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1024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综合野狼,欧美自拍清纯日韩一区二区三区,欧美 亚洲 国产 高潮

<dfn id="u8moo"><source id="u8moo"></source></dfn>
  • <dd id="u8moo"><s id="u8moo"></s></dd><menu id="u8moo"></menu><dd id="u8moo"></dd>
    
    
    <ul id="u8moo"></ul>
    <ul id="u8moo"><acronym id="u8moo"></acronym></ul>
  • <strike id="u8moo"><noscript id="u8moo"></noscript></strike>
  • <dd id="u8moo"></dd>
  •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

    時間:2024-08-09 15:35:40 歷史 我要投稿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15篇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1

      【出處】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15篇

      (東漢)班固《漢書·魏相傳》。

      【釋義】

      勵:激勵,奮勉;圖:謀求,設法;治:治理。振奮精神,設法把國家治理好。比喻振作起來做好某件事情。

      【歷史典故】

      公元前74年,漢昭帝劉弗陵駕崩。他沒有兒子,于是手握朝政大權的霍光立武帝的曾孫劉詢?yōu)榈,這就是漢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據(jù)歷史教訓和霍氏家族的專權胡為,建議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的權力。由此,霍氏一族對魏相極度怨恨,便假借太后命令,準備先殺魏相,然后廢掉宣帝。宣帝得知霍氏一族的陰謀后,先發(fā)制人,采取行動,將霍氏滿門抄斬。

      從此以后,宣帝親自處理朝政。因其年少時曾流落民間,所以深知民間的疾苦,他直接聽取群臣意見,嚴格考查和要求各級官員,嚴懲了一批貪贓枉法的官吏,免除了一些殘酷的刑罰。他還降低鹽價,提倡節(jié)約,鼓勵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在魏相的監(jiān)督下,百官盡職盡責。在魏相的配合下,宣帝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發(fā)展生產(chǎn),減輕人民負擔的有效措施,使國家興旺發(fā)達起來。宣帝在位25年,使已經(jīng)衰落的西漢王朝出現(xiàn)了中興的局面,史稱“宣帝中興”。

      【成長心語】

      頑強的精神背后是堅定的信念,是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氣概。漢宣帝正是擁有了頑強的`精神,才實現(xiàn)了“宣帝中興”的局面?梢,振奮精神乃是一切事業(yè)成功的根本。振奮精神,才能有積極的心態(tài),昂揚的斗志,才能看到光明,鼓足勇氣,戰(zhàn)勝困難,排除阻力,到達理想的彼岸。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2

      風馬牛不相及意思出處:

      【解釋】:風:走失;及:到。本指齊楚相去很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出自】:《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轉載]古代歷史成語典故故事大全

      【示例】:咱們彼此其實沒有絲毫關聯(lián),望帝和杜鵑也~。 ◎郭沫若《百花齊放·杜鵑花》

      【近義詞】:驢唇不對馬嘴

      【反義詞】:唇齒相依、息息相關

      【語法】:復句式;作賓語、定語、補語;用于事情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3

      安步當車的典故

      【安步當車的典故出處】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齊策四》。

      【安步當車的典故釋義】

      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形容人能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

      【安步當車的歷史典故】

      戰(zhàn)國時齊國有位賢者,名叫顏蜀。齊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進宮來。顏蜀走進宮內,來到殿前,就停住了腳步,不再前進。齊宣王叫他上前,顏蜀不僅一步不動,還叫齊宣王下來迎接他,說:“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說明我羨慕大王的權勢;如果是大王走過來,說明大王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的權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饼R宣王生氣地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蜀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經(jīng)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腦袋的,就封為萬戶侯,賞金千鎰。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的腦袋還不如一個死了的士人的墳墓呢!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多,是因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的關鍵。從古到今,沒有不務實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經(jīng)常向人請教為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

      齊宣王聽到這里,才覺得自己理虧,于是對顏蜀說:“聽了您的一番高論,茅塞頓開,希望您接受我拜您為師,今后您就住在這里,有肉吃,有車乘,您的家人個個衣著華麗!鳖伿窬芙^道:“玉,產(chǎn)于山中,一經(jīng)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仍寶貴,但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xiāng)僻壤,如果選拔上來,享有利祿,他外來的風貌和內心世界就會遭到破壞。所以我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到點吃飯,像吃肉那樣香,安穩(wěn)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做乘車。平安度日,并不比權貴差。清凈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鳖伿裾f罷,向齊宣王拜了兩拜便離開了。

      【成長心語】

      在大富大貴面前,顏蜀能夠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做人需要幾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達地面對人生的得失。淡泊,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從容不迫的生活態(tài)度。有時候追求的目標因能力所限無法達到,并不能代表沒有獲得或距離成功很遠,只要思想達到了,結果必然是一樣的。坦然地面對生命中的榮辱、得失、進退,其實是人生命中最為可貴的品格。我們所看到的世界,被我們漸染了內心的色彩,如果我們先把內心描繪得五彩繽紛、色彩斑斕,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中流擊楫的典故

      【出處】

      《晉書·祖逖傳》。

      【釋義】

      中流:河流的中央;擊:敲打;楫:船槳。渡河時在河流的中央拍打船槳。比喻收復失地,報效國家的激昂之氣。

      【歷史典故】

      祖逖原本出身于西晉末年的北方大族,后來家道中落。在當時的亂世之中,祖逖帶了幾百鄉(xiāng)親來到淮河流域一帶。在逃難的過程中,祖逖主動把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有病的人,把自己的糧食、衣服也分給大家。鄉(xiāng)親們都十分敬重他。

      不久,逃難的人群來到了泗口(今江蘇靖江北)。這時,祖逖手下已經(jīng)聚集了一批壯士。他們都是背井離鄉(xiāng)的人。大家眼看著自己的家園被外族侵占,都很憤恨,見祖逖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就推選祖逖做了首領,希望祖逖帶領他們早日打回家鄉(xiāng)去。

      當時,司馬睿還沒有即位做皇帝,祖逖曾勸說他領兵收復失地,司馬睿當時并沒有收復中原的打算,但聽祖逖說得慷慨激昂,也不好推辭,就勉強答應了祖逖的請求,并派他做豫州(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撥給他一千個人吃的糧食和三千匹布,但不給他戰(zhàn)衣和兵器,還讓他自己想辦法集結士兵。

      祖逖帶著隨同他一起來的幾百鄉(xiāng)親,組成一支隊伍,橫渡長江。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拿著船槳,在船舷邊拍打,向大家發(fā)誓說:“我祖逖如果不能掃平占領中原的敵人,絕不再過這條大江!”他激昂的聲調和豪壯的氣概,使隨行的壯士個個感動,人人激奮。

      到了淮陰,祖逖停了下來,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買馬,等到聚集了兩千多人馬后,才向北進發(fā)。當時,長江以北的不少豪強地主,趁中原大亂的機會,占據(jù)堡塢,互相爭奪。祖逖說服他們停止內爭,隨他一起北伐,祖逖的威望越來越高。

      祖逖的軍隊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復了許多失地。后來,祖逖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部分領土,許多敵軍也陸續(xù)向祖逖投降。晉元帝即位后,覺得祖逖功勞太大,于是封他為鎮(zhèn)西將軍以節(jié)制其權力。

      【成長心語】

      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說話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終,絕不能半途而廢。祖狄以他自己的微薄之力實現(xiàn)了自己的誓言,實現(xiàn)了對自己、對眾人的承諾。他也讓我們領悟到了誓言的真諦,它不應該是一種決心,而應該是一種實際的行動與作為。當你想要許下誓言的時候,請先想想你真的愿意去做嗎?你真的有能力去做嗎?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去維護誓言的可信度。

      白頭如新的典故

      【出處】

     。h代)鄒陽《獄中上書自明》。

      【釋義】

      白頭:頭發(fā)白了,代指老年;新:新交;ハ嗾J識的時間雖久,卻跟剛認識一樣。形容交朋友彼此不了解。

      【歷史典故】

      鄒陽是西漢時期的齊國人,他聽說梁孝王禮賢下士,就到梁國來游學,并上書給梁孝王,縱談天下大事,以展示自己的才華。羊勝和公孫詭都是鄒陽的朋友,他們也都是有才之人,但是羊勝嫉妒鄒陽的才華,幾次在梁孝王面前說他的壞話,終于有一天,梁孝王信以為真,下令將鄒陽關進監(jiān)牢,準備處死。

      鄒陽十分激憤,他不甘心就這樣被人陷害,于是,在獄中給梁孝王寫了一封信,信中列舉事實說明:待人真誠就不會被人懷疑,純粹是一句空話。他寫道:“荊軻冒死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為燕國報仇,可是太子丹還一度懷疑他膽小畏懼,不敢立即出發(fā);卞和將寶玉獻給楚王,可是楚王硬說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雙腳;李斯盡力輔助秦始皇執(zhí)政,使秦國富強,結果被秦二世處死。俗話說:‘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馑际牵弘p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輩子,頭發(fā)都白了,也還是像剛認識一樣;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會像老朋友一樣。相知與否,不在于相處時間的長短!

      梁孝王讀了鄒陽的信后,很受感動,立即把他釋放,并奉為上賓。

      【成長心語】

      友情是一種不能完全用理智去對待的情感。兩個人之間的友誼,與地位無關,與年齡無關,與時間亦無關。有些人,你即使與他相處一生,他也無法了解你內心深處的想法;但有些人,你們即使只是初相遇,他也已經(jīng)可以看出你心底最深處的渴望。朋友也是要講究緣分的!朋友是人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你不僅要知道財富為何物,還要善于創(chuàng)造財富,善于從茫茫人海中找到那個知你心的朋友,并及時將那些永遠無法溝通的人從朋友行列中驅逐出去。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4

      1、高山流水

      春秋時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搖深,常人難解,僅鐘子期能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贊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辈佬种驹诹魉,鐘子期嘆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焙髞礴娮悠谌ナ溃劳词е,廢琴終身不彈。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難遇,也指樂曲絕妙。

      2、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币馑颊f,我一定勤勤懇懇,不辭勞苦,小心謹慎地辦事,為國家大事用盡我的力量,一直到死為止。

      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后,昏庸無能的劉禪繼位,他只知享樂,不知如何管理國家,就把國內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一 面聯(lián)吳伐魏,南征孟獲,積極準備第二次北伐,在第二次北伐前夕給后主寫《后出師表》表示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

      3、莊周夢蝶

      戰(zhàn)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后,自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后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

      唐李商隱名作《錦瑟》云:“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痹娭蓄~聯(lián)即用此典。

      4、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xié)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古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蔽涞蹮o限神往,嘆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

      武帝召見,納入后宮,即后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皟A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

      5、既生瑜,何生亮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以其經(jīng)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為演義黨所不齒。原因很簡單,因為其沒有正確的心態(tài)。面對一個才能和智謀都高過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討教,而是選擇了嫉妒和想方設法的與之爭斗甚至陷害,這種要不得的心態(tài)終究使自己心愿難遂下英年早逝。

      這句話來自三國演義,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為了抬高諸葛亮造的。三國演義這本小說是著名的褒蜀,抑曹,貶吳的文學作品,歷史上的周瑜心胸寬廣深受孫權及文武百官乃至后世英雄的敬重與懷念。

      6、破鏡重圓

      南朝陳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陳后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因見天下大亂,國亡無日。恐一旦亡國,離亂之際,夫妻失散,遂破銅鏡為二,夫妻各執(zhí)一半,相約他年正月十五日賣鏡都市以謀晤合。未幾,陳果為隋所滅。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國公楊素所獲,極受恩寵。德言流離至京城,遇一仆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的半邊契合。就題詩道:“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公主見詩,悲泣不食。楊素知情后,大為感動,終于讓他們夫婦團聚。

      后因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后重新團圓。

      7、五弦琴

      晉代詩人陶淵明,雖不善琴,卻置“無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適之時,便撫琴以為寄托。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作《論琴貼》,自謂曾先后得琴三具,一張比一張名貴。但“官愈昌,琴愈貴,而意愈不樂。”當其任夷陵縣令時,日與青山綠水為鄰,故琴不佳而意自適;官至舍人,學士以后,奔走于塵土之間,名利場上,思緒昏亂,即彈奏名琴,也索然無趣了。因云:“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適,無玄也可!

      蘇軾《琴詩》云;“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匝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此均言聲音不在琴,其意均從陶淵明“無弦琴”一事翻出。典見《昭明太子集。陶靖傳》

      8、生子當如孫仲謀

      曹操與孫權相持于濡須,曹操攻而不能破,且見吳軍陣容整肅,孫權英武異常,深為羨慕。于是就發(fā)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贊語。這后人常以此比喻希望晚輩英賢,F(xiàn)多用來贊揚或激勵。如:某某真是有本事,“生子當如孫仲謀”;努力做事你一定也會有所成就。

      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宋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9、人面桃花

      唐詩人崔護,資質甚美,清明獨游長安南莊,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良久始有一女子應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態(tài)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崔護以言挑之,不應。彼此注目久之。崔辭行,女子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扁鎖無人。惆悵之余,乃題詩于門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后代詩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來后不復再見的惆悵心情。

      10、白云蒼狗

      唐太宗大歷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職。詩人杜甫與王季友有交,憐憫他博學多才卻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離而去的不幸,作《可嘆》一詩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痹娨蕴焐细≡品采n黃的變化,比喻人生榮枯沉浮無常。

      “白云蒼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萬變。宋代詞人張元干有“白衣蒼狗變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塵”句。典見《杜工部集》。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5

      以管窺天

      【出處】《史記·扁鵲列傳》。

      【釋義】以:用或從的意思;管:就是竹管、竹筒;窺是從小孔或縫隙里看。本意是從竹管里看天空,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比喻見聞狹隘,看問題片面。

      【歷史典故】

      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名醫(yī)扁鵲,原名秦越人。因為他救活了許多瀕于死亡的人,所以當時人們把他稱作傳說中黃帝時代的神醫(yī)扁鵲,而不去提他真實的姓名了。傳說,扁鵲曾得到過仙藥和秘方,能隔墻給人看病,并能看清病人的五臟六腑,病灶在什么地方。

      有一年,扁鵲帶領弟子外出巡醫(yī),路過虢國都城的王宮,隔墻聽到宮內一片哭聲,不知除了什么事,他就向宮外守門人詢問。方才得知是太子剛剛去世。扁鵲又問:“他什么時候去世的?得了什么病?”守門人回答:“今天早晨雞叫二遍的時候去世的。太子的病是血氣運行沒有規(guī)律,陰陽交錯而不能疏泄,所以突然昏倒而死。”扁鵲憑借自己的經(jīng)驗,已經(jīng)知道太子得了什么病。于是,他對守門人說:“請稟告君王,我是齊國的醫(yī)生秦越人,能使太子復活。”守門人瞧了瞧扁鵲,說:“先生該不是胡說吧?人死了還能治活?我聽說上古有個姓俞的醫(yī)生,治病不用湯劑、藥酒及其他東西。一解開衣服診視,就能知道疾病所在,然后剖開皮膚,疏通經(jīng)脈。先生的醫(yī)術能如此,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不然的話,要使他再生是騙人!北怡o再三請求守門人,他就是不答應。扁鵲嘆息說:“您說的那些治療方法,就像從管子里去看天,從縫隙中看花紋一樣。我用的治療方法,不用給病人切脈、察看臉色、聽聲音,只要觀察病人的體態(tài)神情,就能說出病因在什么地方。”

      守門人見他說得很有把握,終于答應替他去稟報國君。國君一聽太子有救了,非常高興,即刻請扁鵲進宮給太子看病。扁鵲仔細檢查了太子的身體,切了太子的脈,然后為太子實施針灸。當銀針扎進太子身體后,太子就慢慢睜開眼,嘴唇微微動了動,周圍的人們都驚訝地睜大了眼睛。扎完針后,扁鵲又為太子配制了幾副藥,同時告訴太子侍從如何煎服。最后,他對君主說:“太子不出一個月,身體就會康復。”果然,沒出一個月,太子完全恢復了健康。

      從此,扁鵲的名聲就更大了。

      【成長心語】

      守門人一開始不把扁鵲看在眼里,他不相信也不了解扁鵲有如此高的醫(yī)術,只能說明他見識狹隘。而生活中還有一些人,不但見識狹隘,心胸也狹隘,他們用厚厚的殼把自己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生活在自己狹小冷漠的世界里。他們處處以自我利益為核心,無朋友之情,無惻隱之心,不懂得寬容、謙讓、理解、體貼、關心別人。他們始終生活在憤怒及痛苦的陰影下,阻礙了正常的人際交往,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所以才是真正的睿智,以一種豁達、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木人石心

      【出處】《晉書·隱逸傳·夏統(tǒng)》。

      【釋義】本義為“木頭人,石頭心”,比喻人全無感情,不為外物所動。

      【歷史典故】

      晉朝有個名士叫夏統(tǒng),會稽人,是位超凡脫俗的隱士。他多才善辯,很有名氣。當時,許多人勸他出來做官,都被他拒絕了。

      一次,他來到了京城洛陽,太尉賈充聽說了,便想利用他的才學和名望來擴充自己的勢力,于是就勸他到自己身邊來任職,被他婉言謝絕。賈充不甘心,調來整齊的軍隊,裝飾上華麗的車馬,吹著響亮的號角,從夏統(tǒng)面前走過。賈充對夏統(tǒng)說:“如果你同意到我身邊來做官,就可以指揮這些軍隊,乘坐這樣華美的車子,那該有多威風。 毕慕y(tǒng)對眼前豪華顯赫的場面就像沒有看見似的,根本不動心。

      賈充仍不死心,又招來一些美女,在夏統(tǒng)面前輕歌曼舞。賈充心想,這下你總該動心了吧。不料,夏統(tǒng)漠然如初,毫不動搖。賈充見全然打動不了夏統(tǒng)的心,不解地說:“天下竟有這樣的人!真像木頭做的人,石頭做的心啊!”

      【成長心語】

      誘惑,是一個會讓人心動的詞匯。每個人的心中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轟轟烈烈,殊不知,這轟轟烈烈中便包含了無數(shù)次誘惑的考驗。誘惑是從來都有的,差別在于面對誘惑,每個人所作出的不同反應。有的人享受誘惑,讓自己沉醉于誘惑之中,一步步地淪陷;有的人潔身自好,他們不同流合污,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

      我們身處的社會雖然不是物欲橫流,但也有太多的誘惑,要想保持自己高貴的人格,便需要以一顆禪定的心去抵御誘惑。只有這樣,才能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負米養(yǎng)親

      【出處】《孔子家語·致思》。

      【釋義】借米以贍養(yǎng)父母,形容人非常孝順。

      【歷史典故】

      子路,春秋末年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要求了嗎?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余下來的糧食達到萬石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子路常常懷念雙親,感嘆說:“真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yǎng)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愿以償了!笨鬃淤潛P他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

      【成長心語】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是皋魚在父母死后發(fā)出的嘆息。這與子路的心態(tài)不謀而合。盡孝并不是用物質來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對父母是不是發(fā)自內心的誠敬。我們能孝敬父母、孝養(yǎng)父母的時間一日一日地遞減。如果不能及時行孝,會徒留終身的遺憾。孝養(yǎng)要及時,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時候,才思親、痛親之不在。然而,今天的很多孩子缺乏尊重父母、尊重長輩的美德,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想想看,一個連父母都不尊重的孩子,他怎么能算一個好孩子?他怎么能算一個好學生?長大后,他怎么能尊重老人、贍養(yǎng)老人?怎么能擔負起家庭和社會的重任?“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子路為我們做出了最好的榜樣。

      鴻鵠之志

      【出處】(戰(zhàn)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士容》和(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釋義】鴻鵠:天鵝,叫聲洪亮,飛得很高;志:志向。天鵝翱翔于天空的遠大志向。比喻志向遠大和有抱負的人。

      【歷史典故】

      秦朝末年,統(tǒng)治者昏庸無道,不斷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僅要交納沉重的賦稅,還要服繁重的徭役,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有一個人名叫陳勝,字涉。他因為家境貧寒,不得不以替別人耕種為生。他深刻地體會到下層人民的疾苦,也為當時社會上所存在的嚴重的貧富差異而憤憤不平,于是,他便暗暗地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局面。

      一天,他和別人一起在地里勞作,中間休息的時候,他們談起了現(xiàn)在過的苦日子。陳勝因失望而嘆息了好長時間以后,對同伴們說:“假如以后誰發(fā)達了,一定不要忘記曾經(jīng)一起受苦的人!”同伴們都覺得他是異想天開,笑著回答他說:“我們都是被人雇來耕地的農(nóng)民,連自己的土地都沒有,哪里談得上富貴啊?別做白日夢了!”陳勝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燕子和麻雀又怎么會知道天鵝凌空飛翔的遠大志向呢!”

      胸懷大志的陳勝,后來揭竿而起,成為秦朝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之一。

      【成長心語】

      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是一個人成才的基礎。舒爾茨說:“理想猶如天上的星星,我們猶如水手,雖然不能到達天上,但我們的航程可憑它指引。”從古到今,大凡有作為的人都是有崇高理想的。吳王夫差滅了越國,越王勾踐懷著復國之志,臥薪嘗膽,發(fā)憤圖強,終于打敗了吳國。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青年時代就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遠大志向。他以此為目標,奮斗終生,實現(xiàn)了他的抱負。讓我們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向著遠大的目標前進吧!

      鵬程萬里

      【出處】(戰(zhàn)國)莊周《莊子·逍遙游》。

      【釋義】鵬:傳說中的大鳥;程:路程;萬里:遠大。相傳鵬鳥能飛萬里路程。比喻理想宏偉,前程遠大。

      【歷史典故】

      傳說,在遙遠的北方,有塊不毛之地,那里有個無邊無際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里有一種魚,其身寬達幾千里,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鯤。鯤變成了一只大鳥,就是鵬,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開雙翅,宛如遮天的烏云一樣。

      大鵬鳥乘著旋轉的狂飆盤旋向上,搏擊一下翅膀,就激起海面三千里的浪。它乘著旋風,直向高飛去,扶搖直上,沖入云霄,一下子就可以飛出幾萬里。如此遠的距離,大鵬鳥要過半年才能飛回到原來的住所休息。

      沼澤中有只小小的雀兒,看見大鵬在高飛,不以為然地笑笑說:“它將飛到哪里去呢?我跳躍飛騰,悠然向上,不過幾丈高,又回到地面上,在蓬蒿叢中飛來飛去,自由自在,這也是極得意的飛行啊。它飛飛向幾萬里外的地方,是為什么呢?”

      后來,人們常用“鵬程萬里”作為祝賀或自勉的話。李白在《上李邕》中,寫道:“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彼未~人李清照在《漁家傲》中,寫道:“九萬里風鵬正舉!

      【成長心語】

      俗話說:“石看紋理山看脈,人看志氣樹看材!币粋人如果沒有志氣,就不會奮發(fā)向上,也成不了一個有成就的人。立志是成功的起點,一個人只有具備明確的目標和遠大的理想,才會朝氣蓬勃,勇往直前。志有高下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向,就像登山一樣。有的人發(fā)誓要登上最高的山,有的人卻只想攀上丘陵。登高山固然辛苦,只要堅持到底,必能如愿。那種“一覽眾山小”的境界,豈是登丘陵的人所能感悟和企及的?唯有具備遠大的理想,經(jīng)過努力之后,才能取得驕人的成就,因為偉大的動力來自偉大的目標。

      夸父逐日

      【出處】《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

      【釋義】夸父:古傳說中的人名?涓钙疵汾s太陽。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歷史典故】

      遠古時候,在北方荒野中,生活著一群力大無窮的巨人。他們的首領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孫兒,信的兒子,名字叫做夸父,因此這群人就叫夸父族。他們高大魁梧,意志力堅強,而且心地善良,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但是當時的大地上毒蛇猛獸橫行,夸父每天都率領眾人跟洪水猛獸搏斗。

      有一年,天氣非常熱,火辣辣的太陽直射在大地上,烤死莊稼,曬焦樹木,河流干枯。人們熱得難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紛紛死去?涓缚吹竭@種情景心里很難過,他仰頭望著太陽,告訴族人:“太陽實在是可惡,我要追上太陽,捉住它,讓它聽人的指揮!弊迦寺牶蠹娂妱褡琛S械娜苏f:“你千萬別去呀,太陽離我們那么遠,你會累死的!庇械娜苏f:“太陽那么熱,你會被烤死的!

      但是夸父心意已決,他看著愁苦不堪的族人,說:“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于是,夸父告別族人,從東海邊上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邁開大步追去,開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陽在空中飛快地移動,夸父在地上如疾風似的拼命追。他穿過一座座大山,跨過一條條河流,跑累的時候,就打個盹,餓的時候,就摘野果充饑。眼看離太陽越來越近,他的信心越來越強。越接近太陽,就渴得越厲害。但是,他沒有害怕,一直鼓勵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陽了,人們的生活就會幸福了!

      九天九夜之后,在太陽落山的地方,夸父終于追上了它。夸父無比歡欣地張開雙臂,想抱住太陽?墒翘枱霟岙惓#涓父械接挚视掷。他就跑到黃河邊,一口氣把黃河水之水喝干;他又跑到渭河邊,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縱橫千里的大澤,大澤里的水足夠夸父解渴。但是,夸父還沒有跑到大澤,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成長心語】

      卓越者和平庸者最根本的差別,并不在于天賦,而在于有沒有人生的目標。人生沒有目標,正如生活沒有方向,讓人意志消沉,碌碌無為而虛度一生。平淡而有規(guī)律的日子,使人愜意,但讓人容易失去方向。不甘于平庸一生,不愿意永遠被埋沒,則需要樹立目標,然后向著既定的目標努力奮斗。樹立自己人生的目標,就如同黑夜中燃起不滅的燈,照亮我們前進的方向。只要有了目標,平淡的日子亦能放射出絢麗的光芒,生活才會變得充實和有意義。

      紙上談兵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紙:書;兵:用兵之道。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xiàn)實。

      【歷史典故】

      戰(zhàn)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就熟讀兵書。他一談起用兵之道來,連趙奢都說不過他。日子久了,趙括便自以為天下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但趙奢深知兒子并沒有帶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臨終前囑咐趙括,千萬不要擔任將軍的職務,否則必定會給趙國帶來失敗。

      公元前262年,秦國進犯趙國。趙孝成王任命廉頗為大將,率軍抵抗。久經(jīng)沙場的廉頗領軍20萬前去抗敵,兩軍在長平展開了大戰(zhàn)。廉頗見秦軍強大,不能硬拼,便決定在長平筑壘固守,等到秦軍糧草供給不足的時候再出兵作戰(zhàn)。于是廉頗下令閉門不出,進行嚴密防守,不管秦軍如何挑釁,都不應戰(zhàn)。就這樣,廉頗在長平堅守達三年之久,秦軍沒能得逞。

      秦國見一時無法取勝,就派人到趙國都城邯鄲去散布流言,說廉頗懼怕秦兵,秦國特別怕趙王任命趙括為將。趙王果然中計,下令由趙括取代廉頗為大將。

      趙括根本沒有實際作戰(zhàn)經(jīng)驗,一上任便改變了廉頗的作戰(zhàn)方案,向秦軍發(fā)起全面攻擊。秦軍假裝戰(zhàn)敗,一直將趙軍引到秦軍大營前。趙括知道中計,可為時已晚。趙軍成了甕中之鱉。幾十萬趙軍內無糧草,外無援軍,陷入了絕境。

      46天后,趙括決心孤注一擲地向外突圍,還沒沖到秦軍的陣地前,就被亂箭射死了。主帥一死,趙軍全線崩潰,40萬大軍全被秦軍活埋。從此以后,趙國一蹶不振。

      【成長心語】

      做人如果沒有理想,就如同天空中沒有太陽。如果有了理想?yún)s沒有行動,理想永遠只是理想。在“想要”和“得到”之間還有兩個字,那就是“做到”。行動才是實現(xiàn)夢想的關鍵。趙括空有理論,卻忽視戰(zhàn)場上的實際情況,他將自己所想的當成一種真知灼見,最終只能以失敗而告終!白觥迸c“想”是不一樣的,它需要耗費腦力和體力,需要面對過程中的許多困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將我們心中的所想變?yōu)楝F(xiàn)實,才能驗證它是否可行。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6

      洗耳恭聽

      【出處】(元代)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

      【釋義】恭:恭敬。洗干凈耳朵,恭恭敬敬地傾聽別人講話。形容態(tài)度誠懇地聆聽別人講話,也是請人講話時的客氣話。

      【歷史典故】

      堯帝,因封于唐而被后世稱為“唐堯”。他德高望重,人民都很尊敬他。在他的領導下,各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到了堯老年的時候,由部落聯(lián)盟推舉他的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舉了舜。堯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舜,又經(jīng)過了長期考察后,才放心地將首領的位子給了舜。

      堯舜時代,有一位賢人,叫許由。堯在選繼承人的時候,聽說許由是個世外高人,便想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他。許由是個以不問政治為“清高”的人,不但拒絕了堯的請求,而且連夜逃進箕山,隱居不出。當時堯還以為許由謙虛,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請他,并傳話說,如果堅決不接受帝位,則希望能出來當個“九州長”。不料,許由聽了這個消息更加厭惡,立刻跑到山下的潁水邊去,掬水洗耳。

      許由的朋友巢父也隱居在這里,正巧牽著一頭小牛來讓它飲水,便問許由干什么。許由就把事情告訴他,并且說:“我聽了這樣不干凈的話,怎能不趕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聽了,冷笑一聲說道:“哼,誰叫你在外面招搖,名聲大了,惹出麻煩來,完全是你自找的,還洗什么耳朵!別玷污了我小牛的嘴!”說著,牽起小牛,徑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

      這個故事中的“洗耳”與后來“洗耳”的含義完全不同。許由是因為不愿意聽,且自命清高而洗耳;后世所說的“洗耳”則是準備領教的'意思。

      【成長心語】

      傾聽,是有效溝通過程中最強有力的招數(shù),一個成功的傾聽者首先是一個虛心向別人請教的人,他非常尊重別人的經(jīng)驗和積累,總是把對方擺在自己之上,無論對方是什么人,他總是認為對方必定有某些可以借鑒的東西,在某些方面高自己一籌。傾聽,或許會讓你失去很多表現(xiàn)的機會,或許會給你喧嘩亂耳虛實混雜的煩惱,但善于傾聽者,一定能從別人的聲音里分清鮮花和荊棘、珍珠和廢渣,收獲各種自己所不了解的知識與信息,然后聽到機遇與成功的腳步聲,最終獲得成功。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7

      倒繃孩兒

      宋人苗振考取進士后,出仕多年,將參加館閣考試。館閣為文學儒臣所處之地,錄取者皆為飽學多才之士。丞相晏殊謂苗振曰:“君久從吏事,必疏筆硯,今將就試,宜稍溫習也。”苗振不以為意,曰:“豈有三十年老娘而倒繃孩兒者乎?”晏殊俯首笑而不語。后經(jīng)考試,果未中選,晏殊聞其落選笑道:“苗君竟倒繃孩兒矣!”繃即包扎嬰兒,為老娘所熟諳!暗箍嚭骸币鉃閷⒑喊嵉。比喻多年老手,因一時疏忽大意,亦將失誤!吨熳诱Z類?雜類》所記事同人異,云是陳易赴試,宰相韓珂對陳規(guī)勸事。后世文人常用此典,尤多見于通俗小說。(典見《東軒筆錄》、《事文類聚》)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8

      【出處】《晉書·趙王倫傳》。

      【釋義】續(xù):續(xù)接;貂:一種皮毛珍貴的動物,古代皇帝的侍從用貂尾裝飾帽子,由于封官太多,以致貂尾不足,只好用狗尾代替。比喻拿不好的東西補接在好的東西后面,前后兩部分非常不相稱。

      【歷史典故】

      晉武帝司馬炎死后,兒子司馬衷繼位,他對朝政一竅不通,大權落到賈南鳳手里,賈南鳳生性兇狠狡詐,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趙王司馬倫采納了手下謀士孫秀的建議,以賈南鳳謀害太子為借口,帶兵沖入宮廷,殺死了賈南鳳,自封為相國。后來,他又借掌管宮中禁軍之機,發(fā)動政變,廢掉了晉惠帝,自己當了皇帝。

      司馬倫為了籠絡朝臣,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大封文武百官,包括孫秀、張林等幫助他篡位的人。他的親戚朋友,甚至許多仆人也都跟著他飛黃騰達了。當時規(guī)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裝飾的帽子,由于司馬倫大肆封官,貂尾不夠用,只好用顏色和形狀與貂尾相似的狗尾來代替。每次上朝的時候,殿上的大臣擠得滿滿的。

      由于當時的官員太多,百姓議論紛紛,編了兩句民謠:“貂不足,狗尾續(xù)!庇脕碇S刺朝廷,意思是,朝中的`官員太多了,貂尾不夠,只好用狗尾來代替。司馬倫的政權很快就被推翻了。

      【成長心語】

      美好的東西總是可以讓人心情愉悅的,但同時,人們更愿意它長久地美好下去,正如故事中的官吏一樣,他們希望自己和之前的官吏相同,但他們忽略了代表身份的東西,反倒成了讓他們出丑的“元兇”。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也很常見。在你開始做之前,請認真地思考一下,你是否真的有把握將美好延續(xù)下去,因為有了之前的開門紅,接下來的必定要更好,才不至于讓人失望,才能算得上是好作品。唯有道行足夠深的人,才能將“貂”續(xù)得完美。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9

      雞肋糜人

      三國魏楊修,字德祖,好學,有俊才,為曹操主簿。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引兵攻漢中,劉備據(jù)平陽堅守,因久攻不下,操乃意欲還軍。適逢軍將問軍中口令,遂隨口云:“雞肋”。眾官屬莫知所謂,獨楊修已解其意,整裝待發(fā)。問之,則曰:“夫雞肋,棄之為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返也!焙笠蛞浴半u肋糜人”喻雖嫌乏味卻又不忍舍棄之物。唐羅隱詩:“雞肋曹公怒,豬肝仲叔慚”,即直詠其事;宋蘇轍詩:“官如雞肋浪奔馳,政似羊毛尚黽勉”,乃取其意用典。(典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一》注引《九州春秋》、《后漢書?楊震傳》)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10

      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長兄曹丕當政以后,備受猜忌,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賦》是一篇傳誦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寫洛神的步態(tài)之美云:“體迅飛鳥,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睂懧迳裉に,水面似留足跡之態(tài)十分傳神。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輕盈。如賀鑄《青玉案》詞“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即用此典。(典見曹植《洛神賦》)。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11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釋義】原指戰(zhàn)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jù)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zhàn)術。

      【歷史典故】

      齊威王三年,魏惠王想一泄失去中山的仇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既能解舊恨又能削弱趙國,可謂一舉兩得。于是,魏惠王調撥五百戰(zhàn)車,由龐涓率領,直奔趙國。

      龐涓治軍有方,軍隊戰(zhàn)無不勝,很快便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形勢危急。第二年,趙國迫于無奈只得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將,孫臏做軍師,領兵前往救援。

      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田忌本來打算領軍直接去趙國與魏軍作戰(zhàn),孫臏制止說:“如今魏趙兩國相互攻打,魏國的精銳部隊必定在國外精疲力竭,老弱殘兵在國內疲憊不堪。你不如率領軍隊火速向魏國的國都大梁挺進,占據(jù)它的交通要道,沖擊它軍備空虛的地方,魏國國都被圍困,魏王肯定會下令龐涓放棄攻打趙國而回兵自救。我們再在龐涓回師的必經(jīng)之路,中途伏擊他,必定可以大獲全勝。這樣,我們不但可以一舉解救趙國之圍,而且可坐收魏國自行挫敗的成果!

      田忌聽取了孫臏的意見,出兵圍困魏國的'都城大梁,魏王果然下令龐涓回軍自救。龐涓收到魏王的命令后,丟掉糧草輜重,星夜從趙國撤軍回國。孫臏預先在魏軍回國的必經(jīng)之地桂陵設下埋伏,當魏軍經(jīng)過時,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齊國軍隊大勝,趙國的危機也相應解除了。

      【成長心語】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樣的定理在科學研究領域,是成立的,但它并不一定適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當我們身陷困境時,與對手發(fā)生正面的沖突,以此來解決問題,固然是一種方法,不過絕不是最聰明的方法。身處困境之中,只要我們不被自己的處境嚇倒,靜下心來,認真尋找對手的軟肋,繞過對手的正面攻擊,從其軟肋下手,一樣可以擺脫困境,甚至還有可能轉敗為勝。所以,有些時候,兩點之間“曲線”最短。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12

      名落孫山

      吳地有人名孫山,為人滑稽多智。試期至,離鄉(xiāng)赴他郡應舉,鄉(xiāng)鄰中有人托其攜子同往應試。試畢,鄉(xiāng)鄰子落第,孫山居榜末,先期回家。鄉(xiāng)鄰探詢其子是否考中,他吟詩兩句道:“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焙笠蚍Q考試落第為“名落孫山”。詩文中常用,通俗小說中尤多用此典。(典見《過庭錄》)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13

      強項令

      【出處】《后漢書·酷吏傳·董宣》。

      【釋義】本義是強硬的頸項,借喻人性格剛強,不肯低頭屈服。后以“強項令”泛指剛直不阿的官吏。

      【歷史典故】

      光武帝建立東漢王朝后,采取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減輕賦稅,釋放奴婢,減少官差。因此,東漢初年經(jīng)濟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

      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卻需要有效的法令。不過法令只能威懾百姓,卻無法約束達官貴人。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倚仗自己的弟弟是皇帝,橫行無忌,她的奴仆也不把法紀放在眼中。

      洛陽令董宣是一個耿直的人,他認為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湖陽公主有一個家奴仗勢行兇殺了人,躲在公主府里不出來。董宣不能進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門口守著,只等家奴出來。

      一天,湖陽公主坐著馬車外出,跟隨她的正是那個殺人的家奴。董宣得到了消息,就親自帶衙役趕來,攔住湖陽公主的車。

      湖陽公主大怒:“好大膽的洛陽令,竟敢阻攔我的馬車!”

      董宣毫不畏懼,當面責備湖陽公主不該放縱家奴犯法殺人。他不管公主阻撓,吩咐衙役把兇手逮起來,當場處決。

      湖陽公主十分生氣,馬上趕到宮里,向光武帝哭訴董宣怎樣欺負她。光武帝聽了也十分惱怒,立刻召董宣進宮,吩咐內侍當著湖陽公主的面,責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氣。

      董宣說:“先別動手,微臣有話要上奏。”

      光武帝怒氣沖沖地問道:“你還有什么話可說?”

      董宣說:“陛下是一個中興的皇帝,應該注重法令。現(xiàn)在陛下讓公主放縱奴仆殺人,還能治理天下嗎?如果微臣因為維護法令而獲罪,懇請以死謝天下!”說罷,他向柱子撞去。光武帝連忙吩咐內侍把他拉住,但董宣已經(jīng)撞得頭破血流。

      光武帝理屈,但是為了顧全湖陽公主的面子,要董宣向公主磕頭賠禮。董宣寧死不磕,內侍把他的腦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兩手使勁撐住地,挺著脖子。

      內侍回報說:“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惫馕涞垡仓缓梅帕怂

      湖陽公主見光武帝放了董宣,并不服氣,諷刺光武帝沒有權威,光武帝無奈地說:“正因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時那樣肆意為之!

      【成長心語】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是古代法治思想的精華,沿用至今。董宣敢于挑戰(zhàn)有權勢之人,堅持原則不退讓、寧折不彎的精神值得我們后人尊敬,他無論官品與人品皆屬上乘。每個人都有一個衡量一切的尺度,所以對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容忍程度不一。作為一個執(zhí)法者,對自己、對他人都應該嚴格要求;如果是普通人,就要嚴于律己。敢于堅持原則,寧折不彎的堅韌精神,這些都將成為青少年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條件和原因。

      雪中送炭

      【出處】(宋代)范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詩。

      【釋義】炭:木炭。在寒冷的下雪天給人送去木炭,以供取暖。比喻在別人極其困難和危急的時候,給予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

      【歷史典故】

      宋太宗即位后,因其深知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故生活非常儉樸,甚至禁止在皇宮之中使用金銀做裝飾品。他也很能夠體會百姓的甘苦,處處為百姓、為社稷著想。

      一年冬天,天氣格外冷,鵝毛大雪下起來沒完沒了。宋太宗在屋子里,身上披著狐貍皮外套,仍然覺得渾身發(fā)冷,宮外更是天寒地凍。太宗命人端來取暖的火盆,奉上溫熱的美酒。他烤著火,品嘗著美酒,忽然看到院中樹上的枯枝隨著寒風,被吹落到了地上。他心中不禁一動,暗想:這么寒冷的天氣,汴梁城中的百姓,有許多缺柴少米的,他們的日子要怎么過呢?

      想到這里,他馬上下令召府尹進宮,他對府尹說:“如今天寒地凍,城中那些缺衣少食的百姓如何受得了?你馬上帶些衣食和木炭去城中走走看看,幫助那些無法過冬的人們,以解他們的燃眉之急!

      府尹領旨,帶領衙役,備好衣食和木炭,給有困難的人家都留下足夠的東西。受到救助的百姓感激萬分,于是,便有了“雪中送炭”的佳話。

      【成長心語】

      俗話說:“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比藗兛偸菢酚诤蒙霞雍茫瞿莻錦上添花的人,這樣既顯示了自己的好,又不會有任何的危險性。相比之下,雪中送炭則有了一定的危險性。但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遭受挫折,如果平時你所做的只是錦上添花,那么當你落魄的時候,就不要指望別人會對你伸出援手。錦上添花是可有可無的,雪中送炭卻如救命稻草,在你有能力的時候,以一顆體恤的心去幫助那些處于困境中的人,才是最大的善意。

      寵辱不驚

      【出處】(晉代)潘岳《在懷縣》詩。

      【釋義】寵:寵愛。受寵受辱都不在乎,指不因個人得失而動心。

      【歷史典故】

      唐太宗時期,有個叫盧承慶的人,字子余,他被任命為考功員外郎,是專管官吏考績的。因為他做事認真、公正,深受人們的敬重。

      一次,盧承慶奉命調查漕運船只失事的責任問題,他給負責此事的一個官員評定了“中下”的評語,并通知了本人。受到懲處的官員聽說后,沒有提出意見,也沒有任何疑懼的表情。盧承慶事后想了想,覺得糧船翻沉,并不是他一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他一個人可以挽救的,給他一個“中下”的評語未免太過嚴苛了,于是,就把評語改成了“中中”,并通知了本人。那位官員依然沒有發(fā)表意見,既不說一句虛偽的感激的話,也沒有什么激動的神色。盧承慶得知此事,脫口稱贊道:“好!寵辱不驚,難得難得!”于是,又把他的評語改成了“中上”。

      后來,盧承慶本人也經(jīng)歷過大起大落,命運坎坷,但他的心情始終平靜如水,并不因命運的起落無常而改變自己為人的原則。

      【成長心語】

      《幽窗小記》中有一副抒情志聯(lián):“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贝笠馐牵簽槿俗龉倌芤晫櫲枞缁ㄩ_花落般的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變幻,才能“無意”。寥寥數(shù)語深刻地道出了對待名譽和地位應持的正確態(tài)度。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要想做到去留無意,寵辱不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們總是在順利時趾高氣揚,一經(jīng)失意、挫折就一敗涂地,失去勃勃生氣,要么精神沮喪,要么完全陷入絕望的深淵,最終自己斷送了自己。讓我們以一種博大的胸懷對待人生路上的順利與挫折,讓一切順其自然。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

      【釋義】鞠躬:彎著身子,表示恭敬、謹慎;盡瘁:竭盡勞苦;已:停止。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

      【歷史典故】

      諸葛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聰明與智慧的化身。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無所不知,四書五經(jīng),無所不曉。

      47歲時,諸葛亮向后主劉禪呈上《出師表》,表明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己”的心跡。

      為了統(tǒng)一中原,諸葛亮曾經(jīng)多次兵出祁山,前幾次出兵,都是因為糧食不繼而退兵,第五次他接受了以往教訓,非常重視糧食供應。他設計了一種叫做木牛(改進的獨輪車)的運輸工具,用它把糧食運到斜谷口囤積備用。

      公元234年,諸葛亮用木牛流馬運糧,做好充分準備后,約孫權同時對魏國發(fā)起進攻,兩面夾擊魏國。他率領10萬大軍出斜谷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構筑營壘,準備長期作戰(zhàn):分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當?shù)乩习傩找黄鸶N,以為久計。司馬懿率領魏軍也渡過渭水,筑起營壘準備和蜀軍長期對峙。魏明帝命令司馬懿只許堅守,不準出戰(zhàn)。

      與此同時,孫權應約派出三路大軍進攻魏國,配合蜀國的行動。魏明帝親自率領大軍南下,大敗吳軍。諸葛亮只好孤軍作戰(zhàn)。蜀軍很想跟魏軍速戰(zhàn)速決,但司馬懿固守營壘,堅守不出,決心要打持久戰(zhàn)。雙方相持了一百多天。

      有一次,司馬懿虛情假意地接待前來下挑戰(zhàn)書的使者,問道:“你們丞相很忙吧,身體還好嗎?”使者回答說:“丞相很忙,軍營里大小事都親自過問。他每天早起晚睡。近來胃口也不太好,飯量很小!笔拐咦吆螅抉R懿對將士們說:“諸葛孔明食少事多,怎能支撐長久呢?”不出司馬懿所料,諸葛亮就在這年八月病故,年僅54歲。

      按照諸葛亮生前囑咐,蜀軍密不發(fā)喪,各路人馬按序撤退。

      司馬懿探得蜀軍因諸葛亮病死而退兵的消息,立即率軍追趕。剛過五丈原,忽然蜀軍旗幟轉向,戰(zhàn)鼓雷鳴,蜀軍將士們轉身掩殺過來。司馬懿大吃一驚,趕快掉轉馬頭,下令撤退。待魏軍退遠了,蜀軍才緩緩撤出五丈原。

      雖然,諸葛亮沒能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原的愿望,但是,他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才智和鞠躬盡瘁、忠于職守的品格,永遠師儀后世。

      【成長心語】

      諸葛亮用生命實踐了自己對蜀漢集團的忠誠。為理想、事業(yè)而義無反顧的犧牲精神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獻身精神,在諸葛亮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xiàn)。諸葛亮忠心耿耿、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奮斗精神,為后人做出了最好的表率。盡職盡責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是我們應具備的'素質,也是我們成長和成功的基本要素。

      大禹治水

      【出處】《尚書·大禹謨》。

      【釋義】禹:三皇五帝時中原的領袖。大禹治理水患為百姓謀福。

      【歷史典故】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fā)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堯召開部落聯(lián)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音gǔn)。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xiàn)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了,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9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筑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lián)盟首領以后,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fā)現(xiàn)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他吸取了父親的經(jīng)驗教訓,采取了疏導的辦法,帶領百姓開渠排水,疏通江河,興修水利,灌溉農(nóng)田。

      傳說禹在治水的十三年當中,三次經(jīng)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沒進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懷孕了,沒進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jīng)過,聽見哭聲,也沒進去探望。他一直想著老百姓仍在遭受洪水的禍害,莊稼被淹,房子被毀,于是,三次經(jīng)過家門都顧不上進去探望家人。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經(jīng)過十三年的努力,大禹終于治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舜年老以后,也像堯一樣,物色部落聯(lián)盟首領。大禹因為治水有功,就被舜選定為自己的繼承人。舜死后,大禹繼任了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

      【成長心語】

      大禹率領民眾,與洪水作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跡更是其強烈責任感的最好體現(xiàn)。具有責任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一個沒有責任心、價值感的孩子,將來很難獲得成功。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啟蒙教師,要培養(yǎng)子女的責任感、事業(yè)心,家長首先就要敬業(yè)愛崗,有強烈的責任感、事業(yè)心。小時候對自己有責任感、對家庭有責任感、對集體有責任感的孩子,長大以后才可能對社會有責任感。

      扇枕溫席

      【出處】(漢)劉珍《東觀漢記·黃香傳》。

      【釋義】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歷史典故】

      東漢時,有一個人名叫黃香,很小的時候,他就知道親近、孝順父母。

      在他九歲時,母親去世了,父親一人來養(yǎng)育他。他深知父親的辛苦,對父親倍加孝順,一切家務活都由他一個人承擔。別的小孩子在玩耍時,他在家里劈柴做飯,好讓父親有更多的時間休息。

      夏天的時候,天氣炎熱,黃香的父親干完活,坐在院子里乘涼。黃香就用扇子把床扇涼,然后伺候父親上床就寢。冬天,天寒地凍,他先用自己的身體把被窩暖熱,才讓父親躺下睡覺。日久天長,黃香對父親的孝道深得鄉(xiāng)鄰的稱贊。

      在黃香12歲時,江夏的太守稱他為“至孝”,漢和帝也曾嘉獎過他。

      長大后,人們推舉黃香當?shù)胤焦。黃香擔任太守時,體恤百姓們的饑苦,愛護子民,為百姓謀利。有一次,黃香出任太守的地區(qū)遭受了特大水災,他毫不猶豫拿出自己歷年的俸祿,賑濟受災的百姓;同時上奏皇帝,請求減免百姓當年的稅務。百姓們都十分愛戴這位愛民如子的好官。在當時流行著這樣的一句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成長心語】

      有句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為先!币馑际钦f,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的品德。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于父母。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哺育我們成長。因此,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yǎng)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好人呢?又有誰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一定要以黃香為榜樣,做一個孝敬父母,關愛老人的好孩子。

      結草銜環(huán)

      結草銜環(huán):永懷感恩之心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后漢書·楊震傳》。

      【釋義】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歷史典故】

      “結草”的典故見于《左傳·宣公十五年》。春秋時,晉國的魏武子有個愛妾。魏武子生病后,對他的兒子魏顆說:“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辈痪梦何渥硬≈,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后,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钡鹊轿何渥铀篮螅侯w沒有把那愛妾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魏顆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據(jù)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后來,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陜西大荔縣)交戰(zhàn),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廝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wěn),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zhàn)役中打敗秦師。

      晉軍獲勝收兵后,當天夜里,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白天為他結繩絆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說:“我就是你把她嫁掉而沒有讓她為你父親陪葬的那女子的父親。我今天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

      “銜環(huán)”典故則見于《后漢書·楊震傳》中的注引《續(xù)齊諧記》。楊震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給它喂飼黃花,百日之后的一天,黃雀羽毛豐滿,就飛走了。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辈⒁园篆h(huán)四枚贈與楊寶,說:“它可保佑君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像這玉環(huán)一樣潔白無瑕!

      果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職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們的美德為后人所傳誦。

      后世將“結草”“銜環(huán)”合在一起,流傳至今,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成長心語】

      平時,如果別人對自己有恩惠,往往會用“結草銜環(huán)”來表示要感恩報德。懂得感恩的心靈,是存在于這個世界的最美的心靈;懂得感恩的生命,是行走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值得敬重的生命。同時,這兩個典故也旨在告誡人們“善有善報”,“勿以善小而不為”。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14

      破鏡重圓

      南朝陳代太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陳后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因見天下大亂,國亡無日,恐一旦亡國,離亂之際,夫妻失散,遂破鏡為二,夫妻各執(zhí)一半,相約他年正月十五賣鏡都市以謀昭合。未幾,陳果為隋所滅。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國公楊素所獲,極受恩寵。德言流離至京城,遇一仆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的半邊契合。就題詩道:“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惫饕娫姡皇。楊素知情后,大為感動,終于讓他們夫婦團聚。后因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后重新團圓。(典見《本事詩》、《古今詩話》等)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15

      典源出處《列子 ·天瑞篇》:“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淙嗽唬骸蔚貕暮?’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跐(ci) 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釋義用法周代杞國有個人害怕天塌地陷,使人無處安身,愁得寢食俱廢。經(jīng)過別人開導,才明白過來。后以此典指不必要的、多余的憂慮。

      用典形式

      【杞天】 唐·杜甫:“但求椿壽永,莫慮杞天崩!彼 ·汪元量:“杞天愁欲墜,黑入太陰中!

      【杞憂】 清·趙翼:“陰陽調燮何關汝,偏是書生易杞憂!

      【憂天】 宋·文天祥:“壯心欲填海,苦膽為憂天。”

      【天墮憂】 清·黃遵憲:“烏知都城不見日,人人反抱天墮憂!

      【杞人思】 清 ·林昌彝:“海涸山枯事可悲,憂來常抱杞人思!

      【杞再崩】 明 ·湯顯祖:“乙?guī)は珊蚊,丁年杞再崩!?/p>

      【杞國憂】 唐·劉禹錫:“欲遂東人幸,寧虞杞國憂?”宋·張元干:“可是文園病,何堪杞國憂?”金 ·元好問:“劫石拂未窮,杞國浪自憂!

      【憂天語】 清·黃鷟來:“杞人強效憂天語,壯士聊為斫地歌!

      【憂天傾】 唐·李白:“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

      【青天墜】 元·張昱:“杞人惟恐 青天墜,精衛(wèi)難期碧海干!

      【杞人憂天】 清·邵長衡:“縱令消息未必真,杞人憂天獨苦辛!

      【杞憂天墜】 明 ·張煌言:“杞憂天墜屬誰支,九鼎如何系一絲!

      【人憂杞國天】 清·沈元滄:“虛疑世有桃源路,共笑人憂杞國天。”

      【天墜杞人憂】 清·梁佩蘭:“海填精衛(wèi)恨,天墜杞人憂!

      【杞國痛天摧】 宋·黃庭堅:“謫去長沙憂服入,歸來杞國痛天摧。”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2-19

    歷史典故05-19

    (精選)經(jīng)典歷史典故07-24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5-30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精選】05-30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3-23

    經(jīng)典歷史典故[經(jīng)典]08-02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4-20

    歷史的典故05-21

    哲理的歷史典故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