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傳統(tǒng)文化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統(tǒng)文化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傳統(tǒng)文化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夠聯(lián)系生活實際,弄明白課文的意思。
二、重點難點:
能夠聯(lián)系生活實際,弄明白課文的意思。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二)、借助拼音讀課文。
1、自由讀,指名讀。指導。
2、邊讀邊想: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3、小組討論,交流。
4、全班交流,古語今說。
三)、明道喻理。
1、自由讀。
2、美麗的'桃花,你從中懂得了什么?小組交流,指名匯報。
四)、拓展活動
知行合一:說一說春天開的花、文化傳承、節(jié)氣節(jié)日
二十四節(jié)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jié)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傳統(tǒng)文化教案2
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fā)展為根本的指導思想,以新課程理念為行動指南,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根本目的,立足現(xiàn)實,著眼未來,遵循規(guī)律開發(fā)和利用好校本課程,引領廣大學生閱讀經典、閱讀思想、閱讀文化、閱讀精神,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堅實的`發(fā)展基礎。
教學目的:
1、喜歡經典文章,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為熟讀成誦奠定基礎。
2、初步掌握經典誦讀的方法,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
3、基本了解誦讀內容,提高語文素養(yǎng)。
4、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從中得到語音、詞匯、修辭的訓練。,
第1課《論語》(八則)
一、經典回放:
看課本第1—3頁原文和文意
教學過程:
二、簡介《論語》。
三、教師有感情、有節(jié)奏、有韻味地范讀。
要求:
1、學生看教材認真傾聽,標記出生字、新詞、難點。
2、結合注釋初步感知誦讀內容。
3、體會教師誦讀的節(jié)奏和韻律。
四、結合注釋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學生結合注釋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師小結。
五、學生練讀
1、學生認真跟讀。
2、學生自讀。
。1)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朗讀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朗讀中出現(xiàn)的共性問題并隨時加以指導。
(2)同桌互讀。相互評價優(yōu)點與不足,通過練習加以糾正。
。3)同桌合作讀,一人一句。
3、小組交流。
4、指名讀,師生針對誦讀時是否正確、流利、有感情進行評價。
5、師生共同放聲齊讀。
六、溫馨點擊:第3頁
七、活動廣角:第4頁
八、成長階梯:第4頁
九、課外延伸:
1、與父母一起多形式誦讀。
2、與父母交流誦讀心得。
3、課外搜集資料,先講給父母聽,到校后與老師、同學交流。
傳統(tǒng)文化教案3
一、班會目標:
1、通過觀察生活、查閱資料,了解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由來、習俗等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做生活得有心人,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蘊涵的隨處可見的傳統(tǒng)文化。
2、增強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濃厚興趣和深切的熱愛,讓學生學會和家人一起快樂地過傳統(tǒng)節(jié)日,增進與家人的情感。
二、班會準備:調查收集有關資料。
三、班會過程:
主持人上場
男1、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寶庫,而傳統(tǒng)節(jié)日就猶如其中閃爍的明珠。
女1、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走進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吧!
男1、五年五班“了解傳統(tǒng)節(jié)日弘揚民族文化”主題班會(合)現(xiàn)在開始!
女1、請班長宣布班會目的:
男1:同學們,看完剛才的舞蹈,是不是覺得特別喜慶吉祥?過年的感覺撲面而來。
女:對,寒假我們剛剛度過了一個團圓美滿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什么呢?(春節(jié))
男1:按照時間的先后,每年農歷正月初一,我們迎來的第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就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jié)日——春節(jié),男1:請第一小組來介紹春節(jié)的習俗。(每個同學走上臺掛上春節(jié)的燈籠)
①春節(jié),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jié)日。現(xiàn)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jié)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jié)的起源是有所不同的。民間相傳:古時候有一種怪獸,它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叫作“年”。它住在海底,每年的最后一天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怎么才能讓它過去呢?據說“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以驅除“年”獸;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竄友道喜問好,相互慶賀平安度過了“年”關。這風俗越傳越廣,便成為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過年。
②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并不叫春節(jié)。因為當時所說的春節(jié),指的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南北朝則把春節(jié)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jié),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qū)分農、陽兩節(jié),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jié)”。
、邰荽汗(jié)是個親人團聚的節(jié)日,離家的孩子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里。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餃子的餃和“交”諧音,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了。
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qū)分農、陽兩節(jié),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jié)”。
③⑤春節(jié)是個親人團聚的節(jié)日,離家的孩子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里。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餃子的餃和“交”諧音,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了。
、堍薨菽晔谴汗(jié)期間最普及又極富人情味的傳統(tǒng)禮儀。新年伊始,人們扶老攜幼,出門走訪親戚朋友。你們會拜年嗎?讓我們一起來學一學:(一起來做手勢,口中說祝福的話)
男1女1:
今年是猴年,機靈聰明的猴是智慧的化身,并且猴與諸侯的候同音,也代表著生于猴年的人當大官成侯爺的美好愿望,所以這個生肖特別被人喜歡。下面請欣賞同學帶來的相聲《猴年說猴》
相聲:猴年說猴。
、啻汗(jié)的喜慶氣氛要持續(xù)一個月。祭灶、祭祖、給壓歲錢、拜年一個也不少;
過半個月又是元宵節(jié),其時花燈滿城,游人滿街。的一首詞中就描寫了元宵節(jié)的盛況。 男1、春風能解凍,和煦催耕種。農歷24節(jié)氣中的第5個節(jié)氣,每年公歷4月5日前后就是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
傳統(tǒng)節(jié)日始于春秋時代。后逐漸與之前1~2日的“寒食節(jié)”融為一體,成為悼念先人、祭祖掃墓和踏青春游的節(jié)日。
2:杜牧有詩曰:“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來寄托對先人的哀思,清明節(jié)是人們?yōu)橐咽庞H友掃墓的日子,表示對逝者的懷念直至今日,展現(xiàn)了濃濃的人情味兒。
視頻:黃帝陵祭祖
女:我問問你,這個是什么東西?男:艾草
女:再問問你:白蛇傳里,白娘子喝了什么酒現(xiàn)了原形?
男:雄黃酒
女:這都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的風俗,這個節(jié)日和一位愛國忠臣有關。
下面請同學給我們講講屈原的故事。(自選一項)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重午節(jié)”或“天中節(jié)”。它是漢族民間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天民間要自發(fā)組織龍舟比賽,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于門庭。這個節(jié)日相傳是紀念楚大夫屈原憂國憂民,奮身投汨羅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葉包成飯團投入江中作餌,讓魚鱉不食他們尊敬的屈大夫。在我們家鄉(xiāng)還有佩香囊、系五彩線、掛彩葫蘆等習俗,以祝愿親人朋友身體健康。
技能訓練《包粽子》
男1:傳統(tǒng)節(jié)日還和一些民間傳說有關,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望。
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每年到了七月初七的晚上,許多人就會自然地聚集在一起,觀看喜鵲搭橋、牛郎織女相會……人們一邊納涼一邊講著古老而神奇的愛情故事。習習的晚風帶走了白天的熾熱,神奇的故事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與向往。
男1:唐代詩人林杰的《乞巧》詩最為有名,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椗珊訕。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古老的乞巧節(jié)如今已與時尚接軌,演變成了浪漫的七夕情人節(jié)。
男1:嫦娥奔月的故事也讓天上一輪明月衍生出思鄉(xiāng)團圓的節(jié)日。
女1:那就是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
男:這個節(jié)日要賞月、吃月餅、一家人一起團圓。
可是,這家在中秋節(jié)這天起了點風波。
請欣賞小品《團圓不團圓》
中秋時節(jié),正值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百果成熟之際,又因此時月亮與地球相距最近,故有“一夜明月今宵多,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感慨。
。1)唐代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2)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3)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4)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5)蘇軾《中秋月》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6)李商隱《嫦娥》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7)《水調歌頭》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8)《月下獨酌》(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9)《望月懷遠》(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男: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它源于古老的《易經》,在中國人的眼里,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便開始過這個節(jié)日。
我來考考大家,對重陽節(jié)有多少了解呢?
生1、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楚詞》中已提到了九九重陽。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遠游》里寫到:“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由此可以知道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就有了重陽。
生2、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這首詩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在這首詩里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那天就有了飲酒、賞菊的習俗。
生4、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jié)日。到了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示慶賀,連皇帝也要親自到萬壽山登高。∵@個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5、今天的重陽節(jié),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jié),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jié)日。希望同學們在重陽節(jié)給自己的長輩送去祝福,陪伴他們,做個孝心的好孩子。
今天就有同學把自己的孝心帶來了,有請祖孫隔代人上臺。
祖孫送祝福
女:俗語有“臘七臘八凍掉下巴”,農歷十二月(古稱臘月)初八日,是傳統(tǒng)節(jié)日“臘八節(jié)”。在漢代,冬至后第三個戊日為“臘日”,南北朝時改為十二月初八日,謂之“臘八節(jié)”。人們在這天進行祭祀活動,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要喝臘八粥,用紅小豆、松子、黃米、糯米、小米、菱角米、棗泥等和水煮熟,外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及白糖、紅糖等。熬出來稠稠糯糯香又甜。
男1: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除夕,是一年之中的最后一天,就是大年三十兒。這一天,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放爆竹,守歲,一起聽新年鐘聲,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而新年鐘聲響過,迎來的就是第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新的一年就開始了……
女1: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千百年來,傳統(tǒng)節(jié)日蘊含了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滋潤著世世代代中華兒女的心田。
男1:了解了傳統(tǒng)節(jié)日,我們真正感受到了祖國文化的淵源流長、豐富多彩。女1:為了弘揚民族文化,我們就應該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
男和:愛我們的祖國,就從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開始。
女和:愛我們的祖國,就從過好傳統(tǒng)節(jié)日開始 班主任講話:
大家都知道,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fā)展而來,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jié)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得精彩畫面,但是,在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信息技術不斷發(fā)達的今天,人們忙著工作,幾乎慢慢地忽略了這些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節(jié)日,就算知道今天是這個節(jié)日,卻不知道這個節(jié)日是干什么或紀念什么的。例如重陽節(jié),臘八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已無人問津,而同學們早早地準備圣誕禮物時,我們,華夏兒女,龍的傳人,炎黃子孫,是否該重新拾起那些“壓箱底”的傳統(tǒng)了呢?為了幫助同學們了解更多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我們召開這次班會!主題是了解傳統(tǒng)節(jié)日,弘揚傳統(tǒng)文化。相信在召開這次班會之后,班里一定會掀起經久不衰的“回歸傳統(tǒng)”的熱潮!
傳統(tǒng)文化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學生感悟民族語言的魅力,聆聽到古代圣賢關于做人、處世的語重心長的`教誨。
2、學生通過誦讀、記背,讀熟品味出道理,變成自己的東西。
3、學生深刻了解中國文化長廊,為自己身為一名中國人而驕傲。
二、教學重難點:
背誦這首描寫松樹的詩是重點,難點是能夠理解詩的意思,并翻譯出譯文。
突破措施:通過配樂的經典回放,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三、教學過程:
1、啟發(fā)導入音樂播放:小松(唐王建)
小松初數尺,未有直生枝。閑即傍邊立,看多長卻遲。讓學生反復聽幾遍后,開始朗讀,可以分角色朗讀。
2、出示譯文
小松樹剛剛幾尺高,還沒有長出挺直的樹枝?臻e時站在樹旁邊,天天看著它,只覺得它長得很慢。讓學生理解后開始背誦。
3、作者簡介
《小松》的作者是唐朝人王建,他以簡練的語言寫出了觀察松樹生長時的情景。
四、教學反饋
傳統(tǒng)文化教案5
教學內容:
丘處機的古詩《鰲山》
教學目標:
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了解嶗山的景觀。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搜集、處理資料的能力。
教材學情分析:
該詩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該山也很美誘引學生一睹為快,利于學生細細學習。
教學難點重點:
使學生體會到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
教學方法:欣賞學習法、讀書指導法
教具:光盤、資料卡、投影儀
教學過程:
1、教學“詩畫覽勝”部分,師生共同學習《鰲山》古詩的詩意,領略古詩語言的魅力。重點講解“淵、倚、孤高”等詞語。
2、學生自學“溫馨點擊”部分,。
。1)學生自讀,借助工具書學習。
。2)教師幫助學生對景色特點產生一些理性的認識。
3、學習“活動廣角”部分
。1)教流學生對景點的認識,激發(fā)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搜集有關青島嶗山的'資料,比一比,誰搜集的最多最豐富。
4、階段
。1)生自我,談自己的真實感受。
。2)師表揚積極發(fā)言的優(yōu)秀學生。
板書設計:
鰲山
群峰峭拔下臨淵,絕頂孤高上一天。
滄海古今吞日月,碧山朝夕起云煙。
傳統(tǒng)文化教案6
第二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一、教材分析
本專題主要講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與發(fā)展演變的脈絡。這一過程共分為四個歷史階段,各有時代特色。本課為第二個歷史階段,漢武帝時代形成儒術獨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滅學之禍”的儒學,經過西漢儒學大師董仲舒的系統(tǒng)改造,形成適應大一統(tǒng)時代需要的新儒學。
董仲舒“倡導儒學”的建議被漢武帝采納,儒術取得獨尊地位;太學的建立,標志著儒學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漢武帝時代起,儒學思想逐漸被確立為我國封建社會長達二千年的正統(tǒng)思想;隋唐開始的科舉制,使儒學思想全面影響了中國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漢代儒學興起的相關內容,分析其對中國文化發(fā)展所造成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關知識,從不同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并學會用獨立思考與同他人合作學習和交流相結合的方法,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教師要予以適當的指導與及時而準確的評價。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加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以及發(fā)展路程的認識,弘揚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發(fā)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現(xiàn)象的恰當評價,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儒學在漢代的興起及其發(fā)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難點:對“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太學興起及科舉制度的產生與發(fā)展幾個問題形成客觀的評價。
四、教學建議:
可采用以下方式導入:漢武帝時代,是中國古代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書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學思想,逐漸成為正統(tǒng)思想。結合相關知識思考:漢武帝時代儒學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五、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見后面的學案。
2.新授課教學基本環(huán)節(jié):預習檢查、總結疑惑→問題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fā)導學案、布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填寫預習學案
2.教師的教學準備: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學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一.從“無為”到“有為”講兩個問題:
1、漢初“無為”的時代背景、目的、措施及評價。
2、從“無為”到“有為”的原因和目的。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要講述儒學獲得獨尊地位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講授時,讓學生結合課本知識和“學習思考”,回答這兩個問題:漢武帝時代儒學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漢武帝時代中國政治“大一統(tǒng)”局面得到鞏固。
。2)儒學大師董仲舒對儒學進行改造,為儒學獲得獨尊地位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3)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獻策,從而完成了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文化體制和文化政策的轉變。
2、客觀評價
一方面遏制了學術思想的自由發(fā)展,另一方面隨著儒學地位的上升,漢王朝加強對文化教育的重視,促進了歷史文化的發(fā)展。
三、儒學成為正統(tǒng)
1、漢武帝創(chuàng)建太學,建立郡國學校
2、太學興立的標志和影響
。1)太學的建立是漢王朝對文化教育的重視的'表現(xiàn)之一,標志著儒學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學的興立,帶動了民間積極向學的風氣,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為普通地主階層子弟入仕提供了機會。
(3)太學生接受儒學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對他們的觀念傾向有一定的影響,東漢形成了太學清議的政治現(xiàn)象。當時太學的議政運動,使黑暗的政治勢力被迫有所收斂。
建議教師在講授時,充分利用課本已有資源如“史學爭鳴”、“學習思考”等,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學習,使自己的認識、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實與客觀。
四、小結:通過對漢代起占主導地位的儒學與早期儒學加以比較,了解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是一個不斷吸納各派觀點的過程,以此來把握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發(fā)展趨向。
。ㄋ模┓此伎偨Y,當堂檢測。
(五)發(fā)導學案、布置預習。
我們已經學習了儒家思想在漢武帝時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儒家思想在以后的歷史長河中又是怎樣發(fā)展的呢?下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宋明理學”
九、板書設計
一.從“無為”到“有為”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三、儒學成為正統(tǒng)
十、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采用了課前下發(fā)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jié)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后進行當堂檢測,課后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傳統(tǒng)文化教案7
教學目的:通過圣賢的教誨,啟發(fā)培養(yǎng)孩子的孝心,讓他們知道怎么具體去做!
教學內容: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提問內容:上節(jié)課留的家庭作業(yè),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讓小朋友舉手自己來說做了哪些?反復強調,直到養(yǎng)成習慣為止。
講解內容: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好:喜歡惡:厭惡父母親喜歡你做的事情,你要盡量去做,不要敷衍了事,漫不經心。力:是盡我們的力量。父母厭惡的事情,你要小心謹慎的去除,包括你的一切壞習慣。例如;父母喜歡讓我們好好讀書,將來有能力做事?晌覀儾辉笇W習,一心貪玩,這就是不夠孝心。還有父母不喜歡我們出去和別的小朋友打架,那我們就盡量不讓家長為我們操心。做什么事情之前先想想父母知道了會不會高興我去做?用心體會父母對我們的教育,要使自己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互動請小朋友自己來講家長喜歡自己做什么?同時老師也要了解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如何?如不正確的老師要幫助指正。如;某個小朋友就說:“我爸爸說:‘在外邊,誰要是打你,你就打他。不要怕’!”以免不好的家教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時代不同,人的素質不同,結合今天的社會,進行正面的教育。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古人說:[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梢姽湃藢Ω改傅男⑿,入微入髓。我們的身體是父母給的,我們不敢隨便毀傷,即使是手臂上劃一個口,父母都會擔心的,何況大病父母會難過傷心的,F(xiàn)在社會有很多人,一遇到不順心的麻煩事,就要自殺,跳樓。沒有替父母雙親想一想,含辛茹苦把我們培養(yǎng)大,還沒有報答父母,就要去死。父母會怎么樣呢?身體有傷,只是讓親人為你擔憂?墒悄阕龀隽瞬坏赖碌氖虑,你的父母會跟著你蒙受恥辱。那你更是不孝的'子孫。你要想到;自己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對得起生養(yǎng)我們的父母,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撫養(yǎng)大,我們雖不能給他們更多的物資享受,可我們也不能讓他們?yōu)槲覀儌,為我們難過。為我們而感到羞愧!比如:有的小朋友沒有禮貌、不敬師長、破壞公物、打罵同學、偷盜,或者做出了不該做的事情,你的家長會為你感到自豪嗎?
朗讀課文:請小朋友打開書,進行指讀訓練。從總序復習到這堂課的內容,每天爭取邊讀邊認,天長日久不但會背誦,而且也會認字。個別的字老師也可以寫一寫,加深印象。
作業(yè):回家詢問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做什么?不喜歡自己做什么?自己家的家教是什么?父母希望你長大做什么?
傳統(tǒng)文化教案8
緒論
一、傳統(tǒng)的價值
傳統(tǒng)不等于陳腐、老朽。傳統(tǒng)文化包含著很多有價值的,也一直被人們繼承的東西,比如語言、文字。
沒有傳統(tǒng)就沒有任何一種文明。任何一種文明都是經過長期的積淀、傳承才形成的。任何文明、文化都是傳統(tǒng)的。
沒有繼承就沒有發(fā)展。發(fā)展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的,如生物的發(fā)展進化有遺傳,有變異。如果每一代人都從頭開始,現(xiàn)在就還是原始社會。
人類文明中存在著具有永恒價值、值得人們長久珍視的東西。
事實上,沒有一個民族、國家不珍視其傳統(tǒng)文化。
二、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中華文明的同化力:從黃河流域擴展到黑龍江流域、珠江流域。
延續(xù)力:源遠流長,歷經幾千年不曾中斷,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凝聚力:自古以來,中華兒女對祖國的熱愛;海外華人對中華文明的認同、執(zhí)著。
影響力:中華文明對周圍地區(qū),對世界的影響!叭寮椅拿魅Α保粴W洲的哲學家、科學家、政治家等對中華文明的高度評價。
三、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
準確而深刻地認識我們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態(tài)度和務實的精神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摒棄陋習。
思考題
1、傳統(tǒng)具有什么價值?
2、當代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
3、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什么意義?
一:傳統(tǒng)文化的涵義
一、文化的涵義
廣義文化的涵義: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或者簡單地說,人類的一切創(chuàng)造。
廣義文化的分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
狹義文化的涵義:僅指精神文化。毛澤東的解釋: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經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表現(xiàn)。當人們將文化與政治、經濟等相提并論時,這個文化是狹義文化。
二、傳統(tǒng)文化的涵義
世代相傳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樣式和觀念。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傳統(tǒng)的,傳統(tǒng)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舉例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言、文字、文具(毛筆)、餐具(筷子)、樂器、兵器、建筑、國畫、民樂、象棋、書法、武術、節(jié)日、農歷、京劇和各地戲劇、曲藝、中醫(yī)中藥、中餐、各種風俗習慣等。
傳統(tǒng)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區(qū)別。古代的和仿古的。
思考題
1、傳統(tǒng)文化的涵義。
2、當代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
3、傳統(tǒng)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區(qū)別。
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倫理型特征
一、倫理道德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倫理道德的含義: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規(guī)范。
中西文化的對比:“德性文化”與“智性文化”。舉例:中國古代神話、希臘神話和羅馬神話。
二、倫理道德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普遍表現(xiàn)
哲學:“天命有德”“天命無常,唯德是輔”
史學:“寓褒貶、別善惡”
文學:“文以載道”
教育:“教之道,德為先”“首孝悌,次見聞”
政治:政治倫理化,倫理政治化。將君臣關系等同于父子關系。
三、中外學者的論述
歐洲學者的評論。黑格爾等。
近代中國學者的評論。“國人尚德,西人尚力”“國人崇義,西人重利”
思考題
1、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2、比較中西文化。
三: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念的特征
一、非神學的理性色彩
其它國家、民族的宗教傳統(tǒng)。歐、美的基督教、阿拉伯世界的伊SI蘭教、亞洲各地的佛教。宗教組織是倫理道德的主要宣傳者和倫理道德的宗教外衣。
作為中國傳統(tǒng)觀念的主流的儒家思想的理性色彩。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人文傳統(tǒng)。
二、有博大精深的理論表述
歷代儒家的經典:孔子——“六經”,漢代——“七經”,唐代——“九經”、“十二經”,宋代——“十三經”。
道家、墨家、法家等的著作。
三、以宗法制為淵源,以親情為根基
宗法制的含義。家庭倫理及其延伸,家國一體。親情的延伸和社會倫理。舉例:孝順父母——尊老敬長。
思考題
1、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特征。
2、社會倫理與家庭倫理的關系。
四:傳統(tǒng)的宇宙觀
一、天命觀
關于天的觀念。天命觀的普遍表現(xiàn)!疤觳蛔,道亦不變”,“聽天由命”,“奉天承運”,“替天行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積極的天命觀:“制天命而用之”,“盡人事,待天命”。
二、天人合一思想
人性天賦:性善說、性惡說。
人倫與天道的合一:“人倫者,天理也”。
天人感應。
對比:歐洲人強調人與天的對立和斗爭。中國人強調人與天的和諧相處。
三、通變思想
窮變通達觀念!案F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一切事物都要變化,不變化就不能繼續(xù)存在。
歷史上的變法改革。
四、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的含義。以人為本,“人為萬物之靈”,人與天地的并列。
歐洲歷史上的神學統(tǒng)治。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人文傳統(tǒng)。
中國傳統(tǒng)人本主義與歐洲文藝復興時產生的人文主義的區(qū)別:前者強調
的是整體的人,人類。后者強調的是個體的人。思考題
1、天命觀的積極面與消極面。
2、天人合一思想的內容和積極意義。
3、通變思想的含義。
五:傳統(tǒng)的政治觀
一、尊君
尊君的思想理論基礎:宗法觀念;“自然法則”觀;天命觀;國家統(tǒng)一的.需要。
“湯武革命,順天應人”,“伐無道,誅暴秦”。具體的皇帝并非不可以反對。
尊君觀念在歷史上曾有過的積極作用,如維護統(tǒng)一。
二、重民(民本主義)
“敬天保民”;“民為貴”;“君舟民水”。
統(tǒng)治階級宣揚重民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其統(tǒng)治。
重民和尊君的關系:國以民為本,民以君為主。
民本主義與民主主義的區(qū)別。
三、大一統(tǒng)思想
中國早已是幅度很遼闊的國家,廣大的華夏族早已形成。
天下一統(tǒng)的觀念。國家統(tǒng)一的普遍愿望。
四、華夷之別觀念
“夷”的概念和各種稱謂。從“尊王攘夷”到“驅除韃虜”。華夷之別觀念產生的原因。
思考題
1、古代統(tǒng)治階級宣揚重民的根本原因。
2、評價民本主義觀念。
3、華夷之別的含義及其產生的原因。
六:傳統(tǒng)的人生觀
一、奮發(fā)有為,建功立業(yè)
古圣賢的言論、事跡: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史記》中關于古圣賢在困頓中的奮斗業(yè)績的敘述;岳飛的《滿江紅》;儒家一向提倡的“修、齊、治、平”。許多關于奮發(fā)有為的成語。
二、修身養(yǎng)性,自我完善
修身的含義:自省、自律、自勵。“吾日三省吾身”,“為仁由己”,“人皆可以為舜堯”。
修身的意義。自我完善;建功立業(yè)的前提和基礎。
三、士大夫推崇超脫
士大夫的含義。道家的思想影響。士大夫超脫的表現(xiàn)。
超脫的消極表現(xiàn)和意義。
超脫的積極表現(xiàn)和意義!暗疵。
思考題
1、修身的含義。
2、修身的意義。
3、如何看待超脫。
七:傳統(tǒng)的社會觀
一、“唯有讀書高”“學而優(yōu)則仕”
士農工商的社會排序?婆e制度和讀書做官!霸姇思摇、“書香門第”。
二、輕視體力勞動者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關于“白領”和“藍領”的當代思潮。
三、鄙視商人
歷代王朝的重農抑商政策!盁o商不奸”的普遍意識和倫理道德觀念。士農工商的社會排序。
四、“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家長和丈夫的絕對權威;橐霭k。男尊女卑和各種婦道。
五、均富思想
“不患寡而患不均”。一些王朝實行的均田制!熬毟弧钡钠鹆x口號。
思考題
1、如何看待“唯有讀書高”?
2、傳統(tǒng)觀念中為什么鄙視商人?
3、如何看待均富思想?
八:傳統(tǒng)的價值觀
一、傳統(tǒng)價值觀的一些范疇
孔子“三達德”;孟子“四端”“四德”“五倫”;管仲“四維八德”;董仲舒“三綱五!。墨子“尚賢”、“非攻”、“節(jié)用”等。
二、主要的傳統(tǒng)價值觀
仁義:仁和義的含義。一切德行的總稱。道義、俠義!吧嵘×x”。傳統(tǒng)的義利觀,古代的義利之辯。
孝悌:孝和悌的含義。孝在傳統(tǒng)倫理道德中的突出地位:“孝為仁之本”。
忠誠:忠誠的幾種對象——國家民族、君主、主人、朋友等。忠君有時是忠于國家的表現(xiàn)。忠孝不能兩全時的取舍。
重禮:1、待人謙恭,2、遵守規(guī)矩。
守信:君子與小人的一個重要區(qū)別。
知恩圖報:“投桃報李”,“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孝敬父母也是一種知恩圖報。
保持節(jié)操:恪守固有的道德信念!巴洳荒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等。
節(jié)儉。
男尊女卑,“三從四德”。
思考題
1、如何看待義和利的關系?
2、如何對待孝道?
3、禮的不同含義。如何看待各種禮。
4、保持節(jié)操的含義,如何看待各種節(jié)操?
九: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
1、貴和,追求和諧
。1)各方面的和諧:人與自然;
人際關系;治國之道等。
一方面,在封建社會里社會、政治關系是不平等的,另一方面,在思想觀念上又希望形成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的和諧關系。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則強調、追求天人合一。在治國之道上講求剛柔相濟、恩威并施。
(2)和而不同:“和為美”,“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自然方面。五彩、五聲、五味。各種生物相生相滅,形成生態(tài)平衡。社會方面。各個階層、各種行業(yè)的互相配合。各地特產的交易,各種文化的交流。
同則是同一、單一。這不僅是不美好的,也使世界、社會不能持續(xù)存在和發(fā)展。
我國正在構建和諧社會,追求和諧世界。而霸權國家則企圖以自己的模式、文化來塑造整個世界。
2、尚中,不走極端
中庸之道的涵義。中庸的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
“過猶不及”,向真理的方向多跨出一步就是謬誤。
對社會上的許多矛盾、糾紛,尤其是人民內部的矛盾應該采取調和、妥協(xié)的方法予以處理、解決。
事物的發(fā)展會有質的變化、飛躍,導致新生事物的產生。改革、革命可以推動社會進步。所以,不能對所有矛盾都采取調和、妥協(xié)的方法予以處理、解決。
思考題
1、和與同的區(qū)別。
2、追求和諧的意義。
3、中庸的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
傳統(tǒng)文化教案9
設計意圖
新年快到了,老師在教室里掛上了中國結。古樸而又漂亮的中國結給教室增添了節(jié)日喜氣的色彩。小朋友們不認識中國結,他們好奇而又熱烈地討論著“老師,這是什么呀?真漂亮啊。”“老師,我家里的墻壁上也有這個東西的!薄袄蠋,為什么要掛這個東西呢?”
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民間工藝。別小看這小小的中國結,它身上所反映的情致與智慧正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中的一個側面。我想,既然孩子們對中國結有這么濃的興趣,何不組織一次這樣的主題活動,以讓幼兒從小了解我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我國民間工藝的多姿多彩,從而萌發(fā)幼兒的民族自豪感。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關于中國結的初淺知識,喜愛中國結。
2、感受中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豐富性及民間工藝的獨特魅力,萌發(fā)民族自豪感。
活動準備:
準備“年年有余”等有特殊意義的中國結
活動過程
一、交流討論:
1、這幾天,小朋友們都拿來了中國結,那請你把自己帶來的中國結是什么樣的介紹給你的好朋友,好嗎?
2、幼兒相互介紹自己帶來的'中國結
3、說說你喜歡中國結嗎?為什么?
4、小朋友拿來的中國結有哪些地方是一模一樣的呢?
為什么中國結是紅色的呢?
――引導幼兒討論
二、欣賞感受
1、老師也帶來了中國結,看看和你們帶來的一樣嗎?哪里不一樣?
2、著重欣賞中國結中的魚(年年有余)、如意結(吉祥如意)等作品,說說這些中國結的圖案代表什么意思。(幼兒自由討論)
三、引導想像
1、除了我們帶來的中國結,想想我們還在哪些地方看到過中國結呢?
2、教師小結:我們中國人真聰明,會編出這么多美麗漂亮的中國結,而且連外國人都非常喜歡我們的中國結呢。
傳統(tǒng)文化教案10
備課時間:10月11號上課時間:11月8號
課型:新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句,并能熟練背誦。
2、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3、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體會,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教學重點:學習理解“父母呼,行勿懶。”
教學難點:理解誦讀內容,能有節(jié)奏有韻味地朗讀。
教學方法:談話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語: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的是《弟子規(guī)》二、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1、出示古詩:
2、多種形式朗讀詩句。
⑴自己輕聲讀幾遍,把詩句讀通順。 ⑵指名讀,正音。
⑶齊讀,讀正確流利。
3、引導學生理解詩句。
⑴通過剛才的朗讀,你讀懂了什么?誰來說說。(引導學生說完整話)
、瀑|疑:有沒有不懂的地方嗎?學生說。 ⑶小組互相學習,理解詩句。
、戎该答,師生補充。
、煞磸屠首x,熟練背誦。
、 小結。老師先總結詩句意思。你是怎么讀懂的呢?總結學習方法:1、反復朗讀;小組合作學習。 2、查字典;請教老師、父母;背誦,加深理解。三、聯(lián)系實際,暢談體會
讀一讀,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
介紹自己孝敬父母的故事。
反思:《弟子規(guī)》,自已根據所學,在家中幫助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傳統(tǒng)文化教案11
備課時間:9月7號上課時間:10月11號
課型:新授
教學目標:
1、喜歡經典文章,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為熟讀成誦奠定基礎。
2、初步掌握經典誦讀的方法,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
3、基本了解誦讀內容,提高語文素養(yǎng)。
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理解“長者問……非禮也!
教學難點:理解誦讀內容,能有節(jié)奏有韻味地朗讀。
教學方法:談話法表演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課時:1課時
過程設計
一、誦讀《禮記·曲禮》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一起誦讀《禮記·曲禮》。
二、教師有感情、有節(jié)奏、有韻味地范讀要求:
1、學生看教材認真傾聽,標記出生字、新詞、難點。
2、結合譯文初步感知誦讀內容。
3、體會教師誦讀的節(jié)奏和韻律。
三、結合注釋幫助學生理解重點句:“長者問……非禮也!钡囊馑。
1、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該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師小結。
四、學生練讀
1、學生認真跟讀。
2、學生自讀。
。1)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朗讀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朗讀中出現(xiàn)的共性問題并隨時加以指導。
(2)同桌互讀。相互評價優(yōu)點與不足,通過練習加以糾正。
。3)同桌合作讀,一人一句。
3、小組交流。
4、指名讀,師生針對誦讀時是否正確、流利、有感情進行評價。
5、師生共同放聲齊讀。
五、課外延伸
1、與父母一起多形式誦讀。
2、與父母交流誦讀心得。
3、課外搜集資料,了解有關《禮記·曲禮》的故事,先講給父母聽,到校后與老師、同學交流。
六、作業(yè)練習
與長輩說話的時候,你會怎么做?
反思: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對長輩應該尊重,懂得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
傳統(tǒng)文化教案12
教學目標:
1、 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見的文言詞匯及重要意義。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討這些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3、 理解《大學》中的 “三綱”“八目”并了解這些內容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
重點: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見的文言詞匯及重要意義。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討這些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難點: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討這些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一、導入新課
第一屆世界儒學大會于20xx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舉辦。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86個儒學研究機構的逾160位專家學者參會。儒學在世界上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走進儒學經典作品《大學》,領略其中的奧義。
二、知識積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學》原是《禮記》里的一篇。一般認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認為是秦漢時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學》在儒家思想學術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論述了儒家為學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則、方針、步驟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漸受到儒家學者的重視。唐代韓愈、李翱始把它看做與《孟子》《易經》同樣重要的“經書”。到北宋得到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大學》成為了儒家經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為《大學》作成章句,通過注釋闡發(fā)己意,并將它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成一書,這就是《四書集注》。
《四書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紹熙元年,當時沒有被封建統(tǒng)治者重視。元仁宗延祐年間復科舉,官方規(guī)定以《四書集注》取士,從此《四書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統(tǒng)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屬于《禮記》中的《大學》,也從此獲得了官方的正式認可與推崇,對古代教育,甚至整個中國社會、傳統(tǒng)文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 、課題釋疑
《大學》是體現(xiàn)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論文。
A.大人之學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jié)。
B.治國安邦的大學問
古人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修己治人,治國安邦”的大學問。
后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
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朱熹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大學》一文不長,僅有短短的兩千余字,但卻是先秦、秦漢儒家學說的總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綱領,也是維護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綱領!洞髮W》以相當成熟的理論思維構建了一個中國封建社會儒家人生教育的總體框架,構建了一個中國封建社會士人人生發(fā)展的宏觀圖式。全篇將道德修養(yǎng)和政治議論結合在一起,將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合而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體現(xiàn)。
。、《大學》采用了很多遞進論述的方法
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請將文章中的類似論證整理出來,體會其中的邏輯關系,弄明白它們所說的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這個論述,先是由大至小,條目之間是條件關系:平天下必先治國,治國必先齊家,齊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誠意,誠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條目之間是因果關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條目之間脈絡清晰,無論是由大至小的條件關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關系,剖析深刻,邏輯嚴密。
本文論證特色:
總分式論證結構,層層推進,邏輯嚴密
3.《大學》的論述可謂“微言大義”,精微的言辭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這些深刻的道理,對現(xiàn)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請以“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為例進行分析。
提示:這句話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備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別人擁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評責備他人。也就是說,要提高別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別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體現(xiàn)了儒家重視注重內向用功、律己甚嚴的內省的修養(yǎng)方法。這種方法在現(xiàn)代仍然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它告誡我們,不能要求別人甚嚴,而要求自己甚寬。這對于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交往,一個部門內部的管理,都有著深刻的啟示。
五、小結
本文介紹了儒學文化的主體“三綱”“八目”,兩者層次分明、邏輯嚴密。文章告訴人們只有通過格物致知,擺脫外在誘惑、困擾,真心誠意地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才能夠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進而使自己家庭關系符合人倫道德,并最終完成為國建功立業(yè)、使天下太平的偉大理想。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庸》的寫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經典名句的含義
3、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學習精神
重點:
理解里面的經典名句
難點:
對知識的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
一、作家作品常識積累
1、《中庸》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早在西漢時代就有專門解釋《中庸》的著作,《漢書?藝文志》載錄有《中庸說》二篇,以后各代都有關于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絕。但影響最大的還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與《大學》、《論語》、《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為“實學”,被視為可供人們終身受用的經典,成為后世讀書人求取功名的階梯。
傳統(tǒng)文化教案13
活動目標:
1.了解中華武術的風格、作用,對中華武術產生濃厚的興趣。
2.能根據圖示大膽探究馬步、弓步、掌、拳等武術動作,會用動作表現(xiàn)音樂的特點。
3.萌發(fā)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之情。
4.提高動作的協(xié)調性與靈敏性。
5.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游戲,體驗游戲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了解一些常見的武術動作。
2.教師教學資源《中國功夫》(音頻、視頻);武術動作圖示;北京奧運會、春晚節(jié)目中有關武術的視頻。
活動過程:
1.請幼兒欣賞歌曲《中國功夫》,感受音樂強悍、有力的氣勢。
提問:這首歌曲,聽起來怎么樣?你可以用什么動作來表現(xiàn)你對歌曲的感受?請幼兒用動作自由表現(xiàn)自己對歌曲的感受。
2.幼兒自主探究武術動作,感受中華武術的風格。
(1)提問:為什么大家喜歡中國功夫?武術有什么用?
小結:中國功夫可以幫我們強身健體,還可以用來保護自己。武術在我國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武術動作變幻多端、剛勁有力,用武術動作來表現(xiàn)這首歌曲是最合適的。
活動反思:
在本次教學活動當中,孩子們的表現(xiàn)很積極,而且興趣較濃,和老師的`互動很好,目標基本完成。但由于人數較多,在活動中的常規(guī)較亂,有個別幼兒出現(xiàn)搗亂的現(xiàn)象,在以后的活動中,應在組織活動的常規(guī)養(yǎng)成和紀律性方面加強教育。
傳統(tǒng)文化教案14
《中庸》(二則)
一、經典回放:
默讀課本11—13頁原文和文意
二、要求:
1、學生看教材認真傾聽,標記出生字、新詞、難點。
2、結合文意注釋初步感知誦讀內容。
3、體會教師誦讀的節(jié)奏和韻律。
三、結合注釋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學生結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師小結。
四、學生練讀
1、學生認真跟讀。
2、學生自讀。
。1)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朗讀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朗讀中出現(xiàn)的共性問題并隨時加以指導。
(2)同桌互讀。相互評價優(yōu)點與不足,通過練習加以糾正。
。3)同桌合作讀,一人一句。
3、小組交流。
4、指名讀,師生針對誦讀時是否正確、流利、有感情進行評價。
5、師生共同放聲齊讀。
五、溫馨點擊:第14頁
六、活動廣角:第15頁
七、成長階梯:第16頁
八、課外延伸1、與父母一起多形式誦讀。2、與父母交流誦讀心得。3、課外搜集資料,先講給父母聽,到校后與老師、同學交流。
《列子·湯問》(二則)
一、經典回放:
默讀課本17—21頁原文和文意
二、教師有感情、有節(jié)奏、有韻味地范讀。
要求:
1、學生看教材認真傾聽,標記出生字、新詞、難點。
2、結合文意注釋初步感知誦讀內容。
3、體會教師誦讀的`節(jié)奏和韻律。
三、結合注釋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學生結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師小結。
四、學生練讀
1、學生認真跟讀。
2、學生自讀。
(1)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朗讀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朗讀中出現(xiàn)的共性問題并隨時加以指導。
。2)同桌互讀。相互評價優(yōu)點與不足,通過練習加以糾正。
。3)同桌合作讀,一人一句。
3、小組交流。
4、指名讀,師生針對誦讀時是否正確、流利、有感情進行評價。
5、師生共同放聲齊讀。
五、溫馨點擊:第19頁
六、活動廣角:第19、20、22頁
七、成長階梯:第20、23頁
八、課外延伸1、與父母一起多形式誦讀。
2、與父母交流誦讀心得。
3、課外搜集資料,先講給父母聽,到校后與老師、同學交流。
傳統(tǒng)文化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識記原文及翻譯
了解一些故事鏈接
二、教學重點:
《龍說》識記原文及翻譯
三、教學過程:
龍噓氣成云,云固弗靈于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靈怪矣哉!云,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云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云,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易》曰:“云從龍。”既曰龍,云從之矣。
龍吐氣形成云,云本來比不上龍神靈。可是,龍乘著那些云,邀游于浩瀚無極的太空,逼近日月,遮蔽光芒,震動雷電,變化神奇,雨澆大地,水漫山谷,云也算得上靈異了啊!云,是龍使它靈異的;至于龍的靈異,卻不是云的能力使龍靈異的`。但是,龍沒有云,就沒法顯示它的神靈了,失去了它所依賴的東西,實在是不行!奇異!龍所依靠的東西正是它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易經》中說:“云跟著龍。”既然是龍,云自然會跟從它了。
四、賞析:
五、故事連接:
六、拓展活動:
請同學們課外閱讀《師說》,仔細體會韓愈散文的風格特點。
【傳統(tǒng)文化教案】相關文章:
傳統(tǒng)文化-教案12-17
傳統(tǒng)文化教案11-24
傳統(tǒng)文化教案01-30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01-30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案12-05
傳統(tǒng)文化教學教案08-02
傳統(tǒng)文化教案【推薦】05-17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03-06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精選)07-23
大班傳統(tǒng)文化教案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