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歷史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
在多年的歷史學課堂教學中,我發(fā)現初中生對歷史學課存在著嚴重的厭學現象。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認為歷史學知識容易掌握,只要看書就可了解,用不著聽講,要考高分只要死記硬背即可。事實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這種方法根本不可能把歷史學學好。我在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學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自然就不會厭學。
一、 運用歷史學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講課生動,課堂氣氛活躍,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在歷史學課上,講解生動的歷史學故事恰好能做到這點。如講商朝歷史學時結合《封神榜》的故事講,同學聽的津津有味,下課了同學們還意猶未盡。還可提供學生熟悉的歷史學故事,讓學生自己講解,培養(yǎng)學生的演講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二、對歷史學人物串聯講解
如講韓非時,提到其慘遭陷害的情況,誰害死韓非?是他的嫉賢妒能的同學李斯;誰害死李斯?是歷史學上著名的巨奸趙高;誰殺死了趙高呢?是秦王子嬰;誰殺死子嬰呢?是霸王項羽;項羽結局如何呢……這樣一個引出一個,學生自然聽得專注入迷。
三、比較分析法
對歷史學人物或事件進行比較分析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但大多簡單雷同,學生聽起來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將鄭和、哥倫布進行比較,無論在航行的時間、規(guī)模、次數上,鄭和都要超過哥倫布,但為什么哥倫布比鄭和的影響更大呢?鄭和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朝貢貿易違背了經濟規(guī)律,給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而哥倫布的遠航引起了價格革命和商業(yè)革命,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
四、從人性角度講述歷史學人物
歷史學的一些偶然的、主觀的因素往往可以改變它應該有的模樣。如對“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這一歷史學現象的解釋,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壓力,但孫中山個人的因素在這里占幾分?事實上,當時孫中山雖然對袁世凱不放心,但他對袁世凱還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孫中山一生誠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沒有一絲一毫的中國官僚的.權利欲,他完全是帶著對天下難民的博愛而擔當起政治使命的”。以孫中山的個性和品格,為了“民主共和”的盡早實現,在中華民國成立后僅兩個月就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當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多種多樣,只要運用得恰當,都會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2
民族融合是我國歷史發(fā)展的主流。我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由50多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大國。中華民族是在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各民族彼此融合而成的。
在歷史上,各族人民互通有無,平等互利,這是我國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民族融合經歷了原始社會末期、西周至春秋戰(zhàn)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至遼宋夏金元和明清等七個歷史階段,而三國兩晉南北朝和五代遼宋夏金元則是兩次民族大融合時期。
民族融合主要有六大途徑:一是生產斗爭促進融合,二是階級斗爭促進融合,三是社會改革促進融合,四是“和親”和冊封促進融合,五是戰(zhàn)爭促進融合,六是國家統一促進融合。民族融合的主要特點是:落后民族在征服先進民族后反被先進民族同化,落后的少數民族吸收漢族先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及文化知識,大都是非強制性的,漢族也是在不斷吸收兄弟民族的長處和人口的過程中發(fā)展著。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3
總結過去一年的教學工作,從中得到了一些體會,同時也找到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確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在教學中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對于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yǎng)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并將激發(fā)興趣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二、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鑒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fā)。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jié)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三、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上我沒有足夠的經驗,不能教給每個人最有效的方法。
2、對于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沒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今后努力方向
我在今后課堂教學中還將努力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和機會,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fā)展,并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并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4
在當今教學改革的浪潮中,就初中歷史教學而言,就是充分利用教材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其中也包括顯性和隱性的歷史現象的內涵、外延、內在因果關系、主要矛盾的變化進行分析比較,提高學生再認史實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歸納、綜合問題的能力,不是單純的重復教材中的史實,而是對教材中所涉及史實的升華、提高。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怎樣才能掌握好恰當的教學方法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進行:
一、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中所必須掌握的歷史基礎知識,過好識記能力關
初中學生,剛從小學升入初中。在小學學了一些歷史知識,在某些方面有所了解,卻往往忽略了教材中各知識點的關系及基本歷史概念的準確記憶,但如果單純的進行知識講解,學生很容易失去興趣或對知識點記不牢,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最好的辦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閱讀。教師用講讀方式與學生共同閱讀,弄清每一課段落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各知識點的表現、本質,初步建立起知識網絡系統,做到合上書,使每個歷史知識點都歷歷在目,真正做到基礎知識過關。
二、著力培養(yǎng)師生感情,注重情感教學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有一種“移情體驗”在發(fā)生作用,“移情”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影響過程,即將一個人的目的、知覺和情感跟別人暫時聯系起來,使他們在作用上和情感上彼此融為一體。所以說,教師的言行舉止,感情的傾向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情感在教學時起著感染和激勵的作用。良好的情緒,能夠融洽師生關系及輕松氣氛,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對教師的認可、情感能使學生精力集中,教師在此時充分利用學生此時的精神狀態(tài),使學生由自發(fā)喜歡聽課轉向自覺的學習需要上來。當學生學習成績不斷提高時,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會越來越濃。因此,從某個意義上講,注重歷史課堂情感教育,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性、進取心和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精講,對歷史現象進行立體分析
在學生了解和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后,教師在上課時,對每課都要進行精講,對歷史現象進行立體分析,這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進行:
第一,對歷史現象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分析。
第二,對歷史現象進行宏觀和微觀的分析。
第三,通過教材中的顯性知識發(fā)掘出隱性知識。
第四,與歷史學科相關的知識點進行分析。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5
《三國鼎立》一課的內容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展示自己歷史知識和口才,在講到“赤壁之戰(zhàn)”時,請學生可以根據課外資料、教材來說說赤壁之戰(zhàn),學生們立即炸開了鍋,都想試一試,一位學生繪聲繪色的講述了孫權和劉備走上聯合的經過,還有同學講述了黃蓋的苦肉計......教室里掌聲陣陣。這時一位平常不愛回答問題的`學生站起來了,講述了赤壁大戰(zhàn)時的場景以及曹操是如何倉惶出逃的,最后總結:“安徽赤壁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古戰(zhàn)場,有機會一定去看看”。聽完后我注意到這個同學把赤壁所在地說錯了,不是在安徽而是在湖北,但我不忍心潑冷水,還鼓勵性的說了聲“你真不錯”,并沒有糾正他的錯誤。
下課后我仔細想,總覺得那樣處理不對勁兒。自從實施新課改以來,特別是在公開課的課堂上充滿著“你真不錯”、“你能行”、“你真棒”等表揚的話語。雖然這些表揚話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鼓勵,但過度的、甚至不切實際的表揚給孩子帶來的就完全是好處嗎?我的上述處理方式,讓學生接受了錯誤的知識。作為教師,這是一個不小的錯!
其實,學生聽多了贊賞的話,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所以當學生做得不對的時候,一定要立即指出他的不足。只有發(fā)現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斷進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對別人善意的批評、提醒,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
所以,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老師一定要給學生一個中肯,公正的評價!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6
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課堂教學是實施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中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核心素養(yǎng)目標進行的。歷史學科要適應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目標,就要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而歷史課往往給人認為“歷史就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功課”所謂“貝多芬”(背多分)就是這樣來的。學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這樣歷史課成為歷史只是的單一傳授進取記,教和學又基本上變成了機械灌輸和死記硬背于是上課時出現了學生做其他科作業(yè)的,打瞌睡的,還有一些學生在下頭筆聊的,即便有的同學機械的記下一些歷史知識,但過不久,也全面還給教師了。
怎樣才能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呢?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迸d趣是最好的教師。僅有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才會進取的探索,敏銳的觀察,牢固的記憶和豐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創(chuàng)造性。歷史學科因其資料龐大時間久遠,即逝性強的特點被人們當作死記硬背的副科這一偏見造成負面影響。使學生對歷史科目不夠重視和失去興趣。所以,在歷史課堂教學上,要點燃學生探索的欲望,激發(fā)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在簡便,幽默,愉快的環(huán)境中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素質發(fā)展。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不僅僅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簡便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還應當加強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不僅僅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并且是教師成長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經過對教法學法指導進行反思能夠讓教師找到一種更適合更貼近學生實際的方法,使學生喜歡,從而好學。同時要善于捕捉學生的優(yōu)點,哪怕只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真誠的攢美,都會給學生以激勵,讓他們對學習充滿信心。
經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在行動中成長。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7
摘要:在教學實踐中經常進行教學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情境的能力。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主要通過教育學生、教師自己本身進行反思、同事或專家聽評自己的課、閱讀教育專著和教學文獻等方式進行教學反思。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
所謂教學反思就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的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情境的能力。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規(guī)律:“經驗+反思=成長”?梢娊虒W反思是一個教師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我已從事多年初中歷史教學,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面對生龍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新課程實施以前人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然后根據講課的重點,強調學生死記硬背,這樣歷史課更是枯燥無味,一上課學生就想打瞌睡,F在新課程實施以后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教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f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通過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根據我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我在上課時讓學生充分閱讀教材,然后以點撥為主,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聯系已知知識,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生活海洋里盡情地暢游。使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得到極大的滿足,學習興趣愈來愈濃。
現在的學生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書刊、網絡等,因此獲取的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憧憬未來,關注現實,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么,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具有極大的廣闊性。這又給當前的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歷史老師帶來了更大的挑戰(zhàn)。長期以來,在考試指揮棒的指揮下,歷史這門學科成為單純的復述性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很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具體而言,從教學方法來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如何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讓歷史課煥發(fā)出應有的生機與活力,這是歷史教學反思的一個重要方面。從教學結構來:看現在很多歷史教師大多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社會科學理念、人文精神。這一點與我們與我們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從教學內容來看,歷史課的內容是講述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人類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地點進行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就成為歷史課內容的四要素,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傳授而容易忽略搜集與處理信息、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學生在解析材料時普遍覺得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新課程實施后,如何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提高自己的能力,成為歷史教師共同面隊的一個難題。從思想教育方面來看,教師進行愛國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時,只是給出一個或幾個結論,說這一事件是愛國的,那個人物是愛國的,學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顯思想教育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如何在課堂創(chuàng)設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學生的品質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歷史課堂變成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又是歷史教師在新課程中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為了適應當前教育形勢的發(fā)展,使自己盡快得成長、成熟起來,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
一、通過學生進行教育反思
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如果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突然表現異常,那肯定是教學的某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例如,我在上八年級上冊《辛亥革命》一課時,讓學生對辛亥革命爆發(fā)的原因進行討論并選幾名代表進行發(fā)言,有位同學平時對歷史很感興趣,思維活躍,發(fā)言踴躍,但那節(jié)課卻顯得比較沉默,課后我主動與他進行交流,他說,對辛亥革命爆發(fā)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不理解,原因是對當時的英國歷史知識缺乏了解,隨后我對導入新課這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反思。
二、通過教師本身進行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討論的時間比較多,但教師必要的引導,適當的點評,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師在引導、點評時不流暢,時常卡殼,使得學生滿腹疑慮,這就意味著教師對待課堂的準備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了。
三、通過請同事或專家聽評自己的課來進行反思
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如果教師對自己的課作了精心準備,上課時得心應手,往往很難覺察出自己還存在著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銅市或教學專家來聽課以后,總是能找到自己還需改進的地方。
四、通過閱讀教育專著和教學文獻來進行教學反思
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老師。經常閱讀中外教育專著和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從中吸取營養(yǎng)并經常與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進行對比,不斷反思,使自己不斷提高。
在十多年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我從未間斷過寫教學反思,我的課也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成為了他們最感興趣的課程之一。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8
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用心性調動起來,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透過縱向聯系及橫向聯系,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和主動性,到達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此刻新課程實施以后的資料,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fā)、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到達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為主,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聯系已知知識,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里盡情暢游。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啟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聯想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因為此刻的學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后,理解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雜志、書刊、網絡等,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明白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超多的歷史知識。他們明白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明白當今中國“韓流”“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么,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潛力極大的廣闊性,善于獨立思考。
其實我們的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歷史教學過程就應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這種聯想式教學方法。就是貼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力求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東西。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能夠先透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yè)的需要,貼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yè)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透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能夠鞏固舊知識。
其次溫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聯系各學科的知識)。歷史包羅萬象,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如關于商鞅變法的例子,還能夠聯系到語文中的典故:“徙木賞金”、“立木為信”。數學方面,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語文的課文背景是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的發(fā)展的歷程,是歷史;歷史的思維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屬政治的范疇;地理與歷史更是息息相關。再次溫課外知識之“故”而知新。這個“故”不是所有學生都了解,但恰恰是這一點是最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用心性,最讓學生有自我實現的空間,而且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與現實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系。例如,講到英國侵占西藏地就能夠提到《紅河谷》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表現西藏民風的純樸,武器的落后,但這種武器并沒有使他們屈服于列強,而更激起他們捍衛(wèi)民族,捍衛(wèi)國土的高尚氣節(jié)。講到華盛頓建立美國的赫赫戰(zhàn)功,同時謝絕連任,就能夠提到當今熱點布什再次當選總統,但美國歷史上沒有連任三任的總統的貫例。講到《文學藝術》部分,能夠提到中央2套的《鑒寶》,讓他們明白中國文化遺產的價值,還能夠起到保護中華文化遺產,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職責。
利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能夠使課堂教學效果顯著提高,還能夠利用學生的想象力,補充老師講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迅速掌握新知識。由此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學生的有意注意,活潑課堂氣氛。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利用掌握的知識獨立思考獲取新知并作出決定的潛力,這樣不僅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當代實際問題的潛力。也能夠幫忙他們疏理已知知識,而且能夠糾正他們掌握的不正確的歷史信息。能夠激勵他們多渠道的獲取新知識,能夠鞏固舊知識;甚至能夠給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但利用這種教學方法,作為老師首先要充分,準備不然有時會無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還會控制不了局面。作為老師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時代信息。但是不要過多的引用課外知識,要善于引導學生用可能短的時光回答出要點。
以上這些只是我個人在從事歷史教學過程中的一點心得體會,說出來,與大家共勉。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9
反思性教學迄今為止有很多種定義,其中經驗性與科學性給出的兩種定義得到了普遍認可。經驗性反思強調批判性,但這種定義缺少實踐驗證,且個人主觀性比較強,因此并不具備很強的說服力。而科學性反思則不僅包括批判性,還包括實驗性及群體性。這就需要初中歷史教師從實踐出發(fā),切實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并不斷反思教學中遇到的相關內容,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1.反思性教學的特點
第一,反思性教學將創(chuàng)造性教學方式融入解決基礎教學問題中。首先,初中歷史教師在反思性教學這種模式下,會不斷深入反思重復教學實踐中各種教學相關問題,而不是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教學后對其所教內容與教學情況的簡單反饋;其次,教師在教學中遇到一些問題時,不僅包括教師自身的問題,還可以是學生、教材等問題,運用反思性教學模式解決這些問題,使解決問題的方式更科學合理、更具人文性。
第二,反思性教學的動力為確保教學實踐科學合理。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情況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地反思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有效改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還可以找到開展教學實踐與研究的更好教學方式。反思在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修養(yǎng)越高的教師反思能力越高,推進反思性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興起。
第三,反思性教學促進教師掌握好兩個學會。其一,學會學習。初中歷史教師應該教學生如何高效地學習,這里的學習不僅指學習技術和方法,還指學生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人。其二,學會教學。需要教師從根本上轉變教學思想,在教學的同時注重自身能力提高,在教學中進行良好的學習。學習教學不僅包括對教學技術和方法的學習,還包括對教學道德與倫理知識的學習。反思性教學模式使教師有機地將教育學生如何學習和提高教育水平結合起來,讓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同時得到提升。
第四,反思性教學的突破口是增強教師的道德感。道德感不夠高的教師一般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出現重大失誤的時候,反思教學問題所在,平時教學后不主動自我反思。具有較高道德感的教師則會在每次教學任務結束后,自主對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因此,為了在初中歷史學科中更好地開展反思性教學,就必須提高教師的道德感。
2.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開展反思性教學
反思性教學包括教與學的雙重反思,要求初中歷史教師不僅及時進行自我反思,還需帶動學生一起反思,并將這兩個反思相結合,開展相互提高的互動反思。
2.1教的反思
教的反思具體指教師所做的反思,即初中歷史教師在給學生上歷史課的過程中進行的反思,其中包括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及教學后反思。
教學前反思強調教師對教材知識準備工作進行的反思,教師應充分熟悉教材內容,做好教案,力爭將授課內容安排得科學、有趣。教學中的反思強調教師在授課期間發(fā)現的一些問題,并及時調整相應教學方案,對教學方式進行及時反思,有效提升授課效率。教學后的反思強調教師在授課內容完成后,對學生進行課堂練習、提問、測試,以及課后作業(yè)等方式對學生掌握情況進行測試,通過學生反饋檢測自己的教學質量。
例如,講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時候,教師應該在課前準備時對會議召開的背景、時間、地點及會議重點內容、意義等做好充分了解,并且要有突破傳統教學方法的意識,爭取打破常規(guī)講課方法,用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解給學生聽。授課過程中,遇到學生反應不積極、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教師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授課方式及語調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講故事的`方式讓會議更形象地展現在學生腦海中。當課堂練習及課后作業(yè)不理想時,教師要反思學生的預習、復習情況是否到位,可以在下次上課時帶領學生回顧一下上一堂課的重點知識。
2.2學的反思
學的反思指的是學生對學習情況進行反思,其中包括對學習態(tài)度的反思、對學習目標的反思及對學習方法的反思。第一,學生對其學習態(tài)度進行反思。學習態(tài)度是否端正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效果,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可以幫助學生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第二,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反思。學生要想知道自己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就要對學習內容進行反思。第三,學生對學習方法進行反思。歷史作為一門需要大量背誦的科目,好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學生事半功倍。初中生在歷史學習中應該勇于嘗試不一樣的學習方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例如,教育現狀下,很多學生依舊脫離不了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因此得不到有效提升。初中教師應積極帶領學生對學習進行反思,找出學生學習歷史時存在的問題,通過同學互助和教師指導等方式改進。教師可以定期開展歷史故事會,鼓勵同學們將學過的歷史內容編寫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上臺講解,不僅提高故事講述者對自己所講內容的理解,還帶領大家鞏固學過的知識點,讓學生在輕松靈活的氛圍內全面加深對教材的掌握情況,有效增強學生學習效果。
2.3教與學的反思
教與學并不是互相分裂的兩個過程,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將這兩個過程有機結合在一起,真正實現教與學的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因此,將反思性教學這種模式運用到初中歷史這門學科過程中,除了前面提到的教的反思和學的反思,還應該進行教與學的互動反思。我國目前正在開展的反思性教學已經在初中歷史這門學科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中歷史教師應該乘勝追擊,進行更深入的反思性教學,大力推廣并實施教與學的雙向反思,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默契程度更上一層樓。
例如,初中教師給學生上歷史課的時候,應該引入不同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同時積極獲取學生的反饋,看學生更適應什么樣的教學方式,今后課程實踐中多使用這種教學方法。教師在課上應該多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積極同學生進行廣泛、深入的溝通,及時掌握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及自身存在的學習陋習,采用科學合理的鼓勵性手段幫助學生改進這些問題和陋習,讓初中歷史教學更順利高效地開展。在教與學的互動反思中,教師應注意避免采取生硬的管理手段,影響學生學習熱情,從而降低整體教學效果。
平時教學活動中,單一、枯燥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我們應該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不同興奮點,抑制大腦疲勞。無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基本出發(fā)點是學生,學生是課堂主體。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堂,課堂教學應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積極性。例如,課堂教學中的特殊意義歷史討論法史研究的特點。歷史課上討論應該有更廣泛的內容,更自由的民主氛圍,不僅可以討論這類問題,還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日常教學活動中,經常有學生討論時聊其他事,需要老師經常督促。
3.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開展反思性教學的意義
首先,教師在反思過程中可以有效激發(fā)其自主發(fā)展意識;其次,有助于改善教師教學方式,提升課堂教學的科學合理性;再者,可以幫助教師總結授課經驗,作為教育智慧運用到今后教學中;最后,有助于教師反思職業(yè)素養(yǎng)的同時提升專業(yè)精神。
4.總結
目前,反思性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想要取得更大進步,就要不斷研究,進一步對教學方法進行實踐,確保教師教學質量,切實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僅使學生真正學習到課本知識,還可以將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0
一、對小組合作學習評價的認識
任何一項工作,如果離開了“評價”,就會失去控制、失去導向、失去動力、失去信心。小組合作學習同樣也離不開“評價”,如果沒有“評價”,小組合作學習就難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不會有實效。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評價的出發(fā)點在于構建競爭機制,促進組內積極合作,以外在的影響激活學生合作的內驅力
二、在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方面的具體做法
1.課內評價與課外評價相結合
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僅表現在課堂上的合作,課外的合作也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實現小組合作學習由課堂向課外的延伸,才能真正把小組凝聚為一個整體,從而把小組的作用發(fā)揮到極致
1)課內評價主要是以教師評價為主
每節(jié)課教師根據學生的自主學習、參與程度、團結合作、完成任務、學習效果等指標進行評價,讓學生認識到小組合作成員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只有每個成員的共同參與才能完成合作學習的目標任務。每節(jié)課教師要評選出3—4個優(yōu)勝小組給予小紅星獎勵,每個組累積到10顆星后就可以換一面小紅旗,學期結束時根據小紅星和小紅旗的數量進行量化考核(2)課外評價主要以學生評價為主
評價的內容包括每天晚上學生完成作業(yè)的情況、每天十分鐘練字的情況、每天十分鐘古詩誦讀的情況、教室外學生作品欄張貼情況、小組內重大違紀或好人好事情況等等。對于每天檢查的結果由學習委員匯總,每項檢查都要選出2—3個優(yōu)秀小組,由學習委員負責加星獎勵。
評價時以小組交換檢查為主,學生會檢查為輔,力求把學生在課外的表現納入評價體系中來,規(guī)范學生的`課外行為,督促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常規(guī)性評價與激勵性評價相結合
對于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如果僅僅局限于算出各小組的分數、排出各小組的名次,是遠遠不夠的,要想真正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使小組合作學習持續(xù)健康地發(fā)展,激勵性評價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是強化小組學習積極性的長效措施。我校在做好常規(guī)性評價的同時,在小組的激勵性評價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具體做法是:對于每學期評選出來的優(yōu)勝小組,學校都召開大規(guī)模的表彰大會,對優(yōu)秀小組長除佩戴綬帶照相在學校宣傳欄進行表彰外,學校還購買了書籍進行獎勵;對各優(yōu)秀小組學校進行張榜公布,同時也進行一定的物質獎勵。另外,學校對評選出的優(yōu)秀小組進行“有獎游學”活動,至今已組織游學活動5次,讓學生在游學過程中增長了見識,學到了許多課內學不到的東西,極大地調動了小組的積極性。
三、小組合作學習評價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教師必須精心設計,嚴密組織,不斷反思,不斷完善。
重點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持之以恒,避免虎頭蛇尾。
不要今天搞了,明天就放下了;這學期搞了,下學期就不提了。要堅持經常,要成為課堂管理常態(tài)化的必要組成部分。
2.要客觀公正,避免獎罰不明。
獲取觀察信息一定要準確,獎罰標準也要全班一致,評價的結果要讓所有學生認可。
3.要及時反饋,避免時過境遷。
學生的努力得到了及時的、積極的評價,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繼續(xù)努力的積極性。當學生的熱情已經消失再去表揚、鼓勵,就顯得很蒼白,其價值就會大打折扣。所以,評價的信息反饋必須及時。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1
歷史教學對提高國民素質和推動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這是不爭的事實。一個國家是否重視歷史教學,小則影響該國國民道德品質修養(yǎng)和理論文化水準的高低,大則影響國民和執(zhí)政者能否正確認識社會現實和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關系到能否用科學的歷史觀和歷史經驗指導自我的行動和正確決策,進而影響社會發(fā)展進程和個人事業(yè)的成敗。
歷史教學作用如此巨大,然而歷史教學的現狀與提高人民素質以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恰恰是背道而馳的。道德品質與愛國主義是一種思想修養(yǎng),是經過不斷的薰陶和培養(yǎng)而構成的一種心理品質。歷史是這種品質構成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人們不能正確認識歷史的這種學科特征,產生了許多誤解,所以在素質教育中不能充分發(fā)揮它的教育功能。在現實社會中人們不重視,甚至輕視歷史教學,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歷史學作為一門修身和認知社會的學科,是一種長期的、含蓄的、意識導向型的學科。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人們思想境界和認識社會現實進行科學決策?墒沁@種道德水平和決策本事的提高,需要一個較長的構成過程。不象數理化等工具學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桿見影的效果。
因為這些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如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計算問題;簡單的機械使用與維修等,容易讓人看到它們的價值!皩W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諺語就是人們重理輕文思想的折射。在功利主義的驅使下,我國社會各行各業(yè)對人才的選拔,招工和招公務員的考試中,絕大多數不考查被選拔者的歷史知識水平。這在客觀上強化了“讀史無用論”。在這種情景下,終日為升學而苦讀的學生當然不會為這樣一個看起來無關緊要的科目而花費太多的時間;社會上的人也不會花費太多的時間去學習這種不能創(chuàng)造現實的利潤和價值的知識。所以,歷史常常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
其次,是歷史教學本身的問題。它涉及國家政策導向、史學工作者、教材編者和各級各類學校的歷史教師等諸多方面。就史學研究和史學工作者來看,許多史學研究“太細”,遠離國計民生;不少史學文章和專著文句深奧難懂,只能在圈內流傳,圈外無人理會,形同廢紙。就教材的編寫來說,當今中學歷史教材比以前幾版是圖文并茂了,可是圍繞歷史教育功能選材以及中小學各級教材層次區(qū)分方面,仍然不盡如人意。如選材狹窄、人物敘述缺乏立體感、回避熱點問題等等。
自會考制度實行以來,歷史教材的問題就更加突出了。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習效率,教材編寫越來越簡單,僅有基本線索和事件梗概缺乏詳細資料。而考試的要求卻越來越高,試想學生沒有充分的`占有歷史資料,怎能去分析歷史問題,又怎能從中得出規(guī)律性的認識呢這種南轅北轍的教學與考試模式怎能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和發(fā)奮進取的求知意識呢
最終,是學生知識結構的失衡,造成歷史學習的困難。會考制度實行后初中就不再學習地理,學生對地理知識一無所知。歷史本就抽象,再失去了這個人物、事件賴以存在的舞臺,那么學歷史就好比是下盲棋,沒有幾個人能搞得明白。如今學生中聽不懂國際新聞,讀不懂世界文學名著的大有人在。
因為他們對世界的地名、人名識記不準,混淆不清,甚而不辨國別,不分時代,就是因為缺少了這個科學而便捷的工具,不死記硬背難道還有別的好方法嗎如在一次考試中,問“《馬關條約》開放的通商口岸,深入中國內地的是(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學生有選蘇州的,也有選杭州的,也有選沙市的,很明顯他們是僅僅依靠記憶來做題的,書上寫的是重慶,記住了就能選對,記不住就選錯了。因為沒有地理坐標,也就沒有思維的余地,只好憑記憶來做了。本來是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而精減了科目,但結果卻適得其反,不健全的知識結構反而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所以,要改變歷史教學的困難處境,還需要優(yōu)化學科體系,讓學生建立良好的知識結構,這樣才能更有利于學生將來的發(fā)展。
我想,歷史的教育作用要得到真正的發(fā)揮,首要的是在宏觀的教育決策上要重視歷史。假若在高考中取消歷史考試,歷史將更為人們所輕視。至于那種取消中學歷史教學的論調,更是危險的。此刻學生中不學歷史的風氣極盛,不懂得中國歷史也不覺得恥辱,歷史課上常出一些荒謬的笑話;在社會上時時處處都能見到歷史盲的活劇。
這些問題難道不值得我們去深思嗎清代思想家龔自珍曾說過“滅人國必先去其史!比毡厩秩A時,在淪陷區(qū)曾不準中國人民學習歷史,以期奴化中國人民、此刻如果我們自棄國史,結果如何,可想而知。“歷史之于民族,正如記憶之于個人。一個人如果喪失了記憶,那他就成了白癡;一個民族如果不講歷史,那就會成為愚昧的民族!彼,教育部門在發(fā)揮歷史作用方面,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如經濟上支持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在政府公務員考試中,增試有關歷史知識和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問題的本事;加強歷史教育功能的社會宣傳等等。這樣,就能有力推動歷史教學的發(fā)展,增強人們學習歷史的意識。
另外要充分發(fā)揮歷史教學的作用,還有賴于史學研究工作者的自身努力。那里,一是要求我們自身具有崇高夢想和追求,使歷史的教育功能在自身得以充分展現,以自身的表率作用顯示歷史的魅力,激發(fā)人們學習歷史,并運用歷史的觀點和方法去思考和解決問題。二是要求我們在歷史研究、歷史教學和歷史信息利用等方面做很多深入細致的工作。
在研究方面,我們應把重點放在國計民生方面,主動研究與現實社會相關的熱點、難點問題,從歷史的角度主動為政府、企業(yè)的決策供給有力的服務,使人們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深刻感受和認識到歷史的現實意義。在歷史著述方面,我們要力誡文字深奧難懂,力求通俗易懂和富有文采,以生動形象的論述向人們展示歷史上的善惡美丑、成敗得失、經驗教訓和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使人們喜歡讀歷史著述,在閱讀中潛移默化地理解歷史教育。對于中小學歷史教材的編寫,要力求做到資料結構清晰、目標明確、強化教育功能等等。還有在歷史考試中應增強趣味性和應用性,不要對那些純粹的死知識追的太深太細。讀史使人明智,通達事理,同時還能提高理論修養(yǎng),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如果單純考察知識,就會陷入學究式的誤區(qū),自然是越學越枯燥,讓學生望而生畏,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增加了歷史教學的難度。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2
新學期,又開始了我的歷史教學生涯。歷史是中考科目,而且分值在加大。在歷史教學中,怎樣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成為了我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了教學:
一、認真?zhèn)湔n。
在學生眼里,教師都是有豐富專業(yè)知識的人,著名的“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該有一桶水”的論斷也說明了教師具有的專業(yè)知識水平的重要性。在備課環(huán)節(jié),我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采用的教學方法,并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到精心安排,認真寫好教案,做到每一課都“有備而來”。在本學期的歷史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計各種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情境,著眼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借助網絡資源,拓寬知識,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不至于陷入鼓噪乏味。課后及時對課堂教學作出總結。
二、課堂教學注重激發(fā)學生思維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比绻處熗ㄟ^設疑,創(chuàng)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意境,從而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
三、教會學生理清歷史發(fā)展線索,抓住學習重點
歷史發(fā)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范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fā)展線索,提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十分重要的。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指導學生學會確定學習重點。我引導學生從以下四方面去確定教材中的.重點:第一,能夠說明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觀點的內容;第二,對歷史發(fā)展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屬于“世界之最”的內容;第四,教科書上有插圖,課后有練習題的內容。學生掌握了上述原則,就比較容易抓 住教材的重點。
今后需要努力的方面:
1、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
新課程要求教學應該是教給學生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fā)。所以我還應繼續(xù)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積極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jié)和控制,從而達到教學預期目標。
2、指導學生學習歷史的科學方法,掌握記憶技巧
我們知道時間、地點、事件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關鍵。不少學生采用機械記憶方法,收效不大,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今后的歷史教學中,我應力爭嘗試教給學生多種記憶方法,如:分散記憶法、趣味記憶法以及引導學生記憶綱要等。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于創(chuàng)新,相信只要我們能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施展才能,就一定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3
歷史教學作為一門語言的教學,其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技能,即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其課堂教學具有不同于其他課程課堂教學的特點。我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根據中學教材的內容編排突出了對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采取了指導性的學案模式,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向運用,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歷史的課堂教學應當反映這種特點,以用為主,樹立一種“大歷史教學觀”,使有效教學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首先是教師觀念的轉變。歷史教師要轉變的.第一個觀念是:歷史教學不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而是言語技能的教學。過去,由于考試指揮棒的影響,歷史教師過分強調歷史知識的教學,不注重分析。這次中學歷史教材的改革為教師觀念的轉變奠定了基礎。然而傳統考試的“余威”仍在,考試依舊是教學的指揮棒。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是應該懂得如何在這兩點找到一個平衡點。值得高興的是中學歷史教學大綱適時進行了調整,明確規(guī)定將降低語法試題的難度,減少知識性的客觀題,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能力,在言語運用中學習語言。
觀念轉變的第二個方面是:由以本為本向以用為本轉變。歷史是一門不斷發(fā)展的語言,現代科技的發(fā)展為它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歷史教材只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礎、媒介,學生要學好歷史就必須融入歷史的海洋,跟上歷史發(fā)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時常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隨時把鮮活的歷史輸入教學,讓學生能夠感受歷史,能夠使用歷史表達自己的思想。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單一、呆板的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且不能體現語言的生動性,而多種教學方法可以刺激學生的不同興奮點,抑制大腦疲勞。計算機輔助教學使教學方法的運用有了廣闊的天地。無論哪種教法,其基本出發(fā)點是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應當是學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堂。課堂教學應當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歷史學習的特點決定了討論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特殊意義。歷史課的討論法應具有更廣泛的內容,更自由的民主氣氛,不但可以討論本課的問題,而且可以用歷史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縱論國內國際的是是非非。而討論課是在考驗老師對整個課堂的駕權能力,在平時教學活動中,經常有學生在討論課時不用歷史,或者是說與本堂課毫無聯系的話題,這需要老師時常督促。
在這一年的教學活動中,我覺得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維持課堂紀律,如何使教學活動在一種輕松,民主的氣氛下進行。到底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用何種姿態(tài)面對學生。老師在不能體罰的情況下,還能采取哪些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來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4
本課主要是從傳說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印證原始農耕文化的成就與特點,同時通過中華人文始祖、禪讓和大禹治水的傳說,激發(fā)學生探索中華文明之根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關于這一課,我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下,利用新教材特點,精心設計教案,結合學生實際,認真組織教學。從上課的效果看,基本實現了預期目標,我以為和過去上的課比較而言較為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這一課選擇了較為恰當的教學形式和進行了有效的教學活動,自然而然地實現了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育。
這一點,印證于課堂上學生發(fā)自內心的情感抒發(fā)。就本課而言,“情”主要凝結于“中國情”和“民族情”。通過了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祖先的傳說,激發(fā)了學生探索中華文明之根的興趣,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在歷史長河中逐漸融合而形成的,炎帝、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同根同族同源。以此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
同時,又在遠古的傳說中使學生不斷地認識到以黃帝、炎帝、堯舜禹為代表的中華先祖?zhèn)優(yōu)橹腥A民族和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做出的巨大貢獻,尤其是使學生感受到在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寶貴精神和優(yōu)秀品質。以此不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fā)他們繼承發(fā)揚中華輝煌文明以及創(chuàng)造燦爛現代文明的“責任感”。
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育貫穿教學始終,并不斷加強、層層推進,在《祭黃帝文》的朗誦中將這樣的情感體驗推進到了最高峰。這條“情感線”是本課的“魂”之所在。同時,我個人認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也是我們歷史教學的“魂”。
其次,本課的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簡明,自然流暢,將教學三目標自然和諧地構建于教學設計中,緊密生成。
從新課導入,到教授新課中的“學生講述傳說”、“學生再現傳說”、“學生觀看傳說”,再到師生一起課堂小結,到最后的尾聲升華課文,以“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為“魂”貫穿教學始終,落實識記與理解目標,又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探究合作、歷史情景再現、啟發(fā)學生分析思考等方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較好地實現了對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yǎng)。
再次,本課較好地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探究發(fā)現的引領者、學生學習活動的顧問、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者,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yōu)橹鲃拥奶骄堪l(fā)現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學習、發(fā)展方面的主體作用都得到了較好的發(fā)揮。教學中展開了經常性的、良性的師生互動,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營造了一種開放的課堂氛圍。
第四,本課較好地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有效整合。 新課導入時播放的《黃帝頌》,渲染了課堂的現場氛圍,營造了本課的情感基調;講述完華夏族的形成之后播放的“華夏兒女對黃帝
陵的祭拜”,不僅增強了學生對中華人文始祖的敬仰感恩之情和民族認同感,也使學生認識到國家統一、認祖歸根是炎黃子孫的共同心愿!按笥碇嗡钡膭赢嬈蜗笊鷦拥卦佻F了古史傳說。最后播放的《祭黃帝》,將整堂課的情感體驗推到最高峰。本課較為適時適度地將圖、文、聲、動畫等綜合信息穿插于教學中,較好地利用了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去服務和優(yōu)化歷史教學,體現了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整合的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有比較好的效果是與我課前學習歷史課程標準,體會新教材的特點,聯系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分不開的。根據歷史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特點,我把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華夏族的形成,“禪讓”的含義和實質,傳說和史實的區(qū)別與聯系作為學生識記與理解的目標;引導學生收集資料,對遠古時代歷史面貌進行合理想象以及培養(yǎng)學生從傳說中提取有效信息及主動探究的能力;同時,將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民族自尊心與民族自豪感作為本課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將“華夏族的形成”作為重點,讓學生認識到華夏族的形成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同時,將“禪讓制”的含義和特征作為難點,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政治文明的起源。
在上這一課和平時的教學中,我深感,“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上好每一課都是需要自身付出努力和心血的,也要不斷學習和吸收別人的長處,在借鑒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由于我教學經驗的不足,功底還不夠扎實,所以在教學中也反應出了相關的問題,比如說:
1、我的教學機智有待進一步加強。例如:上課前叫學生將自己收集整理的資料拿出來時,并未逐一檢查。上課時,有名學生在講述阪泉之戰(zhàn)的時候實則講述的是涿鹿之戰(zhàn),我并沒有及時的打斷學生的講述,沒有及時的做出更正和強調。在課堂中學生的發(fā)言,我的點評還不夠到位。
2、我的語言表達的生動豐富性不夠。在本課的講述中,我的形體語言、表情不夠豐富,雖然教學設計中用多媒體在聲音、圖像、音樂等方面來進行了彌補,但是在我以后的教學中還有待加強自身在這方面的修養(yǎng)。
3、我對學生情緒的有效調動和課堂氛圍的調控不夠。上課一開始的時候,感覺學生略顯拘束,而我并沒有及時的調動起學生的熱情來改變課堂的氛圍。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5
打造高效歷史課堂,就要多寫教學反思,提高教學業(yè)務能力。
一個優(yōu)秀歷史教師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學反思是指教師以自已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某種教學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活動,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教學監(jiān)控能力發(fā)展、提升教師專業(yè)素質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不斷的反思會不斷地發(fā)現困惑,“教然后而知困”,從而促使自己拜師求教,書海尋寶!拔宜脊饰以,我思故我新!”教學反思促使我們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進行揚棄、集優(yōu)、儲存,從而走向創(chuàng)新。教學反思的過程就是師生不斷輝煌的過程。作為教師,每一堂課總有自己滿意的地方;蚴请p邊活動開展的經驗,或是在備課時未曾考慮到而在課堂上突然迸發(fā)出的靈感和火花等等。無論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獲,課后及時反思,這樣對提高課堂教學能力,探索課堂教學改革,都會大有好處。同時,反思教學的.不足。如:對教材處理不當,對教學中偶發(fā)事件估計不足,對某個問題闡述不確切等。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為引以為戒的教訓。課堂教學中,如果我們每一輪都把教材難點的處理方法、教學的信息反饋或效果、今后改進的教學設想等寫下來,并且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比較、研究,長期堅持,必將極大地提高教師課堂駕馭能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07-16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范文01-31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精選22篇)04-28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精選15篇07-03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精選23篇)06-01
初中歷史的教學反思(15篇)07-02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5篇)01-18
初中歷史多媒體教學反思02-25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反思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