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三十六計故事
《三國演義》是中國著名的一部戰(zhàn)爭小說,其中故事中的英雄豪杰們在戰(zhàn)場上使出的計謀和兵法讓為后人不禁贊嘆。作者根據(jù)三國志裴松之注“郭沖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讓我們通過本文一起來解讀這段充滿智慧與謀略經(jīng)典故事吧。
故事
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zhàn)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
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后,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于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后,笑著說:“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里拿著拂塵。城門里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今后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后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么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
現(xiàn)在城門大開,里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解讀
民間最有名的空城計故事取自《三國演義》,作者根據(jù)三國志裴松之注“郭沖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2] 后被用于三十六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虛而示虛的疑兵之計,是一種疑中生疑的心理戰(zhàn),多用于己弱而敵強的情況。
《三十六計》中的第三十一計-空城計,指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缺乏兵備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設兵備,造成敵方錯覺,從而驚退敵軍之事。后泛指掩飾自己力量空虛、迷惑對方的策略。 它是根據(jù)我國古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jīng)驗總結(jié)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chǎn)之一。
空城計,是一種被動作戰(zhàn)的被動行為,當那些實力空虛、因遭受意外壓力被迫走投無路的一方,采用此招,目的就是企圖蒙混過關(guān)或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由于此計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有許多主動權(quán)和機遇還掌握在對方手里,因而,在萬不得以的情況下,不宜使用空城計,同時,此計也不宜重復、多次地運用。
在實際戰(zhàn)略中,風險往往與機遇、利益和成功共存,“不入虎穴,焉得虎仔”,空城計的奇巧之處在于:要善于正確、及時地把握對方的戰(zhàn)略背景、心理狀態(tài)、性格特性等,因時、因地、因人地以奇異的謀略解除自己的危機。三國時,諸葛亮之所以能大膽地以“空城”退敵,就是他能準確地惴摸到了司馬懿謹慎、多疑而心虛的心理狀態(tài),而諸葛亮獨出心裁、奇異的思維方式,使他成功地化解了一時的危局。
【三十六計故事】相關(guān)文章:
三十六計作文04-23
竊讀三十六計作文04-17
三十六計心得體會03-19
讀《三十六計》有感05-01
三十六計讀后感07-09
《三十六計》讀后感02-05
三十六計的讀后感04-10
三十六計讀后感09-13
成語故事-車水馬龍的故事07-03
關(guān)于電腦的故事買電腦的故事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