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1024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综合野狼,欧美自拍清纯日韩一区二区三区,欧美 亚洲 国产 高潮

<dfn id="u8moo"><source id="u8moo"></source></dfn>
  • <dd id="u8moo"><s id="u8moo"></s></dd><menu id="u8moo"></menu><dd id="u8moo"></dd>
    
    
    <ul id="u8moo"></ul>
    <ul id="u8moo"><acronym id="u8moo"></acronym></ul>
  • <strike id="u8moo"><noscript id="u8moo"></noscript></strike>
  • <dd id="u8moo"></dd>
  • 經(jīng)典歷史典故

    時間:2024-07-05 19:41:53 歷史 我要投稿

    經(jīng)典歷史典故集合15篇

    經(jīng)典歷史典故1

      【出處】

    經(jīng)典歷史典故集合15篇

      (東漢)班固《漢書·魏相傳》。

      【釋義】

      勵:激勵,奮勉;圖:謀求,設(shè)法;治:治理。振奮精神,設(shè)法把國家治理好。比喻振作起來做好某件事情。

      【歷史典故】

      公元前74年,漢昭帝劉弗陵駕崩。他沒有兒子,于是手握朝政大權(quán)的霍光立武帝的曾孫劉詢?yōu)榈郏@就是漢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據(jù)歷史教訓和霍氏家族的專權(quán)胡為,建議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的權(quán)力。由此,霍氏一族對魏相極度怨恨,便假借太后命令,準備先殺魏相,然后廢掉宣帝。宣帝得知霍氏一族的陰謀后,先發(fā)制人,采取行動,將霍氏滿門抄斬。

      從此以后,宣帝親自處理朝政。因其年少時曾流落民間,所以深知民間的疾苦,他直接聽取群臣意見,嚴格考查和要求各級官員,嚴懲了一批貪贓枉法的官吏,免除了一些殘酷的刑罰。他還降低鹽價,提倡節(jié)約,鼓勵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在魏相的監(jiān)督下,百官盡職盡責。在魏相的配合下,宣帝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發(fā)展生產(chǎn),減輕人民負擔的有效措施,使國家興旺發(fā)達起來。宣帝在位25年,使已經(jīng)衰落的西漢王朝出現(xiàn)了中興的局面,史稱“宣帝中興”。

      【成長心語】

      頑強的精神背后是堅定的信念,是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氣概。漢宣帝正是擁有了頑強的`精神,才實現(xiàn)了“宣帝中興”的局面。可見,振奮精神乃是一切事業(yè)成功的根本。振奮精神,才能有積極的心態(tài),昂揚的斗志,才能看到光明,鼓足勇氣,戰(zhàn)勝困難,排除阻力,到達理想的彼岸。

    經(jīng)典歷史典故2

      錦囊貯詩

      中唐詩人李賀,為人纖瘦,但作詩異?炭,常清晨騎弱馬,一小奚奴背破囊相隨,邊行邊吟,每得佳句,即寫下投于囊中。日暮歸家后,取出詩句,構(gòu)成全篇,除有重大事故外,日日如此。其母使婢女檢討錦囊,見所書詩句甚多,即怒:是兒要嘔出心乃耳。后人稱好詩為錦囊佳句者本此。錦囊又稱奚囊。楊維楨《感懷》“盡取江山錦繡句,嘔心瀝血入奚囊”,即用此典。(典見李商隱《李賀小傳》,《新唐書?李賀傳》,《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經(jīng)典歷史典故3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意思出處: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往往是指不相同的兩件事不可同時做到,或兩個不相同的目的不可能同時達到。

      成語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出自孟子《魚我所欲也》。

      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

      譯文

      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兩個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就舍棄魚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兩個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就犧牲生命選取道義。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想得到的有勝過生命的,所以我不能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厭惡的,但是我厭惡的有勝過死亡的,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假使人們所想要的沒有勝過生命的,那么凡是用來求的生存的手段哪一種不可用?假使人們所厭惡的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手段那種不用呢?按照這種方法就可以生存卻不采用的,按照這種方法就可以躲避禍患卻不做。由此可見所想要的有勝過生命的,由此可見所厭惡的有勝過死亡的。不僅只有賢能的人有這樣的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是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了就可活下去,得不到就會餓死?墒菦]有禮貌地吆喝著給別人吃,饑餓的路人不肯接受;施舍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高官厚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儀就接受它,這樣豐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先前寧愿死也不肯接受,現(xiàn)在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寧愿死也不肯接受,現(xiàn)在為了妻妾侍奉卻接受了;先前寧愿死也不肯接受,現(xiàn)在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應該停止了嗎?這種做法就叫做喪失了本性。

    經(jīng)典歷史典故4

      響遏行云

      古代傳說:薛譚拜歌唱家秦青為師,學藝未成自以為得奧妙,而向老師告辭。秦青并不挽留,將他送到郊外,途中為他撫節(jié)悲歌,表達師生依依之情。其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知己之不足,于是懇求秦青允許他返回繼續(xù)學習,終身不敢言去。“響遏行云”,形容歌聲高亮,似乎能阻止行云的前進。蘇軾《減字木蘭花?詠慶姬》詞“響亮歌喉,遏住行云翠不收”,即用此典。(典見《列子?湯問》)

    經(jīng)典歷史典故5

      單騎救主

      新野一戰(zhàn),劉備以少勝多打敗曹操,曹操引五十萬大宮前來報仇。劉備的三千人馬走到當陽縣,突然被曹兵截住,戰(zhàn)到天明才擺脫曹兵的追趕,護衛(wèi)劉備家小的趙云發(fā)現(xiàn)不見了劉備,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騎,又殺回亂軍中尋找。

      趙云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斷墻后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糜夫人說:見到將軍阿斗有救了,我死而無恨!說完,趁趙云不注意跳井身亡。這時曹兵向這邊殺來,趙云含淚推倒土墻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沖。曹將殺來,戰(zhàn)三回合,被趙云殺死。沒走多遠,又碰上曹將張鎘,戰(zhàn)十余回合,趙云奪路而走,不料連人帶馬落入陷井。張鎘挺槍來刺,忽然趙云的馬平空一路,跳出陷井,張鎘嚇得一個勁后退。趙云力戰(zhàn)眾將,威武勇猛。

      正在山上觀戰(zhàn)的曹操見趙云勢不可擋,傳令一定要活捉。趙云利用這個機會沖出包圍,終于將阿斗交給了劉

      欲擒故縱

      欲擒故縱的意思:擒:捉;縱:放。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松戒備,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欲擒故縱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十六計。

      原文為:“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譯義:逼迫敵人無路可走,它就會反撲;讓它逃跑則可減弱敵人的氣勢。追擊時,跟蹤敵人不要過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體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敵人士氣沮喪、潰不成軍,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經(jīng)·需》卦的原理,待敵人心理上完全失敗而信服我,就能贏得光明的戰(zhàn)爭結(jié)局。有同名電影《欲擒故縱》。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七十回:“大人這里還不要就答應他,放出一個欲擒故縱的手段,然后許其成事!

      欲擒故縱中的“擒”和“縱”,是一對矛盾。上,“擒”,是目的,“縱”,是方法。古人有“窮寇莫追”的說法。實際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樣去追。把敵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撲。不如暫時放松一步,使敵人喪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機而動,殲滅敵人。

      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軍事史上一個“欲擒故縱”的絕妙戰(zhàn)例。蜀漢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計。當時西南夷酋長孟獲率十萬大軍侵犯蜀國。諸葛亮為了解決北伐的后顧之憂,親自率兵先平孟獲。蜀軍主力到達瀘水(今金沙江)附近,誘敵出戰(zhàn),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獲被誘入伏擊圈內(nèi),兵敗被擒。

      按說,擒拿敵軍主帥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敵軍一時也不會有很強戰(zhàn)斗力了,乘勝追擊,自可大破敵軍。但是諸葛亮考慮到孟獲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響很大,如果讓他心悅誠服,主動請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穩(wěn)定。不然的話,南方夷各個部落仍不會停止侵擾,后方難以安定。諸葛亮決定對孟獲采取“攻心”戰(zhàn),斷然釋放孟獲。孟獲表示下次定能擊敗你,諸葛亮笑而不答。孟獲回營,拖走所有船只,據(jù)守瀘水南岸,阻止蜀軍渡河。諸葛亮乘敵不備,從敵人不設(shè)防的下流偷渡過河,并襲擊了孟獲的糧倉。孟獲暴怒,要嚴懲將士,激起將士的反抗,于是相約投降,趁孟獲不備,將孟獲綁赴蜀營。諸葛亮見孟獲仍不服,再次釋放。以后孟獲又施了許多計策,都被諸葛亮識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釋放。最后一次,諸葛亮火燒孟獲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獲。終于感動了孟獲,他真誠地感謝諸葛亮七次不殺之恩,誓不再反。從此,蜀國西南安定,諸葛亮才得以舉兵北伐。

      兩晉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圖謀反篡位。晉朝名將石勒聞訊后,打算消滅王浚的部隊。王浚勢力強大,石勒恐一時難以取勝。他決定采用“欲擒故縱”之計,麻痹王浚,他派門客王子春帶了大量珍珠寶物,敬獻王浚。并寫信向王浚表示擁戴他為天子。信中說,現(xiàn)在社稷衰敗,中原無主,只有你威震,有資格稱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說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為真。正在這時,王浚有個部下名叫游統(tǒng)的,伺機謀叛王浚。游統(tǒng)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卻殺了游統(tǒng),將游統(tǒng)首級送給王浚。這一著,使王浚對石勒絕對放心了。公元314年,石勒探聽到幽州遭受水災,老百姓沒有糧食,王浚不顧百姓生死,苛捐雜稅,有增無減,民怨沸騰,軍心浮動。石勒親自率領(lǐng)部隊攻打幽州。這年4月,石勒的部隊到了幽州城,王浚還蒙在鼓里,以為石勒來擁戴他稱帝,根本沒有準備應戰(zhàn)。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將士捉拿時,才如夢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縱”之計,身首異處,美夢成了泡影。

      孺子可教

      【成語】:孺子可教

      【拼音】:rú zǐ kě jiào

      【解釋】:孺子:小孩子。指年輕人可培養(yǎng)。

      【成語故事】:

      “孺子可教”這則成語的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誨。這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后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后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

      張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對方年紀很老,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見了,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

      張良很不高興,但轉(zhuǎn)念想到鞋都拾起來,又何必計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zhuǎn)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著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請到橋上來見我!睆埩悸犃,連忙答應。

      第五天早上,張良趕到橋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說;“跟老人約會,應該早點來。再過五天,早些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張良起了個早,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說:“你又比我晚到,過五天再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下決心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天蒙蒙亮時,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橋來,趕忙上前攙扶。老人這才高興地說;“小伙子,你這樣才對!”

      老人說著,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給張良,說:“你要下苦功鉆研這部書。鉆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師!

      張良對老人表示感謝后,老人揚長而去。后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寒酸落魄

      寒酸落魄的成語故事說的是范雎隨魏國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須賈懷疑他通齊,回國后魏相。范雎含冤被打傷,改名張祿逃到秦國當上宰相。須賈出使秦國,范雎扮作寒酸落魄的窮人去見他。須賈見他一寒如此送他綈袍,待發(fā)現(xiàn)他是秦相時嚇得一再謝罪。范雎沒有殺他。

      如臨大敵

      【拼音】rú lín dà dí

      【典故】到了撫院,又碰了止轅,衙門里扎了許多兵,如臨大敵。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五十八回

      【釋義】臨:面臨。好像面對著強大的敵人。形容把本來不是很緊迫的形勢看得十分嚴重。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非常緊張

      【相近詞】小題大作、如臨深淵

      【相反詞】臨危不懼、如坐春風

      【押韻詞】乾端坤倪、射像止啼、嘖嘖稱奇、鶴發(fā)雞皮、酣痛淋漓、面命耳提、匡床蒻席、繼天立極、貧賤不能移、貌合情離、......

      【成語故事】唐朝末年,黃巢率軍起義,攻占了京城長安,唐僖宗倉惶出逃,任命進士出身的鄭畋為鳳翔節(jié)度使,讓他堅守鳳翔。鄭畋到鳳翔修造戰(zhàn)車、擴充軍隊、加固城墻,把自己的家產(chǎn)分給士兵,軍隊日夜都如臨大敵,打敗尚讓率領(lǐng)的5萬大軍。

      【成語示列】他們?nèi)蔽溲b地散開,如臨大敵。

    經(jīng)典歷史典故6

      漢宣帝在位的時候,漢朝又強盛了一個時期。那時候,匈奴由于貴族爭奪權(quán)力,勢力越來越衰落,后來,匈奴發(fā)生分裂,五個單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ì)單于打敗了,死傷了不少人馬。呼韓邪和大臣商量結(jié)果,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帶著部下來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于,漢宣帝像招待貴賓一樣招待他,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

      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lǐng)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音hú,古時候十斗為一斛)糧食。

      呼韓邪單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后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后,他的兒子劉奭(音shì)即位,就是漢元帝。沒幾年,匈奴的郅支單于侵犯西域各國,還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打敗了郅支單于,把郅支單于殺了。

      郅支單于一死,呼韓邪單于的地位穩(wěn)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同漢朝和親。漢元帝同意了。

      以前,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后宮去傳話:

      “誰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

      后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guān)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

      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áng),也叫王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為了自己的終身,她毅然報名,自愿到匈奴去和親。

      管事的大臣正在為沒人應征焦急,聽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報漢元帝。漢元帝吩咐辦事的大臣擇個日子,讓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

      呼韓邪單于得到這樣一個年輕美貌的妻子,高興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說的了。

      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多少有點舍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經(jīng)晚了。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nèi)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

      原來宮女進宮后,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愿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

      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于的閼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慣了,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歡她,尊敬她。

      王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xiāng),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fā)動戰(zhàn)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后,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fā)生戰(zhàn)爭。

      王昭君離開長安沒有多久,漢元帝死去,他的兒子劉驁(音ào)即位,就是漢成帝。

    經(jīng)典歷史典故7

      洗耳恭聽

      【出處】(元代)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

      【釋義】恭:恭敬。洗干凈耳朵,恭恭敬敬地傾聽別人講話。形容態(tài)度誠懇地聆聽別人講話,也是請人講話時的客氣話。

      【歷史典故】

      堯帝,因封于唐而被后世稱為“唐堯”。他德高望重,人民都很尊敬他。在他的領(lǐng)導下,各邦族之間團結(jié)如一家,和睦相處。到了堯老年的時候,由部落聯(lián)盟推舉他的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舉了舜。堯?qū)⒆约旱呐畠杭藿o了舜,又經(jīng)過了長期考察后,才放心地將首領(lǐng)的位子給了舜。

      堯舜時代,有一位賢人,叫許由。堯在選繼承人的時候,聽說許由是個世外高人,便想把首領(lǐng)的位子讓給他。許由是個以不問政治為“清高”的人,不但拒絕了堯的請求,而且連夜逃進箕山,隱居不出。當時堯還以為許由謙虛,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請他,并傳話說,如果堅決不接受帝位,則希望能出來當個“九州長”。不料,許由聽了這個消息更加厭惡,立刻跑到山下的潁水邊去,掬水洗耳。

      許由的朋友巢父也隱居在這里,正巧牽著一頭小牛來讓它飲水,便問許由干什么。許由就把事情告訴他,并且說:“我聽了這樣不干凈的話,怎能不趕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聽了,冷笑一聲說道:“哼,誰叫你在外面招搖,名聲大了,惹出麻煩來,完全是你自找的',還洗什么耳朵!別玷污了我小牛的嘴!”說著,牽起小牛,徑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

      這個故事中的“洗耳”與后來“洗耳”的含義完全不同。許由是因為不愿意聽,且自命清高而洗耳;后世所說的“洗耳”則是準備領(lǐng)教的意思。

      【成長心語】

      傾聽,是有效溝通過程中最強有力的招數(shù),一個成功的傾聽者首先是一個虛心向別人請教的人,他非常尊重別人的經(jīng)驗和積累,總是把對方擺在自己之上,無論對方是什么人,他總是認為對方必定有某些可以借鑒的東西,在某些方面高自己一籌。傾聽,或許會讓你失去很多表現(xiàn)的機會,或許會給你喧嘩亂耳虛實混雜的煩惱,但善于傾聽者,一定能從別人的聲音里分清鮮花和荊棘、珍珠和廢渣,收獲各種自己所不了解的知識與信息,然后聽到機遇與成功的腳步聲,最終獲得成功。

    經(jīng)典歷史典故8

      典源出處清·吳之振輯《宋詩鈔·林和靖詩鈔序》:“林逋字君復,杭之錢塘人。少孤,力學刻志不仕,結(jié)廬西湖孤山……時人高其志識。賜謚和靖先生。逋不娶,無子,所居多植梅畜鶴,泛舟湖中,客至則放鶴致之,因謂梅妻鶴子云!薄懊菲搡Q子”一說似出現(xiàn)較晚。宋·沈括《夢溪筆談·人事二》:“林逋隱居杭州孤山,常畜兩鶴,縱之則飛入云霄,盤旋久之,復入籠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諸寺,有客至逋所居,則一童子出應門,延客坐,為開籠縱鶴,良久,逋必棹小船而歸,蓋嘗以鶴飛為驗也。”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卷二:“放鶴亭在孤山之北。嘉靖中,錢唐令王釴作,其巔有歲寒巖,其下有處士橋。先是,至元間,儒學提舉余謙既葺處士之墓,復植梅數(shù)百本于山,構(gòu)梅亭于其下?と岁愖影惨蕴幨繜o家,妻梅而子鶴,不可偏舉,乃持一鶴,放之孤山,構(gòu)鶴亭以配之! 《宋史·隱逸傳·林逋傳》:“既卒,州為上聞,仁宗嗟悼,賜謚和靖先生!

      釋義用法宋代林逋字君復,死后賜謚和靖先生。隱居西湖孤山二十年,不娶,無子,愛梅及鶴,后人稱其梅妻鶴子。后以此典表現(xiàn)山林隱逸生活。

      用典形式

      【妻梅】 清·黃景仁:“妻梅漫語如可憑,清供家山問誰綠?”

      【逋仙】 宋·姜夔:“喚起淡妝人,問逋仙今在何許?”宋·張炎:“清冰隔斷塵埃。無人踏碎蒼苔。一似逋仙歸后,吟詩不下山來!

      【逋梅】 宋·汪元量:“月香水影逋梅白,雨色晴光坡柳青!痹ふ舱骸按迪闩。有坡柳風情,逋梅月色!

      【和靖鶴】 清·黃景仁:“何處可招和靖鶴,此間應有謫仙魂!

      【孤山人】 宋·樓盤:“誰是我知音? 孤山人姓林。一自西湖別后,辜負我,到如今!

      【愛梅仙】 元·張翥:“自湖上愛梅仙遠,鶴夢幾時醒?”

      【妻梅子鶴】 清·王士禛:“郭索鉤辀句尚傳,妻梅子鶴致蕭然!

      【孤山處士】 宋·文及翁:“借問孤山林處士,但掉頭笑指梅花蕊。”元·張翥:“孤山處士,謾賦得招魂,煙荒水暗,寂寞抱香死!

      【梅鶴因緣】 清·舒位:“梅鶴因緣清入夢,莼鱸滋味冷相陪!

      【鶴子梅妻】 清·王夫之:“不遣珠絲縈蝶夢,已拚鶴子付梅妻!

      【鶴林老子】 元·薩都拉:“鶴林老子久不見,應是山門長綠苔。”

      【無和靖無梅】 宋·辛棄疾:“自有淵明方有菊,若無和靖即無梅!

      【林逋作故夫】 清·王夫之:“不容迦葉稱初祖,微許林逋作故夫!

      【鶴梅當妻子】 清·蒲松齡:“久以鶴梅當妻子,直將家舍作郵亭!

    經(jīng)典歷史典故9

      典源出處

      《史記·封禪書》:“于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前殿度高未央,其東則鳳闕,高二十余丈。”唐·杜甫 《夜》詩:“步檐倚仗看牛斗,銀漢遙應接鳳城!壁w注:“秦穆公女吹簫,鳳降其城,因號丹鳳城,其后,言京城曰鳳城。”

      釋義用法

      傳說秦穆公女弄玉吹簫,有鳳凰降臨,于是稱其城為丹鳳城。漢代皇宮內(nèi)又有樓名鳳闕,后來便把京城稱作“鳳城”,把皇宮稱作“鳳闕”。參見“弄玉吹簫”。

      用典形式

      【鳳城】 唐·劉禹錫:“鏗鏘楫讓秋光里,觀者如云出鳳城!彼 ·張景修:“章臺系馬,灞水維舟,誰念鳳城人遠!彼巍り懹危骸傍P城書到錦江邊,故里歸期愈渺然!泵 ·陳子龍:“中星五夜回龍馭,麗日千門對鳳城。”

      【鳳闕】 唐 ·李白:“冠劍朝鳳闕,樓船待龍池。”

      【丹鳳城】 唐 ·沈佺期:“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鳳凰城】 唐·李嶷:“朝游茂陵道,夜宿鳳凰城!碧 ·杜甫:“由來貔虎士,不滿鳳凰城!

      【丹鳳朱城】 唐·駱賓王:“丹鳳朱城白日暮, 青牛紺潞斐徑取”

    經(jīng)典歷史典故10

      本色當行

      宋代詩人陳師道曾云:“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詞手,唯秦七、黃九耳!币鉃樘K軾作詞,亦如韓愈作詩,雖好而不是詞的'本味,惟有秦觀、黃庭堅之詞,方是作詞正道。同時的晁無咎卻說:“蘇詞雖稍不諧律呂,蓋橫放杰出,曲子中縛不住者;而黃山谷詞固高妙,然不是當行家語,乃著腔子唱和詩耳!蹦纤卧娬摷覈烙鹨笞髟姟绊毷潜旧,須是當行”,即本陳、晁兩家之說。本色即詩文體裁的本味;當行,猶言內(nèi)行。后來詩文中常用“本色當行”形容恪守體裁而能致精妙之作家作品。(典見《后山詩話》、《滹南詩語》、《滄浪詩話》)

    經(jīng)典歷史典故11

      一日千里

      戰(zhàn)國時期,燕國太子丹在趙國做人質(zhì)時,與同在趙國做人質(zhì)的秦國王子嬴政因為同病相憐,相處良好。

      后來,嬴政回國做了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國去做人質(zhì),原本以為可以得到嬴政的優(yōu)待。不料,嬴政不但沒有顧念舊情,加以特別照顧,反而處處冷待、刁難他,太子丹見此狀況,便找機會逃回了燕國;貒,太子丹一直耿耿于杯,想報復嬴政。但由于燕國勢單力薄,根本無法與秦國抗衡,更別說實現(xiàn)太子丹復仇的愿望了。

      不久,秦國出兵攻打齊、楚、韓、魏、趙等國家,漸漸逼近了燕國。燕國國君擔心不已,太子丹也憂愁萬分,于是就向他的老師鞠武請教阻擋秦國侵吞的辦法。鞠武說:“我有一個好朋友,名叫田光,他為人機智,很有謀略,您可以跟他商討一下!碧锕鈦砹,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并對他說:“希望先生能替我們想個辦法,抵擋秦國的`侵吞!碧锕饴犃耍谎圆话l(fā),拉著太子丹走到門外,指著拴在大樹旁的馬說:“這是一匹良馬。在壯年時,它一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衰老時,卻連劣馬都跟不上了。您說這是為什么呢?”太子丹說:“那是因為它精力不行了!薄皩ρ!您聽說的關(guān)于我的情況,都是我壯年時候的事情了,如今我年事已高,精力不行了!碧锕馔A送S纸又f:“雖然有關(guān)國家的大事我已無能為力,但我愿向您推薦一個人——荊軻,他能夠承擔這個重任!

      后來,太子丹結(jié)交了荊軻,派他去行刺秦王,但最后以失敗告終。

    經(jīng)典歷史典故12

      七夕與乞巧

      七夕節(jié),又名乞巧節(jié)、七巧節(jié)或七姐誕,始于漢朝,是流行于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相傳農(nóng)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于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后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jié)日之一。節(jié)日產(chǎn)生了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并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那為什么現(xiàn)代這么多人都會認為“七夕”是紀念牛郎和織女愛情故事的“情人節(jié),而不是向織女乞巧的“乞巧節(jié)”呢?最大的原因是近年來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洋節(jié)逐漸流行中國,媒體炒作,七夕節(jié)在當代慢慢地演變成“中國情人節(jié)”。

      “七夕”的由來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shù)的產(chǎn)生,有關(guān)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捌摺迸c“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七夕”又是一種數(shù)字崇拜現(xiàn)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shù)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shù),浪漫而又嚴謹!捌摺迸c“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guān)的節(jié)日。

      七夕別稱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jié):七夕節(jié)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jié)俗活動,故稱女節(jié),亦稱女兒節(jié)、少女節(jié)。

      蘭夜:農(nóng)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jié):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jié):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乞巧

      七夕的重頭戲主要在女孩的身上!在傳說中,織女的手藝極巧,能織出云彩一般美麗的天衣。為了使自己也能擁有織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間,遂發(fā)展出了一種“乞巧”的習俗。乞巧用的針就分雙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七夕晚上,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穿針,看誰先穿過就是“得巧”。另一種丟針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陽下爆曬,過了一段時間后,空間中的塵土就會在水面上結(jié)成一層薄膜。這時把針丟在水里,有了薄膜的支撐,針會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呈現(xiàn)的針影,如果成為云彩、花朵、鳥獸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現(xiàn)細如線、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有《乞巧歌》曰:“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姐妹千萬年!

      七夕蘊涵的中國愛情文化

      牽?椗膼矍閭髡f是一個永恒的悲劇——“河廣尚可越,怨此漢無梁”,“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用西方的語言是“永生的詛咒”。七夕的愛情傳說,最初只是一個離散情人凄苦的忌日,為人嗟嘆諱言?v使后世美好心愿的彌補,也難改這個傳說天然而來的悲情。牽牛織女臨水而立,盈盈相顧,一顧三千年。不過,也許悲劇更能讓人懂得珍惜。這個發(fā)生在天上人間的久遠故事,告訴著幾千年的人們關(guān)于愛戀、思念和別離;在每年的這個日子里,不論是磐石蒲葦?shù)膱皂g夫妻,還是情竇初開的青澀戀人,希望都能一起仰望星空,天河如練,長空如水,我們再口耳相傳那三千年的聚散思戀,同時思索,什么是愛情,什么是我們自己的愛情。

      愛情是什么?我不知道。我知道我遇到了他。

      曬書

      夏季特有的炎熱陽光,促成了一項七夕的習俗——曬書、曬衣。

      現(xiàn)代的科學報告指出,日光中所含的紫外線,的確具有殺菌的效果。歷史上關(guān)于文人曬書、曬衣的習俗有則有趣的小故事。

      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制造了夸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么,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

      乞巧之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后世。記載最早見于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荊楚歲時記》有:“七月七日為牽?椗蹠,是夕,家人婦女結(jié)彩樓,穿七孔針。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有:“七夕,宮中以錦結(jié)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shù)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shè)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痹兆趦x《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乞巧之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jié)俗。明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清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蛏⑷缁ǎ瑒尤缭,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經(jīng)典歷史典故13

      強項令

      【出處】《后漢書·酷吏傳·董宣》。

      【釋義】本義是強硬的頸項,借喻人性格剛強,不肯低頭屈服。后以“強項令”泛指剛直不阿的官吏。

      【歷史典故】

      光武帝建立東漢王朝后,采取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減輕賦稅,釋放奴婢,減少官差。因此,東漢初年經(jīng)濟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

      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卻需要有效的法令。不過法令只能威懾百姓,卻無法約束達官貴人。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倚仗自己的弟弟是皇帝,橫行無忌,她的奴仆也不把法紀放在眼中。

      洛陽令董宣是一個耿直的人,他認為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湖陽公主有一個家奴仗勢行兇殺了人,躲在公主府里不出來。董宣不能進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門口守著,只等家奴出來。

      一天,湖陽公主坐著馬車外出,跟隨她的正是那個殺人的家奴。董宣得到了消息,就親自帶衙役趕來,攔住湖陽公主的車。

      湖陽公主大怒:“好大膽的洛陽令,竟敢阻攔我的馬車!”

      董宣毫不畏懼,當面責備湖陽公主不該放縱家奴犯法殺人。他不管公主阻撓,吩咐衙役把兇手逮起來,當場處決。

      湖陽公主十分生氣,馬上趕到宮里,向光武帝哭訴董宣怎樣欺負她。光武帝聽了也十分惱怒,立刻召董宣進宮,吩咐內(nèi)侍當著湖陽公主的面,責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氣。

      董宣說:“先別動手,微臣有話要上奏!

      光武帝怒氣沖沖地問道:“你還有什么話可說?”

      董宣說:“陛下是一個中興的皇帝,應該注重法令。現(xiàn)在陛下讓公主放縱奴仆殺人,還能治理天下嗎?如果微臣因為維護法令而獲罪,懇請以死謝天下!”說罷,他向柱子撞去。光武帝連忙吩咐內(nèi)侍把他拉住,但董宣已經(jīng)撞得頭破血流。

      光武帝理屈,但是為了顧全湖陽公主的面子,要董宣向公主磕頭賠禮。董宣寧死不磕,內(nèi)侍把他的腦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兩手使勁撐住地,挺著脖子。

      內(nèi)侍回報說:“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光武帝也只好放了他。

      湖陽公主見光武帝放了董宣,并不服氣,諷刺光武帝沒有權(quán)威,光武帝無奈地說:“正因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時那樣肆意為之!

      【成長心語】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是古代法治思想的精華,沿用至今。董宣敢于挑戰(zhàn)有權(quán)勢之人,堅持原則不退讓、寧折不彎的精神值得我們后人尊敬,他無論官品與人品皆屬上乘。每個人都有一個衡量一切的尺度,所以對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容忍程度不一。作為一個執(zhí)法者,對自己、對他人都應該嚴格要求;如果是普通人,就要嚴于律己。敢于堅持原則,寧折不彎的堅韌精神,這些都將成為青少年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條件和原因。

      雪中送炭

      【出處】(宋代)范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詩。

      【釋義】炭:木炭。在寒冷的下雪天給人送去木炭,以供取暖。比喻在別人極其困難和危急的時候,給予物質(zhì)上或精神上的幫助。

      【歷史典故】

      宋太宗即位后,因其深知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故生活非常儉樸,甚至禁止在皇宮之中使用金銀做裝飾品。他也很能夠體會百姓的甘苦,處處為百姓、為社稷著想。

      一年冬天,天氣格外冷,鵝毛大雪下起來沒完沒了。宋太宗在屋子里,身上披著狐貍皮外套,仍然覺得渾身發(fā)冷,宮外更是天寒地凍。太宗命人端來取暖的火盆,奉上溫熱的美酒。他烤著火,品嘗著美酒,忽然看到院中樹上的枯枝隨著寒風,被吹落到了地上。他心中不禁一動,暗想:這么寒冷的天氣,汴梁城中的百姓,有許多缺柴少米的`,他們的日子要怎么過呢?

      想到這里,他馬上下令召府尹進宮,他對府尹說:“如今天寒地凍,城中那些缺衣少食的百姓如何受得了?你馬上帶些衣食和木炭去城中走走看看,幫助那些無法過冬的人們,以解他們的燃眉之急!

      府尹領(lǐng)旨,帶領(lǐng)衙役,備好衣食和木炭,給有困難的人家都留下足夠的東西。受到救助的百姓感激萬分,于是,便有了“雪中送炭”的佳話。

      【成長心語】

      俗話說:“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比藗兛偸菢酚诤蒙霞雍茫瞿莻錦上添花的人,這樣既顯示了自己的好,又不會有任何的危險性。相比之下,雪中送炭則有了一定的危險性。但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遭受挫折,如果平時你所做的只是錦上添花,那么當你落魄的時候,就不要指望別人會對你伸出援手。錦上添花是可有可無的,雪中送炭卻如救命稻草,在你有能力的時候,以一顆體恤的心去幫助那些處于困境中的人,才是最大的善意。

      寵辱不驚

      【出處】(晉代)潘岳《在懷縣》詩。

      【釋義】寵:寵愛。受寵受辱都不在乎,指不因個人得失而動心。

      【歷史典故】

      唐太宗時期,有個叫盧承慶的人,字子余,他被任命為考功員外郎,是專管官吏考績的。因為他做事認真、公正,深受人們的敬重。

      一次,盧承慶奉命調(diào)查漕運船只失事的責任問題,他給負責此事的一個官員評定了“中下”的評語,并通知了本人。受到懲處的官員聽說后,沒有提出意見,也沒有任何疑懼的表情。盧承慶事后想了想,覺得糧船翻沉,并不是他一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他一個人可以挽救的,給他一個“中下”的評語未免太過嚴苛了,于是,就把評語改成了“中中”,并通知了本人。那位官員依然沒有發(fā)表意見,既不說一句虛偽的感激的話,也沒有什么激動的神色。盧承慶得知此事,脫口稱贊道:“好!寵辱不驚,難得難得!”于是,又把他的評語改成了“中上”。

      后來,盧承慶本人也經(jīng)歷過大起大落,命運坎坷,但他的心情始終平靜如水,并不因命運的起落無常而改變自己為人的原則。

      【成長心語】

      《幽窗小記》中有一副抒情志聯(lián):“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贝笠馐牵簽槿俗龉倌芤晫櫲枞缁ㄩ_花落般的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變幻,才能“無意”。寥寥數(shù)語深刻地道出了對待名譽和地位應持的正確態(tài)度。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要想做到去留無意,寵辱不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們總是在順利時趾高氣揚,一經(jīng)失意、挫折就一敗涂地,失去勃勃生氣,要么精神沮喪,要么完全陷入絕望的深淵,最終自己斷送了自己。讓我們以一種博大的胸懷對待人生路上的順利與挫折,讓一切順其自然。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

      【釋義】鞠躬:彎著身子,表示恭敬、謹慎;盡瘁:竭盡勞苦;已:停止。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

      【歷史典故】

      諸葛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聰明與智慧的化身。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無所不知,四書五經(jīng),無所不曉。

      47歲時,諸葛亮向后主劉禪呈上《出師表》,表明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己”的心跡。

      為了統(tǒng)一中原,諸葛亮曾經(jīng)多次兵出祁山,前幾次出兵,都是因為糧食不繼而退兵,第五次他接受了以往教訓,非常重視糧食供應。他設(shè)計了一種叫做木牛(改進的獨輪車)的運輸工具,用它把糧食運到斜谷口囤積備用。

      公元234年,諸葛亮用木牛流馬運糧,做好充分準備后,約孫權(quán)同時對魏國發(fā)起進攻,兩面夾擊魏國。他率領(lǐng)10萬大軍出斜谷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構(gòu)筑營壘,準備長期作戰(zhàn):分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當?shù)乩习傩找黄鸶N,以為久計。司馬懿率領(lǐng)魏軍也渡過渭水,筑起營壘準備和蜀軍長期對峙。魏明帝命令司馬懿只許堅守,不準出戰(zhàn)。

      與此同時,孫權(quán)應約派出三路大軍進攻魏國,配合蜀國的行動。魏明帝親自率領(lǐng)大軍南下,大敗吳軍。諸葛亮只好孤軍作戰(zhàn)。蜀軍很想跟魏軍速戰(zhàn)速決,但司馬懿固守營壘,堅守不出,決心要打持久戰(zhàn)。雙方相持了一百多天。

      有一次,司馬懿虛情假意地接待前來下挑戰(zhàn)書的使者,問道:“你們丞相很忙吧,身體還好嗎?”使者回答說:“丞相很忙,軍營里大小事都親自過問。他每天早起晚睡。近來胃口也不太好,飯量很小。”使者走后,司馬懿對將士們說:“諸葛孔明食少事多,怎能支撐長久呢?”不出司馬懿所料,諸葛亮就在這年八月病故,年僅54歲。

      按照諸葛亮生前囑咐,蜀軍密不發(fā)喪,各路人馬按序撤退。

      司馬懿探得蜀軍因諸葛亮病死而退兵的消息,立即率軍追趕。剛過五丈原,忽然蜀軍旗幟轉(zhuǎn)向,戰(zhàn)鼓雷鳴,蜀軍將士們轉(zhuǎn)身掩殺過來。司馬懿大吃一驚,趕快掉轉(zhuǎn)馬頭,下令撤退。待魏軍退遠了,蜀軍才緩緩撤出五丈原。

      雖然,諸葛亮沒能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原的愿望,但是,他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才智和鞠躬盡瘁、忠于職守的品格,永遠師儀后世。

      【成長心語】

      諸葛亮用生命實踐了自己對蜀漢集團的忠誠。為理想、事業(yè)而義無反顧的犧牲精神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獻身精神,在諸葛亮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xiàn)。諸葛亮忠心耿耿、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奮斗精神,為后人做出了最好的表率。盡職盡責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是我們應具備的素質(zhì),也是我們成長和成功的基本要素。

      大禹治水

      【出處】《尚書·大禹謨》。

      【釋義】禹:三皇五帝時中原的領(lǐng)袖。大禹治理水患為百姓謀福。

      【歷史典故】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fā)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堯召開部落聯(lián)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領(lǐng)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lǐng)們都推薦鯀(音gǔn)。

      堯?qū)︴叢淮笮湃。首領(lǐng)們說:“現(xiàn)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了,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9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筑壩,結(jié)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以后,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fā)現(xiàn)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他吸取了父親的經(jīng)驗教訓,采取了疏導的辦法,帶領(lǐng)百姓開渠排水,疏通江河,興修水利,灌溉農(nóng)田。

      傳說禹在治水的十三年當中,三次經(jīng)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沒進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懷孕了,沒進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jīng)過,聽見哭聲,也沒進去探望。他一直想著老百姓仍在遭受洪水的禍害,莊稼被淹,房子被毀,于是,三次經(jīng)過家門都顧不上進去探望家人。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經(jīng)過十三年的努力,大禹終于治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舜年老以后,也像堯一樣,物色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大禹因為治水有功,就被舜選定為自己的繼承人。舜死后,大禹繼任了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

      【成長心語】

      大禹率領(lǐng)民眾,與洪水作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跡更是其強烈責任感的最好體現(xiàn)。具有責任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chǔ)。一個沒有責任心、價值感的孩子,將來很難獲得成功。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啟蒙教師,要培養(yǎng)子女的責任感、事業(yè)心,家長首先就要敬業(yè)愛崗,有強烈的責任感、事業(yè)心。小時候?qū)ψ约河胸熑胃、對家庭有責任感、對集體有責任感的孩子,長大以后才可能對社會有責任感。

      扇枕溫席

      【出處】(漢)劉珍《東觀漢記·黃香傳》。

      【釋義】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歷史典故】

      東漢時,有一個人名叫黃香,很小的時候,他就知道親近、孝順父母。

      在他九歲時,母親去世了,父親一人來養(yǎng)育他。他深知父親的辛苦,對父親倍加孝順,一切家務活都由他一個人承擔。別的小孩子在玩耍時,他在家里劈柴做飯,好讓父親有更多的時間休息。

      夏天的時候,天氣炎熱,黃香的父親干完活,坐在院子里乘涼。黃香就用扇子把床扇涼,然后伺候父親上床就寢。冬天,天寒地凍,他先用自己的身體把被窩暖熱,才讓父親躺下睡覺。日久天長,黃香對父親的孝道深得鄉(xiāng)鄰的稱贊。

      在黃香12歲時,江夏的太守稱他為“至孝”,漢和帝也曾嘉獎過他。

      長大后,人們推舉黃香當?shù)胤焦佟|S香擔任太守時,體恤百姓們的饑苦,愛護子民,為百姓謀利。有一次,黃香出任太守的地區(qū)遭受了特大水災,他毫不猶豫拿出自己歷年的俸祿,賑濟受災的百姓;同時上奏皇帝,請求減免百姓當年的稅務。百姓們都十分愛戴這位愛民如子的好官。在當時流行著這樣的一句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成長心語】

      有句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的品德。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于父母。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哺育我們成長。因此,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yǎng)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好人呢?又有誰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一定要以黃香為榜樣,做一個孝敬父母,關(guān)愛老人的好孩子。

      結(jié)草銜環(huán)

      結(jié)草銜環(huán):永懷感恩之心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后漢書·楊震傳》。

      【釋義】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歷史典故】

      “結(jié)草”的典故見于《左傳·宣公十五年》。春秋時,晉國的魏武子有個愛妾。魏武子生病后,對他的兒子魏顆說:“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辈痪梦何渥硬≈兀謱ξ侯w說:“我死之后,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钡鹊轿何渥铀篮,魏顆沒有把那愛妾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魏顆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據(jù)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后來,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陜西大荔縣)交戰(zhàn),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廝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wěn),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zhàn)役中打敗秦師。

      晉軍獲勝收兵后,當天夜里,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白天為他結(jié)繩絆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說:“我就是你把她嫁掉而沒有讓她為你父親陪葬的那女子的父親。我今天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

      “銜環(huán)”典故則見于《后漢書·楊震傳》中的注引《續(xù)齊諧記》。楊震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給它喂飼黃花,百日之后的一天,黃雀羽毛豐滿,就飛走了。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并以白環(huán)四枚贈與楊寶,說:“它可保佑君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像這玉環(huán)一樣潔白無瑕!

      果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職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們的美德為后人所傳誦。

      后世將“結(jié)草”“銜環(huán)”合在一起,流傳至今,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成長心語】

      平時,如果別人對自己有恩惠,往往會用“結(jié)草銜環(huán)”來表示要感恩報德。懂得感恩的心靈,是存在于這個世界的最美的心靈;懂得感恩的生命,是行走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值得敬重的生命。同時,這兩個典故也旨在告誡人們“善有善報”,“勿以善小而不為”。

    經(jīng)典歷史典故14

      1.匡衡鑿壁

      發(fā)音kuāng héng záo bì

      釋義后以之為刻苦讀書的典實。

      出處《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2.聞雞起舞

      發(fā)音wén jī qǐ wǔ

      釋義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后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出處《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3.黃袍加身

      發(fā)音huáng páo jiā shēn

      釋義五代后周時,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部下諸將給他披上黃袍,擁立為天子。后比喻發(fā)動政變獲得成功。

      出處《宋史·太祖本紀》:“諸校露刃列于庭曰:‘諸軍無主,愿策太尉為天子!醇皩Γ幸渣S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

      4.近水樓臺(近水樓臺)

      【典故】范文正公鎮(zhèn)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巍び嵛谋肚逡逛洝

      【釋義】水邊的樓臺先得到月光。比喻能優(yōu)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guān)系。

      【成語故事】宋仁宗時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氣溫和,與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關(guān)心與推薦提拔,有一個外地巡檢蘇麟到杭州辦事,送范仲淹一首詩:“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給了他想要的東西。

      5.雞鳴狗盜(雞鳴狗盜)

      【解釋】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lǐng)。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成語故事】戰(zhàn)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嘗君出訪秦國,秦國的相國出于嫉妒勸秦昭王殺死他,秦昭王把他關(guān)了起來。孟嘗君的門客晚上裝成一條狗混進秦宮偷白狐袍子送給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嘗君。孟嘗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關(guān),門客學雞叫騙開城門逃跑。

      6.破釜沉舟

      【典故】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史記·項羽本紀》

      【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成語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并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zhàn),終于擊敗秦軍。

      7.名落孫山(名落孫山)

      【典故】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xiāng)人讬以子偕往。鄉(xiāng)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xiāng)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宋·范公偁《過庭錄》

      【釋義】名字落在榜末孫山的后面。指考試或選拔沒有錄取。

      【成語故事】宋朝蘇州滑稽才子孫山與朋友去蘇州參加鄉(xiāng)試?纪暌院,孫山考中但是最后一名。朋友沒考中留在省城。孫山回到鄉(xiāng)里接受鄉(xiāng)親的祝賀。朋友的父親來打聽兒子的情況,他作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來回答朋友的父親。

      8.孟母三遷

      【出處】孟子生有淑質(zhì),幼被慈母三遷之教。漢·趙歧《孟子題詞》

      【解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huán)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成語故事】戰(zhàn)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jīng)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yè)就把家搬到城里,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

      9.禍起蕭墻

      【典故】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論語·季氏》

      【釋義】蕭墻:古代宮室內(nèi)當門的小墻。指禍亂發(fā)生在家里。比喻內(nèi)部發(fā)生禍亂。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康子為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權(quán)力,想攻打附近的顓臾國。季康子的謀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問孔子該如何處理。孔子說:“治理一國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yè),國內(nèi)處于分崩離析的狀態(tài),恐怕要禍起蕭墻了!

      10.臥薪嘗膽

      發(fā)音wò xīn cháng dǎn

      釋義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fā)奮圖強。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經(jīng)典歷史典故15

      自慚形穢

      故事晉朝時候,有個驃騎將軍名叫王濟,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風度。雖然是個提刀弄槍的軍人,但平時讀書論經(jīng),才學很好,在城里也頗有名聲。有一年,王濟的外甥衛(wèi)玠母子前來投靠王濟。王濟一見衛(wèi)玠如此眉清目秀,風度翩翩,簡直驚呆了。

      他對衛(wèi)母說:“人家都說我相貌漂亮過人,此刻與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塊與明珠寶玉放在一齊,我真是太難看了!”過了幾天,王濟帶著衛(wèi)玠,騎著馬去拜見親朋好友。走到街上?匆娦l(wèi)玠的人都以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爭著圍觀,你擠我擁。幾乎哄動了全城。好不容易到了親戚家,親友們想了解一下衛(wèi)萬玠以外貌漂亮,學問是否出眾,便堅持要他講解玄理。衛(wèi)玠推辭不了,便講了起來。講的時間不長,聽的'人卻沒有一個不稱贊他講得精深透徹的。

      人們嘻笑著說:“看來,你們?nèi)醯植簧闲l(wèi)家的一個兒郎啊!”王濟說:“是啊,和我這外甥一齊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發(fā)光。

      后起之秀

      東晉時,王忱(chen)在少年時代就顯露出才氣,很受親友的推祟。他的舅父范寧,是當時著名的經(jīng)學家,對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他總讓王忱到場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張玄。舅舅要他倆交談交談。張玄早就聽說王忱志趣不凡,很想與他談談。

      他年齡比王忱要大,期望王忱先給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著等候。不料,王忱見張玄這等模樣,看不上眼.也默默坐著,一言不發(fā)。張玄見他這樣,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對坐了一會,怏怏不樂地離去。事后,范寧責備王忱說:“張玄是吳中的優(yōu)秀人才,你為什么不好好與他談談’’王忱傲慢地回答說:“他要是真心想和我來往,完全能夠來找我談談嘛。”范寧聽了這話,倒反而稱贊起外甥來了:“你這樣風流俊逸,真是之后的優(yōu)秀人才!薄庇癯佬χ卮鹫f:“沒有您這樣的舅舅,哪來我這樣的外甥”

      誨人不倦

      教導人個性耐心,從不厭倦。

      孔子帶領(lǐng)弟子們周游列國,經(jīng)歷新鄭之病,他們不得不在當?shù)刈×藥自,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干農(nóng)活?鬃有睦锊桓吲d,一反誨人不倦的習慣,承認不如老農(nóng)。樊遲只好向當?shù)剞r(nóng)民請教,最后種出了葫蘆、扁豆等。

      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狀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齊威王當上國王后整天只明白吃喝玩樂,喜歡聽別人彈琴。鄒忌攜琴前去拜見齊威王,就是光說不彈,并把不彈琴的道理與治國聯(lián)系起來,使齊威王明白治國的道理,齊威王任命鄒忌為相國。鄒忌以自身形象影響齊威王有自知之明。

      力不從心

      心里想做,但是力量夠不上。

      東漢時期,班超為平定匈奴作亂,70多歲還在西域作戰(zhàn),他身體日漸衰弱,上書漢和帝要求回中原養(yǎng)老。他的妹妹班昭也上書奏請說班超老了,再有戰(zhàn)事就力不從心了,漢和帝看了二人的奏折,不斷地點頭,于是下詔讓班超回京。

    【經(jīng)典歷史典故】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2-19

    歷史典故05-19

    (精選)經(jīng)典歷史典故07-24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5-30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精選】05-30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3-23

    經(jīng)典歷史典故[經(jīng)典]08-02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4-20

    歷史的典故05-21

    哲理的歷史典故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