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國論》教學設計 推薦度:
- 六國論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六國論教學設計11篇
作為一名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shù)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tǒng)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國論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國論教學設計1
第一課時
知識目標
疏通文言字詞句,歸納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運用設分論點,例證法、對比法、引證法等論證方法,并以此指導寫作。
德育目標
了解六國破滅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諷今的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在閱讀方面,理解作者的論證思路,把握作者貫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1、掌握一些文言知識和個別句子的翻譯是難點
2、學習本文運用設分論點,例證法、對比法、引證法等論證方法,并以此指導寫作。
教學方法1、誦讀法2、提問法3、討論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唐太宗曾感慨地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如何以史為鏡,達到借鑒史實、古為今用的目的。戰(zhàn)國七雄,何以演變?yōu)榍匾唤y(tǒng),且看蘇洵的《六國論》。
二、跟讀課文錄音,注意讀清句讀、讀出情感。
三、學生自讀課文,讀時要求對照注解,疏通文意,并圈畫勾點出自己難以解決的疑難字詞,老師巡視時提出共同解決。
四、老師通過多媒體顯示本文重要的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句子翻譯,學生討論加以解決。
五、學生再讀課文,整體感知,賞析結(jié)構(gòu)。
六、結(jié)合課后的“賞析示例”,理清文章的脈絡。
1、提問:文章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分別從兩個個方面論證這一中心論點的。
A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
B不賂者以賂者喪。
2、問:文章的第二段的中心內(nèi)容,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話?
明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3、問:文章的第三段的內(nèi)容與第一段的哪句話意思相吻合?
明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4、文章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第四段是對上面論證的總結(jié)和深化。
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多媒體顯示結(jié)構(gòu)圖。
在議論文中我們還要學習論證方法,請同學們思考本文運用幾種論證方法?
明確:例證法、對比法、引證法、喻證法。
5、思考探究:從本文的題目可以看出文章是要論述六國滅亡的原因,按理文章寫到第三段就論證完整了,第四段如僅作上文的收尾,完全可以簡化,可是文章不但論證得比較具體,而且作進一步的引申。第五段則已由論六國轉(zhuǎn)向其它方面,是否多余?
引導學生看“賞析示例”,從中找到答案。
多媒體顯示要點:意圖以古為鑒,諷喻當今
教師明確:這就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意圖所在)。因此,四、五段的'論述才不是多余,而是非常必要,是對文章內(nèi)容的提升。
6、“賞析示例”的倒數(shù)第二段評價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情其氣,真是憤郁及且,感慨至深”。你們能否分別用一個字概括作者對六國、秦國、當世現(xiàn)實的情感?
多媒體顯示:感情仇秦哀六國悲當世
這一情感貫穿文章的始末,這點跟單元提示的“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相吻合。
七、溫故知新:
《阿房宮賦》里“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總結(jié)了六國和秦滅亡的原因。本課和《過秦論》與之相對應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確:《六國論》弊在賂秦《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八、拓展訓練
分析1980年北京高考史上第一篇滿分作文的第一段結(jié)構(gòu)。
讀“達·芬奇畫蛋”有感
人說“名師出高徒”,這話實是不假。依我看,這原因有二:其一是師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學不怠。離開了這兩條,既稱不上“名師”,也出不了“高徒”。名畫家弗羅基奧手下出了一代宗師達芬奇,便是很好一例。
教師明確:這一段話共四句。第①句提出中心論點:“名師出高徒”。用“人說……”表明這一觀點早有歷史淵源,而我完全同意:“這話實是不假”。第②句提出兩個分論點:“其一是師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學不怠”。用“依我看,這原因有二”既表達出自己對前人觀點的延伸,又表達出分論點與中心論點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第③句從反面重申兩個分論點以及它們與中心論點的關(guān)系。第④句“……便是很好一例”扣接到作文題目給出的材料。起承轉(zhuǎn)合,一氣呵成,嚴謹有度。
寫作啟示:
a、首段提出一個合乎題意的中心論點(只能一個)。
一般考場作文尤其是議論文當起筆入題。文章的首段或首句就扼住正題,盡快地、旗幟鮮明地、簡明扼要地把中心表述出來,使人一看就知道作者要寫什么內(nèi)容。這樣的開頭是最受歡迎的。
b、可以在中心論點下面分解出兩三個小論點(即分論點)。
如果敘述含糊,觀點不明確,層次不清晰,那么這篇文章注定是失敗的了。議論文的寫作過程就是講道理的過程,講道理就是“剖析中心論點”。中心論點好比一個大西瓜,你用思想的解剖刀把它一分為二(兩個小論點),方能讓人消化吸收。
九、布置作業(yè)
遷移訓練:
無論在個人經(jīng)歷中,還是在社會生活中,常常會出現(xiàn)令人難忘的轉(zhuǎn)折。對此,你一定會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請以“轉(zhuǎn)折”為話題,自擬題目,并用開門見山提出觀點的方法,寫好這篇議論的第一段,100字左右。
六國論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從歷史評論的學習中,進一步了解如何處理議論文中觀點和材料的關(guān)系。
2、學生能品味出人們把握和認識歷史的不同的方式和感情態(tài)度。
3、學生通過對文本的研習,學習審視歷史,反思歷史,接受和借鑒歷史經(jīng)驗,提高認識社會的能力。
教學設想:
從文本入手,激發(fā)學生問題探討的熱情,并由文本聯(lián)系實際,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史為鑒,學以至用。
教學步驟:
一、激發(fā)閱讀興趣,調(diào)動探究欲望。
在前一課時結(jié)束時,出示一首小詩“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讓學生猜寫的是歷史上的哪家父子。學生當然明白老師的意圖,一猜就猜出來。馬上指出三人文學成就很高,父親寫過《六國論》,兒子蘇軾和蘇轍也寫過《六國論》,就在《讀本》上,不失時機的布置閱讀蘇轍《六國論》的任務:
1、找出蘇轍關(guān)于六國滅亡的觀點。
2、編寫文章的論證結(jié)構(gòu)。
二、比較閱讀,探究六國滅亡的原因。
。ㄒ唬⿴熒鷮υ,弄清蘇轍的觀點及論證過程。
蘇轍的觀點: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
即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六國的謀士只看到眼前利益,沒有戰(zhàn)略眼光,并且不知道天下的形勢,不援助韓魏而互相殘殺。
論證過程:
提出觀點: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
分析論證:
1、秦與諸侯爭奪的不在齊、楚、燕、趙,而在韓魏之郊。
2、秦進攻燕、趙,不曾有韓魏兩國襲擊的憂慮,因為韓魏抵擋秦國受挫后依附了秦國
3、韓和魏不能單獨抵抗秦國,可是天下的諸侯卻依靠它來抵擋秦國
總結(jié)六國諸侯不知定出協(xié)助韓魏抗擊秦國的策略,卻貪圖好處,背棄盟約,互相殘殺。
蘇詢的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論證過程:
提出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分析論證:
1、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2、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ǘ⿲W生討論,探究六國滅亡的原因。
兩人的觀點各不相同,而論證過程都很嚴密,都能自圓其說,對同一段歷史,父子兩人的看法迥然有別。其實關(guān)于六國滅亡的原因,清代的李楨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是不采用孟子的仁義學說,不施行仁政。你你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引發(fā)學生討論。
【附】討論結(jié)果:
1、一個國家和朝代的興亡,首先在于人君的素質(zhì)。秦始皇胸懷統(tǒng)一天下的大志,其他六國的國君要么是碌碌之輩,要么沒有雄才大略。
2、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為它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基礎,而六國雖有改革,但不徹底。
3、秦王恨毒,不留后患,不放虎歸山。長平之戰(zhàn)40多萬降秦趙軍被活埋。
4、六國不誠信,“合縱”不徹底,尤其楚國只圖眼前利益。
5、六國沒有認清共同的敵人。
6、天下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六國滅亡,秦統(tǒng)一天下是必然趨勢。
……
。ㄈ┗钣梦谋,探討現(xiàn)代社會如何以史為鑒。
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借古諷今,向統(tǒng)治階級發(fā)出建言或警言,是歷代正直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也是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和精神。像這樣的文章,在中學里已經(jīng)學過不少,我?guī)ьI學生回顧一下學過的`文章中史論家關(guān)于天下興亡的觀點,以激發(fā)愛國熱情,并指出現(xiàn)代社會飛速發(fā)展,在新的發(fā)展形勢下也存在這種種弊端,我們?nèi)绾我允窞殍b,革除社會弊端,讓社會機體能無障礙運轉(zhuǎn),組織學生小組討論。
【附】討論結(jié)果
1、六國為了各自的利益,沒有堅持“合縱”政策而被秦所滅中,我們可以明白,在商業(yè)經(jīng)濟中,大家遵守行業(yè)行規(guī)非常重要。不至于導致不公平競爭,反而讓某個企業(yè)吞并。
2、六國經(jīng)常受利益的誘惑,彼此缺乏誠信,反而害了自己,F(xiàn)代社會提倡誠信也非常重要。
3、秦由于改革,實力增強,奠定了統(tǒng)一六國的基礎。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yè)內(nèi)部也應該苦練內(nèi)功,增強實力,才會立于不敗之地。
4、楚國因貪圖小利,而上了秦國的當。腐敗貪污分子應該從中獲取教訓。
5、作為領導者,應該耳根堅定,不能輕信。對方經(jīng)常會用反間計。
6、“有勇無謀者,莽夫也”,秦王就是個懂得用腦子的人,作為領導者應該善于找出矛盾所在,才能夠各個擊破。
……
設計指導思想:
平時我們的教育總是為學習加上一大堆崇高偉大的意義,加上一大堆規(guī)則和限定,加上一大堆“人見人怕”的過分精確的答案,從而使學習過程滿布陷阱,成為孩子提心吊膽卻最終無法繞出的謎宮。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指望為感受自由而教學、為感受自由的歡樂而教學嗎?
我之所以組織《六國論》的探究學習,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以發(fā)展人的素質(zhì)為基點,以全面提高人的社會效能為最終目的。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jù)新教材的開放性,教師應積極拓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努力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學生的學習方式一定要實現(xiàn)三個轉(zhuǎn)變:第一要轉(zhuǎn)變他律的被動學習現(xiàn)狀,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第二要轉(zhuǎn)變單一的個體學習現(xiàn)狀,培養(yǎng)合作交流能力;第三要轉(zhuǎn)變機械的接受學習現(xiàn)狀,培養(yǎng)探究實踐能力。課堂上,應給學生更大的空間,讓他們自主地學習,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增長創(chuàng)造性思維。所以,我以教師的教為本位的教學觀轉(zhuǎn)向以學生的學為本位的教學,以書本知識為本位的價值觀轉(zhuǎn)向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位的價值觀。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動手、動口、動腦的學習活動中,真正地體驗到自我的存在,感受到情感的滿足和自我的力量,感受到自己創(chuàng)造的沖動與潛力,把學習看成是“我要學”的快樂事。這樣,課堂教學改革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六國論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了解史論中借古諷今的寫法。
2.學習本文論證嚴密的特點。
3.認識蘇洵關(guān)于六國滅亡的觀點:“弊在賂秦”。
教學重點難點:
運用提要鉤玄和因聲求氣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脈和情感,體會古代散文中的邏輯性與抒情性。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背誦前四段,要求讀出語氣。這次檢查帶有鞏固記憶的性質(zhì),時間可以稍長,可以讓全班同學齊背,也可以指名個別學生背誦,最好教師也給學生作示范背誦。
二、誦讀第5段。
1.導入本段,略講時代背景。
問:本段末句“茍以天下之大”是指什么說的?它跟上句“夫秦與六國皆諸侯”一句有什么聯(lián)系?(“天下之大”指的是全國政權(quán),指北宋朝廷;“諸侯”指地方政權(quán)。)“六國破亡之故事”又是指什么說的?(以土地事秦而求茍安,然終不免于滅亡。)
問:這樣來比較有什么意圖?(全國政權(quán)的力量自然大于地方政權(quán),更不應當對敵采取妥協(xié)的政策。)
問:為什么不這樣寫,“茍以我大宋之大……”?(古人有為尊者諱的習慣。修辭中亦有“避諱”一格。)
以下介紹時代背景:
蘇洵(1009——1066)經(jīng)歷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當時遼崛起于北,西夏崛起于西北,時時進行侵略,給北宋朝廷造成極大的威脅。北宋朝廷為求茍安,對他們實行妥協(xié)退讓,每年都要向他們交納幾十萬銀兩和大量的絹。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淵之盟”議定。每年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仁宗慶歷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與遼訂盟,每年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同年,宋與西夏達成協(xié)議,西夏對宋稱臣,宋每年送給西夏銀七萬兩、絹十五萬匹、茶三萬斤。盡管如此,遼和西夏的侵略活動仍未停止。蘇洵此文就是針對這種情況寫的。
2.誦讀練習(快速練習)
三、作者意圖和寫作方法分析。
1.討論:如果將第4段末句改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刪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這樣做好不好?
提示:可以從作者意圖、文章布局和理路、重要的論斷等方面進行考慮。
方式:四人一小組。討論后推代表發(fā)言。
小結(jié):六國滅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賂秦者不過三國,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賂者以賂者喪”這一論斷,這樣就把滅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賂秦”這一中心論點上來了。至于為什么要“賂秦”,作者則直到最后才說出了最要緊的一句:“為秦人積威之所劫”。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保ㄗ⒁猓禾K轍同題文章中最緊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勢”。)作者這樣來論述問題是有極強的針對性,因為北宋正是為遼、西夏“積威之所劫”而年年納幣。如果刪去“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之故事”,就看不出這一點了,這是違背作者的意圖的。
其次,從布局上看,本文是從論史逐步轉(zhuǎn)向論策的。因此從第3段開始,先肯定燕、趙的“遠略”,接著又批評了他們的錯策。循此繼進,作者又為六國設想出總體的戰(zhàn)略:第一步,不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殺良將;第二步,“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這樣的設想是為下文“不賂而勝之”一語作鋪墊的。這個總體的戰(zhàn)略設想也是針對北宋朝廷說的。如果刪去第5段話,上面這些話就變成無的放矢了。
這種寫法就叫做“借古諷今”。
三、難點、重點小結(jié)
。ㄒ唬┍疚牡闹行恼擖c和分論點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樣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分析:本文的中心論點就是文章開頭第一句話:“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钡谝粋分論點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钡诙䝼分論點是“不賂者以賂者喪!弊髡唛_門見山、直截了當?shù)靥岢鲋行恼擖c,不僅緊扣題目、明確了論題,而且便于后文馳騁文墨、自由論證,在結(jié)構(gòu)上具有提挈下文、統(tǒng)攝全篇的主導作用。兩個分論點實際上是從正(第一個分論點)反(第二個分論點)兩方面進一步揭示中心論點,使中心論點完備周密,在邏輯上站穩(wěn)了腳。
。ǘ┱n文第2、3段分別論證了兩個分論點,是怎樣論證的?與中心論點的論證有什么關(guān)系?
分析:課文第2段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針對韓、魏、楚三國賂秦的弊端進行論證。先擺出秦“戰(zhàn)勝而得”與諸侯“戰(zhàn)敗而亡”的'事實,從正反兩方面對比論證,突出強調(diào)了“秦之所大欲”與“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的論斷。否定了與論題相反的論點,既照應了開頭,又為下文的進一步論證作好了準備。接下來,從“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幾句,雖是想象之辭,但形象地說明了諸侯之地得來不易,然而他們卻“視之不甚惜”,為茍安一時,便輕易地拱手與人,這樣,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敵人的侵吞欲壑,遺患無窮。接著,作者運用推理得出結(jié)論:由于“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諸侯就越地少國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國強,因而得出結(jié)論為“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判斷:終究發(fā)展到國家破滅是必然的。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話“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作比喻論證,貼切恰當,既補充了上文的論證,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論證深入淺出,明白易曉,增強了說服力。
這一段,是從正面直接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從而抓住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實質(zhì)進行論證。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就從根本上論證了中心論點。
課文第3段論證了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層論證的方法,針對齊、燕、趙三國不賂秦而破滅的情況進行論證。共分兩層論證。第一層論齊國,雖“未嘗賂秦”,但它親近秦國而不聯(lián)合五國,所以,五國一旦破滅,它就必然要被無厭的暴秦所殲滅。第二層分別論證“燕趙之君”的“義不賂秦”。這兩國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國家,但由于燕丹“以荊卿為計”,因而“始速禍焉”,導致滅亡;同樣,由于趙國李牧被誅,用武不終,因而“邯鄲為郡”,結(jié)果也是國家滅亡。不僅如此,而且燕趙兩國“處秦革滅殆盡之際”,“智力孤!睕]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戰(zhàn)敗而亡”的。作者層層推進地從齊、燕、趙三國破滅的結(jié)果推論其破滅的原因,有力地證明了“不賂者以賂者喪”的分論點,否定了“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的疑問,從反面論證了中心論點的正確,避免了邏輯上的漏洞,使論證完備周密,無懈可擊。最后從“向使三國”到“或未易量”幾句,以假設的原因得出假設的結(jié)果,歸納了第2、3段對兩個分論點的論證,照應了開頭。
(三)怎樣理解第4、第5段?
分析:本文2、3段已運用確鑿的論據(jù)對中心論點作了嚴密的論證,使論點、論據(jù)、論證三者有機地統(tǒng)一了起來。但作者并沒有就此輟筆,而是在第四段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正確主張,以此同史實相比照,形成矛盾,使人們在鮮明的對比中,認清孰是孰非。這是對中心論點的加深和補充,具有“豹尾”之妙。末段,作者又巧妙地運用類比論證,借古論今,透露出寫這篇史論的本意。據(jù)史載,北宋王朝在景德元年曾與遼國(契丹)訂立屈辱條約:每年給遼國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兩國以白溝河為界,史稱“擅淵之盟”。在宋仁宗慶歷四年又與西夏議和,每年給西夏銀七萬二千兩,絹十五萬二千匹,茶三萬斤。宋王朝的軟弱屈辱政策,雖可茍安一時,但實際上卻加速了它走向滅亡的進程。作者是從維護封建統(tǒng)治出發(fā),借六國賂秦來批評北宋王朝賂契丹、西夏的茍安政策。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寫這篇史論的主旨所在。作者這樣篇末點題,猶如畫龍點睛,使主題得到了升華,給這篇史論賦予了強烈的戰(zhàn)斗力量和現(xiàn)實意義。
。ㄋ模┍疚牡恼撟C語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本文的語言除氣勢俊偉、古勁簡練外,表現(xiàn)在論說語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敗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與上文所論史實相反的情況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不同結(jié)果,雖為假設,但又不妄下斷語,表現(xiàn)了作者論述語言的準確性與分寸感,恰到好處。
(五)本文的論證雖然周密,但有些說理卻欠妥當,你能找出來并加以分析嗎?這樣會不會影響中心論點的成立?為什么?
分析:本文中的某些論述欠妥,正好可以用來啟發(fā)、教育學生不要盲目相信書本,而要敢于質(zhì)疑,善于獨立思考、動腦分析。
例如,課文第3段中論證燕國的滅亡是“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沒有抓住根本問題,而是擷取了一個偶然情況作為論據(jù),把問題簡單化了,難以令人置信。要知道,當時強秦滅燕,是歷史的必然。只不過“以荊卿為計”加速了燕的滅亡罷了。從邏輯上說,作者是將必然的趨勢當作或然的情況來論述,這在邏輯上講不通,是違反客觀實際的。所以說,這個論斷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論六國滅亡,只論及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終等等,卻沒有論及統(tǒng)治者的腐敗無能這一根本問題,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當然,這是作者受其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的結(jié)果。但正如本課“思考與練習一”中提示所說:“前人論史實,看法不一定正確,論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夠抓住關(guān)鍵性的問題來論證,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這就是說,作者能根據(jù)其寫作意圖,提出論點,進行自圓其說的論證。況且,作者撰寫此文的本意是對宋王朝屈辱妥協(xié)的政策進行諷誡,同時也是對統(tǒng)治者的委婉進說。因此,本文雖有不確之處,但論證說理縱橫恣肆,嚴密緊湊,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與戰(zhàn)斗性,仍不失為一篇膾炙人口的政論佳作。
六國論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A借助課本注釋和工具書(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
B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
C反復誦讀,體會作品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從歷史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nèi)容價值,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或人物,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
教學重點:
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文章的史論內(nèi)容,這是因為史論必須以史實為據(jù),而它的敘史是高度概括的,這對歷史知識不足的學生來說,肯定會有一定困難。
教學過程:
一、概括介紹本文。
教師指出:本文屬于史論中的興亡論,一開篇就提出了“弊在賂秦”這個中心論點,意即六國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賂秦。這指的是戰(zhàn)國下半期內(nèi)的事,此前各國諸侯相互兼并,不存在“賂秦”的問題。秦自孝公(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以后日漸強大,開始蠶食諸侯,才出現(xiàn)了“賂秦”的事。但也不是各國諸侯全都采用這種策略。從《廉頗藺相如列傳》和《信陵君竊符救趙》中便可以看出,趙、魏兩國統(tǒng)治者對秦的態(tài)度是不相同的。
問:試據(jù)《廉頗藺相如列傳》和《信陵君竊符救趙》說說趙魏兩國對秦的不同表現(xiàn)在哪里。(趙采取抵抗的策略,魏則實行妥協(xié)。)在這篇課文中,作者是怎樣評價趙的策略的.?(“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問:既然如此,賂秦的是哪幾國呢?試據(jù)課文回答。(據(jù)“燕趙之君……”和“齊人未嘗賂秦”,可知“賂秦”僅指韓、魏、楚三國而言。)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這是史實,盡人皆知,無須指名。)
問:三國賂秦而另三國不賂秦,作者卻說“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是不是以偏概全?(正因為有以偏概全之嫌,所以作者又提出了“不賂者以賂者喪”的命題,這就變得全面了)。問:由此可見,“弊在賂秦”這個中心論點包含著兩個分論點,請說說是哪兩個?(“賂秦而力虧”和“不賂者以賂者喪”。)
問:文中哪一段是論證“賂秦而力虧”的?(第2段。)哪一段是論證“不賂者以賂者喪”的?(第3段。)二者的順序能顛倒嗎?(不能。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
問:第4段該是結(jié)論了,作者的結(jié)論是什么?(“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為積威之所劫”是什么意思?(長時期積累下來威勢,即長期優(yōu)勢,這里是說“不要被敵方的長期優(yōu)勢所挾制”。)
問:“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是個別結(jié)論(針對六國而言)還是一般性結(jié)論?
結(jié)束語:正因為是一般性結(jié)論,由此又引出第5段,但此段涉及當時北宋的歷史背景,留到下節(jié)課再說,F(xiàn)在我們已初步掌握了全文大意,可以練習背誦了。
二、誦讀第1段。
1.誦讀的準備。
、偻nD:“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②語氣:破滅之道也(肯定判斷)
、垩a充史實:秦滅韓為前230年,滅魏前225年,滅楚前223年,滅燕滅趙前222年,滅齊前221年。“互喪”,先后相繼滅亡。
、堋奥式再T秦耶”:設問兼反問。提出此問的根據(jù)是齊、趙、燕三國未賂秦。
、荨吧w失……”兩句,用解釋語氣讀。
2.誦讀練習及檢查。
要求速背,只用3分鐘(包括檢查),因為前面正對此段的理路作過分析。
3.歸納本段大意:提出本文中心論點,即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三、誦讀第2段。
1.誦讀的準備。
(1)補北鄉(xiāng)自剄”中的“以”)。以,當釋為“在”,課文注為“用、憑著”,誤充注釋
、佟扒匾怨ト≈狻薄卦诠フ纪恋刂。以,同“于”(讓學生從舊課文中找出例子:“以至晉鄙軍之日。
、凇拜^秦之所得……其實亦百倍”——“較”,直貫全句。“所得”,指受賂得地!鞍俦丁,極言其多,不是確數(shù)。全句意即秦受賂得地為攻戰(zhàn)得地之百倍,諸侯賂秦失地為戰(zhàn)敗失地之百倍。
、圬省捌洹。先秦典籍中用得較多,以后不常用。作者這里是有意用古字。
、堋捌鹨曀木常乇种烈印薄@是形象的描述。秦在六國之西,不可能“四境”而至。
、萑粍t——承上發(fā)下語,這里用法同“然而”,跟“可是”大致相當。
⑥判——形聲兼會意。半,物中分。
、呃砉桃巳弧蠢碚f,本當如此,即俗語“理所當然”。
、喙湃嗽啤湃,指蘇代。這話是對魏安釐王說的,當時魏安釐王接二連三地以地賂秦,蘇代不同意這種做法。
(2)找出本段中的論斷
。ā扒刂笥,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問:哪一個是主要的?(后一個。)說明理由。(照應開頭“賂秦而力虧”。)“至于顛覆,理固宜然”跟這個論斷是什么關(guān)系?(推論。)
問:引古人語有什么作用?(旁證。)
2.分層練習誦讀及檢查。
、匍_頭至“固不在戰(zhàn)矣”。提示:注意排比句式。行文先說事實后作論斷!皠t”,相當于“可見”。
、凇八钾氏茸娓浮敝痢岸乇种烈印。提示:議論文中亦可有形象的描繪。對比“先人”與“子孫”,包含著對賂秦政策的嚴厲批評!敖袢铡薄懊魅铡,極言割地之頻繁;“五城”“十城”極言割地之多。
、邸叭粍t諸侯之地有限”至段末。提示:注意對偶句式、比喻寫法。
3.歸納本段大意;論證“賂秦而力虧”的論點,指出韓、魏、楚三國滅亡的原因。
四、留作業(yè)。
1.背誦第1、2段,準備誦讀第3、4段。
2.細讀第3段,從中找出跟首段“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句話相照應的語句。
六國論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文中例證、對比、分層、引用等論證方法。
(二)學習本文極有分寸的論證語言。
(三)理解作者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題的本意。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樣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分析:本文的中心論點就是文章開頭第一句話:“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钡谝粋分論點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钡诙䝼分論點是“不賂者以賂者喪。”作者開門見山、直截了當?shù)靥岢鲋行恼擖c,不僅緊扣題目、明確了論題,而且便于后文馳騁文墨、自由論證,在結(jié)構(gòu)上具有提挈下文、統(tǒng)攝全篇的主導作用。兩個分論點實際上是從正(第一個分論點)反(第二個分論點)兩方面進一步揭示中心論點,使中心論點完備周密,在邏輯上站穩(wěn)了腳。
(二)課文第2、3段分別論證了兩個分論點,是怎樣論證的?與中心論點的論證有什么關(guān)系?
分析:課文第2段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針對韓、魏、楚三國賂秦的弊端進行論證。先擺出秦“戰(zhàn)勝而得”與諸侯“戰(zhàn)敗而亡”的事實,從正反兩方面對比論證,突出強調(diào)了“秦之所大欲”與“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的論斷。否定了與論題相反的論點,既照應了開頭,又為下文的進一步論證作好了準備。接下來,從“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幾句,雖是想象之辭,但形象地說明了諸侯之地得來不易,然而他們卻“視之不甚惜”,為茍安一時,便輕易地拱手與人,這樣,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敵人的侵吞欲壑,遺患無窮。接著,作者運用推理得出結(jié)論:由于“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諸侯就越地少國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國強,因而得出結(jié)論為“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判斷:終究發(fā)展到國家破滅是必然的。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話“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作比喻論證,貼切恰當,既補充了上文的論證,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論證深入淺出,明白易曉,增強了說服力。
這一段,是從正面直接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從而抓住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實質(zhì)進行論證。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就從根本上論證了中心論點。
課文第3段論證了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層論證的方法,針對齊、燕、趙三國不賂秦而破滅的情況進行論證。共分兩層論證。第一層論齊國,雖“未嘗賂秦”,但它親近秦國而不聯(lián)合五國,所以,五國一旦破滅,它就必然要被無厭的暴秦所殲滅。第二層分別論證“燕趙之君”的“義不賂秦”。這兩國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國家,但由于燕丹“以荊卿為計”,因而“始速禍焉”,導致滅亡;同樣,由于趙國李牧被誅,用武不終,因而“邯鄲為郡”,結(jié)果也是國家滅亡。不僅如此,而且燕趙兩國“處秦革滅殆盡之際”,“智力孤!睕]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戰(zhàn)敗而亡”的。作者層層推進地從齊、燕、趙三國破滅的結(jié)果推論其破滅的原因,有力地證明了“不賂者以賂者喪”的分論點,否定了“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的疑問,從反面論證了中心論點的正確,避免了邏輯上的漏洞,使論證完備周密,無懈可擊。最后從“向使三國”到“或未易量”幾句,以假設的原因得出假設的結(jié)果,歸納了第2、3段對兩個分論點的論證,照應了開頭。
(三)怎樣理解第4、第5段?
分析:本文2、3段已運用確鑿的`論據(jù)對中心論點作了嚴密的論證,使論點、論據(jù)、論證三者有機地統(tǒng)一了起來。但作者并沒有就此輟筆,而是在第四段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正確主張,以此同史實相比照,形成矛盾,使人們在鮮明的對比中,認清孰是孰非。這是對中心論點的加深和補充,具有“豹尾”之妙。末段,作者又巧妙地運用類比論證,借古論今,透露出寫這篇史論的本意。據(jù)史載,北宋王朝在景德元年曾與遼國(契丹)訂立屈辱條約:每年給遼國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兩國以白溝河為界,史稱“擅淵之盟”。在宋仁宗慶歷四年又與西夏議和,每年給西夏銀七萬二千兩,絹十五萬二千匹,茶三萬斤。宋王朝的軟弱屈辱政策,雖可茍安一時,但實際上卻加速了它走向滅亡的進程。作者是從維護封建統(tǒng)治出發(fā),借六國賂秦來批評北宋王朝賂契丹、西夏的茍安政策。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寫這篇史論的主旨所在。作者這樣篇末點題,猶如畫龍點睛,使主題得到了升華,給這篇史論賦予了強烈的戰(zhàn)斗力量和現(xiàn)實意義。
(四)本文的論證語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本文的語言除氣勢俊偉、古勁簡練外,表現(xiàn)在論說語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敗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與上文所論史實相反的情況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不同結(jié)果,雖為假設,但又不妄下斷語,表現(xiàn)了作者論述語言的準確性與分寸感,恰到好處。
(五)本文的論證雖然周密,但有些說理卻欠妥當,你能找出來并加以分析嗎?這樣會不會影響中心論點的成立?為什么?
分析:本文中的某些論述欠妥,正好可以用來啟發(fā)、教育學生不要盲目相信書本,而要敢于質(zhì)疑,善于獨立思考、動腦分析。
例如,課文第3段中論證燕國的滅亡是“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沒有抓住根本問題,而是擷取了一個偶然情況作為論據(jù),把問題簡單化了,難以令人置信。要知道,當時強秦滅燕,是歷史的必然。只不過“以荊卿為計”加速了燕的滅亡罷了。從邏輯上說,作者是將必然的趨勢當作或然的情況來論述,這在邏輯上講不通,是違反客觀實際的。所以說,這個論斷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論六國滅亡,只論及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終等等,卻沒有論及統(tǒng)治者的無能這一根本問題,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當然,這是作者受其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的結(jié)果。但正如本課“思考與練習一”中提示所說:“前人論史實,看法不一定正確,論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夠抓住關(guān)鍵性的問題來論證,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边@就是說,作者能根據(jù)其寫作意圖,提出論點,進行自圓其說的論證。況且,作者撰寫此文的本意是對宋王朝屈辱妥協(xié)的政策進行諷誡,同時也是對統(tǒng)治者的委婉進說。因此,本文雖有不確之處,但論證說理縱橫恣肆,嚴密緊湊,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與戰(zhàn)斗性,仍不失為一篇膾炙人口的政論佳作。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上一課我們學習了賈誼的《過秦論》,作者治史致用,借評論秦的興亡引出可資當時最高統(tǒng)治者借鑒以治國的歷史經(jīng)驗。賈誼這種治史致用、關(guān)心國家命運的憂患意識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今天我們學習的《六國論》也是一篇史論,它的作者蘇洵,也是一位充滿憂患意識、關(guān)心國家命運的封建進步文人。關(guān)于蘇洵,課文注釋中已經(jīng)有簡括介紹,如果愿意進一步了解,可參看宋史本傳(見附錄)。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關(guān)心政治,論文大多是針對時政而發(fā),議論鋒利,說服力強,能切中時弊。歐陽修很賞識他的論文,在嘉祐年間,曾把蘇洵的22篇文章推薦給朝廷,一時名動京城,文人競相模仿。因此蘇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為《嘉祐集》。課文《六國論》即選自《嘉祐集·權(quán)書》,原題《六國》,后世選本多題為《六國論》!罢摗笔巧⑽牡囊环N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體現(xiàn)這種文體的特點。
蘇洵的《六國論》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時弊?他在文中怎樣通過評史來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些主張有什么進步性和局限性?這是我們學習時要注意的。但《六國論》畢竟用文言寫成,要讀懂這篇文章,就必須注意文言詞語的積累,明白詞義的古今差別,對與今天不同的特殊句式該如何翻譯等,在學習時也不可忽視。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預習指導。
1.關(guān)于課文的“預習提示”。這是我們質(zhì)疑的鑰匙!邦A習提示”共四小段。首段介紹了作者的寫作動機。為對此加深理解,請認真閱讀作者所處時代的背景介紹。同時,在閱讀課文時了解作者分析六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第2小段,介紹了論證特點。讀課文時應思考作者使用了哪些歷史事實,如何進行“充分分析”,文末又如何聯(lián)系北宋實際的。
第3小段,介紹了文章的結(jié)構(gòu)。這對幫助我們理解文章內(nèi)容很有作用,它實際上是全文的結(jié)構(gòu)提綱。讀課文時可以一一與之對照,細加體味。
第4小段,是對本文寫作特點的評價以及提醒我們讀時要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去分析作者的觀點。讀時既要弄清其片面性,又要注意其進步性和今天可借鑒的有哪些方面。
2.預習提綱:
提綱力求體現(xiàn)課文“預習提示”的內(nèi)容,但側(cè)重于字詞,未涉及的將在后面研習課文時處理。本提綱以學生自學自練為主。
小結(jié):都很重視韓魏兩國在七國紛爭中的地位。蘇轍明確地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因此,六國的正確策略應當是“厚韓親魏以擯秦”。蘇洵說的“弊在賂秦”也主要是指韓魏說的(這二國以地事秦最為突出),韓魏之所以“賂秦”,是因為與秦接壤,“為積威之所劫”。如果照蘇轍說的“厚韓親魏”的辦法去做,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梢姼缸佣说幕玖鍪墙咏摹
小結(jié):蘇洵認為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賂秦;蘇轍則認為根本原因在于六國沒有遠略,背盟敗約,自相殘殺——這是內(nèi)容的不同。蘇洵是借古諷今,不是單純論史,所以結(jié)尾談到現(xiàn)實問題;蘇轍是就史論史,結(jié)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這是基本構(gòu)思的不同。蘇洵以“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為議論的出發(fā)點(置于最后),蘇轍以“不知天下之勢”為議論的出發(fā)點(置于最前)——這是布局上的不同。
六國論教學設計6
教學目的:
A借助課本注釋和工具書(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
B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
C反復誦讀,體會作品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從歷史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nèi)容價值,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或人物,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
教學重點:
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文章的史論內(nèi)容,這是因為史論必須以史實為據(jù),而它的敘史是高度概括的,這對歷史知識不足的學生來說,肯定會有一定困難。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背誦第1、2段。
二、誦讀第3段。
1.誦讀的準備。
(1)補充注釋
、龠w滅——古代滅掉一個國家,要遷走該國的傳國重器,如武王克商,遷九鼎于洛邑。遷滅即滅亡。下文“革滅”,革是除舊,也是滅亡的意思。
、诹x不賂秦——守義而不賂秦,即堅持不賂秦的正確原則。
③斯用兵之效也——這(是)用兵的功效。斯,代詞,這。
、堋昂笄負糈w者再……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史記趙世家》:“(幽繆王遷)三年(前233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zhàn)肥下,卻之。封牧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zhàn),卻之!吣,秦人攻趙、趙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將,擊之。李牧誅,司馬尚免,趙忽及齊將顏聚代之。趙忽軍破,顏聚亡去。以王遷降。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鄲為秦(郡)。”文中的話即是這段史實的概括。再,兩次。為郡,指邯鄲成為秦的一個郡。(按:“秦實行郡縣制。)
、菹蚴埂獙^去的事作假定時用。
⑥“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理”與“數(shù)”為互文,也是天數(shù)、命運的意思。(下一課《伶官傳序》首句“盛衰之理”的“理”,義同此。)
(2)層次分析
教師提示:上段分析韓、魏、楚三國是合著說的,它們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這段分析齊、趙、燕三國是分開說的,它們的滅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問:齊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與嬴而不助五國”“五國既喪,齊亦不免”)?哪一句是照應開頭“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句話的?(“五國既喪”。)作者對秦持怎樣的態(tài)度?(從“與嬴”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評態(tài)度。)
問:作者對燕、趙持怎樣的態(tài)度呢?(有贊揚,有批評。)贊揚什么?(以武力對抗的政策。)批判什么?(批評燕用刺客計,批評趙錯殺良將。)這二者是這二國滅亡的原因,但從根本上說,是怎樣的'原因?(“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這兩句話是照應上文哪一句的?(“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小結(jié):可見,作者這樣來論述齊、燕、趙三國的滅亡,是為了證明本文的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
問:作者這樣論述了韓、魏、楚、齊、燕、趙六國滅亡的原因之后,就自然想到了他們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樣為他們謀劃的?(“三國各愛其他……良將猶在”。)為什么在此前要加“向使”二字?(因為事實已經(jīng)成為過去,是不可能辦到的。)注意“或未易量”一語,它說明什么?(不能輕易地斷定誰勝誰負。)這告訴我們下判斷切忌武斷,要注意分寸。
2.誦讀練習并檢查。
誦讀要求讀出語氣,如:
“齊人未嘗賂秦……何哉”中,不能用“也”替換“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中,“也”不能刪。
“齊亦不免矣”中,“矣”有諷刺意。
“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中,“也”有感嘆意。
“且燕趙處秦”中,“且”表推進一層之意。
“向使……,則……”,要讀得語意連貫。
3.歸納本段大意:指出齊、燕、趙三國滅亡原因是“蓋失強援,不能獨完”,論證了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
三、誦讀第4段。
1.誦讀的準備。
(1)句意辨析
①“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A秦人欲吞滅六國而不能
B秦人惶恐之極,寢食不安
。ˋ以“之”為代詞,代六國,用比喻寫法;B以“之”為結(jié)構(gòu)助詞,無義,全句寫實。)
小結(jié):B正確,解句要注意上下文,上句說“井力西向”,對秦造成極大威脅。
、凇盀榍厝朔e威之所劫”
從《過秦論》中找一段話來解釋。(“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弱國入朝。)
(2)層次分析
問:“嗚呼”和“悲夫”二語在這段話中有怎樣的作用?(各領出一層意思。)它們各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嗚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結(jié)果之慘。)
問:前一層跟上段末句是怎樣的關(guān)系?(上段句末從消極方面說,不該用什么策略;這一層從積極方面說該用什么策略。)后一層有什么作用?(以六國滅亡作結(jié),自然引出一般性結(jié)論——歷史教訓。)
問:《“有如此之勢”這句話在結(jié)構(gòu)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啟下。)
2.誦讀練習并檢查
誦讀指導:注意讀出文勢,抑揚分明(教師可以作示范誦讀)。
作業(yè):流暢地背誦前四段,準備誦讀第5段。
六國論教學設計7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為文意圖,體察作者的愛國之情。
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采用對比逐層論證的方法。
3.掌握課文中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現(xiàn)象。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六王畢,四海一”,在《阿房宮賦》里,杜牧用這六個字概括了秦滅六國、一統(tǒng)寰宇的歷史進程。也許因為秦王朝過于短促,歷二代便驟然滅亡,所以后人總愛在秦的暴滅上作文章,而忽視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秦為什么能夠以少勝多,以小勝大?或,六國何以由強趨弱,轉(zhuǎn)勝為。繗v史學家語焉不詳,文學家往往指斥不當。
賈誼《過秦論》主要指責秦之過,但對秦的勝利(六國的滅亡)之因也作了簡要的剖析:在六國,“爭割地而奉秦”,使秦國“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國,“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備,外連橫而斗諸侯”。這種剖析顧及斗爭的雙方,是辨證的;但分析不盡準確,因為并非這六個國家都爭著割地奉秦。
《六國論》是歷史上第一偏不鞭強秦之暴行,而剖六國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歷史的嚴肅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賂敵為安的悲劇結(jié)局,乃是有感而發(fā),它具有現(xiàn)實批判的`針對性(這一點,我們在學習課文中會進一步認識);它不足600字,言簡意賅,機鋒雄辯,又有很強的文學性!叭浴焙弦,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
二、作者簡介
。▽W生自讀注釋一)補充兩副寫“三蘇”的對聯(lián):
萃父子兄弟于一門,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駢散詩詞之特征,千變縱橫識共源。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閱讀課文
學生先初讀,掃清語音障礙;再齊讀。
四、疏通字詞
學生自譯。補充(板書):
重要字詞:率、厥、彌、判、速、洎、殆
詞類活用:小/大則……、義不賂秦、卻、禮、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異義:其實、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厭、當
特殊句式: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詞多義:暴、與、猶、亡、始
五、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二——四題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完成練習二——四題
二、分析課文
1、齊讀課文
2、思考練習一。
3、提名思考回答:
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哪一句?兩個分論點是?分別是就哪些國家而言的?文章的論證段落有哪些?哪一句是對歷史教訓的總結(jié)?哪一句點明了寫作意圖?
4、教師簡析(參考教師用書)
5、簡介寫作背景,進一步了解作者的愛國之情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時,宋王朝雖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遼),西有西夏,它們不斷騷擾,國家不得安寧。1004年,大遼舉兵攻宋,當時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遼在澶州打了一仗,宋軍大勝。形勢如此有利,真蹤卻一味求和,訂下“澶淵之盟”,規(guī)定宋每年向遼進貢銀10萬兩,絹20萬匹,自此,抗敵衛(wèi)國只氣銳減,委曲求全之風日上。后遼又連連加碼,宋均慨然應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書停戰(zhàn)求和,宋卻反而給西夏銀、絹、茶。一代又一代的“為國者”皆被敵人積威所劫,以物供敵,以錢富敵。蘇洵是睹之心憂,憂而思救,以為這和戰(zhàn)國六國以地賂秦相比,有國之而無不及,下場更加不堪設想,于是寫下了這偏醒世文章。
所以,結(jié)合背景,我們能夠更加體察到作者的一片愛國之情。
三、小結(jié)
本文立論鮮明,論證嚴密,脈絡清晰,結(jié)構(gòu)嚴謹。
語言上,長短相間、整散交錯。確如王安石云:“蘇明允有戰(zhàn)國縱橫之學”。
文章字里行間包含著作者的感情,不僅有“嗚呼”、“悲夫”這樣感情強烈的感嘆,就是在夾敘夾議的文字中,也洋溢著作者的情感,如對以地賂秦的憎惡,對“義不賂秦”的贊賞,對“用武而不終”的惋惜,對為國者為積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憤,都溢于言表,有著強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四、齊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yè)
背誦課文;
比較閱讀《過秦論》;
學習蘇轍《六國論》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背誦中心論點句、寫作意圖句;背誦全文
二、比較《過秦論》
1、都是史論文
2、都借古諷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憂國情懷
《過》諷諫漢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滅亡的覆轍;《六》諷諫宋王朝要以六國為鑒,奮起抵御外侮。
3、論證方法:都運用對比論證方法。
4、中心論點的提出:《過》卒章顯志,《六》開門見山。
5、語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齊;長短相間,錯落有致。
不同:《過》詞采華麗,《六》淺顯易懂。
三、布置作業(yè)
課外閱讀另二篇《六國論》
一是蘇轍的《六國論》,見教材。一是李楨的《六國論》(節(jié)選)
六國論教學設計8
教學目的:
1、整體感知課文,初步體會作者縝密的構(gòu)思和對比手法。
2、學習前兩段的文言字詞和固定句式。
3、領會蘇洵關(guān)心國家、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諷今的現(xiàn)實性和針對性。
4、提高學生對古今異義詞語的準確識別,運用的能力。
5、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多種論證方法逐層論證的手法和生動形象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初步體會作者縝密的構(gòu)思和對比手法。
2、學習文言字詞和固定句式。
教學難點:
1、提高學生對古今異義詞語的準確識別,運用的能力。
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多種論證方法逐層論證的手法和生動形象的語言特色。
第一節(jié)
一、導入:
在高一學習必修三時,我們學過賈誼的《過秦論》,賈誼通過回顧秦王朝的興衰歷史,總結(jié)了秦王朝迅速覆亡的歷史教訓,意在借古諷今,規(guī)勸漢文帝實行寬松的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以鞏固漢王朝的統(tǒng)治。今天我們學習與《過秦論》相輝映的一篇史論---《六國論》。
二、作者介紹:
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眉州眉山(現(xiàn)在的四川眉山縣)人,北宋著名散文家。相傳“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經(jīng)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yè)大進,達到通六經(jīng)百書、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的程度。學成后帶領兒子蘇軾、蘇轍到汴京,以所著的文章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賞識這些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
后人因其子蘇軾、蘇轍也都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三人合稱“三蘇”,三人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選自《嘉祐集箋注》。
三、解題:
論: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文體,分為政論和史論兩種。
政論:主要用于發(fā)表作者對于時政的見解和主張。
史論:通過評論歷史,總結(jié)歷史教訓,為當時統(tǒng)治者提供治國借鑒。
四、寫作背景:
北宋建國后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軍隊大小六十余戰(zhàn),輸多勝少。1004年契丹大舉攻宋,直逼黃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脅宋都,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打了勝仗,但北宋最高統(tǒng)治者面對有利的形勢卻屈辱求和,與之訂立“澶淵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向西夏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這樣賄賂的結(jié)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北宋的這種輸幣、納貢求和的辦法,與“六國”賂秦而求一夕安寢的政策極為相似。所以,蘇洵寫了《六國論》,以“六國破滅之道”來進行諷諫,希望北宋統(tǒng)治者改弦更張,勿蹈覆轍。正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五、講解文章的一、二自然段的重要詞句。
六、學生鞏固梳理。
第二節(jié)
一、復習上課時所學重要文言知識。
二、講解3-5自然段
三、學生鞏固梳理本文詞句。
四、練習檢測。
1、特殊句式。
A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判斷句
B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判斷句
C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被動句
D洎牧以讒誅。被動句
E舉以予人。省略句
F至丹以荊卿為計。省略句
G趙嘗五戰(zhàn)于秦。介賓后置
H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定語后置
I其勢弱于秦。介賓后置
2、詞類活用:
A日割月削(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B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C義不賂秦(名詞用作動詞,堅持正義)
D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名詞用作動詞,禮遇)
E不能獨完(形容詞用作動詞,保全)
F李牧連卻之(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擊退)
G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副詞作動詞,堅持到底)
H理固宜然(名詞作狀語)
3、古今異義詞。
A、其實百倍(那實際上。今:實際上)
B、思厥先祖父(祖輩父輩。今:指父親的父親)
C、后秦擊趙者再(兩次。今:表示又一次。)
D、始速禍焉(招致。今指速度快。)
E、可謂智力(智謀和力量。今: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的能力。)
F、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前例、舊事。今:指真實的或虛構(gòu)的有人物有情節(jié)的事情。)
G、率賂秦耶(全都,一概。今:率領,不慎重)
4、一詞多義現(xiàn)象。
“以”的用法
。1)不賂者以賂者喪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讒誅。
。5)至丹以荊卿為計。
。6)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
。7)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
。8)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10)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11)皆以美于徐公。
“兵”的用法
。1)非兵不利
(2)斯用兵之效也
。3)而秦兵又至矣
“為”的用法
。1)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2)至丹以荊卿為計
。3)邯鄲為郡
“始”的用法
。1)燕趙之君,始有遠略。
。2)始速禍焉
5、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A、暴霜露通“曝”暴露,冒著。
B、暴秦之欲無厭通“饜”滿足。
C、當與秦相較通“倘”如果。
第三節(jié)
一、全文重要詞句的復習。
二、全文賞析。
1、賞析第一段。
A、指定學生誦讀該段,其他同學思考:作者認為,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這也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B、這一論點的提出方式很有特色,試加以分析?
作者先用雙重否定摒除了兩種傳統(tǒng)的觀點,然后用斬釘截鐵的語氣,從正面提出自己的觀點。這種開門見山、簡潔明快的提出方式,給人鮮明的印象。
C、為什么說“六國破滅,弊在賂秦”呢?我們接著讀下文。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因為“賂秦”國力就會損耗,國力損耗武器再好,也無力拒敵;再善于打仗,也難以御敵。(從“不賂秦”的國家正面提出六國滅亡的原因)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世強援,不能獨完”。(從“不賂秦”的國家反面提出六國滅亡的原因)
D、大家想想,我們能不能刪掉第二個分論點?
因為在六國中,齊、燕、趙三國并沒有割地事秦,但是它們滅亡了。這樣就會使人們在作者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觀點后,對這個觀點的正確性表示懷疑。故而作者自己先設疑,“六國互喪,賂秦耶?”然后解疑,“不賂者以賂者喪,蓋世強援,不能獨完”。綜上所述第二個分論點是第一個分論點的補充,它解除了中心論點與局部情況之間的矛盾,起到強化中心論點的作用,使論證嚴謹。
E、說說第一段在全篇中的作用?
全文的總論,為下文的論述舉綱張目。
2、賞析第二段。
A、指定學生朗讀該段,其他同學思考:第二段是論述什么道理?即證論述哪個分論點的?
證論第一分論點“賄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B、首先大家說說“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是什么?
固不在戰(zhàn)矣。
C、為什么“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
D、作者是如何論述這一道理?
作者運用對比論證,先將秦以攻取之外所得,即“賄賂所得”與“戰(zhàn)勝所得”相比;
又用“諸侯賂秦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相比,說明了賂秦的危害,得出“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的結(jié)論。
E、接著作者又用四組對比,請同學逐一找出,并說說這些對比說明了什么道理?
諸侯的祖輩父輩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與子孫割讓土地之易的對比;
諸侯割地求安與“秦兵又至”即求安不得的對比;
諸侯之地有限與秦之欲無厭的對比;
六國奉之彌繁與秦侵之愈急形的對比。
通過四組對比,說明了割地的情形和后果,從而得出了“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的結(jié)論。
F、最后作者引用古語,那么本段引用古語有什么作用是什么?
引用古語,形象地說明諸侯割地事秦的嚴重后果,從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論點,在結(jié)構(gòu)上也有收束之意。
3、賞析第三段。
A、第二段分析了賂秦的國家(韓、魏、楚)的滅亡,作者認為它們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這段分析齊、趙、燕三國的滅亡,它們的滅亡的直接原因分別是什么?
齊亡原因:“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痉终f1】
燕亡原因:“以荊卿為計”
趙亡原因:“牧以讒誅”“用武不終”【合說2】
B、作者認為燕、趙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孤立無援。所以燕、趙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
C、齊、燕、趙的滅亡照應上文哪一句的?那么該段是論證哪個分論點?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作者這樣來論述齊、燕、趙三國的滅亡,是為了論證本文的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
D、作者論述了六國滅亡的原因之后,就自然想到了他們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樣為他們謀劃的?
“向使三國各愛其他……良將猶在”
E、為什么在此前要加“向使”二字?這句話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因為事實已經(jīng)成為過去,是不可能辦到的。只是以假設引起,得出假設的結(jié)論。歸納了對兩個分論點的論證!3】
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使論證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論點更加鮮明有力,同時又為下文進一步假設作鋪墊。
F、“或未易量”一語中,“或”有什么作用?
不能輕易地斷定誰勝誰負。使語意舒緩,避免判斷武斷,加強了說理的正確性。
4、賞析第四、五段。
A、指定學生朗讀第四段,其他學生思考:第三段最后一層與“嗚呼…不得下咽”有什么關(guān)系?
都是講的救亡之道,只不過上一段是從消極方面來說,不該用什么策略;而這一層承接上文,正面提出救亡之道。
B、那怎樣正面救亡?
C、可悲的是,六國卻沒有這樣做,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致使土地“日削月割”,作者回到史實,批判了六國的政策。那么六國破滅有什么歷史教訓?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彼坪跏窃谂u六國的“為國者”,其實
也在告誡北宋的“為國者”---面對北方的威脅,放棄屈辱的妥協(xié)政策,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D、所以第四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啟下,由上文的評析歷史,轉(zhuǎn)入下文的諷諫當朝統(tǒng)治者。
E、教師朗讀該段,學生思考:本段或明或暗作了多方面的對比,請找出來。
六國――秦【爵位(諸侯)、實力(強弱)】
北宋――契丹、西夏
北宋――六國
契丹、西夏――秦
小結(jié):通過這四組對比,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勿重蹈覆轍,要奮起御侮,積極謀求“不賂而勝之”之道。點明寫這篇史論的主旨,是本文的結(jié)論部分。
六國論教學設計9
【學習目標】
1.了解蘇洵,積累、梳理并歸納文言知識。
2.理解并掌握本文關(guān)于六國滅亡的觀點、嚴密的論證及借古諷今的寫法。
3.了解六國滅亡的原因、作者借古諷喻的目的及本文的現(xiàn)實意義。
4、比較《六國論》《過秦論》的異同。
【學習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初步體會作者縝密的構(gòu)思和對比手法。
2、學習文言字詞和固定句式。
【學習難點】
1、提高學生對古今異義詞語的準確識別,運用的能力。
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多種論證方法逐層論證的手法和生動形象的語言
特色。
3、比較《六國論》《過秦論》的異同。
【課時安排】兩課時
【學習過程】
課前預習:
1.閱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理清句意,疏通課文大意,歸納文言基礎知識,提出疑難問題。
2.查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簡介,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3.朗讀課文,注意讀正字音、讀清文意、讀出感情。
一、激趣導入,培養(yǎng)興趣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蘇軾二十歲,到京師卞梁(開封)去考進士在京師等考期間,有幾個自負的舉人看蘇軾年輕,瞧不起他,有意戲弄蘇軾六個舉人備了六個下酒菜,延請?zhí)K軾喝酒,蘇軾欣然前往入席,一舉人建議為助酒興,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內(nèi)容是每人說一個歷史人物的典故,聯(lián)系那樣菜,那樣菜就歸誰吃,行令要從年紀大的到年紀小的其余五舉人連聲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釣魚”,年最長者傲氣滿臉地端走了魚;“秦瓊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十足地端走了馬肉;“蘇武北海牧羊”,第三個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張飛蜀都賣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豬肉;“關(guān)羽荊州賣豆腐”,第五個從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個舉人正準備高興地吃菜喝酒,蘇軾開口了:“各位,該我行酒令了!”他說出了六個字,不緊不慢地把六盤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瞇瞇地說:“諸位兄臺,請!”原來蘇軾行的酒令是(嬴政并吞六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第一個大動蕩、大碰撞,也是大融合時期七雄爭霸并于秦,后世英杰多扼腕對這段歷史,后人多有評說宋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蘇軾和蘇轍之父)就曾有過十分精辟的論述那就是《六國論》今天,就讓我與大家一起來領略蘇洵精辟與廣博的分析。
二、知人論世
(一)學生眼中的作者
請學生結(jié)合課前預習及相關(guān)資料進行回答,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或課前預習中的疑問。
。ǘ├蠋熝壑械淖髡撸ɡ蠋焢pt小結(jié),給大家一張?zhí)K洵的名片)
。.作者簡介:
蘇洵(1000─1066)字明允,號老泉,宋朝眉山人。與他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成為文學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門就占了三人。朱德老總曾有詩稱贊:“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蘇洵長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關(guān)心政治,論文大多針對時政而發(fā),議論鋒利,切中時弊,說服力強,著作有《嘉佑集》。據(jù)說蘇洵27歲因應試不中,焚去以前所寫文章,刻苦攻讀,博覽群書,潛心鉆研,終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風格。由于他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語言曉暢,雄辯有力,深得歐陽修的賞識。嘉年間,歐陽修把蘇洵的22篇文章推薦給朝廷,一時名動京師,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為《嘉佑集》。本文選自《嘉佑集》中的《權(quán)書》,原題為《六國》,一般選本改作《六國論》。
2、解題
。1).六國:在我國歷史上,戰(zhàn)國是七雄爭霸的時代,為了獨占天下,國與國之間經(jīng)常進行戰(zhàn)爭六國就是指的戰(zhàn)國七雄中秦國以外的齊、楚、燕、趙、韓、魏六個國家,它們都被秦國一個個地擊破而消滅了“六國論”在這里是一個省略式短語,實際應是“六國破滅之論”文章旨在分析六國失敗的原因
。2).“論”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散文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于析理,一般有兩種,即政論文和史論文,政論文主要用于發(fā)表作者對于時政的見解和主張,史論文主要通過評論歷史,總結(jié)歷史教訓為當時統(tǒng)治者提供治國借鑒。
提問:本文屬于政論文還是史論文?
。ㄊ氛撐模
三、檢查預習
1、讀準下列句子,并說出句子的意思。
率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抱薪救火()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燕趙之君()
洎牧()以讒誅()革滅殆盡()
2、對掌握的文言知識進行匯報,師生共同點評,教師在ppt中展示
3、質(zhì)疑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找茬質(zhì)疑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決。
四、整體把握(導、思、議、展、評)
1、出示“戰(zhàn)國七雄形勢圖”補充講解史實:
在我國歷史上戰(zhàn)國七雄爭霸時代,《六國論》中的“六國”即除秦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秦國本來是個弱小落后的國家,經(jīng)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革,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都強大起來;而原本強大的六國卻因循守舊,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日益衰落。秦強盛起來后,積極向東發(fā)展,奪取六國的土地。六國也曾聯(lián)合起來對抗秦國,這就是所謂“合縱”。但他們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這種聯(lián)合并不鞏固,外交上,秦采取“連橫”這一有針對性的遠交近攻的軍事戰(zhàn)略。韓、魏、楚三國都緊靠秦國,因此直接受到秦國的威脅和侵略。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紛紛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滅;齊、燕、趙三國也相繼滅亡。
2、對于如此歷史事實,蘇洵有著怎樣的見解,六國滅亡,“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那么蘇洵指出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呢?
3、、文章是以怎樣的論述結(jié)構(gòu)這個中心論點的。(各小組進行討論,小組匯總討論結(jié)果。)
明確(2、3):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提出論點,并作理性分析,從“不賂者”和“賂者”兩方面論證論點。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以歷史事實論證中心論點,分別從“賂者”和“不賂者”兩方面進行論述。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總結(jié)歷史教訓,點明寫作目的。
總結(jié):(思考后回答,幻燈片)
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點:。第二段是以作為論據(jù),論證。第三段再從的具體事實來論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授,不能獨完”這一道理。第四段提出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諷今,。
4、本文既是一篇有見地的史論,也是一篇典范的文言文。請從文章的論證結(jié)構(gòu)探究其典范性。 (學生畫出思維導圖)
明確:
論證結(jié)構(gòu):
。1)引論——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開宗明義)
分論點一:“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分論點二:“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2—3)本論——論證中心論點,從論證兩個分論點來論述。
第2段:論證“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論證方法:例證法(小則獲邑,大則得城,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引證法(以地事秦……火不滅)。
第3段:論證“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論證方法:例證法(齊附于秦、燕趙用兵后亡),對比法(附于秦之非--用兵之效)
。4-5)結(jié)論——總結(jié)六國破滅之教訓,勸諭當朝統(tǒng)治者“無使為積威所劫”。
5、明確寫作意圖,借古諷今。
怎樣理解作者的結(jié)論?
學生結(jié)合注釋回答,文中通過議論六國滅亡,批評北宋朝廷賄賂契丹、西夏以求茍安的國策,告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勿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補充:
北宋與契丹、西夏地理位置圖,補充講解時代背景:
北宋第一個皇帝趙匡胤是從軍事政變中取得政權(quán)的。他鑒于唐末五代的藩鎮(zhèn)割據(jù),害怕武將擁兵自立,反對中央,因而實行了一系列防范武將軍權(quán)過重、地方武裝過強的措施,但這種做法卻削弱了兵力。北宋建國后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軍隊大小六十余戰(zhàn),敗多勝少。到北宋中期,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社會矛盾尖銳,政治上專制腐敗,軍事上驕惰無能,外交上極端軟弱。蘇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舉攻宋,直逼黃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脅宋都,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打了勝仗,但北宋最高統(tǒng)治者面對有利的形勢卻屈辱求和,與之訂立“澶淵之盟”,規(guī)定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并在此基礎上向西夏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這樣賄賂的結(jié)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北宋這種輸幣、納貢求和的辦法,與“六國”賂秦而求一夕安寢的政策極為相似。
總結(jié):歷史與現(xiàn)實有時候是驚人地相似,一代又一代的“為國者”皆被敵人積威所劫,以物供敵,以錢富敵。蘇洵睹之心憂,憂而思救,一個“賂”字把歷史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以“六國破滅之道”來諷諫,希望北宋統(tǒng)治者改弦更張,勿蹈復轍,于是寫下了這篇醒世文章。
五、課外拓展
我們在學習前人對歷史解讀的同時自己也要學會總結(jié)、反思,《過秦論》、《六國論》都是史論文,試著比較的兩者的異同
討論明確:
歸納相同點:[板書:體裁、題材、創(chuàng)作目的、寫作手法]
①體裁:兩篇文章作者雖然所處年代有先后的差別,但表達思想都用了史論的方式。
、陬}材:兩篇文章都是借戰(zhàn)國時期秦與六國間的戰(zhàn)爭來議論的。
、蹌(chuàng)作目的:兩篇文章都強調(diào)借過去的史實來諷喻當今的`最高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④寫作手法:兩篇文章都采用了對比的方式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2..相異點的區(qū)分理解。
歸納區(qū)分相異點:[板書:主旨、結(jié)構(gòu)、語言]
、僦髦迹
《過秦論》所體現(xiàn)的意圖是分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原因,從反面總結(jié)出中心思想,即“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它的現(xiàn)實針對性是指西漢初期的政策,是勸諫西漢統(tǒng)治者要施行仁政。
《六國論》主要是論述了六國滅亡的原因,目的在于諷喻宋王朝要以六國為鑒,不為遼和西夏的“積威之所劫”,一味納幣輸絹以求茍安,要“封天下之謀臣”,“禮天下之奇才”,奮起抵御外侮以維護統(tǒng)治。(補充: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由于此前經(jīng)過秦末戰(zhàn)爭的破壞,社會經(jīng)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他曾向漢文帝反復宣講仁義之道,認為“德莫高于博愛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他認為按照禮的規(guī)定,“國有饑人,人主不飧;國有凍人,人主不裘”。他繼承并發(fā)展了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認為民是國家、君主和官吏的根本,離開了民則國將不國,君將不君,官將不官,誰敢與民為仇,必將為民所埋葬。因此,他極力向漢文帝宣講仁政的道理。)
蘇洵也是一個非常有政治抱負的人。他說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當世之要”,是為了“施之于今”!读鶉摗肥且黄撐,蘇洵從六國破亡的教訓立意,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借古諷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诮Y(jié)構(gòu):
《過秦論》的結(jié)構(gòu)
第一步:秦孝公至莊襄王不斷擴展疆域,已形成了居高臨下、高屋建瓴的架勢。秦始皇上臺后吞并六國,一統(tǒng)天下。
第二步:敘述秦王朝勝利后所實行的種種錯誤政策:一為“焚百家之言”,一為實行高壓政策,武力防范。
第三步:記述陳涉發(fā)難,天下云集響應,推翻了秦王朝。
第四步:在前文敘述的基礎上議論,表明作者的政治見解。
《六國論》的結(jié)構(gòu)
第一步:開篇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第二步:將中心論點轉(zhuǎn)化為兩個分論點:一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一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第三步:總結(jié)歷史教訓,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四步:諷諫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國的覆轍。
補充:這兩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恰好是相反的,前者是先敘史,后作結(jié);后者是先提出論點,后舉例論證。
、壅Z言風格:
《過秦論》這篇文章的語言特色“氣勢磅礴”。用敘事來說理,可以說是本篇最大的特點。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文章飽滿充沛,氣勢磅礴。第二個作者在用寫賦的手法來寫說理散文!哆^秦論》的語言如辭賦一般,詞采華麗,千變?nèi)f化,多用對偶和排比句式,長句較多,用語雅而不俗;文章一氣呵成,文脈如行云流水,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首尾氣貫長虹,感情充沛。
《六國論》是語句長短相間,錯落有致,句式豐富多彩,交相輝映;論證語言隱、直、正、反相映成趣,行文干練老辣,有“戰(zhàn)國縱橫之學”。
可以這么說,《過秦論》的語言主要著眼于作者自身的感受,而《六國論》的語言則著眼歷史事件的現(xiàn)實意義。前者的感性色彩更濃厚,后者的理性思考更深刻。
六國論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六國論》是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五單元課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新教材非常重視古代經(jīng)典詩文的閱讀積累,全套教材編排的古代詩文作品,約占課文總數(shù)的40%,高一高二上學期文言文按時代編排,本單元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繼承唐古文運動的傳統(tǒng)有所發(fā)展,題材更加廣泛,形式更加多樣,語言更加暢達,并且更長于議論,對后世的散文創(chuàng)作有深遠的影響。
《 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中 明確提出了“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及整體素質(zhì)”。現(xiàn)行高考《考試說明》對古代詩文的閱讀作了三個遞進層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層級B):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綜合(能力層級C);篩選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③鑒賞評價(能力層級E);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在實踐教學中往往忽視了后兩中能力的培養(yǎng)。
【學情分析】
學生經(jīng)過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卻普遍存在著一種片面認識,錯誤以為文言文教學就是僅限于高考《考試說明》中(能力層級B)的培養(yǎng)。從而忽視了(能力層級C)、(能力層級E)的提高。導致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下降,不能真切“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本課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知識目標 課文中詞語的積累和文章的背誦
能力目標 逐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文言文的習慣和能力
情感目標 感受和探究中國古代文人的濟世救民的情懷和天下興亡的觀點
【教學重點】分析文章的脈絡,把握作者的思路
【教學難點】學生學習文言文習慣的轉(zhuǎn)變
【教法設計】 引導——啟發(fā)——點撥
要在開始引導學生轉(zhuǎn)變學習文言文的舊習,使學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簡單翻譯、背誦。而是通過閱讀和鑒賞,陶冶情性,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yǎng)。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在學生轉(zhuǎn)變觀念后,可啟發(fā)學生以一篇議論文的觀點來分析文章,對不明確的問題適當適時點撥。(可適當運用一些多媒體輔助工具)
【學法設計】分析——歸納——聯(lián)想
自主分析文章第二、三段,歸納作者的思路,聯(lián)想所學過的文章
【教學過程設計】——(以40分鐘為標準一課時)
導入新課 (3分鐘)9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語文試題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這首詩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曹操、曹丕、曹植 B.蘇洵、蘇軾、蘇轍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鶴
。ㄕn件顯示)
補充20xx年高考福建試卷作文題(選擇下面所列的一個人物或文學形象作為話題,自選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 物:孔子 蘇軾 曾國藩 魯迅 史蒂芬·霍金
文學形象:曹操 宋江 薛寶釵 冬妮婭 桑提亞哥
題解 “論”的文體(課件顯示)
分析課文(共22分鐘)
教師背誦文章第一段,并分析文章論點的提出—指出本課的學習重點(7分鐘)
學生自主分析文章后四段(以二、三段)為主,體會文章的結(jié)構(gòu)和思路。
教師點撥(15分鐘)(課件顯示)
【課內(nèi)情感遷移設計】在文章最后一段,適當加入寫作背景材料,讓學生體會作者的良苦用心,并展開聯(lián)想和討論,聯(lián)系以往學習的`文言文體會中國古代文人的濟世救民的情懷和天下興亡的觀點。(10分鐘)
補充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淵之盟”議定。每年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仁宗慶歷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與遼訂盟,每年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 同年,宋與西夏達成協(xié)議,西夏對宋稱臣,宋每年送給西夏銀七萬兩、絹十五萬匹、茶三萬斤。 盡管如此,遼和西夏的侵略活動仍未停止。蘇洵此文就是針對這種情況寫的。
各家關(guān)于天下興亡的觀點(高一年級為主,適當聯(lián)系初中內(nèi)容) (課件顯示)
《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伶官傳序》: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記身
《諫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阿房宮賦》:戒奢以儉
《觸龍說趙太后》:磨煉國君意志,培養(yǎng)能君主
《鄒忌諷齊王納諫》:廣開言路
《勾踐滅吳》:勵精圖治,心憂天下,尊賢重士,法紀嚴明
《《出師表》:廣開言路、親賢遠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總結(jié)課文 發(fā)課外練習(蘇轍、李楨《六國論》節(jié)選比較閱讀)(課件顯示,課后完成)
機動時間(5分鐘)
課堂注意1學生課前要充分預習,解決字詞及課文翻譯
2以課文分析為主,翻譯為輔。
3使學生明白文學和歷史的區(qū)別,不要陷入歷史史實的糾纏中
【教學媒體設計】可適當運用多媒體課件
【課堂板書設計】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戰(zhàn) 強弱
勝負
賂秦力虧 奉之彌繁 不戰(zhàn) 韓 魏 楚
破滅之道 侵之愈急 已判
以地事秦
六國破滅 抱薪救火
齊人與嬴 終繼遷滅
弊在賂秦 不賂秦者 不助五國 勢所不免
以賂者喪 燕譴刺客 齊 燕 趙
。ㄉw失強援 始速禍焉 智力孤危
不能獨完) 趙失良將 戰(zhàn)敗而亡
用武不終
。ㄕn件顯示)
【課外能力遷移設計】
六國論(節(jié)選)
蘇轍
嘗讀六國世家,竊國天下諸候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候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取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殺。秦兵未出,而天下諸候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六國論(節(jié)選)
李楨
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心罪秦也。當是時,東諸侯六國也,未有能愈于秦國也;其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也,視秦也無異也。兵連禍結(jié),曾無虛歲。向使有擅(sàn據(jù)有)形便(地理形勢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增一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
1.下列各句加點詞的正確義項依次是( )
(1)竊怪天下之諸侯
(2)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
(3)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
(4)天下諸侯以自困矣
A.偷偷的 過失 排除 困惑
B.私下(自謙詞) 責備 排斥 困乏
C.私下(自謙詞) 責怪 排斥 困窘
D.(謙詞,不譯) 責怪 擯棄 困窘
2.解釋《六國論》(李楨)加點的詞。
罪秦( );曾無虛歲( );向使( ) 視秦也無異也( )
3.翻譯兩文中的句子。
(1)彼秦者將何為哉
(2)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
4.下列各句加點詞用現(xiàn)代漢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1)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
(2)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
(3)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4)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
(5)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
(6)若此可以應乎無窮
A.(1)(4) B.(1)(3)(6)
C.(1)(2)(3) D.(4)(6)
5.蘇轍以為“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天下出身以當秦兵”的條件是
6.李楨認為六國與秦國相同處在于 ;不同之處在于
7.李楨以“未必不復增一秦也”的意思是 ;他以為六國“視秦無異也”是因為 ,他觀點的局限性是 。
參考答案
【課外能力遷移】
1.C2.以為秦有罪;竟;假使;比。3.(1)那秦國將有什么作為呢?(2)只是他們自己不能做秦國所作的事情。4.A 5.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6.六國皆欲為秦所為;秦得天助而六國未得天助。7.六國也可以像秦國一樣統(tǒng)一中國;六國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認為秦統(tǒng)一六國得天助,有種天命論思想。
六國論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用意,領會作者關(guān)心國家命運,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抗擊強權(quán)的思想。
2、結(jié)合單元知識短文,學習有關(guān)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譯知識。
[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中部分文言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的區(qū)別。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對比方法逐層論證的方法。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解題:“六國論”是一個省略式短語,實際上應是“六國破滅之論”,文章旨在分析六國失敗的原因,借古諷今。
2、簡介作者:蘇洵,宋朝眉山人,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稱“三蘇”,同為“唐宋八大家”中著名散文家。蘇洵為文,學《孟子》、《荀子》、賈誼、司馬遷諸家,尤以《戰(zhàn)國策》為主要楷模。
3、課文通讀:請兩名學生分段朗讀全文,教師正音。
4、疏通文字:著重講清下面加黑的.詞語:
其實(其實際,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的副詞“其實”)思厥先祖父(他們的)秦之所大欲(所字結(jié)構(gòu),可譯為“最想得到的”)子孫視之不甚惜(對待)暴秦之欲無厭(滿足)強弱勝負已判矣(分)終繼五國遷滅(革、改變)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結(jié)交)始速禍焉(招致,類成語“不速之客”的速)革滅殆盡之際(幾乎)以事秦之心(侍奉)從六國破滅之故事(從:跟隨、重蹈;故事:舊事、前例)
5、作業(yè):熟讀課文,掌握以上加黑的詞語。
第二課時
1、課文分析:
問:本文一共5段,可分成幾個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內(nèi)容是什么?
明確: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段,提出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第二部分為2、3段,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兩個分論點——“賂秦而喪”、“不賂者以賂者喪”——分別論證;第三部分為4、5兩段,總結(jié)六國破滅之教訓,勸諭當朝統(tǒng)治者“無使為積威所劫”。
問:課文最后一段,也用了比較法,請問比較的內(nèi)容是什么?
明確:課文第5段也有兩組比較,一組是明比,將“六國”與“秦”比,結(jié)果是秦強而六國弱,但六國當有不賂秦而戰(zhàn)勝秦的可能。第二組比較是將“宋朝”與“契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處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騷擾,宋朝統(tǒng)治者不是堅決抵御,而是割地賠款,然而從力量的比較上,統(tǒng)一的大宋遠遠強于邊境小國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戰(zhàn)而勝之的可能。
問:宋與契丹、西夏比,為何要暗比而不明說?
明確:這正是蘇洵散文的長處,行文至此,作者觀點已十分明確,用舊事來諷喻今事,含蓄而又明晰,這是其散文具有《戰(zhàn)國策》風格的體現(xiàn)。
2、與《過秦論》作比較分析:
問:《六國論》與《過秦論》兩文比較,有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明確:同,兩者都是史論;都是借古諷今,用歷史舊事來諷喻今事;兩文最后都用了比較法來說明道理,勸諫統(tǒng)治者。異,兩者的議論結(jié)構(gòu)不一樣,《六》文先提出論點,然后論證,《過》文先敘述歷史過程,然后從中引出論點;兩文勸諫當權(quán)者的內(nèi)容不一樣,《六》文主張堅決抵御外侮,《過》文勸說統(tǒng)治者施以仁政;兩文語言形式不一樣,《六》文以議論性語言為主,而《過》文以記敘性語言為主。
3、集體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4、作業(yè):①“思考和練習”三、四。②預習《伶官傳序》。
【六國論教學設計】相關(guān)文章:
六國論教學設計05-15
《六國論》教學設計04-07
《六國論》教案設計(精選5篇)01-09
《杯子的設計》教學設計03-14
教學設計09-05
比的教學設計08-10
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07-07
教學論與教學設計05-20
課程設計教學設計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