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的故事[精選15篇]
歷史人物的故事1
羽扇輕拂,一襲灑逸的鶴氅隨發(fā)髻間的綸巾飄然,八尺之身,冠玉之容,淡雅的眉宇之間閃現(xiàn)出絕非常人所有的英氣。諸葛孔明,這個“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的千古奇才便這樣定格在了歷史長河的畫卷之中……
“千秋有諸葛,看鏡汗吾顏。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余!敝T葛孔明,你定是智慧的'化身。吟一曲《梁甫》,未出草廬,已知天下三分;輕搖羽扇,談笑之間,眾位儒生儼然已被辯得啞口無言;濁酒一杯,帷幄于草船,頃刻間已借得曹操百萬之箭;擺八卦,觀天象,竟可算得東風將來此助陣;點一縷淡香,彈一曲空城,便可叫司馬懿十萬大軍落魄而歸……這等神機妙算,何用比于古人,管仲樂毅怎可與之匹敵?“諸葛孔明者,臥龍也。”你怎會辜負于徐庶的這番贊言!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笨酌,“忠”這個詞定是你人格魅力最最閃耀的光點。為報先帝的三顧之恩,你臨表涕零“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因念先帝白帝托孤之情,為效先帝興復漢室之任,你悲泣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因而夙夜憂嘆,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六出祁山,欲平定中原,可終究是天妒英才,你滿懷著憂怨逝世于五丈原!
可孔明,你知不知道,又有多少仁人為你嘆息,“你真是聰明一世,糊涂一時!”后主劉禪,他是何許人,你比任何人都心知肚明吧!先主對你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笨赡悖侨绱饲逍训囊蝗,此刻,怎會如此感情論事?你那滿腔的忠義凜然、嘔心瀝血,那樂不思蜀的劉阿斗,他——怎可意會?
“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后,星落秋風五丈原”。千古諸葛,眾說紛紜,千年的光陰在人世間流轉,靈與肉雖被磨滅在清風間,無法磨滅的是諸葛孔明在世間的偉大人格。
歷史人物的故事2
王安石出題三難蘇東坡,在文壇傳為佳話。其第三難是出句成對,共有三句。第一句云: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因為那年恰好閏八月,而且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確是“兩度春秋”。東坡雖是才子,但這上聯(lián)出得蹊蹺,一時尋對不出。不過后人已代蘇東坡對了出來: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考東坡第二句對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原來蘇州金閶門外至虎丘這一段路叫做“山塘”,約有七里之遙,中間有地名半塘。東坡不久前路過此地,所以王安石出此句難他,東坡果然被難住了。不過,后人假托乩語,也把此句對了出來,對云:九溪蠻洞,經過中洞五溪中。
王安石出的第三句是:鐵甕城西,金玉銀山三寶地。
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市),古名鐵甕城,臨于大江,其地有金山、銀山、玉山,山上有佛殿僧房,當時蘇東坡恰好剛游覽過,王安石便出了這一題。東坡尋思多時,不能成對,只得謝罪而去。這第三句至今未見有人對出下聯(lián),諸君不妨一試。
歷史人物的故事3
屈原是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愛國者。屈原生在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家鄉(xiāng)在現(xiàn)在湖北的秭歸(zǐguī),離長江三峽不遠。這里風景奇美,山影水聲迷人動聽,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故鄉(xiāng),熱愛楚國?墒浅䥽y(tǒng)治者腐敗無能,不圖進取,使國力漸漸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非常著急,來到都城勸楚王改革圖強。不料屈原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擊,一度信任他的楚
王竟把屈原趕出都城,流放到了遠方。
屈原一片愛國心不被人理解,難過極了。有人勸屈原:“楚國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別國去,照樣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說:“我愛我的楚國,為它的命運擔憂,為百姓的痛苦傷心。明知自己的處境很危險,可是舍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還能為它出力!
屈原寫了許多詩,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屈原想象著自己乘著龍駕著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飛往遠方,離開楚國,忽然回頭看到了可愛的家鄉(xiāng),立刻停住了腳步。屈原的仆人哭了,連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國,并下決心:“如果不能實現(xiàn)我的愿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國!”
不久,屈原懷著對楚國深深的'眷戀,投入了汩羅江(在現(xiàn)在湖南)。他對楚國的愛也就是對中國的愛,對自己所屬民族的愛。所以全國人民至今還懷念屈原,每年端午節(jié)人們劃龍舟,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者。
歷史人物的故事4
“諸葛亮三氣周瑜”是經典作品中的經典橋段,酣暢淋漓,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前者的足智多謀和后者的胸懷狹窄。
咱們先看一看在羅貫中筆下孔明先生是怎樣故意欺負公瑾同志的:
一氣周瑜——周瑜和諸葛亮約定,如果周瑜奪取曹仁據(jù)守的南郡失敗,劉備再去攻取。周瑜第一次奪取時失利受傷,于是便將計就計,打敗了曹兵,但是諸葛亮卻乘機奪取了南郡等地,既沒有違約,又奪取了地盤。真是一舉兩得!
二氣周瑜——劉備的夫人死后,孫權按照周瑜的計策假裝把自己的妹妹孫仁許配給劉備,想把劉備騙到東吳再將其殺害。誰知吳國太(孫權的母親)看中了劉備,不僅不許孫權殺他,還真要把女兒許配給他。周瑜便想讓劉備長期與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隔開,并且用聲色迷惑劉備,使之喪失爭奪天下的雄心,但是又失敗了。諸葛亮隨后使計讓劉備安然回到了荊州,并且讓周瑜中了埋伏,還叫士兵高唱“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嘲諷周瑜,讓周瑜氣得吐血。
三氣周瑜——劉備向東吳借取荊襄九郡,圖謀發(fā)展壯大自己,然而東吳怕養(yǎng)虎為患致使劉備強大后對自己構成威脅,三番五次要求其歸還荊州,劉備和諸葛亮就以攻取西川后必還荊州為由拒絕東吳的要求,卻又遲遲不攻取,此舉令周瑜氣急敗壞,遂想出了名為過道荊州幫助劉備攻取西川實則攻取荊州之際,不想?yún)s被諸葛亮識破,使得吳軍被圍,周瑜氣急又加之舊傷復發(fā),最終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感嘆而不治身亡。
看罷“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喜歡諸葛亮的大可不必為諸葛亮喝彩,熱愛周瑜的也沒有必要為周瑜難過,因為“以上純屬虛構”。
在三國歷史上,南郡之戰(zhàn)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zhàn)役,如果要弄一個名次的話,其重要性應該僅次于赤壁之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夷陵之戰(zhàn)、滅吳之役、滅蜀之役,排在第六位,因為正是這場戰(zhàn)役最終確定了曹操、孫權、劉備在荊州的勢力范圍。和演義中不同,南郡之戰(zhàn)主要表現(xiàn)的不是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而是周瑜的文韜武略。
為什么這么說呢?
南郡之戰(zhàn)之前,曹操派在荊州的.具體兵力雖不明確,但從曹仁、樂進、徐晃、文聘、李通、滿寵率領六路大軍參戰(zhàn)來看,曹軍的總兵力應該不下六萬,而周瑜手下只有二萬多士兵,劉備兵力還不足兩萬,而且還要分出一部分奪取和維護江南四郡,因此孫劉聯(lián)軍的總兵力應該遠遠不敵荊州曹軍總兵力。由當時作戰(zhàn)雙方的力量對比來看,周瑜能用一年時間奪取南郡的確是軍事上的極大建樹。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孫權借機發(fā)起多支反攻力量,大都為曹操所敗,比如孫權先后在合肥、濡須戰(zhàn)敗,韓當赴廬江郡接應陳蘭、梅成被臧霸擊敗,關羽的“漢水別動隊”為曹軍所敗,劉備名為斷后實為搶地盤的軍事行動結果也是無功而返,所以可以說赤壁之戰(zhàn)后孫劉兩家多次針對曹操的反攻中,只有周瑜是唯一的勝者。
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雖然流傳甚廣,但其實和周瑜無關,把妹妹嫁給劉備那是孫權自己的主意,這應該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事情,你想啊——周瑜作為孫權的臣子,他怎么敢建議孫權把妹妹作為政治籌碼(說得更嚴重些就是政治犧牲品)送給劉備呢?周瑜也許會想到這個主意,但敢于說出這個主意并付諸實施的只能是孫權,所以,我可以斷定,“賠了夫人又折兵”與周瑜無涉。
史書在這一點上也是支持筆者的,請看相關記載——孫夫人,乃孫權之妹。劉備定荊州時,孫權對其十分畏憚,于是進妹予劉備為夫人,重固盟好。孫尚香才捷剛猛,有諸兄之風,身邊侍婢百余人,皆親自執(zhí)刀侍立,劉備每入,心內常覺凜然驚懼。
而且,孫權獻妹之舉不見得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的餿主意,因為諸葛亮后來曾說過這樣的話:“主公(劉備)在公安時,北畏曹公之強盛,東憚孫權之進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于肘腋之下;當此之時,進退狼跋……”這就等于說,孫夫人在劉備身邊就好像是一顆隨時會爆炸的定時炸彈,弄得劉備緊張兮兮,頗為狼狽。
至于周瑜欲以假虞滅虢之計殺死劉備,拿回荊州以至于中了諸葛亮之計憂憤而亡也是羅貫中的虛構,周瑜確實提出了要攻取西川,但并非想以取西川之名行奪荊州之實,而是真真切切地做了一番規(guī)劃的,而且他的戰(zhàn)略策劃和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異曲同工之妙,具體說來是這樣的:與奮威(指奮威將軍孫*,孫權堂兄)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jù)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孫權對周瑜的“隆中對”非常欣賞,當即表示同意,于是,周瑜動身回江陵,打算為出征做一番踏踏實實的準備工作,不幸中途染疾,病逝于巴丘,享年三十六歲。
周瑜病逝前仍不忘國事,心系統(tǒng)一,給孫權上疏曰“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憂,原至尊先慮未然,然后康樂。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zhèn)撫之。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隕踣之日,所懷盡矣!边@才是周瑜真正的遺言,表現(xiàn)的非但不是不能容人的狹小氣量,而且恰恰是舉賢薦能的坦蕩胸懷。
事實上,在諸葛亮三氣周瑜的這個歷史時段內,兩人根本沒有打過照面,周瑜的確如演義所說在南郡、柴桑一帶(都位于長江中游沿岸)活動,諸葛亮卻遠在偏僻的桂陽郡、零陵郡(都在今湖南南部)“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做后勤保障工作。
歷史人物的故事5
仰望星空
張衡從小就愛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總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在一個夏天的晚上,張衡和奶奶在院子里乘涼。他坐在一張竹床上,仰望天空,滿天的星星像無數(shù)珍珠撒在碧玉盤里。他好奇地用手指開始數(shù)星星。一顆,兩顆,三顆……一直數(shù)到了幾百顆。
奶奶笑著說:“傻孩子,又在數(shù)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閃一閃地亂動,眼都看花了,你能數(shù)得清嗎?”張衡說:“奶奶,能看得見,就能數(shù)得清。您看,這顆星和那顆星,中間總是離那么遠。我數(shù)的時間久了,發(fā)現(xiàn)星星在移動,有的星星原來在天空東邊的,偏到西邊去了。有的星星出現(xiàn)了,有的星星又不見了。它們不是在跑動嗎?”
爺爺走過來了,笑著說:“孩子,你看得很仔細。星星確實是會移動的。天上的星星是在動,可是,看起來它們之間的距離好像是不變的。我們的祖先把它們分成一組一組的,還起了名字!睜敔斖A送#钢边叺奶炜,說:“你要認識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邊比較明亮的七顆星,連在一起就像一把勺子,那叫北斗七星。勺口對著的那顆星,就是北極星。北斗七星總是繞著北極星轉……”“噢!我找到了!”張衡興奮地又問道:“那么,它是怎樣移動的呢?”爺爺想了想說:“大約到半夜,它就移到上面,到天快亮的時候,這北斗星就翻了一個身,倒掛在天空……”爺爺說的話是真的嗎?
這天晚上,張衡一直睡不著,好幾次爬起來看北斗星。當他看到那排成勺子樣的北斗星果然倒掛著時,非常高興!但是又想:這北斗星為什么會轉來轉去呢?天一亮,他便趕去問爺爺,但爺爺也不清楚。于是,他帶著這個問題,讀天文書去了。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渾天儀
后來,張衡長大了,對天文、地理知識特別感興趣。他在京城洛陽擔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歷法的事情,這為他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很多方便的條件。為了探明自然界的奧秘,張衡常常一個人關在書房里讀書、研究,還常常站在天文臺上觀察日月星辰。他創(chuàng)立了“渾天說”,并根據(jù)“渾天說”的.理論,在西漢發(fā)明的渾天儀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的渾天說,創(chuàng)制了一個比以前都精確、全面得多的“渾天儀”。這個大銅球裝在一個傾斜的軸上,利用水力轉動,它轉動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轉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這個人造的天體上,可以準確地看到太空的星象。
人們?yōu)閺埡獾闹T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而驚嘆,也為張衡筆下的洋洋文采所折服。張衡的名字刻在了文學歷史的漫漫長河,也刻在了他一生都在關注的浩瀚太空。為了紀念他,聯(lián)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huán)形山,命名為“張衡環(huán)形山”,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歷史人物的故事6
戰(zhàn)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負荊請罪(廉頗)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諱疾忌醫(yī)(蔡桓公)臥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秦: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背水一戰(zhàn)(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尸(馬援)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guī)曹隨(蕭何、曹參)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七擒七縱((請您支持:www.haO)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云)封金掛印(關羽)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草木皆兵(苻堅)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xù)貂(司馬倫)
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fā)(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歷史人物的故事7
諸葛亮臨死時曾說:“我死之后,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焙髞硎Y琬、費祎都基本繼承了這個自守的國策,在姜維躍躍欲試的時候總是抑制其行動,每次都只給他不超過一萬的人馬。延熙十六年,執(zhí)政的費祎不幸被魏國降將郭修刺殺。姜維繼任大將軍后,蜀國再次由守勢轉為攻勢。
姜維字伯約,本是魏國天水郡冀縣人,是遠近聞名的孝子,年少時就希望功成名就,做事不同于常人。后為州從事,參本郡軍事。公元228年他被第一次北伐的諸葛亮收服。姜維當時是被迫投蜀的,卻誰也不料后來對蜀漢最忠心的竟然是這個降將!姜維初投諸葛亮,諸葛亮即高度評價了他“其人,涼州上士也”,辟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糧谷是軍之最要,這個任命足見姜維在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和期望。姜維后迅速遷中監(jiān)軍、征西將軍,可謂少年得志。與在魏國受到的冷遇和猜忌相比,諸葛亮如此厚待,怎么不叫姜維肝腦涂地?諸葛亮很重視鍛煉姜維,幾度出兵,都把他帶在身邊言傳身教,教授平生所學,使姜維深切感受到了諸葛亮公忠體國、鞠躬盡瘁的高貴品質,也使他的能力迅速提高。可以說,諸葛亮之待姜維,有師生之誼,也有父子之情。
姜維參與北伐,共計有十一次以上。他最大成績是第七次,即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魏國毋丘儉、文欽反叛,司馬師病死的那一次。姜維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于洮西,王經眾死者數(shù)萬人。在諸葛亮手中,最好的也不過曾經是斬首數(shù)千人。次年的第八次北伐,是姜維遷大將軍后的第一次,這時他已經54歲了,這次他與鎮(zhèn)西大將軍胡濟約會于上邽。但胡濟失期不至,姜維被魏國大將鄧艾破于段谷,死者甚眾。姜維自貶為后將軍,行大將軍事。景耀五年(公元262年)的第十次北伐,姜維率眾出漢、侯和,為以逸待勞的鄧艾所破,只得還住沓中。此時,蜀軍多次徒勞無功,實力削減;而且宦官黃皓弄權,姜維只得在外屯兵,形勢轉為戰(zhàn)略防御。但姜維的北伐總的來說還是勝多敗少,軍隊損耗也是魏重蜀輕,而且決戰(zhàn)于魏地,蜀漢未受侵擾,就蜀漢弱小的綜合國力而言,成績也是優(yōu)秀的。。
蜀國一旦停止進攻,魏軍就不請自來了!八抉R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早欲仿效曹操當周文王,只是功業(yè)不顯,所以計劃滅蜀。但此時,唯獨沒有和蜀軍交過手,不知道蜀軍厲害的司隸校尉鐘會贊成攻蜀。司馬昭大怒,派主薄師纂威脅和蜀軍打了多年交道的征西將軍鄧艾,不愿去的鄧艾無奈才不得不奉命。于是司馬昭派十八萬大軍,其中鄧艾率兵三萬自狄道攻沓中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兵三萬到武街絕姜維歸路,鎮(zhèn)西將軍鐘會十萬多自駱谷襲漢中,同時還虛張聲勢,假裝做出造船欲攻東吳的模樣。大軍出發(fā)時,還有將軍鄧敦說蜀不可討,被司馬昭殺了祭軍。
此時蜀國全國只有十萬人馬,在前線的不過五萬左右。姜維得知消息后,上表劉禪諸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及陰平橋頭,以防患于未然。但劉禪誤聽黃皓的胡言根本沒有防御。鐘會自己率領大軍直撲漢中陽安關,守將是傅僉和蔣舒,蔣舒本為武興督,在位無功,被派去助傅僉守關,因此懷恨在心,見到魏軍前來,就出城投降。胡烈乘虛襲城,傅僉戰(zhàn)死。姜維一聽說鐘會大軍進入漢中,就率全軍向漢中轉移。諸葛緒的三萬魏軍早占據(jù)咽喉要道——陰平橋頭,姜維歸路被斷。不料姜維不愧是諸葛亮的高足,他使用調虎離山之計,做出一副抄魏軍后路的樣子。諸葛緒果然上當,后退三十里。其實姜維只入北道三十余里,一聞諸葛緒北上,就立刻還軍穿越陰平橋頭。等到諸葛緒知道上當,還師阻截,蜀漢已經通過陰平橋頭一天了。
姜維等退保劍閣,據(jù)險而守。此時魏軍發(fā)生了第一次內訌,諸葛緒不愿聽鄧艾指揮而靠近鐘會,不料正中鐘會下懷,借口他畏懦不前用囚車送回,還兼并其軍。鐘會勸降姜維不成,就猛攻天險劍閣,但無法攻克,而糧食將盡,士卒疲憊,只好準備“高興而來,敗興而歸”打退堂鼓了。
但是,鄧艾偷度陰平景谷道成功!他自陰平道走無人之地七百多里,其地山高谷深,至為艱險,鄧艾帶頭以氈裹著自己滾下山谷,將士魚貫而進。此時江油關守將馬邈主動投降,蜀國令代理都護衛(wèi)將軍諸葛瞻拒敵,可他不是占據(jù)險要拒守,而是與得到休養(yǎng)的`魏軍硬戰(zhàn),先勝后敗,伏尸數(shù)萬,諸葛瞻等戰(zhàn)死沙場,其子諸葛尚嘆曰:“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飛馬沖入敵陣戰(zhàn)死。鄧艾又一鼓作氣攻陷雒縣,“黑虎掏心”威脅成都,蜀國無險可守,劉禪在譙周等主降派勸導下決定請降,北地王劉諶怒曰:“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zhàn),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笨韶澤滤赖膭⒍U不納。是日,劉諶哭于劉備廟,殺妻、子后自殺,左右無不涕泣。
六神無主的劉禪派張紹(張紹,張飛次子)和譙周等帶著降書去請降。鄧艾見天上掉下了“餡餅”,很高興地接受了。鄧艾一到成都,劉禪就忙不迭地率太子劉璿及群臣六十多人面縛抬棺來到鄧艾的軍門投降,被鄧艾依東漢鄧禹故事,承制拜為代理驃騎將軍,蜀漢就此滅亡。蜀漢的滅亡,為晉的統(tǒng)一全國打下了基礎。論功,鄧艾是當之無愧的滅蜀第一功臣。劉禪又派人去廣漢郪縣命令姜維等投降,姜維等得到命令,“將士咸怒,拔刀斫石”,但無奈只得到鐘會軍中投降。
歷史人物的故事8
屈原是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愛國者。他生在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家鄉(xiāng)在現(xiàn)在湖北的秭歸(zǐguī),離長江三峽不遠。這里風景奇美,山影水聲迷人動聽,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故鄉(xiāng),熱愛楚國,可是楚國統(tǒng)治者腐敗無能,不圖進取,使國力漸漸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非常著急,來到都城勸楚王改革圖強。不料他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擊,一度信任他的楚
王竟把他趕出都城,流放到了遠方。
屈原一片愛國心不被人理解,難過極了。有人勸他:“楚國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別國去,照樣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說:“我愛我的楚國,為它的命運擔憂,為百姓的痛苦傷心。明知自己的.處境很危險,可是舍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還能為它出力!
屈原寫了許多詩,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他想象著自己乘著龍駕著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飛往遠方,離開楚國,忽然回頭看到了可愛的家鄉(xiāng),立刻停住了腳步。他的仆人哭了,連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國,并下決心:“假如不能實現(xiàn)我的愿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國!”
不久,屈原懷著對楚國深深的眷戀,投入了汩羅江(在現(xiàn)在湖南)。他對楚國的愛也就是對中國的愛,對自己所屬民族的愛。所以全國人民至今還懷念他,每年端午節(jié)人們劃龍舟,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者。
歷史人物的故事9
1、姜尚
因為年代太久遠,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傳說他活了100歲,這畢竟是傳說。不過說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沒問題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傳奇性,不過可能沒幾個人有這樣的運氣。當然自己的實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姜尚在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直到暮年,終于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姜尚在輔佐周文王期間,為強周滅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內外政策。周文王死后,武王姬發(fā)繼位,拜姜尚為國師,尊稱師尚父。姜尚繼續(xù)輔佐周國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舉兵伐紂,在牧野大獲全勝。周朝建國之后,姜尚因為滅商有功,被封于齊,都城營丘(今日臨淄市臨淄北)。
2、吳承恩
吳承恩其實從小在家鄉(xiāng)就小有名氣,他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他精于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還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貼。少年時代他就因為文才出眾而在故鄉(xiāng)出了名,然而他的成名作《西游記》卻成書很晚。
他生于一個有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就聰明過人,《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后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于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30歲后,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了,并且有了創(chuàng)作的打算。50歲左右,他寫了《西游記》的前十幾回,后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西游記》的創(chuàng)作。一生窮困的吳承恩,奮盡全力完成中外聞名的《西游記》后,帶著悲喜交加的心情,約于萬歷十年(82歲)離開了人世。
據(jù)說吳承恩正式寫《西游記》已經是72歲的高齡。各位年齡偏大,在學術、政界、商界均不得志的,可以考慮來寫小說,說不定也寫成一代大師。
3、重耳(晉文公)
為了避難,43歲的晉文公開始過著流亡的生活,可以說是顛簸流離,嘗盡了苦難。這位在外輾轉19年才得以回國,隨即稱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滿了傳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驪姬之亂的迫害,離開了晉國都城絳,到蒲城,他父親晉獻公派勃鞮謀殺重耳,勃鞮割斷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墻僥幸逃走,開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歲)秦穆公護送重耳回晉國。重耳即位,稱晉文公,即位后他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晉文公嘗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先后投奔了齊、曹、楚、秦等國,有的國君對他禮遇有嘉,有的卻是冷言冷語。在曹國的時候,曹共公聽說重耳的肋骨連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時候,偷看了他的裸體。(一個國君也居然喜歡看稀奇)。前633年,宋國都城商丘被楚軍包圍。、前632(65歲)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為報答楚國在他流亡國外時楚國的款待,下令部隊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東濮縣南)大敗了楚軍。晉文公主持踐土之盟,成為霸主。前628年(69歲)冬天,晉文公逝世。
4、黃忠
黃忠在三國里亮相的時間比較晚,成名得也很晚,但年輕時可能有點小名氣,但確實老了之后跟著劉備后才出名的,特別是定軍山一戰(zhàn),斬掉名將夏侯淵威震天下,后來能被劉備封為后將軍也可能和這一戰(zhàn)有很大的關系。
黃忠年輕時一直為荊州劉表效力,被劉表任命為中郎將,與劉表侄子劉磐一起駐守長沙攸縣(今湖南株州攸縣,即虎紋老家)公元208年,曹操占領荊州,臨時任命他為裨將軍,任駐守原地,歸屬于長沙太守韓玄。公元209年,劉備攻打荊州各郡,占領了長沙、零陵、桂陽、武陵等地,黃忠投降劉備。公元211年(64歲)黃忠跟隨劉備入川,征戰(zhàn)益州,表現(xiàn)突出,勇冠三軍。平定益州后劉備封其為討虜將軍。公元219年(72歲),劉備進擊漢中定軍山,黃忠一戰(zhàn)斬殺魏國身經百戰(zhàn)的守將夏侯淵,曹軍慘敗,黃忠自此聲名大震。后黃忠升為征西將軍。公元219年劉備自立漢中王,重用黃忠為后將軍,公元220年,黃忠病逝,享年73歲追謚為剛侯。
5、慕容垂
慕容垂重小就勇冠三軍,深受父親慕容皝的喜愛。后來卻被太傅慕容評逼走,在在付堅麾下忍辱負重幾十載,直到須發(fā)皆白才重新收拾了燕家的天下,也可以算是大器晚成。
慕容垂為前燕開國皇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暐之叔。甚得慕容皝寵愛,后來得到慕容恪賞識,曾為前鋒都督,前燕吳王。369年晉將桓溫率軍攻前燕,在枋頭撤退,慕容垂以三萬騎追到襄邑(今河南睢縣),大敗晉軍。后被太傅慕容評逼走,攜妻子投降前秦。淝水之戰(zhàn)中進攻被委派進攻襄陽,暗中保存實力,在前秦敗后叛變,慕容垂糾合鮮卑、烏桓,建立后燕,率軍二十萬攻鄴,一年后奪據(jù)鄴城。
386(60歲)年稱帝,定都中山(河北定州市)。393(67歲)年消滅慕容泓的西燕政權。因扣留北魏王拓跋圭弟弟,與本是藩屬的北魏關系惡化。395(69歲)年太子慕容寶征北魏,于參合陂之役大敗,隔年慕容垂反擊,但病死于親征途中。
歷史人物的故事10
你的決定震動了整個皇宮!當他們看到你驚世的容貌,都愣住不能言語。我的小姐呀,還記得你走入殿堂,滿朝文武的驚詫嗎?還記得元帝看見你時驟然蒼白的臉嗎?你的決定震動了整個長安城!看看那沿街駐足的百姓吧,或者,想想臨行前的那個夜晚,連月亮也深躲在云后哭泣,不敢相信這樣的事實。你才能說你愛江南水汽氤氳的小橋流水人家,你曾說你夢想騎一匹輕快的馬,打江南而過,讓歡笑融入滾滾的長江水?墒牵愠鋈艘饬系倪x擇了干旱荒蕪的大漠,選擇了漫天黃沙的孤寂得異域生活。
你海棠般的.容顏,你菊花般孤高的傲視風骨,你柳絮般飄飛的沉思,你桃花般紅綃香斷的淚痕,都在這廣漠中消隱,你的聰明癡迷著漢賦。
歷史人物的故事11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多年來許多人都認為,儒家學派的一大特點是保守、守舊,以上古為黃金歲月,只重視“先王之道〞而不關注事物的變化,而孔子那么是一個方正迂腐的學究。其實,“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對道德的理解,結合白己對時代的期望,對經典作了新的.闡釋的。他既將“如山〞的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也發(fā)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為之共鳴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極其詩意地闡釋了“變〞,而且身體力行,收授弟子,用實際行動改造靈魂。如果他畏懼“變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會成為一位靈魂工程師,不會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yè)教師。他作為中國哲人的獨特之處在于:他的“變化〞如同萬物生長,是一種無聲而自然的過程,他心目中理想的開展,不是斬斷傳統(tǒng)的脈絡,而是以傳統(tǒng)為根基,如山中樹木,生長不息。
歷史人物的故事12
遠游
唐朝實施重農抑商政策,凡祖先是經商的或祖先做過生意的人,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李白正好犯了這兩條,所以他被禁止參加科舉考試。因故,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
江陵遇道士,鵬程萬里飛。李白在江陵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承禎。李白見到這個倍受恩寵的道士,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氣宇軒昂,資質不凡,司馬承禎一見已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稱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
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相同,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承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決心去追求“神游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余,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夸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旅伴暴病亡,廬山作名詩。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岳陽,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墒钦斣诙赐ズ褐蹠r,發(fā)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毆打致死)。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號啕大哭,“泣盡繼之以血”。由于他哭得過于傷痛,路人聽為之傷心落淚。
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真是無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于洞庭湖邊,自己繼續(xù)東游,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后再來搬運朋友的尸骨。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
金陵霸氣消,兒女含深情。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偉,虎踞龍盤,六朝宮闕歷歷在目。
唐開元十四年(726),李白首次來到南京壯游,寫下《長干行》、《金陵城西樓月下吟》、《金陵酒肆留別》等詩作;天寶七年(748),李白第二次來到南京,一直住到天寶九年(750),這一階段,李白寫下大量詩作,其中以《登金陵鳳凰臺》、《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為著名;天寶十三年(754)春天,李白和朋友魏顥又一次來到金陵,一直住到秋天才離開。這一次,他留下《春日陪楊江寧及諸官宴北湖感古作》等詩作!鞍彩分畞y”后,李白避居宣城,曾經以今高淳、溧水境內石臼湖、固城湖的風景作《丹陽湖詩》。上元二年(761),李白最后一次來到南京。此前,他曾上書朝廷《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提到南京“龍盤虎踞,開扃自然。六代皇居,五福斯在”,是成就霸業(yè)的理想地點,建議朝廷遷都金陵,可惜,他的這個建議未被采納。
當李白告別金陵時,吳姬壓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頻頻舉杯勸飲,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流過了人們的心頭,使人難以忘卻。李白告別金陵后,從江上前往揚州,與同游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到了盛夏,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好不愜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臥病他鄉(xiāng),思緒很多,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鄉(xiāng),唯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姑蘇城懷舊,詠詩多方游。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蘇。這里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懷古有感,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這首詩后來得到了越州賀知章的贊賞,稱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來,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卻多別出新意。姑蘇的歷史遺跡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贊美不己。李白仰慕大都市山陰會稽的貴族風流遺跡,寫了大量的詩歌頌紹興。李白由越州歸,回到了荊門。
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雖然思鄉(xiāng)心切,但功業(yè)沒有一點成就,他自覺難于回轉家園。最后,他決定再度漫游。首先,他來到洞庭湖,把吳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又從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為人,于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贈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陸,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然而,隱居并非長久之計,他仍然想尋找機會,以求仕進。
在隱居壽山時,李白以干謁(游說)的方式結交官吏,提高自己的聲譽。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便將其招為孫女婿。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巖下生活了一段時間?墒敲篮玫纳畈]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圖功業(yè)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他以安州妻家為根據(jù)地,又幾次出游,結識了一些官吏和貴公子,并于開元二十二年(734),謁見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獻賦
李白西來的主要目的是獻賦,其次是趁此游覽一下長安,領略這座“萬國朝拜”的帝京風光。他居住在終南山腳下,常登臨終南山遠眺。當他登上終南山的北峰時,眼前呈現(xiàn)出泱泱大國的風貌。
封建皇帝常在冬天狩獵。唐玄宗也有過多次狩獵,每次都帶外國使臣同去,耀武揚威,以此震懾鄰國。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機獻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遠勝漢朝,并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他深感生存在這樣的國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頗有自豪之感?梢幌氲竭@興旺發(fā)達的帝國內部己產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軒昂情緒又受到打擊。李白進長安后結識了衛(wèi)尉張卿,并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后兩句說“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還在送衛(wèi)尉張卿的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希望引薦,愿為朝廷效勞。
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tǒng)治階級的上層。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去紫極宮,在那里遇見了賀知章,立刻上前拜見,并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瀟灑出塵的風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賀知章稱他為謫仙。其后,發(fā)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離開了長安。
翰林
42歲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薦(一說由道士吳筠引薦)。唐玄宗對李白的才華很賞識,禮遇隆重。但唐玄宗只讓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學侍從。三年長安生活,使李白對朝中種種腐敗、黑暗有了更多的認識。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嶺。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于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后世,以盛況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艷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在長安時,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經常在長安市上行走。他發(fā)現(xiàn)國家在繁榮的景象中,正蘊藏著深重的危機,那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他們如烏云一般籠罩著長安,籠罩著中國,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說了不合時宜的話。與此同時,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學士張?zhí)顾u,兩人之間產生了一些嫌隙。朝政的腐敗、同僚的詆毀, 使李白不勝感慨。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就在此時李白被賜金放還。
會友
“李杜”遇面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并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
同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chuàng)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后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道教的秘文)、授道。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請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的蓋寮,為他造了真。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李杜”三會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shù)谌螘。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兩人分手。
重訪江東
李白離開東魯,便從任城乘船,沿運河到了揚州。由于急著去會稽會見元丹丘,也就沒有多滯留。到了會稽,李白首先去憑吊過世的賀知章。不久,孔巢父也到了會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暢游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跡,泛舟鏡湖,往來剡溪等處,當然也少不了在繁華都市會稽流連忘返。
在金陵,李白遇見了崔成甫。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懷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時,都盡情暢游,不計早晚。他們泛舟秦淮河,通宵達旦地唱歌,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拍手為他們助興。兩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每當想念,便吟誦一番。
入幕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李白避居廬山,胸中始終存在著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恰在此時,永王李U出師東巡,李白應邀入幕,犯下人生之中最大的錯誤。
他認為天下亂局已定,此時大唐的情形十分類似于東晉永嘉南渡,正是割據(jù)江南的大好時機。因此力勸永王直取金陵,并在永王發(fā)動叛亂之后寫下《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中有“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凈胡沙”,“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等語,自比謝安,慫恿李U割據(jù)稱帝意圖昭然。
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父、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參加,以此免禍,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永王不久即敗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潯陽獄。這時崔渙宣慰江南,收羅人才。李白上詩求救,夫人宗氏也為他啼泣求援。將吳兵三千軍駐扎在潯陽的宋若思,把李白從監(jiān)牢中解救出來,并讓他參加了幕府。
李白成為宋若思的幕僚,為宋寫過一些文表,并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并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是最終反被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潯陽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所判罪是長流,即將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時已屆暮年,“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覺憂傷。
病逝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guī)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于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發(fā)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當?shù)刈鎏,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于洞庭之上,發(fā)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游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于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
上元二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涂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一歲。
歷史人物的故事13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fā)現(xiàn)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以后,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zhèn)邪去惡。這種桃木板以后就被叫做“桃符”。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后春聯(lián)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年節(jié)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谷子一熟為一“年”,五谷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xiàn)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以后,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jié)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借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節(jié)還是合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fā)“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
歷史人物的故事14
惠施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大政治家,他曾經為魏國制定過法律。他的威望在當時各國之間還是很強的,當時魏王總是派他出使各國,他也走遍了各國,思想上也吸取了很多不同的建議。但是他主張的和齊國、楚國聯(lián)合,但是魏王沒有采納他的意見,他就回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楚國。在回到楚國之后,惠施也是十分好吸取思想上面的知識。
惠施繼承的鄧析的“明辨之學”,他的觀點是自己的,叫做“合同異”。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東西,可以算的上是對立和統(tǒng)一的。這些面滲透在人們的生活中,因為在任何事情上,都會有著對立的一面,而惠施的眼光就從對立的一面跳到了一樣的一面。這是對立又統(tǒng)一的世界,許多的對立面中總會有著相同的地方。他的這些看法在中國古代的邏輯界中都有著很大的'影響。而且他的看法跳脫出了事物都是有不變性的看法,用發(fā)展和長遠的眼光看這個世界。
惠施的“歷物十事”就有著這些東西的看法和思想,事物有著相同的點也有著不同的點。他敏捷的思維也為后世人留下了一些物質上的寶藏,在不同的事物中找尋相同的點,以及事物的大小也是有小同和大同之分的。這些看法都是惠施領悟到的,他既否定了不變的思想,同時也支持了在不變中找尋變化的思想。
歷史人物的故事15
1、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男,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zhàn)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后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參與、指揮大小戰(zhàn)斗數(shù)百次。
2、陶侃
東晉西征大將軍陶侃做潯陽縣吏時,曾主管縣衙魚肉及精美食品供應。有一回,他派人送一瓦鍋魚制品給母親諶氏。
諶氏原封未動讓人退回,并附信一封:“你做縣吏,送給我公物,不但不能使我受益,還會增加我對你的擔憂!彼(guī)勸兒子要公私分明,為政清廉。在母親的'教導下,陶侃反思自己,改過自新,后來以政績顯著聞名于世。
3、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祖籍瑯琊(今屬山東臨沂),后遷無錫,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
后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4、柳公權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qū))人。唐朝中期官員、書法家、詩人,丹州刺史柳子溫之子,兵部尚書柳公綽之弟。
柳公權出身河東柳氏,為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狀元。初任校書郎,進入夏州李聽幕府。柳公權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書,長在朝中。先后歷仕七朝,累官太子少師,封河東郡公,世稱“柳少師”。晚年以太子太保致仕。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權去世,享年八十八,獲贈太子太師。
5、包拯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jù)現(xiàn)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
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xié)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歷史人物的故事】相關文章:
歷史人物的故事04-24
歷史人物的故事01-03
歷史人物的故事【精選】06-03
關于歷史人物的故事12-14
歷史人物故事03-10
歷史人物勵志故事07-03
歷史人物經典德育故事06-28
歷史人物小故事06-23
關于歷史人物的故事04-20
歷史人物張衡的故事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