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論語讀書筆記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你想好怎么寫讀書筆記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語讀書筆記 篇1
坦白地講,一直沒有讀過孟子及其作品,因為本人喜歡道家,尤其是《莊子》,F(xiàn)在拜讀過這本書,才明白孟子和孔子一樣都為我們留下了非常燦爛的文化,他們和諸子一道形成了中國人的核心價值體系。
作為“亞圣”的孟子對中國的影響是達數(shù)千年之久,我們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概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鳳毛麟角,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早已穿越了千年的歲月,我即使局限于視野和眼識,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在談及學習時,有一點叫做“尚友”。怎樣跟古人交朋友?吟詠他們的詩,閱讀他們的書,同時還要討論他們在當時的所作所為。比如,大家喜歡讀歷史、傳記方面的書,了解古人的生活、志向與作風,就等于跟古人做朋友一樣!睹献印る墓稀分姓f“有為者亦若是”,他做得到我也做得到,很多人正是以這種方式獲得了成長。
在談及教育時,學習主要靠學生深造自得、持之以恒,但教師也不是無所作為的,教師的作用在于積極引導,啟發(fā)學生思維,因此,教學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應根據(jù)不同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他說:
再來看看孟子對“人格”的`看法吧。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認為人格的重要遠遠高于財富、權力、地位,孟子還主張做人要做有“浩然之氣”的“大丈夫”。怎樣產生“浩然之氣”?那就是:一要持志養(yǎng)氣,堅持崇高的志向追求;二要“動心忍性”,有意識地在逆境中磨礪意志;三要“存心養(yǎng)性”,就是要清心寡欲。做有“浩然之氣”的“大丈夫”,自古以來激勵了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
論語讀書筆記 篇2
以下筆記來自《論語注譯》。突出顯示的段落為書中原文,其余的段落是我的筆記。
1.“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謫。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問孔子:子路能做到仁嗎?孔子說:不知道。孟武伯又問。孔子回答說:子路,對于一個擁有上千輛兵車的大國而言,可以讓他治理這個國家的軍政,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做到仁。
孟武伯又問:那冉求能做到仁嗎?孔子說:然求,對于一個擁有上千個家庭的公共聚落,或者一個擁有上百輛兵車的私人聚落,可以讓他做官治理那樣的地方,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做到仁。
孟武伯又問:那公西赤呢?孔子說:公西赤,如果讓他正裝站在朝廷上,他能用外交辭令接待賓客,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做到仁。
仁是很高的品質,孔子不輕易說誰能不能做到。但從他的話中可以看出,追求仁道,應該是每個為官從政之人必備的品質。為官從政之人,不一定要嚴格做到仁,但只要以仁道為追求,能表現(xiàn)出一定的仁道,就已經(jīng)是一個好的管理者了,就像子路、然求和公西赤他們一樣。反過來,也可以說,偏離仁道的管理者,必然不會是好的管理者,不能重用。因此,所有的管理者,都應該用仁道約束自己。
2.“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宰予白天睡大覺?鬃诱f:朽壞的木材沒法雕琢,糞土做的墻沒法抹平,對于宰予,我還有什么好批評的呢?(后來)孔子又說:一開始我看人,是聽他們說的話,就信任他們的行為;但現(xiàn)在我看人,是聽他們說的話,還看他們會怎么做。由于宰予,我做出了這樣的改變。
這是一個傳承了兩千多年的簡單道理:評價一個人不能聽TA是怎么說的,要看TA是怎么做的。這個道理我們都懂,但放在自己身上,有時對這個道理的相信就不那么堅定了。要不然,怎么會有那么多人,總是抱怨別人就靠油嘴滑舌而得到諸多好處,自己任勞任怨,卻得不到重視,于是就認為自己是吃了不會說好話的虧呢?首先我們必須明白,沒有人能僅靠說好話就持續(xù)的得到好處,因為沒有人會因為聽幾句好話,就把自己的實際利益給別人。他們總能得到好處,一定是他們在“說好話”之外,還做了什么。盡管這樣說似乎有點太“物質”,但基本可以說,凡事都是“等價交換”。我們沒看到,并不代表人家沒有做出真正有價值的.事。會說話只是表象,給他們好處的人,必然還是在為他們的所作所為買單。所以,如果不堅信孔子的這個道理,就會自己坑了自己——認為好處都讓會說話的人撈走了,因此就放棄了做實事,結果就真的因為沒有做有價值的事,而什么也得不到了。另外,我們不能從自己的角度評價自己做了很多事,但得不到重視。我們只有創(chuàng)造了對方需要的價值,才能從對方那里得到回報。我們自以為自己很辛苦,但對對方來說,我們的辛苦如果沒有多少產出,那也是白辛苦。我們總不能給不需要磚頭的老板搬了一車磚頭,就沖老板要錢吧?所以,不管什么時候,不管對人還是對己,都不能只聽怎么說,一定要看怎么做。
3.“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子路聽說了什么道理,如果還沒來得及去踐行,就會很擔心自己又聽說新的道理。
這是一種我們現(xiàn)代人應該用來約束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自己真的踐行過了,驗證過了,才相信,才傳播,F(xiàn)在獲得信息的渠道太多了,每天都能得到不知道真假的一大堆信息。我們不能不經(jīng)任何檢驗,就輕易的相信,隨手轉發(fā)。這不只是對別人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因為相信虛假的,錯誤的信息,會傷害我們自身。我們到處散發(fā)錯誤和虛假信息,也會損壞我們的形象,貶損我們在他人心目中的價值。當然,全部踐行和驗證所有信息是不可能的,但至少在確定信息的可靠性之前,不要輕易的相信,更不要輕易傳播。
以下內容截取自書中前言,作者為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孫欽善教授。他文中的這段話,簡明扼要的指出了我們?yōu)槭裁匆x孔子,要學孔子:
隨著封建制度的腐朽,孔子思想的許多基本內容變成了糟粕,而且伴著封建殘余的存在,至今仍在起著消極作用,例如腐朽的禮教和等級觀念等。對于這些,無疑要加以批判和清除。但是孔子通過豐富實踐所產生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中,仍有不少內容是客觀真理,至今仍給我們以啟示。這樣的內容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居多,但又不局限于教育方面,政治、經(jīng)濟、哲學等方面也不乏其例,如強調道德教化輔之以刑罰,為政清廉,取信于民,思想方法辯證、全面等等,都是很寶貴的精神財富。此外,在孔子的思想中也保存著不少傳統(tǒng)的民族美德。
論語讀書筆記 篇3
《論語》是中國最早的語錄體著作,書中記錄的大部分是孔子和弟子的對話,也有其弟子們的對話,全書共二十篇,該書比較忠實的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的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其實,在我們上初中的時候就已經(jīng)接觸到論語的篇章,比如《論語》的學習篇中,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其意思是,學到的東西按時去溫習和練習,不也很高興嗎?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不生氣,不也是一位有修養(yǎng)的君子嗎?。這是《論語》第一篇第一段,表達了孔子人生理想的三個方面,實際上也是所有人人生的三個要務,人要學習,以致終生學習,以學為快樂之事;人要交友處世,以人和為樂事,人要自知自立,不奢求與外。
“學而時習之”第一個“學”指的學習,那么學習的內容是什么呢?是學問,許多人把學問當做知識,這種認識是有偏差的;現(xiàn)在仔細讀《論語》,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孔子所說的學問,既不是文學水平的高超,也不是指知識淵博,而是指做人做事的學問—做人到位,做事正確。有些人滿腹才學,卻盡做禍國殃民之事,一樣是“無學”之徒,比如歷史人物秦檜、嚴嵩等人。有些人雖然讀的書不多,知識也不夠豐富,但做人有擔當,做事有主見、重大義,這樣的人就是有大學問的人。
做人做事的學問不是在書本里學成的,也不是在課堂上學會的,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做事、交友、為政、經(jīng)商、治家乃至穿衣吃飯、打掃衛(wèi)生等這些具體的社會活動中養(yǎng)成的。這就是學而時習之的“習”—學問的獲得,既需要上述的'實踐,更需要不斷的反思,隨時隨地提醒自己改正錯誤與不足,提高修養(yǎng),這種人格的培養(yǎng)是一種行為的習得,沒有持之以恒的反復磨練,是很難形成的。
進德修身,通常而言,是與自己的不良習氣做斗爭,是痛苦的事情,但是在孔子看來卻充滿了“悅”和“樂”,有著無限的樂趣,所以說孔子的心態(tài)和氣度是非凡博大的啊!
因此,《論語》開篇的這幾句話,就很是意義深刻,不是簡單的讀書學習這么簡單,而是講如何學做人,如何做學問。學而時習,與朋友共,不為人知而不慍,就能不斷增進美德,開啟智慧,就能使自己的心靈獲得滋養(yǎng),思維得以拓展。這樣一來就會踏上真正的心智成熟之路,進而達到理想的人生境界。因此,此書每個章節(jié)都值得反復研讀,反復學習。
論語讀書筆記 篇4
本書講述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yōu)點,缺點,進德修業(yè)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這告訴我們現(xiàn)在的老師應該學習孔子這一點。
對于學習,我們要做到的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到的'知識,按時去溫習它,不也是很開心嗎?因為在溫習的同時,我們把學過的知識不斷的鞏固,也許還能獲得新的東西,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復習完所學過的知識,就再也不用懼怕考試了,更別提說掛科了。
從《論語》中,我還知道了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學問的好壞,主要不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看他的道德修養(yǎng),這好比當今社會衡量一個人的標準,并不是看學歷,也不是看文憑,而是看他的言談舉止與品質修養(yǎng)。也就是說,即使一個人沒有學習過什么,但他能做到孝,忠,信等傳統(tǒng)倫理,這也不能說他沒有文化知識,沒有道德修養(yǎng)。殊不知她所擁有的這些道德修養(yǎng)結石就是最大的財富了。
《論語》共20篇,其言語精練,內容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我感受到了《論語》擁有強大的文化底蘊。每一位學子都應對其進行品讀
感悟及求索。書中有著豐富的知識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有愛心,要以賢德的人為榜樣。把這些作為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思想。
論語讀書筆記 篇5
《論語·八佾篇》所載: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睆恼咭娭。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已,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边@段話大致的意思是,“儀地的一個官員想見夫子,他說,凡大德之人來到此地,我還從來沒有未見到的。學生就把這個官員引見給夫子,官員出來后說,你們這些弟子啊,何必整天哭喪著臉,天下遺失道統(tǒng)已經(jīng)很久了,夫子是上天派來向世人敲響警鐘的!”
當年的夫子和我們當下一樣,都處在社會的大轉型時期,面對“禮崩樂壞”時局,大家都在痛心扼腕。但以一己之力向時代發(fā)出吶喊,惟夫子一人。
我常為《論語》開篇三問而擊節(jié)——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初讀此文,頗有疑。問自己,學習怎么能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呢?干巴巴的書本啃到何時?朋友來了好好招待,噢,還說的過去吧……如果別人不了解、不理解甚至誤解了我的良苦用心,我還要當做沒事人一樣,這可能嗎?
重讀這段話,甘似飴。原來,在古代“學”和“習”是兩種功課,古人稱理論知識的受教掌握為“學”,生活實踐的訓練體驗為“習”,二者缺一不可,不僅學得理論,更要反復練習運用于實踐,“習”的古義是鳥的羽毛,當鳥兒學會飛翔,自由遨游在天空,那是一種怎樣的快樂?
夫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庇终f,“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惫胖,乃“禮、樂、射、御、書、數(shù)”,何止是光啃那些干巴巴的.書本。夫子的時代還沒有線裝書,“有教無類”的思想,首倡私庠之濫觴,使王公貴胄之學走入尋常百姓之中,學其藝、觀其性、察其道,在反復的教習中,感悟、俯拾人生的味道,那是一種怎樣的快樂?
同樣,“朋”和“友”古義里也是兩個概念,“同門曰朋,同志為友”,當志同道合的同窗師兄弟相聚在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探尋世間的真理,學問的要義,這何嘗不是一種快樂……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澄懷觀道,玉宇清明。再來體會“人不知而不慍”,不會在為“誤解”而陷入煩惱執(zhí)著,夫子還言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边@樣一個推己及人的胸懷,不正是夫子文質彬彬、謙謙君子的真實寫照嗎?
再讀此篇,淡如水。這三問,好似人生三境,反復玩誦每每都有收獲,好比“詩無達詁”,意猶未盡,經(jīng)過歲月的磨洗,人性之真、人性之美、人性的淡泊,愈發(fā)凸顯了。
夫子是可愛的——諷其弟子宰予“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他是美食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边是音樂發(fā)燒友“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位十足的書呆子“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夫子是現(xiàn)實的——他教子說話辦事“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他直指人心“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為了生存,自述“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做過魯國的司法部長,直抒自己的法治理想“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更有窮途落魄時,路人的哂笑“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夫子更是中華先民在追求美好理想過程中實現(xiàn)人格升華的典范——“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他初衷不改,一路前行,一次次振聾發(fā)聵的呼喚和追問,化作中華民族獨有的深入骨髓的精神氣質,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氣概,壯言壯志壯行,終成“萬世師表”,為后世景仰!
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與文化生活已打下《論語》等儒學經(jīng)典深深的烙印,許多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成語多出于此,如見賢思齊、循循善誘、克己復禮、見義勇為、任重道遠、溫故知新、禍起蕭墻、當仁不讓……
許多名言、警句更是至今發(fā)散著智慧的光芒,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這些成語、箴言辭簡而意深,作為我們思想和行動的指南非常適宜。
夫子就是這樣一位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深邃而又質樸的人。往事越千年,重拾國學經(jīng)典,重樹文化自信,中華兒女有足夠的智慧與底蘊實現(xiàn)自己的百年復興夢!再讀《論語》,木鐸鏗鏗,聲猶在耳——
這是一位慈悲老人的諄諄教誨,頁頁叮嚀。這是中華民族跨越千年的精神浩嘆……
論語讀書筆記 篇6
放假,我在寫暑假作業(yè)之余,想把論語這本書重新再閱讀一遍,因為《論語》是我國經(jīng)典作品!叭省保彩强鬃犹岢龌镜赖掠^,讀懂它,也就等于懂得做人基本準則和明白做人道德。我喜歡——為政篇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儒家思想核心著作,也是我最喜歡其中一句話。這句話是孔子所提倡一種學習方法。一味讀書,只重于學習而不注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拖累。
一味埋頭苦思,只重于思考而不注重學習,不進行一定書本知識積累,不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疑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真知。其實我有時也會偷懶,老師、家長布置作業(yè),我總會把“做完”當做“完成”,從來不去多想,多練,以為這些就足夠!學完這篇文章,我覺得自己做遠遠不夠。當一道題做完同時,應該去想想為什么布置這道題,這種題型還可以怎么解讀?還可以怎樣變換等等。
這樣我就可以從另一方面提高自己,學會鉆研。不僅是學習,我在生活中也應該如此,父母適當管理,是對我愛護和基本保護,要理解支持。要以“仁義”之心去面對。親愛同學們,推薦你們也去讀這本偉著,它能讓我們學到更多做人做事準則,會使自己更加優(yōu)秀。
論語讀書筆記 篇7
《論語》一部充滿深刻哲理的著作,但又是那么貼近我們的生活。每周五我們的語文老師都會開展一節(jié)閱讀課,專門講解并誦讀《論語》,一則一則耐心地教我們,告訴我們背后的故事。漸漸的,我們的語文老師和我印象中的孔子形象重合,老師和孔子一樣因材施教,不因為某某學習不好就對他態(tài)度不好,一視同仁。因為老師我第一次走進《論語》,《論語》從而成了我現(xiàn)在最愛讀的一本書?鬃拥娜寮宜枷胍恢毖永m(xù)到今天,“仁和禮”的思想已經(jīng)深入到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中。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出“仁”的看法,但都只是泛泛而談,沒有廣博而深刻的內涵!墩撜Z》賦予了“仁”新的內涵,但在書中,孔子給“仁”下來太多豐富而又模糊的意義,所以試圖用一兩則語錄來詮釋“仁”是不可能的,而是要縱觀全書,才能對“仁”有些許皮毛的領悟。
老師也是個知書達理的人,有一次監(jiān)考,我坐在第二排,她沒帶表,于是問第一排一個同學:“同學,請問現(xiàn)在幾點了?”同學漫不經(jīng)心地回答之后,她依然說:“好的,謝謝!备杏X老師對《論語》很感興趣。我們經(jīng)常能看見她在早讀課上和我們一起大聲誦讀《論語》,她對《論語》理解很透徹,總能結合實際生活解析,讓我們感覺兩千多年前孔子所說的話依然那么和藹可親、那么明晰深刻,給予我們很多啟發(fā)。
老師每上一則就要求背誦,這段時間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對孔子各個方面有了深入的理解?鬃幼鳛閭ゴ蟮'教育家,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只要拿十條干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利,他開創(chuàng)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為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辟,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涂;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說明“學”與“思”結合才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辈还茏鋈魏问虑槎嫉孟襁@句話所要表達中的一樣,可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卻連這一句話都做不到,工作中很多人不懂裝懂導致了多少失誤甚至慘劇。
讀完《論語》讓我豁然開朗,有如明媚的陽光照進櫥窗,驅散了我內心的陰霾。我們要把這些道理銘記在心,時刻做一個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叭省笔且环N品德,首先是內在,是以感知而得到的,它是有實踐性的,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體現(xiàn),我們能隨時隨地的行善,又何樂而不為?
論語讀書筆記 篇8
[原文]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佾:yì古時樂舞的行列,一佾八人!吨芏Y》規(guī)定,周天子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士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
可忍:可以忍心。
這則的大意是說:孔子在談論到季孫氏的時候說:“他用天子的規(guī)格在自己的庭院里樂舞,這樣的事都忍心去做,那還有什么事情不可忍心去做呢?”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應用。本意是:如果這件事情能容忍,那還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只是用此句來反問魯公,激起他羞愧之心以反擊季氏的僭越、專權。而現(xiàn)今我們可以看到無論什么場合,人們動不動就說出這句話,缺少語境和語意,違背了這句話的本意。
從“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句,可以看出孔子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出了對季氏破壞禮樂制的極大憤慨。
論語讀書筆記 篇9
學生時代的我,對“之乎者也”的國學望而生畏,但是讀李澤厚先生的《論語今讀》是越讀越有味,聽李澤厚先生侃侃而談,娓娓道來,以微言釋大義,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令人頗有感悟。我想,很多讀者應該和我一樣,不在意它是不是純粹的孔子的論語,在意的是,這本書帶給我們大家思想上的沖擊——“禮”、“仁”。
聯(lián)系自己的教學育人工作,有所觸動!墩撜Z》的真諦是要告訴我們,怎樣才能獲得心靈上需要的快樂。全書主要講述了孔子的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立身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鬃拥难哉摗⑴湟岳顫珊裣壬慕庾x,書中每一個片段都使我們在處事做人上有所啟迪。
孔子一直十分重視學習。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這表明著一種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默默的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這也是當今社會所推崇的,所適應這瞬息萬變的世界所必須具備的?鬃訉τ趯W習也提出了很多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些話已是我們從小背到大的名言名句了,其所蘊含的道理已不用多說。子曰:“我非生而知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崩顫珊裨谟浿兄攸c說了這個“敏”,體現(xiàn)了孔子對于知識對于學習的渴望,不斷努力追求的精神也一直被中國文化所贊賞和實踐。
“學而時習之”,孔子的全部著述講過,我們對孔子的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學問”。普通一般的說法,“讀書就是學問”,錯了。學問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學。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于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那么學問從哪里來呢?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jīng)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這個修養(yǎng)不只是在書本上獲得,隨時隨地的生活經(jīng)驗都是我們的書本,都給我們教育。
《論語》文中還多處提到了仁愛,可見,在孔子的心中仁愛的重要性。它也無聲地提醒著我們:對學生要充滿仁愛。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更要以仁愛之心對待學生。教學要重啟發(fā)引導,實施啟發(fā)誘導教學方法必須抓住合適的時機、把握好“度”,針對那些“似懂非懂、似會非會”的東西因勢利導、啟發(fā)點撥,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迫切地希望通過主動學習來掌握它。另外,還要不斷學習,完善自我。只讀書學習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讀死書,死讀書。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精神疲憊,就成為“紙上談兵”。
《論語》中還有著諸多關于做人、人格塑造、治國安邦等至今看來仍然睿智無比的描述。我想其中的做人、處世與學問這些對于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有著非常大的指導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授業(yè)、還要傳道,既要教書,還要育人。我們教師作為文化傳播者,肩負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重擔,就讓我們追隨圣人的足跡,牢記: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訓導,抱著“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從事好自己的教書育人事業(yè)。
相信只要我們深刻體會《論語今讀》中孔子的精辟言論和李澤厚先生的解讀,并將其作為行動準則,不斷努力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實踐、反思,定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
論語讀書筆記 篇10
我不知古人所說的“半本《論語》治天下”是否用了夸張的手法,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論語》威力非同一般。它對我們的影響是那么的深,即使今天,它的印象里還不小,因為《論語》的條條框框早就滲進了我們祖先的骨髓之中。
還記得小學二年級時首次背《論語》中的內容,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皽毓识隆薄坝信笞赃h方來,不亦說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等。當時僅限于背誦而已,要說有什么理解,當首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了,因為當時認為朋及親戚和朋友,而父母的朋友和家里的親戚來,很多時候都會給我?guī)c零食或玩具什么的,這個當然要樂了。加之當時我也有了自己的小朋友,便認定它就是真理。對“溫故而知新”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理解,當時您要是讓給說一下,我倒是能背一大堆,但從心底里真是不明白——一本語文書就那么幾個字,你再怎么翻,也不會蹦出一個新的生字來,怎么溫古,怎么知新。渴裁唇兄谰褪侵,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都是知道。慨斎浑S著對通假字的認識,這個解釋就沒了,但理解嘛,還是用困難的。
不理解不代表我不能去賣弄,當時去父親跟前背誦,背完后順便賣弄了起來,把自己的理解大講特講,不料父親卻用我背的東西給我反講了起來。當然我是迷迷糊糊聽完的,因為我還是不理解。
二八年級之后的一年,不知是語文書被詩詞給占了還是我忘了,腦中沒有《論語》的記憶。四年級一篇魯迅的《孔乙己》又讓它回到了我的視線。那時的影響是什么之乎者也的東西都出自于它,書呆子也出自于它。便從感情上有點小討厭孔子和《論語》了。
對《論語》的感情,很對時候像對父母的感情,總在變化,而且是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而變化。小學時自我意識不是那么的強,所以對《論語》的感情也是隨著書本而變化。等上了初中,學了古代史算是對《論語》有了初步的認識,覺得一本書能被那么久的當做行為準則,的卻不易。加上初中語文書上又有了大篇章的《論語》內容,對它的理解算是又深入了一點吧。但總得來說還是以做人出事準則為準。
等到了高中,終于有機會讀了全本《論語》,由于高考的緣故,讀的不是很認真,所以讀完后能記住的還是那么幾句,也談不上有什么理解。
本學期,相對于高中有了更多時間去看書,所以便又找到《論語》看了一下。
《論語》整本書以孔子教導學生時對話的言語記錄為主,也有一部分孔子學生如顏回,曾參,子路等人的言語記錄。章節(jié)內容比較雜亂,每一篇不會固定講什么。每一篇的篇名都是由本篇第一句話而來,如“學而篇”就是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得來的。雖說章節(jié)雜亂,但在書中處處見仁,時時見禮,義也多多,情也不少。
孔子對人的尊崇,是甚于于一切的,比如他說“人而不仁,如樂何,人而不仁,如禮何?”“茍志于人矣,無惡也”。同時他對仁的講解,也有許多不同,這點主要是踐行了他因材施教理念,如他對司馬牛和樊遲子宮就給出了不同的說法!墩撜Z》中關于仁和禮的研究實在太多,也太高深,我實在沒法繼續(xù)說下去,所以這里我選了一個小點來說明一下——它就是《論語》中的情。
子路在論語中和孔子的對話不少,雖然孔子對他的評價不如顏回他們好,如孔子說“由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但師徒之情確實值得我們去學習。
《論語》中有這樣一個記載“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行。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在老師落寞的時候還能跟著老師,而且能夠把心中不快當面告訴老師的人,恐怕也就是子路了,讓顏回去肯定是不行的',孔老夫子也說了回是終日不違的的嘛!若是如此,便也就算了,畢竟子路實在老師落寞的時候去給老師發(fā)脾氣嘛!但后面他在老師發(fā)達的時候又去找老師麻煩了。書中這樣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余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南子是當時衛(wèi)靈公的夫人,把持朝政。孔子見了她,子路就不高興了,因為他認為老師的行為與他的言行不符。當然,孔子為了表明清白,只好用發(fā)誓這一最具威力的方法了,于是他便不斷的說“余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意思是我做了不正當?shù)脑捑妥屘靵碛憛捨野伞=裉煳覀兪强梢噪S便發(fā)誓而不怕誓言兌現(xiàn),可孔子那個年代是怕的啊。這是多么好的師生關系。今天誰還敢去說
自己的老師行為不當啊,至少為了可憐的學分也不會。又有幾個老師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對著一個自己的學生去做發(fā)誓那樣的是呢?當然,當著媒體他肯定會,作秀嘛。
總之《論語》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當然很有我們值得作為一個經(jīng)驗而避開的地方,因能力有限,就不從大處著手,到此為止就行了。
論語讀書筆記 篇11
真理是最樸素的,就好像春天永遠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當我捧起《論語》時,就好像坐在杏壇之下、白果樹旁,聽圣人諄諄的教導,如沐春風,心靈在激蕩中得到慰藉。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讓我學會了謙遜,知道了“見賢思齊”的內涵,懂得了人無完人、人人皆有閃光點的道理。在我自大、驕傲時能低下高傲的頭、彎下不可一世的胸膛。虛心向他人學習,讓我變得充實;發(fā)現(xiàn)他人的缺點,讓我學會了自省。
雖不為師,但老師的教學方法卻與我息息相關。圣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啟發(fā)誘導教學法讓我從另一個角度學會了學習。在我學習中陷入了困境,欲求而不得之時,我知道了應該如何應對,在什么情況下是向老師請教的最好時機,充分發(fā)掘了我的潛能,又讓我享受到了欲求而得之的快樂。
圣人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讓我在學習中幾多埋怨的心結打開了。長期以來,我因為對數(shù)學缺乏學習的興趣而沒有學習的動力。在其他學科的成績在班內名列前茅時,唯有數(shù)學成績像耀眼流星后微弱的尾巴。為此,我痛苦過,也努力過,但付出之后的結果總不令人滿意,數(shù)學成了讓我恐懼的學科。在這種境況下,我步入了八年級,這時候我突然發(fā)現(xiàn)老師問我的問題我總能回答出來了,上課時也不再心情忐忑了。漸漸地,我有了主動學習數(shù)學的沖動,課堂上準確的回答,老師的表揚讓我的信心也足了(實不知我回答的問題都比別人的簡單)。成績竟然真的突飛猛進的.上升。后來,當我問起老師他是怎么讓我這塊頑石開竅時,他只笑著說了一句話:當時你的底子有點差。我明白了······此時,我仿佛從老師的笑容中看到了圣人的影子。
“賢哉,回也!蔽以趯W習與生活中的點滴進步,總能從老師或者家長那兒得到獎勵,有時雖只是一個贊許的眼神,也會令我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從而增強了我學習的動力!胺俏彝揭,小子鳴鼓而攻之”。當我犯錯時,老師和家長又儼然像孔圣人一樣對我嚴加管教,受到應有的懲罰。句句嚴厲的話語會令我如醍醐灌頂,激活我內心深處的良知,在反省中再走人生路。
《論語》,沒有讓我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打開《論語》,我就如穿越了時空的隧道,正坐在杏壇邊、白果樹下,傾聽圣人的諄諄教導,那一句句話語如心靈的及湯滋潤著我的心田,凈化著我的靈魂。
《論語》,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本書,謝謝你與我同行。
論語讀書筆記 篇12
論語,感到收獲頗多,讓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學,然后知不足。
學,然后知不足,由此,我要進一步端正態(tài)度,持之以恒,在通讀的基礎上再加以精讀,并學會結合實際進行研讀,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后明目標。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有了知識,沒有思想,就是不切實際的罔。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通過學習獲得知識,不是最終目標。我們還必須學會思考人生,人應當成為怎樣的人?
一部《論語》,清晰地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應當成為君子!熬印保鳛槔硐肴烁,孔子把它界定為“內圣外王”,如:“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等等,強調了作為君子既要有學問學識,還要有氣魄修養(yǎng),學問加修養(yǎng)——所謂“內圣”才是君子。用今天的`語言來表達,我把它理解為德才兼?zhèn)洹?/p>
又如:“天行漸,君子當自強不息”,“禹,吾無間然矣……”這里可以看到孔子極為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點,禹把黃河長江水利治好,把土地開發(fā)出來。中華民族奠定了農業(yè)社會的基礎,發(fā)展成就了后來幾千年農業(yè)國的民族精神,是從禹開始的。禹之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是真君子,就在于他做到了“外王”,即君子要不斷努力開拓,去建功立業(yè),個人的存在要對社會有所貢獻。
論語讀書筆記 篇13
為政篇雖“為政”,然其中之理非只涉為政也,凡管理、修身、識人、行孝、為學等亦可于其中見道,學者宜合自身以明窺圣人之理也。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范氏曰:‘為政以德,則不動而化、不言而信、無為而成。所守者至簡而能御煩,所出者至靜而能制動,所務者至寡而能務眾!--《四書章句集注》
政者,正也,謂正人之不正。“正”字上面的“一”意為持中守一,下面是“足”的象形,意為行、做,所以正的意思就是在前行做事的過程中要保持平衡守一。“政”右邊是反文,其象形是執(zhí)條鞭。所以為政最重要的就是“撥亂反正”,即把不正的扭轉到正道上去。怎么做到這點呢?用冷冰冰的刑法,還是以德服人?
“政”字小篆
答案顯然是后者。那什么是德呢?德者,得也,謂心之所得!暗隆弊肿筮厼殡p人,意為行走,右邊是上“直”下“心”,正直之心,所以德就是保持正直之心行為,這樣心也能有所得(德)。
“德”字小篆
把德比作北極星,有以下幾點根據(jù)。一是在于北極星的'指向作用,德也一樣,對人民具有導向教化之用;二是北極星是眾星的核心所在,是他們的中心,德亦是為政之核心;三是北極星終年泰然不動,而眾星動之,德也要保持靜安,治國具體的政策、方案等圍繞著德可隨機應變,但不能超乎德之邊際。再把“為政以德”這件事或這個人比作北辰,那眾星就是群眾了,“為政以德”必然光輝照見群星,他們也因此擁戴你(共之)。所以有范氏曰:“‘為政以德’,則不動而化、不言而信、無為而成。所守者至簡而能御煩,所出者至靜而能制動,所務者至寡而能務眾!
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北極星和北斗七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有以自立,則守之固而無所事志矣。于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則知之明而事無所守矣。天命,即天道之流而賦于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固也,知此則知極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隨其心之所欲,而自不過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四書章句集注》
此為先師孔子對自己一生境界提升的概括,且夫圣人之境界甚高,則當順時而次進之,能至何即為何,蓋其相上遠,非我等凡俗易參悟體會也。
“志”金文上為“之”下為“心”,“之”是“足”的變形,所以“志”就是心之所往的意思。十五志于學,即心向于學(覺),學有見道,是為覺悟。
“志”字金文
見道后當立身于道,三十而立是為固守正道,非今之膚淺意也。不惑則心上無或,明萬物當然之理,遂有道充于心而不必守。事物之理皆天賦之,天命,是天賦萬物之使命所在,既知天道,則有天道固萬物之理,又勝于不惑矣!奥牎狈斌w如下,耳下面是“壬”,其象形是人立在土中,寓意德扎根之深(亦有善之意),耳右邊是德的右邊,是為正直之心。
“聽”字繁體
耳順即聽之也順,知天命后還要腳踏實地去踐行地德,孔子就是五十才周游列國去實踐,花了十年乃修成耳順。欲而當于理,天理也;欲而不當理,人欲也。欲之上天理也,欲之下人欲也,孔子之欲為上,心已通天理,豈會逾矩乎?圣人的境界是愈來愈超凡開闊的,欲窮其道,則既不可驕恃自滿,亦不能妄自菲薄,當潛心虔意體悟修煉之,至于何般地界,皆為己之福也,豈非圣人之恩德乎?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以,為也。為善者為君子,為惡者為小人。由,從也。事雖為善,有意之所從來者有未善焉,則亦不得為君子。安,所樂也。所由雖善,而心之所樂者不在于此,則亦偽耳,豈能久不變哉?”——《四書章句集注》
此為圣人辨識人之三層根據(jù),一層勝于一層也!耙暋奔坠俏膶懛ㄉ蠟椤笆尽毕聻椤澳俊保鉃檠劬匆娞斓厝赵滦,這是較為概括的象,故而視人之所為善惡較為容易。
“視”字甲骨文
“視”外之善惡還不足,還要“觀”內心之所由。“觀”的象形是貓頭鷹,貓頭鷹在晚上視力特別好,觀比視而言需要聚焦,所以更為細致,或許是觀人心太難,需要從更多更細致的地方去觀。如表面雖行善事,然內心本源非善(如為私欲所累),此偽善也。
“觀”字甲骨文和金文
心有善且行善事而心有不安,蓋未能融會善于身心也,尚有不足!安臁笔窃谖葑永锛漓氲囊馑,面對列祖列宗之靈位,需要虔誠靜安去與先祖感通,方能有所察覺,“察”就比“觀”更深入,沉靜地去“察”人是否安心于善,能安才是真善。心安泰則善不能移,身安樂則善充其體。由此可見,識人(是否善)也不易,真善亦有難,學者當見善思齊焉見不善而內自省,以求盡善。
論語讀書筆記 篇14
讀書筆記—《論語》
財政1102班 呂婉怡
如若不是暑假在家閑暇時打開了書柜,就不會發(fā)現(xiàn)家里居然有一套關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思想的著作。好奇之余翻開了《論語》,便一發(fā)不可收拾的看了下去。從前,我讀一本書是因為它來到了我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蛘,通過網(wǎng)絡,也約略知道近來新出的哪幾本書是值得一讀的,會去看,可卻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偶爾在瀏覽的網(wǎng)頁上碰到一兩本好書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時間和心情靜下心來看,相逢或相違全憑運氣。所以,我讀《論語》完全可以說是湊巧罷了。
在大學以前,也曾經(jīng)學習過《論語》中的一些文章,知道《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而且在學習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但是,讀完《論語》之后,我卻只能用驚奇和感悟來形容我讀完這本著作的感受。驚奇是因為以前一直以為《論語》是為初高中生所應學習的;而感悟是因為這本書包含了許多一個人在任何年齡和生活在任何環(huán)境下都應該明白或者領悟的道理;也明白為什么這本書會在大學的讀書清單里。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讀完整本《論語》,感慨頗深。
都說,三十而立。我們作為二十幾歲的青年人,應該要確立自己的為人處世的根本立場和根本態(tài)度!墩撜Z》中也同樣提到了“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只有確立了為人處世的立場,人生的道路才會隨
之定性,否則,其行為也就不可琢磨,搖擺不定,也就難成大事。因此,我們無論是現(xiàn)在正在上學的我們,還是將來四處尋找自己出路的我們,都應該明確自己的處世立場,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走自己的路。孔子還說“君子不器”,是說人不要被一些條條框框的東西束縛住,不要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眼前的、具體的、繁瑣的小事上,而是學會高屋建瓴地看待一切,摒棄小我,實現(xiàn)大我,這是一種生存境界,也更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因為我們大多數(shù)人往往還是擺脫不了“器”的阻礙和束縛,一味追求物質生活。這種人活不出真實的自我,也找不到真正的幸福。所以,在我們短暫的一生中,不要被瑣事和小事所束縛,不要等到暮年才追悔莫及。做真正有意義的事,過真正的生活!熬觿毡尽迸c“君子不器”都是教會我們如何樹立我們生活的根本立場。
《論語》的內容及其豐富,例如教育原則、政治主張、理論思想和道德觀念等等。但其中令我感觸最深、最有共鳴的就是孔子和他的弟子關于人生態(tài)度和人生境界的思想,這些思想與我的一些想法不謀而合,更多的卻是啟發(fā)了我關于人生、理想和價值觀的想法。這里邊有一些話語和道理在高中時也曾讀到過、分析過、背過也和同學老師熱烈討論過。然而,隨著閱歷的增長,如今再讀時卻和那時候的感受不一樣,有了更深層次的感受。不得不說,這本書讓我有一中豁然開朗的感覺,讓我對我自身的人生態(tài)度更加明確和信任。
為人處世,缺少不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坝信笞赃h方來,不亦樂乎”。這一句話說的是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好客之道。但是在我
看來,換一個角度去思考,朋友不一定是時時刻刻陪在自己身邊的人,再看“遠方”,也可以指思想上的遠方,不一定能非要限定于物理上的距離。這樣一來,孔子的這句話所蘊含的道理就更加深刻了一層。在思想上與自己距離較遠的人,從思想的遠方而來與自己拉近了距離,成為了好朋友,豈不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嗎?此外,雖然在思想上與他人有隔閡與距離,但是也要尊重他人的看法,將他人看作自己的朋友。否則,用敵視或者是冷漠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朋”是不會自“遠方”來的。
為人處世,應寬容待人。在《論語》中,孔子對弟子們也教授了這樣的道理。他說“忠恕而已矣”!爸摇,就是忠誠、忠于;“恕”,就是寬容。這句話是說,為人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其他人造成傷害。如果再進一步進行理解和分析,就是在說如果其他人對自己進行了傷害,也要做到寬容他人。寬容,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卻很難,沒有多少人能夠在被他人傷害過后寬容他人,多數(shù)人還是會選擇報復。寬容是一種博大寬廣的胸懷和度量,我想,只有經(jīng)歷多了、閱歷足了,才會學會寬容,將這些看得淡一些。還有一句孔子說的.,很有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是害怕被別人傷害,就不要傷害別人。也不要將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強加于他人!皩捜荨笔且环N德行,因此,“忠”和“恕”也是我們做人的道理。
一個人要提高個人的人生境界,改善他的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學,是唯一的途徑?鬃右簧匾晫W,無論是個人方面的學習還是幫助有心向學之人的學習,他認為都是他要去做的。
“默而識之”,是求學之道的第一,也就是說,首先要將所學默記于心。默者寂也,識者明記也。寂然不動,而又明記不忘。此是孔子志于道之境界!皩W而不厭”是其次,也就是求學問道從不滿足、不厭倦,明了學無止境,人生在世要廣學多聞,活到老學到老!罢d人不倦”是第三,自己得到了知識,就要為之道而傳授解惑,在為他人解惑時要因人施教、有教無類,對好學之人之教導要極其耐心。故此,孔子才有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士。
有了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提高了自己的人生境界,我們還需要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我對高中學習的一篇《論語》印象深刻。在那篇文章中記錄了孔子及其幾個弟子的對話。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意思是在問弟子們,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弟子們一一回答,孔子笑而不談,在聽到曾皙的回答時,他卻贊同了。因為曾皙和他的理想目標相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這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意思是,天氣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經(jīng)穿著了,我和六七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走回家。就是這么看似簡單的夢想,卻顯現(xiàn)出了孔子在春秋爭霸時期對于未來寧靜生活的向往。他一直在內心堅持這個目標,也為此而周游列國,就是希望有君主能夠采用他的儒家思想,采納他的治國之道,避免戰(zhàn)爭,讓人們能夠像他與曾皙所愿,和平地生活著。
讀《論語》,讓我看到一個我以前從未見過的孔子,他的理想、
信念、睿智、大度、灑脫甚至固執(zhí)隨著他的話語和言行一一展現(xiàn)在我的面前。同時,也讓我領悟到了一種大智慧,包括對學習的正確認識、對自己得失的正確對待、對身邊朋友的平等和理智對待、對生活中的態(tài)度與道德……兩千多年前的思想,如今依舊不過時,我也確信他永遠也不會被時代所拋棄。因為他的思想具有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特質,而我們,依舊有很多思想等我們拾回來。
【論語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論語》讀書筆記07-03
論語讀書筆記07-05
《論語》讀書筆記09-05
論語讀書筆記07-26
論語的讀書筆記11-10
論語的讀書筆記01-12
論語讀書筆記09-16
《論語》讀書筆記03-18
國學經(jīng)典《論語》讀書筆記07-09
《論語》讀書筆記150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