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清明節(jié)的故事
關(guān)于清明節(jié)的故事1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痘茨献印份d:“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标P(guān)于“清明”兩字的來歷,《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作為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承繼著許多約定俗成的習慣和活動,催發(fā)著無數(shù)詩人騷客的詩情雅興,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有清明掃墓祀祖的習俗。這一天,人們要扶老攜幼來到墓地,將酒食果品供祭親人墓前,然后焚化紙錢進行祭拜。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詩:“烏啼鵲躁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睂懙恼乔迕鞴(jié)掃墓祭祀,緬懷先人,追悼亡靈的凄慘情景。寫哀思逝者悲痛心情的,似乎要數(shù)高翥《清明》一詩最為,詩云:“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日暮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碧K軾的《江城子》詞是清明悼亡詞中的杰作,“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情感真摯,催人淚下,一代豪放派詞人竟能寫出如此纏綿婉約的詞句,可見其對亡妻的思念之深。而在清明這一天,對于那些羈留異鄉(xiāng)的人們,則只能在漂泊的地方感應清明的氣息和呼喚,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遙遙祭告,正如權(quán)德輿所云:“自嘆清明在遠方,桐花覆水葛溪長。家人定是持新火,點作孤燈照洞房!标懹我灿小蔼q及清明可到家”的哀婉詩句,道出了千萬游子清明盼歸與親人團聚的`心聲,流露出淡淡的無奈和惆悵。
清明又名“踏青節(jié)”,最宜外出郊游。清明踏青的習俗,據(jù)考證起于唐,盛于宋,時人謂之“游春”。唐、宋均是詩詞鼎盛的朝代,故留下了許多傳世之作!霸娛ァ倍鸥τ小敖吿で嗔T,回首見旌旗”的詩句流傳。張先有“芳草拾翠莫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的佳句,描繪郊野踏青游人往來不絕,婦女乘春游之際采擷花草,時已黃昏仍流連忘返的景象!澳蠂喊胩で鄷r,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睔W陽修的這首《踏青》動靜結(jié)合,勾畫出人們游春的動人場面。而宋代詩人吳惟信在《蘇堤清明即事》一詩中寫道:“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贝嗽娦蜗蟮孛枥L了西湖春天美妙的景色,以及人們傾城游春的生動場景。清末辛亥女杰、“鑒湖女俠”秋瑾女士17歲左右在長沙居住時,也曾作有關(guān)于“踏青”的詩詞數(shù)首,其中一首寫道:“西郊也為踏青來,攜手花間笑語才。昨日卿經(jīng)賈傅宅,今朝儂上定王臺!
古代的清明節(jié),在民間還進行蕩秋千、放風箏、踢球、射柳等體育活動。唐代詩人韋莊在《麟州寒食》三首中寫道:“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秋千!薄坝杲z煙柳欲清明,金屋人間暖鳳笙。永晝迢迢無一事,隔墻聞筑氣球聲!薄暗耜幒匙阌稳,金鳳羅衣濕麝熏。腸斷入城芳草路,淡紅香白一群群!痹娭袑懥恕笆幥锴А薄磅砭稀(踢球)等活動,把清明前后人們游樂的情形寫得有聲有色。此外,鄭谷的“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夸”,杜甫的“十年蹴鞠將雛運,萬里秋千習俗同”,李清照的“蕩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黃峪的“未到清明先焚火,還依桑下系秋千”等,都是唐宋時蕩秋千風行民間的明證。唐代詩人高駢的“夜靜弦音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diào)中”,形象地描寫了清明風箏競放的情景。而清代高鼎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更是描繪早春放風箏圖景的傳世佳作。
關(guān)于清明節(jié)的故事2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fā)現(xiàn)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fā)現(xiàn)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fā)現(xiàn)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fā)現(xiàn)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jié)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
關(guān)于清明節(jié)的故事3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guān)于清明節(jié)的詩。清明節(jié)是24節(jié)氣之一,是一個傳統(tǒng)的民俗節(jié)日。每當?shù)角迕鞴?jié)時,人們都會去掃墓踏青植樹等。一提起清明節(jié)還得從介子推的故事說起。
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著,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要給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經(jīng)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jīng)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jié)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清明節(jié)的故事】相關(guān)文章:
清明節(jié)的故事07-09
清明節(jié)的故事09-03
清明節(jié)的故事02-25
清明節(jié)的來歷故事04-01
清明節(jié)的傳說故事04-07
清明節(jié)的傳說的故事03-25
清明節(jié)的故事簡短12-16
清明節(jié)的故事與傳說10-28
關(guān)于清明節(jié)的故事03-27
清明節(jié)的故事與傳說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