是地下的事,深淺可以討巧!毙睦锵胪诰。

      霸王又問:“你是造城還是打井?”韓信說:“我們做兩個閹子,抓閹作數(shù)!

      霸王揀一個,上面是造城。韓信說:“大王抓的是造城,那個當然是打井了,大王就造城吧!逼鋵崳瑑蓚閹都寫著“造城”,霸王大老粗,不知道中計哎。這樣嘛,就各領一千兵動工了。

      韓信帶兵到了金塘營,他把兵先分成一班班地去挖井,自己坐在祠堂里飲酒。霸王怕輸,親自到場地催工。忙得十兵們個個氣喘八哈,大汗直淌。

      韓信見大快二更了,叫探子去看霸王弄得怎祥了,回報是筑了一半。韓信又問井挖得怎祥了,探子報說:才有十幾口井。韓信不慌不忙,叫來兩個牙將。咬了耳朵,二人就分頭去了。韓信下令:“快替我備馬,隨我到大王面前請功!

      見了霸王,韓信問:“大王。你的城筑得如何?”霸王說:“有一半高了。”

      韓信說:“你看曉星已出了,大王輸了!卑酝跆ь^一看,曉星果已掛在半空中了。就問韓信:“你的井難道都打好了?”韓信說:“清大上去查點吧!”霸王不信,跟他一同查看了。

      一路上,韓信指指點點說:“沿路三七二十一口,外圍村邊四七二十八個,不錯吧?”霸王點著頭,心里很感奇怪。

      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韓信到霸王處請功以前,已經派一個牙將傳令,叫士兵在沿途必經之處,挖的真井;在外圍不顯眼的地方,只挖一半,就放下井欄;霸王不會查到的`地方,只放了一個井欄,一锨也沒挖。霸王粗心,只順著韓信指的路走,看到井欄,便以為真的了。那曉星也是假的。是韓信指派另一個牙將,把一盞點亮了的燈籠用風箏放到天去,乍一看,真像是曉星出在半空一樣,霸王又當真了。本來霸王在曉星出之前能筑好城的,見曉星出了,就停了工,所以到現(xiàn)在這上城還有一角沒有城墻,后人就稱它是霸王城。

      城內村莊就叫小城里。孫趙到金塘營的一帶井多,但多數(shù)只有一半深,是韓信打的井。

      歷史人物故事 10

      屈原是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愛國者。屈原生在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家鄉(xiāng)在現(xiàn)在湖北的秭歸(zǐguī),離長江三峽不遠。這里風景奇美,山影水聲迷人動聽,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故鄉(xiāng),熱愛楚國,可是楚國統(tǒng)治者腐敗無能,不圖進取,使國力漸漸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非常著急,來到都城勸楚王改革圖強。不料屈原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擊,一度信任他的楚王竟把他趕出都城,流放到了遠方。

      屈原一片愛國心不被人理解,難過極了。有人勸屈原:“楚國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別國去,照樣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說:“我愛我的楚國,為它的命運擔憂,為百姓的痛苦傷心。明知自己的處境很危險,可是舍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還能為它出力。”

      屈原寫了許多詩,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他想象著自己乘著龍駕著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飛往遠方,離開楚國,忽然回頭看到了可愛的家鄉(xiāng),立刻停住了腳步。他的仆人哭了,連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國,并下決心:“如果不能實現(xiàn)我的愿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國!”

      不久,屈原懷著對楚國深深的眷戀,投入了汩羅江(在現(xiàn)在湖南)。他對楚國的愛也就是對中國的愛,對自己所屬民族的愛。所以全國人民至今還懷念他,每年端午節(jié)人們劃龍舟,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者。

      歷史人物故事 11

      辛氏,字憲英,她的父親辛毗是魏明帝曹丕的首席謀臣,丈夫羊耽是東漢著名“懸魚太守”羊續(xù)的幼子,官至太常,兒子羊琇則深受晉武帝司馬炎的信任與重用。

      辛憲英是一個幸運的女人,而且她具有幸運的資本。原本她就家世出眾,自幼過著優(yōu)渥的生活,長大以后又嫁給了門當戶對的羊耽,夫妻恩愛。難得的是,辛憲英還是一個智慧的女人,她的智慧在政治上表現(xiàn)得尤為強烈,因此還被稱作魏晉時期的大才女,絲毫不輸給蔡文姬。

      預言曹丕

      辛憲英善于鑒人知事,在政治上極富遠見。想當年曹丕與曹植的太子之爭是多么激烈啊,以至于曹丕被曹操立為太子的時候甚至高興得忘記了禮儀,他激動的'抱著辛憲英的父親辛毗歡呼:“辛毗啊,你知道我現(xiàn)在有多開心嗎?”辛毗屬于曹丕黨派,曹丕成功上位太子,他自然也是高興的,但還沒有高興到曹丕這種地步。

      辛憲英從父親口中得知這件小事以后,當即就斷言曹丕將來的帝國必定不會長久!后來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自己稱帝建立了魏國,史稱魏文帝,但是從公元220年到公元265年,魏國只存在了短短45年,印證了辛憲英的預言!

      鑒別鐘會

      除了通過觀察曹丕的為人來預言曹丕的將來,辛憲英還鑒別過在魏國官居要職的鐘會,斷言鐘會一定會叛亂。辛憲英觀察過鐘會這個人,鐘會是魏國重要的策臣與謀士,也是消滅蜀國的謀劃與實踐者,在魏國的地位舉足輕重,人人都敬畏他。但是鐘會的為人處事恣意放肆,說白了就是不肯服從上級命令,這是為人臣子應該有的態(tài)度嗎?所以她肯定的說出了鐘會有異志,并認為鐘會一定會叛亂。

      當時辛憲英的侄兒羊祜,也就是后期的西晉最為出名的滅吳大將之一,他聽了辛憲英的話以后,大為吃驚,他不是不相信姑媽的判斷,而是囑咐姑媽千萬不要在外面說這種話。他是相信姑媽的,但別人不一定相信啊,如果猜錯了的話,那就是朝廷重臣的大罪啊,現(xiàn)在的他們還不宜與朝廷把關系搞得過分僵。

      后來,鐘會征召辛憲英的兒子羊琇為參軍,一起參加滅蜀之戰(zhàn)。辛憲英已經預料鐘會將叛亂,怎肯看著兒子入火坑,于是極力向司馬昭請辭,結果遭到了司馬昭的拒絕。最后她只能讓兒子隨機應變,但始終要做一名忠臣。鐘會在滅蜀的時候果然叛亂,羊琇因極力勸阻鐘會,回國后才沒有受到懲罰。辛憲英的預言又一次得到印證!

      辛憲英雖出身名門世家,但依然崇尚節(jié)儉,她的侄兒羊祜曾經贈送給她一床華麗名貴的錦被,辛憲英覺得這禮物太貴重了,舍不得拿出來用,最后想出來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把錦被翻過來蓋。辛憲英于79歲去世,這個年齡在古代也算是高壽了!

      我們知道,古代女子很少有能被史書記錄下來的,辛憲英卻因為她過人的才智,其生平被記錄在《晉書·卷九十六·列女傳·羊耽妻辛氏傳》中。辛憲英的外孫夏侯湛也為她寫了一本傳記《羊太常辛夫人傳》。

      和蔡文姬的才名不同,蔡文姬是文采出眾,她的代表作《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充分表現(xiàn)出了她的才華,而辛憲英則是一位女政治家,她的才智也充分表現(xiàn)在政治方面。辛憲英能準確的根據(jù)這個人的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去判斷他的將來,而且堅持良好的品質,不做為人不齒的事,也是高風亮節(jié)的一種。這種奇女子如何能不被后人牢牢銘記呢?

      歷史人物故事 12

      很多時候,不是你出了力,你的名字就能被人們記住,西漢功臣酈食其就是這樣。酈食其為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曾替劉邦一口氣收服了七十多個城池,就連漢初三杰之一的韓信都嫉妒他立的大功,但是最后酈食其這個名字卻不為人所知。

      酈食其是酈蟠十一世孫,是一個戰(zhàn)國舊貴族,他自幼聰慧,從少時起便喜愛讀書,時刻關注著時局的變化。不過,秦國滅亡魏國以后,酈食其的家族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酈食其淪為了陳留門吏。即使這樣,酈食其身上還是自帶貴族光環(huán),脾氣傲慢,一般人不敢隨意驅使他。

      秦末時期,陳勝、吳廣以及項梁起義先后爆發(fā),他們都曾途徑陳留高陽,但是酈食其都沒有投奔他們。酈食其是個有才又高傲的人,他認為只有抱有遠大志向和具有謀略之人才是他要追隨的。酈食其鄰居的兒子在劉邦手下做事,劉邦經常向他詢問陳留的有才之人。

      酈食其通過此人了解了劉邦,他聽說劉邦帶著隊伍駐扎在陳留郊外,便讓此人幫他傳一句話給劉邦,就說:“我的家鄉(xiāng)有位六十多歲的酈先生,他身高八尺,大家都稱他為狂生,但是他自己說不是狂生。”那人勸酈食其說:“沛公不喜儒生,要是你以儒生的身份去見他,估計會被罵得狗血淋頭!贬B食其胸有成竹的說:“你只管按照我教給你的話轉告給沛公,他聽了一定會見我的!

      后來,劉邦果然答應見這位不是狂生的酈食其一面。酈食其見到劉邦的時候,劉邦正被兩名侍女伺候著洗腳,酈食其只向他微微作了個長揖,然后就問劉邦:“沛公聚集士兵是打算幫助秦朝剿滅諸侯,還是幫助諸侯滅亡秦朝呢?”劉邦一聽酈食其的生平簡介就怒了,他朝著酈食其大罵:“你個奴才相的.儒生,天下百姓深受暴秦之苦,所以諸侯才會率兵反抗,如今你卻要我助秦而攻打諸侯!”酈食其接著又說:“既然你有推翻暴秦的大志,為何接待長者還這般無禮?”劉邦這才反應過來,趕緊把腳洗完,穿戴整齊以后在正廳接見酈食其,以賓客之禮待之。

      劉邦問酈食其怎么才能推翻暴秦,酈食其就將自己的建議告訴劉邦,他認為陳留是交通四通八達之地,俗稱兵家必爭之地,他和陳留縣令認識,能幫助劉邦收服陳留。收服陳留以后,酈食其又勸劉邦收復滎陽,占有敖倉的糧食,屆時諸侯聞之必然望風而歸順。劉邦按照酈食其的戰(zhàn)略,一步步成為了諸侯當中的佼佼者,劉邦想要攻打齊國,但是齊國地廣人多,勢力不容小覷,劉邦僅有一萬多人的士兵,如何與之對抗?

      此時,酈食其再次向劉邦請求讓自己出使齊國,他能不費一兵一卒說服齊王歸順劉邦。劉邦欣然同意,派了酈食其出使齊國。酈食其向齊王分析了天下的形勢,齊王被其說服,答應歸順劉邦,成為漢朝的藩國。韓信聽聞酈食其說服了齊王,一下子就收復了七十多個城池,他嫉妒酈食其,便發(fā)兵偷襲齊軍。此時酈食其正在齊國,齊王誤以為酈食其暗中勾結漢軍來攻打他,于是烹煮了酈食其。

      西漢建立以后,劉邦分封諸侯,他非常想念酈食其。的確,酈食其是韓信害死的,但是韓信當時也是劉邦手下的一員大將,折損不得,所以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蓱z的酈食其,明明是西漢開國功臣,最后卻不為人所知。

      歷史人物故事 13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可謂一代詞宗。她的詞作膾炙人口,冠絕千古,如一顆耀眼的星星,在文學的天空散發(fā)著永恒的光輝。而李清照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名女性,也以她獨立、自強的人格,超越了那個時代,成為千古女性的典范。

      身為婉約派詞宗的李清照,卻寫出了張揚著男子之氣的詩作《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字里行間洋溢著巾幗氣節(jié),愛國風采。李清照之所以寫這首詩,除了表達對于南宋朝廷軟弱求存的投降主義的不滿,還與她的丈夫趙明誠有關。

      宋高宗建炎三年,即1129年二月份,御營統(tǒng)制官王亦預謀在江寧城內起兵作亂。趙明誠的部下李謨,得到了王亦要叛亂的消息,馬上報告了趙明誠。說來也巧,這時的趙明誠已經拿到了調任湖州知州的調令。趙明誠認為自己不再是江寧知府,所以,這里的所有的事情都應該由新任的江寧知府來處置。李謨對趙明誠的“不作為”也沒有辦法。李謨當晚果斷地處置了叛亂,擊敗叛軍。天亮后,李謨去向趙明誠匯報昨天晚上的戰(zhàn)況,結果發(fā)現(xiàn)趙明誠居然和另外兩個江寧府的高級長官,趁天黑偷偷從城樓上懸下繩索逃走了。事后,趙明誠被撤職。李清照雖為一介女性,卻非常有氣節(jié),她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感到羞愧。她是多么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在國難當頭之時建功立業(yè)啊。趙明誠被撤職后,二人繼續(xù)沿長江向江西方向流亡。當行至烏江鎮(zhèn)時,李清照得知這便是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不禁心潮難平,面對浩浩江面,吟下了這首著名的《夏日絕句》。而“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句則是著意譏諷自己丈夫的膽小怕事。趙明誠聽著這鏗鏘有力的詩句,羞愧無比,甚是自責。

      面對第二次婚姻的不幸,李清照堅決唾棄了張汝州,又表現(xiàn)出了大無畏的男子氣概。李清照一生經歷了兩次婚姻。第一次是在十八歲與門當戶對的趙明誠結為夫婦,成就了二十八年的美滿姻緣,也成為羨煞眾人的一段佳話。第二次的婚姻十分短暫,在趙明誠死去三年后的1132年,四十九歲的李清照再嫁張汝州。這一次的婚姻十分不幸,只持續(xù)了不足百天便離異收場。

      李清照所嫁張汝舟,剛一接觸也是個彬彬有禮的君子,對李清照百般示好,但結婚之后很快就露出原形。原來他是巧言騙婚,想占有李清照身邊尚存的文物。這些東西李清照視之如命。當張汝舟的要求不被滿足時,便百般折磨李清照,欲置她于死地。李清照視人格比生命更珍貴,決定擺脫這小人。但在封建社會,女人要離婚談何容易。無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條絕路,告發(fā)張汝舟的欺君之罪。原來,張汝舟曾將自己科舉考試作弊過關的事拿來夸耀。這當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將張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脫離這張羅網(wǎng)。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無論對錯輸贏,都要坐牢兩年。這場官司的結果是張汝舟被發(fā)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隨之入獄。幸好負責審理此案的兵部侍郎翰林學士綦崇禮敬重清照的人格,并與趙家有親姻關系,經他營救,李清照被拘押九天就被放了出來。在古代,一個女人,特別是像清照這樣的讀書女人的再婚又離婚,勢必引起社會輿論的極大歧視。在當時和事后一些記載李清照的史書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華,同時又無不以“不終晚節(jié)”、“無檢操”、“晚節(jié)流蕩無歸”記之。還有后世不少敬重李清照的文人,故意淡化掩蓋此事。其實,李清照再次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似乎不合乎封建社會的婦道倫理,卻合乎人性,而且與人格、氣節(jié)無關,有什么羞恥可言呢?倒是李清照憤而“休”夫的`氣節(jié)令人贊賞,此舉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怕是絕無僅有!這彰顯了李清照鮮明的個性、獨立的人格和嫉惡如仇的氣節(jié)!

      李清照與權傾朝野的秦檜夫婦沾親帶故,卻行同陌路,不屑于攀附奸邪,表現(xiàn)出了可貴的高風亮節(jié)。秦檜妻子王氏是李清照的親表妹。小時侯二人曾見過面,一起玩耍過,彼此大了,生疏起來。從史料上看,李清照沒有半點與秦檜夫婦交往的記載,李清照及其夫君趙明誠的著作中,亦絲毫找不到關于彼此來往的文字記錄。李清照在被張汝舟騙婚,與張動了官司時,也沒有去求助于已貴為當朝宰相的秦檜,而是求助于反對秦檜的自己丈夫的遠房親戚綦崇禮……李清照晚年,漂泊江南,流離失所,靠變賣留存的文物及親友的援助度日,生活十分艱難,但她始終未去“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表妹夫家求援。足見李清照是非分明,很有骨氣。

      正所謂:才情彌漫相思愁,五分凄苦半腔柔。婉約不乏巾幗氣,率真面世足風流!

      歷史人物故事 14

      戰(zhàn)國時,孫臏經墨翟推薦,來到魏國與其同學龐涓一起為魏王效力。

      一次,龐涓設酒宴與孫臏談論兵法,孫臏對答如流,還提出了一些問題,使龐涓“不知所出”。后來在魏王面前試兵布陣,孫臏又將龐涓的陣法一一識破,而且還擺出精巧陣法,使龐涓“茫然不識”。

      龐涓本來就嫉妒孫臏的才智,而如今孫臏來到魏國,對他的地位已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于是,龐涓便施用詭計,誣陷孫臏私通與魏國不和的齊國,并以省親掃墓為由,準備叛魏赴齊。魏王不辨真?zhèn),就將孫臏革職,由龐涓去問罪。龐涓本想殺掉孫臏,但想起《孫子兵法》尚未騙到手,又假惺惺地裝起慈悲來。他對孫臏說: “魏王本要判你死罪,是我再三懇求才改為刖足黥面!毙恼\意善的孫臏信以為真,在肢體殘疾的情況下還恭順地為龐涓默寫《孫子兵法》。幸好龐涓的一位家丁起了憐憫之心,將真相告知孫臏。

      孫臏雖然知道了龐涓的.蛇蝎之心,但如今自己肢體殘疾,如何逃脫龐涓的魔掌呢?想來想去,最后才找到一條妙計,既然龐涓加害于我是因為我的才能,何不采取 “能而示之不能”的辦法來脫身呢?于是,孫臏裝起瘋來。只見他披頭散發(fā),痰涎滿面,時而大哭,時而又大笑。龐涓聞訊,親自趕來察看,孫臏更是“瘋性”大發(fā),表演得惟妙惟肖。龐涓仍有疑心,于是又叫人把孫臏拖到豬圈,送酒食試他。孫臏將酒菜打翻在地,反而嚼食遞給他的糞便,龐涓這才信以為真。眼看著孫臏如今已變成了行尸走肉,龐涓漸漸地放松了警戒,任孫臏在豬圈里爬來爬去。

      后來,齊國想辦法救出了孫臏,然后任命孫臏為軍師,在馬陵道與魏軍開戰(zhàn),孫臏終于設計殺了龐涓,報了深仇大恨。

      歷史人物故事 15

      于謙,明朝洪武三十一年生人,官至太子太保,同時身兼我的偶像。

      于謙的仕途是一帆風順,四十余歲就已經是三品的兵部侍郎了,如果他安心過日子,可能能混個尚書退休?墒翘觳蝗缛嗽福芸,異族騎兵重振雄風,蒙古鐵騎沖進了關內,圍困了都城北京。這時,大部分官員主張學著宋朝,退到了南都南京,守住半壁江山,于謙卻堅持要守住北京,受到了皇帝的贊賞,被任命為北京最高軍事統(tǒng)帥。在于謙的率領下,蒙古鐵騎又被擊退,被迫回到漠北荒原。

      后來,于謙被小人陷害,在刑場被處死。在牢里,他的附屬們都驚慌失措,有的出錢買通權臣,有的`那聲喊叫,請求面見皇上,有的跌坐在地上,失魂一般一動不動……可他卻是穩(wěn)如泰山,不但不向小人屈服,還寫下了千古名篇《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最后,英勇就義。

      于謙不但文武兼?zhèn)洌磺粨希疫是個大清官。他死后有官員去他家抄家,卻只見滿屋破布,于謙的妻子兒女,仆人隨從全是布衣平民的樣子,身上破爛不堪。官員們不信于謙這樣的大人竟一貧如洗,便探頭探腦地四處張望,最后真讓他們找到了屋后有一個封得嚴實的木屋。官員們大喜過望,打開門后,里面竟是皇帝賞給于謙的華麗服裝,尚方寶劍和一些皇族送的古玩器物。官員們不禁慚愧不已,各自離開。

      我心目中的于謙就是這樣一個人:智勇雙全,有膽有識,不畏權暴,清廉公正。你喜歡他嗎?

      歷史人物故事 16

      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浙江余杭家、思想家與國學大師,人謂有王安石之風。然其童年聰慧過人,婚姻充滿樂趣,處事笑話頗多……留下不少鮮為人知的趣事。

      六齡童詩章太炎生于書香之族。1875年初春,章太炎才6歲,那天時值下雨,父親章浚在家邀請了10余位文人、親友,邊飲酒邊吟詩詞。內有一位與章浚同宗的章老先生酒興上來,情趣盎然,令小太炎應景誦詩一首。小太炎略作思考答誦:天上雷陣陣,地下雨傾盆;籠中雞閉戶,室外犬管門。

      頓時,震驚四座!章老先生即令人拿來宣紙筆墨,揮毫錄下了這首十分珍貴的“六齡童詩”。該詩現(xiàn)珍藏于章太炎紀念館。

      添“花馬甲”大凡兒童時代的人,特別喜歡玩耍,而童年章太炎卻是個“書迷”,不諳嬉耍。那時,太炎的母親常與女眷戚在家打牌消遣。而章太炎就坐在旁邊看書,盡管環(huán)境鬧,他總是讀得旁若無人,津津有味。

      一日,小太炎在天井里專心致志地看書,天色漸暗,氣溫轉低,其長嫂連喚三聲,叫他進屋添衣,免得著涼。太炎勉強進屋添衣后,仍回到天井借光讀書。殊不知竟穿上其長嫂的一件“花馬甲”,眾人見狀,大笑不止。而太炎卻茫然不知,抬起頭問家人笑什么?讓我知道了也樂一樂……眾人越發(fā)樂了。

      考“童子試”章太炎16歲那年,受父命參加“童子試”,當時試卷的.試題為:論燦爛之大清國。

      考場上鴉雀無聲,許多考生絞盡腦汁,冥思苦想,引經據(jù)典,尋章摘句,大做起、承、轉、合的八股文章。而章太炎想起**戰(zhàn)爭后,外國軍艦闖入中國沿海城鎮(zhèn),燒、殺、奸、掠;又想到許多清朝官僚對洋人卑躬屈膝,對人民作威作!@怎能證明清國“燦爛”呢?于是他揮毫疾書,把滿腔積憤灑于字里行間,并呼吁“吾國民眾當務之急乃光復中華也”。不到一個鐘點,章太炎便第一個交了卷。主考官見其他考生,有的仍在咬文嚼字,有的還在挖耳搔頭,有的……惟獨這名考生才思敏捷,不由暗暗稱奇。

      章太炎正要跨步離開考場,只見主考官拍案而起:“慢,你好大膽!可知罪……”章太炎不亢不卑,坦然自若道:“我之所思,件件合乎當今國人之思;我之所論,樁樁合乎國情之實,何罪之有?”頓時,考場里“嘩”地引起一陣騷亂。

      主考官想駁又駁不倒,氣得臉色鐵青,又怕事態(tài)擴大,可能會連累自己的烏紗帽,速令兩名差役把章太炎挾出考場。章的家人見狀,知道小少爺闖下大禍,將殃及老爺仕途,個個嚇得面如土色,而章太炎卻若無其事。

      歷史人物故事 17

      魏源是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史學家、地理學家和文學家。人們常常稱贊他博古通今、造詣精深。人們所不知道的,是與他同時代的另一位英才。

      這位英才的名字叫石昌化。

      魏源15歲在縣試中,認識了小他一歲競爭對手石昌化。主考官發(fā)現(xiàn)這兩人年齡雖小,文章都屬上佳。因為難分伯仲,便將他倆同時“拔置前茅,贊為雙璧”。第二年,魏源和石昌化又同時參加了“府試”,分別獲得冠軍、亞軍。

      魏源能成功,絕對是“梅花香自苦寒來”。他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甚至因為在書房里待得太久,連自己家的.仆人都認不出來了。

      石昌化在認識魏源后,感到自己的見識與學問與魏源還有一段差距。一心爭強好勝的他開始琢磨,自己該如何縮短差距,趕上魏源呢?

      石昌化開始給自己加碼:魏源讀書讀到三更,那我就讀到五更。魏源讀到五更,那我就通宵熬夜。如此拼命的他沒想到,“梅花沒香苦寒枯”。由于過分刻苦,石昌化患風寒引發(fā)癆病,進而嘔血。

      身體垮了,學業(yè)也就無從繼續(xù),這個早年與魏源站在同一起跑線神童,因為過分苛求自己,失去了參加殿試的機會,“以病劇而不得與魏同捷”。

      魏源不努力,絕對成不了魏源,石昌化過于努力,卻只成為歷史上一個無名小卒。

      你知道大樹最高能長多高嗎?科學家說,一棵大樹再怎么具有生命力,也只能長到122米到130米,不是大地撐不起它,而是它自己撐不起自己。在130米的極限,再長一米,甚至哪怕幾厘米,都可能自己壓垮自己,轟然倒塌。其實在人生中,讀書、工作、理想都是如此。要十分努力,卻不可超出自己的能量極限,尤其不能把別人的高度當成自己一定要達到的高度,否則往往不成功,卻逼苦了自己。

      歷史人物故事 18

      提到諾貝爾這個名字,全世界幾乎無人不知沒人不曉。諾貝爾是瑞典籍的科學家、發(fā)明家,他因發(fā)明炸藥、lei管并經營、生產這兩樣東西而成為富豪。諾貝爾臨去世前留下遺囑,決定在他死后把遺產的一部分作為基金,以其全部利息分成五等份,作為“對人類幸福最具貢獻者”的獎金,即:諾貝爾物理、化學、生理或醫(yī)學、文學、和平事業(yè)五個獎項(1968年增設經濟學獎)。

      諾貝爾一家是土生土長的瑞典人。他的父親就是個發(fā)明狂,一生中有過不少發(fā)明。諾貝爾從小受父親的熏陶,對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

      諾貝爾幼年時,家境并不好,父親為了一家生計,只身前往波蘭,但仍不能謀得好職業(yè),后來又輾轉來到俄國。由于生活極為困苦,諾貝爾營養(yǎng)不良,瘦弱多病,經常感冒、發(fā)燒,母親沒少為他擔心。8歲時,他就讀于鎮(zhèn)上的一所小學,因身體虛弱不得不經常請假,但天資聰明的他,成績不但沒落在后面,反而比其他同學更優(yōu)秀。

      諾貝爾身體瘦弱,沒有太多的玩伴,他不像一般孩子那么活潑,而是經常獨自玩耍。他喜歡安靜地看童話故事,或是到草原上散步,去摸摸青草、蟲兒,撿撿小石頭賞玩一番。在校園里,他經常遠離同學,獨自坐在樹蔭下看天空中變化不定的云彩或地上昆蟲的各種動態(tài)。因此老師覺得他將來可能會成為詩人或文學家。諾貝爾的外婆很疼愛他,經常給他講一些瑞典和丹麥的童話故事,這時他總是乖巧地靜靜地聽著,腦海里充滿了無盡的遐想。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所燃起的無數(shù)幻想,可能就是日后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胚芽吧!

      諾貝爾9歲那年,父親從俄國來信說,他已在圣彼得堡開設了一家制造軍用機械的工廠,俄國對他很重視。父親叫全家到他那里去定居。1843年12月22日,也就是諾貝爾10歲生日那天,全家人離開瑞典,乘坐輪船渡過波羅的海向圣彼得堡出發(fā)。

      父親到碼頭上迎接他們。諾貝爾坐在馬車上左顧右盼,望著高聳的寺塔及洋蔥頭狀的屋頂,對異國大城市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感到驚奇。到達新居安頓下來后,父親對三個孩子說;“今后你們弟兄三個要彼此勉勵,努力學習,才能做出偉大的事業(yè)來!备赣H問老大羅伯特:“你將來長大打算做什么?”羅伯特說:“我一定要成為偉大的技師!”父親又問老二路德依希:“你呢?”路德依希說:“我們家向來很窮,所以我要做一個大企業(yè)家,賺很多很多的錢!敝Z貝爾不等父親問他,就搶著說:“爸,我將來要當發(fā)明家!”母親嚴肅地說:“好啦好啦,將來想做什么都可以,目前最重要的是用功讀書!

      諾貝爾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他讀書很用功,很快學會了俄語,接著又學會了英語、德語。他的學習興趣廣泛,不僅閱讀有關機械、物理、化學方面的書籍,更喜歡文學,偶爾還作詩自我欣賞呢。

      有時候,諾貝爾和哥哥們到父親的工廠去,他總是被那些轉動中的機器深深地吸引住,但他卻又發(fā)現(xiàn)了更有趣更好玩的東西,那就是裝入水雷的火藥。當時的火藥,無論是用于槍炮或水雷,全都是黑色的。諾貝爾會偷偷地帶點火藥回家,為了避免讓爸爸發(fā)現(xiàn)而挨罵,他經常把火藥粉放入紙袋中悄悄帶走。

      諾貝爾用帶回家的火藥做煙火,他把火藥放在紙筒里,然后豎立在草地上,點著火后,火藥會“咻——”的一聲,在黑暗的夜晚中噴出美麗的火花。他又模仿父親的發(fā)明,嘗試做地雷來玩。他先用紙把火藥粉包成圓團,再用較韌不易破的紙搓成長條,作導火線。他覺得這還不好玩,又把火藥裝入小空罐中,封緊蓋子,再點燃導火線!芭椋 闭训墓拮影l(fā)出了巨響,蓋子飛了起來,大家都嚇了一跳,跑出來看是怎么回事。諾貝爾的調皮很快被父親知道,父親嚴厲地禁止他再玩火藥。

      工廠的員工們聽說此事,不再讓諾貝爾接近火藥。諾貝爾心想:“哼,不給?我就自己制造火藥!彼喕瘜W課本,原來是把硝石、木炭和硫磺混合,難怪火藥都是黑乎乎的呢。諾貝爾的試驗成功了,因此他又開始玩煙火了。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游戲,最后難免被父親發(fā)覺而遭到禁止。但諾貝爾從玩耍中,發(fā)現(xiàn)了火藥包扎的松緊與爆炸強力成正比的基本原理。

      轉眼間諾貝爾長到17歲了。這時他的兩個哥哥已在父親的工廠里工作。父親跟母親商量,想讓諾貝爾也到工廠上班,專門搞新產品的研究和開發(fā)。為了讓他先打好堅實的基礎,父親先派他去美國,跟那個發(fā)明螺旋槳式汽船的瑞典人學習一段時間。

      于是諾貝爾第一次離開父母親,遠涉重洋到了美國。他投入到了瑞典籍的美國大發(fā)明家艾利克遜門下。艾利克遜對他深表歡迎。

      諾貝爾跟艾利克遜學習了許多有關各種機械的技術,并幫助艾利克遜從事熱空氣引擎的研究工作。熱空氣引擎也就是今天的`燃汽輪機,在當時還沒有普遍使用。諾貝爾從這項研究中,得知物體燃燒發(fā)熱使氣體膨脹產生力量的原理,并學習到許多新的知識。

      可是單獨來到遙遠的國度的諾貝爾,心中交織著復雜的情感,這使他對文學的興趣勝過對機械的研究。每當他想家感到孤寂時,大詩人雪萊的詩便成了他的寄托,寫詩也成了他的主要消遣。

      一年過去了。諾貝爾辭別艾利克遜,離開美國踏上歸途。當他路過巴黎時,他想在此學習化學和物理;另一用意,是想欣賞巴黎美麗的風景以培養(yǎng)他作詩的靈感。

      諾貝爾在圣彼得堡時已有一定的法語基礎,為了使自己的法語更流利,他進了一家法語會話補習班。在補習班里,他結識了一位美麗的少女。兩人一見鐘情,彼此相愛,海誓山盟私訂了終身,但遺憾的是,他所深愛的少女不久竟因病去世了!這個打擊,使諾貝爾無心留戀巴黎。他在少女的葬禮之后,就離開了這個心碎而難忘的地方,專心致力于將來的理想與事業(yè),回到了他的第二故鄉(xiāng)圣彼得堡。

      剛滿19歲的諾貝爾回到了闊別兩年的親人身旁。父母的身體都很硬朗,公司業(yè)務也相當景氣。他的大哥擔任了公司經理;二哥擔任工廠廠長,都成了優(yōu)秀的技師,且在工作上能獨當一面。父親決定把諾貝爾安插在指導發(fā)明的單位工作。

      歷史人物故事 19

      卞和,又作和氏,春秋時楚國人。又名和氏。是和氏璧的發(fā)現(xiàn)者!俄n非子·和氏》記載,卞和于荊山上伐薪偶爾得一璞玉,先后獻于楚厲王、楚武王,卻遭楚厲王、楚武王分別砍去左右腳,后“泣玉”于荊山之下,始得楚文王識寶,琢成舉世聞名的“和氏璧”。留有“卞和獻璧”“卞和泣玉”等故事。不能完全確定到底有關卞和的籍貫問題,因為《中國名勝詞典》、《涂山荊山記所見》提到卞和以及卞和洞,目前在蚌埠市懷遠縣不僅有荊山和卞和洞(當初發(fā)現(xiàn)以及打磨和氏璧的地方),而且涂山也是隔河相望。

      據(jù)《韓非子·和氏”文王請來能工巧匠,琢石打開驗看,果得一罕見之美玉。后來楚文王命工匠加工雕琢成一塊白璧,作為傳世之寶,為表彰卞和而命名為和氏璧。楚文王因感卞和其忠,憫卞和其刑,封卞和為零陽侯,和辭而不就…… 卞和獻玉,斷雙足不減其志,雖封侯不動其心,卞和意不在封祿,而在玉石之分,貞誑之明,卞和其志其忠,令人欽敬,傳為千古佳話。

      卞和執(zhí)著獻玉,是對真理的追求。簡單的說,就是證明自己的眼光。卞和 最早見載《韓非子·和氏篇》∶春秋林人卞和, 得璞于荊山,卞和奉獻于楚厲王。楚厲王以為石,楚厲王以卞和為誑,刖其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復獻璞于武王,楚武王復以為誑,刖其右足。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泣于荊山,淚泣盡而繼之以泣血。楚文王見狀,使人問其淚泣盡繼之泣血故。卞和答∶“臣非悲刖。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為誑,所以悲也!” 楚文王命匠剖之,果得寶玉,名為“和氏之璧”。

      對于卞和的.籍貫問題,有人認為卞和是安徽懷遠縣人。其實,對卞和是哪里人的問題,應該不存在爭議。卞和得玉于荊山是事實,至于這個荊山在哪里,全國共有四處,分別在湖北省南漳縣西部、在陜西省閻良區(qū)、三原縣、富平縣三地交界處、河南省靈寶縣閿鄉(xiāng)南、安徽省懷遠縣西南,其中以湖北荊山最為出名。但是把卞和與所處的年代相結合,便不難發(fā)現(xiàn),卞和是湖北荊山(襄陽市南漳縣)人。原因如下:雖然卞和生卒年月無從考證,但是“卞和獻玉”的故事告訴我們,卞和是生活在楚厲王、武王、文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757年至677年之間,楚武王是公元前740年繼位,也就是說卞和在公元前740年之前就已存在。楚國早期是在丹淅至荊山一帶活動,史學界已無異議。當時楚國面積很小,據(jù)《左轉·昭公二十三年》記載:“若敖、蚡冒至于武、文不過同”,周制“方百里為同”,就是說楚國到武、文王時期面積不過百里。這里與安徽懷遠縣相距何止百里,更何況當時楚國周邊還有很多的諸侯小國,楚國大面積開疆拓土是楚武王之后的事了。

    【歷史人物故事】相關文章:

    歷史人物的故事04-24

    歷史人物的感動故事04-16

    歷史人物故事03-05

    關于歷史人物的故事03-03

    關于歷史人物的故事12-14

    關于歷史人物的故事04-20

    歷史人物故事03-10

    歷史人物經典故事05-27

    歷史人物勤奮讀書的故事04-14

    中國的歷史人物故事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