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集合5篇)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1
1、東施效顰
出自《莊子天運》:說越國有一個絕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長得非常漂亮,無論怎樣打扮,一舉一動都是美麗動人的。西施有個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時候,總是用手按著胸口,皺緊眉頭。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來,疼得緊皺眉頭,便不知不覺地用手按著胸口處,咧著嘴似笑非笑的。正巧,迎面走來一位叫東施的丑姑娘。東施看見西施皺著眉頭,用手接著胸口在笑,覺得樣子十分好看。于是,就照樣模仿起來。東施本來沒有胸口疼的毛病,卻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頭也照樣緊皺起來,自以為這樣就美麗了。村民們看到她一反常態(tài)的樣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兩眼,丑姑娘東施卻以為人家喜歡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緊皺眉頭咧開大嘴強笑,這一下,把別人都給嚇跑了。后以“東施效顰”來比喻“丑拙”盲目機械地效仿“美巧”,結(jié)果適得其反,鬧出笑柄。李白就有:丑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
2、呆若木雞
《莊子達生》:戰(zhàn)國時,斗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斗雞迷。為了能在斗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渻子幫他訓(xùn)雞。齊王求勝心切,沒過幾天,便派人來催問,紀渻子說:“雞沒訓(xùn)好,它一見對手,就躍躍欲試,沉不住氣!边^了幾天,齊王又派人來問,紀渻子說:“還不到火候,看樣子雞雖不亂動了,但還不夠沉穩(wěn)!庇诌^了幾天,紀渻子終于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我花工夫把雞訓(xùn)好了。”待到斗雞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渻子訓(xùn)好的雞卻像只木雞,一點反應(yīng)也沒有,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因此,齊王用這只雞和別人斗,自然場場獲勝。莊子用這個故事,愿意是指為了說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經(jīng)過人為的訓(xùn)練,也能積習(xí)成性,達到改造“物”的目的。但是傳到了后世,卻用“呆若木雞”來形容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fā)愣的神態(tài),則全用為貶義。
33、盜憎主人
出自《左傳·成公十五年》:春秋時,晉伯宗(晉大夫?qū)O伯糾之子)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諱,妻子常勸他說:“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難!焙髞聿诠灰驗榻Y(jié)怨過多而被殺!氨I憎主人”是說盜賊憎恨被他盜竊、搶劫的主人,后來就比喻壞人怨恨正直的人,無道恨有道,惡恨善,丑恨美,壞人恨好人。
4、得魚忘筌
出自〈莊子外物〉:莊子說:“筌(就是一種捕魚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魚,是因為得魚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語言,言詞)所以在意(要表達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人言哉(就是說深悟其道、專心致意卻并不侈于言辭的人,其實難得,故莊子希望能找到這樣的人和他交談)!’”莊子在這里以“得魚忘筌”“得兔忘蹄”為比喻,并不從消極的意義上使用,承上啟下,目的在于比照說明“得意忘言”的道理。后世用“得魚忘筌”卻改變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極的意義上,比喻辦事情一旦達到了目的,便把賴以達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拋棄。
5、斷織(孟母繼織)
出自漢韓嬰〈韓詩外傳〉及〈列女傳〉: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墨家代表人物,姓孟名軻,由于賞識淵博,道德高尚,被后世譽為“亞圣”。孟子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么高的地位,與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關(guān)。孟子年幼時,他的母親非常注重對他的教育。有一次,孟子由于貪玩而沒有上學(xué),他母親知道后,非常生氣,當即拿起剪刀,割斷正在織布的織線。孟子孝敬母親,看到母親如此生氣,既害怕又難過。孟母看到兒子有悔改之意,就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你廢棄學(xué)業(yè)像我剪斷布線,一個人要專心讀書,才會有知識,如果現(xiàn)在不用功讀書,將來就一事無成!睆拇艘院,孟子發(fā)奮苦讀,終于成為大學(xué)者。后來就用“斷織”為勉勵努力求學(xué),不可中道荒廢的典故。此外人們也用斷織來表示賢婦勸學(xué)。
6、高山流水
出自于戰(zhàn)國時期,鄭國列御寇的名篇《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贝呵飼r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但他琴卻只彈出了音符,卻少了神韻,少了對音樂透徹理解,他的老師成連先生于是帶他到蓬萊島去找成連的老師方子春,以便給伯牙指導(dǎo)。伯牙來到浩瀚的大海,極目無邊,波濤絢爛,而樹木郁郁蔥蔥,飛鳥悲號,伯牙頓時心曠神怡,完全融入了對自然的陶醉之中,音隨意轉(zhuǎn),琴隨心動,一首《高山流水》自然的`撫于琴上。同王羲之醉后作《蘭亭序》一樣,《高山流水》也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完全由作者隨性而作,表達了作者最真摯的情感和最高的創(chuàng)作水平,堪稱絕唱。
一天夜里,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fēng)明月,不禁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彈得正是那一首《高山流水》,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伯牙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diào),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xiàn)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凡伯牙琴聲所表達的,樵夫就能感受到,并發(fā)出同樣的感嘆,伯牙興奮極了,二人融入了同一個世界,一個只有琴聲的高雅世界。這個個樵夫就是鐘子期,二人成為知己。
后來,子期不幸去世,伯牙悲痛欲絕,認為子期是唯一能聽懂他琴聲的人,而現(xiàn)在這唯一的知己也離開了。于是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最心愛的琴,并終生不撫琴,以謝子期。
“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遂成千古絕唱!
7、天下無雙
出自于《史記·魏公子列傳》:平原君聞之,謂其夫人曰:“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今吾聞之,乃妄從博徒賣漿者游,公子妄人耳”。長平之戰(zhàn),趙國殘敗,損失慘重。而秦國在長平之戰(zhàn)后不久,就發(fā)動了對趙國首都邯鄲的攻勢,妄圖一舉拿下邯鄲,滅亡趙國。趙國平原君向魏國求救,魏王派大軍前往救援,但經(jīng)不住秦王的威脅,命令部隊帶趙國邊境停留下來。而魏信陵君決意救趙,遂盜得魏王兵符,殺死魏軍首領(lǐng),自己帶領(lǐng)大軍救援趙國,經(jīng)過殊死戰(zhàn)斗,打敗秦軍,解了邯鄲之圍。信陵君在勝利之后,因為盜兵符,殺大將的原因,不敢回國,便在趙國住了下來。公子在趙期間,禮賢下士,尋找藏匿在市井之間的能人志士,與他們結(jié)交。平原君甚為不解,故說了上面這句話。
大意是有看不起信陵君的意思,信陵君知道后,曰:“始吾聞平原君賢,故負魏王而救趙,以稱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舉耳,不求士也。無忌自在大梁時,常聞此兩人賢,至趙,恐不得見。以無忌從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為羞,其不足從游!逼皆T下的門客也大約有一半的跑到信陵君門下去了。總的說來,信陵軍是四君子里面最禮賢下士的一個,也是最善良最具同情心的一個,他領(lǐng)導(dǎo)了山東六國的最后一次合縱伐秦,并取得勝利。應(yīng)該說,用“天下無雙”來形容他應(yīng)該是不為過的。
8、高枕無憂
出自《戰(zhàn)國策·齊策》: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fù)鑿二窟!
馮諼是投奔田文的一個門客,在沒有任何功勞的情況下,再三向田文提出豐厚的待遇,田文都滿足了他。他后來擔任了替田文向農(nóng)民收租的任務(wù),但是他卻將所有的契約,免去了農(nóng)民的負擔,為田文在國民中贏得了好的名聲,而在田文受到齊王懷疑的時候,田文封地的民眾爭相迎接。
而馮諼在這個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fù)鑿二窟!彼ㄟ^讓梁國重金聘用田文,從而使齊王害怕田文為梁國服務(wù)而使其國家強大,就命請?zhí)镂臑辇R國相。于是田文在其后的十年間都在齊國為相。
《戰(zhàn)國策》中的內(nèi)容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但因作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有很多地方都顯得有一定的牽強,其可信性值得懷疑!稇(zhàn)國策·齊策》也是如此,有很多可疑之處,以上的事件未必沒有添油加醋之嫌,具體的就不一一在此辨別了。
9、利令智昏
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司馬遷在文末的評述中說:“鄙諺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負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余萬眾,邯鄲幾亡。長平一戰(zhàn)之前,秦攻打韓,韓國的一部分土地與韓國本土失去了聯(lián)系,這一塊地就是上黨地區(qū),韓國便把它割讓給秦國,以求茍且。但是上黨的軍民痛恨秦國,他們在馮亭的帶領(lǐng)下要求向趙投降。
在趙國內(nèi)部,關(guān)于是否接受馮亭的投降起了爭議,一部分人認為,接受投降,必然引起秦國的惱怒,到時候,秦必定大舉來攻打,這是趙國不愿意看到的。以平原君趙勝為首的一部分人則主張,上黨地區(qū)是咽喉要地,且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何樂而不為。趙國最終接受了上黨的投降,并由此引發(fā)了戰(zhàn)國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zhàn)”,戰(zhàn)爭的結(jié)果就不用說了,大家都知道。
10、兵不厭詐
出自《韓非子·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zhàn)陣之間,不厭詐偽!贝呵飼r期,齊國自齊桓公稱霸之后,因為后繼不力,退出了霸主地位。在整個中華大地,一個新的霸主呼之欲出。而楚、秦、晉都是有力的爭奪者。
這個時候,楚國與晉國的矛盾已經(jīng)不可調(diào)和。楚欲稱霸必須向北進,而晉又如何肯向楚國低頭。公元前633年。楚攻宋,宋雖然不失為一個二等強國,但也絕非是十七正盛的楚國的對手,宋向晉求救。這個時候,晉國出了個公子重耳,他在王位的爭奪中敗下了陣來,無奈之余。晉國并未派出大軍與楚國正面交鋒,而是攻打了楚國的附庸國曹和衛(wèi)。楚國于是派并前來與晉決戰(zhàn),戰(zhàn)爭初期,楚占據(jù)上風(fēng),晉卻使用靈活的外交手段,使得秦齊皆助晉國。此時,楚成王見局勢對己不利,便下令撤退。但是楚軍主將子玉一心與晉決戰(zhàn),于是帶領(lǐng)部隊前來與晉軍交戰(zhàn)。
晉文公重耳當初爭奪王位失利,被迫離開晉國落難他國的時候,一些小國卻并不禮遇他,而楚王卻給了盛情款待了他。楚王問重耳,如果他日你當上晉國國君,如何報答我?重耳恭敬的回答:如晉楚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這個成語出于此時),再與您交戰(zhàn)。
晉國面隊來勢洶洶的楚軍,就主動的退后了三舍的距離,到達城濮。晉軍的主動后退起到了誘敵深入(這個詞的典故應(yīng)該是出自于,而不是戰(zhàn)國時期)的目的,也履行了當初重耳的諾言,可謂一石二鳥,得了便宜還賣了乖。最終,晉在城濮大勝了楚軍,戰(zhàn)爭的過程就不必講了,大家都清楚。楚國完敗,子玉繼承了楚軍主將在戰(zhàn)敗后自殺的傳統(tǒng),但也不能用“慘”字來形容楚國,畢竟楚軍主力還在,并未太多的傷及筋骨。這一戰(zhàn)確立了晉的霸主地位,楚國也并未完全退出霸主的爭奪,但秦晉在此一段時間內(nèi)成為爭霸的主角。
兵不厭詐”近乎完美的表現(xiàn)在了整個大戰(zhàn)過程中,這也是晉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詐”的最完美最忠實的執(zhí)行者,秦楚等國常常是其玩弄的對象,例如趙盾先迎秦軍,以立襄公弟,后反悔,不迎接不說,反而派并攻打護送的秦軍。晉之后,秦國人優(yōu)良的學(xué)習(xí)傳統(tǒng)得到了發(fā)揮,也在“詐”字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和氏壁、騙楚王入秦扣押等等,可謂學(xué)有所成;而楚國在“詐”字上自然比不上前兩位了,吃虧當然也就是不計其數(shù)了。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2
1、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jié)果,少數(shù)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jié)束。從此周天子的權(quán)威一落千丈,出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群雄并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yè)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臺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于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于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fā)動兼并戰(zhàn)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jù)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yè)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并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征王權(quán),莊王問鼎,表明奪權(quán)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nèi)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zhí)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比缓笳D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yīng)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qū)б朊怨,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7、負荊請罪
戰(zhàn)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紙上談兵
戰(zhàn)國時,戰(zhàn)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zhàn)中損兵40萬。
9、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于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qū)m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后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jīng)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lǐng)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后,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10、圍魏救趙
戰(zhàn)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采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11、胡服騎射
戰(zhàn)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shù)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zhàn)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xué)習(xí),改革士兵服裝,發(fā)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jīng)過南征北戰(zhàn),趙國成了當時有數(shù)的強國之一。
12、竊符救趙
戰(zhàn)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里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quán),率領(lǐng)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13、朝秦暮楚
戰(zhàn)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范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tài)度動搖多變,反復(fù)無常的成語。
14、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钡搅饲貒,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qū)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15、臥薪嘗膽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zhàn)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貒罅⒅緢蟪饛(fù)國雪恥,請范蠡幫助訓(xùn)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經(jīng)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16、愛媵賤女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兒懷贏給晉公子,準備了非常豐厚的嫁妝,光穿著有華麗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晉國時,晉國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個陪嫁的女妾搶回家去,卻認為秦國的國主還不如女妾漂亮,而輕賤秦國的國主。這是則故事是韓非借齊國傳墨子學(xué)說的田鳩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問題時講的一則故事。所舉的“秦伯嫁女”一例與“買櫝還珠”一起說明一種辦事的道理,即切勿懷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辦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17、白虹貫日
出自《戰(zhàn)國策之魏策四》:聶政是戰(zhàn)國時韓國軹人,因為殺人避仇,逃到齊國,以屠宰為生。韓卿嚴遂與韓相韓傀有隙,想要報仇,聽說聶政俠義勇為,便送黃金百鎰做為聶政母親的壽禮,并說明欲請聶政刺殺仇人之意。聶政以母親尚在需要人奉養(yǎng)為由沒有答應(yīng)。后來聶政的母親死后,聶政獨行仗劍刺殺韓傀,碰上了白虹貫日的現(xiàn)象,刺中了韓哀侯,他自己也自殺身死。白虹貫日是一種大氣光學(xué)現(xiàn)象,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日暈。古人迷信,常把此做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異兆,也附會為精誠上感天道。
18、畢萬昌大
出自《左傳閔公元年》:春秋時,晉獻公滅掉魏,把魏地賜給大臣畢萬。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說:“畢萬之后必大。萬,盈數(shù)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現(xiàn)在把魏地賞給畢萬,是天意要啟發(fā)他的后代,使其昌大!焙髞,畢萬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戰(zhàn)國時的魏國。其實這些都是古人附會之說。后世就常以“畢萬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輩發(fā)揚,繁盛昌大。
19、抱冰握火
出自《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勾踐為了滅吳復(fù)國,常常以艱苦的生活條件來磨礪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臥薪嘗膽,夜以繼日,內(nèi)修軍政,外結(jié)諸侯,經(jīng)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終于轉(zhuǎn)弱為強,滅亡了吳國。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厲,也用指生活艱辛。
20、常存抱柱信
出自《莊子盜跖》屋生與自己心愛的女子相約于河橋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漲潮時都沒有來,而尾生則寧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約。尾生忠于愛情,信守約誓,但頭腦僵化,不知變故,故抱柱而死。后以此為堅守信約的典故,特別多用于男女間的愛情信誓方面。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3
楚國,又稱作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最早興起于古丹淅之地(今河南省淅川縣東南部,淅川丹江口水庫現(xiàn)存大量楚貴族墓)的楚部落,滅于秦國。轄地大致為現(xiàn)在的湖北全部、湖南、重慶、廣東、安徽、江蘇、河南、江西部分地方。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顓頊帝后第五代吳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一帶)。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是楚之先祖。季連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其曾孫熊繹,當成王時,封為楚子(意為楚地的子爵)。據(jù)《世本》、《古今姓氏書辯證》及《元和姓纂》等所載,黃帝的子孫在商末有個叫鬻熊的,很有學(xué)問,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其子事文王,早以卒。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時,封熊繹于丹淅之地,建都于丹陽(今河南省淅川縣),建立了楚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一度強大起來,一路南征,滅掉了隨國(今湖北隨州),迫使隨侯投降。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后諡武)。被楚國消滅的小國還有古麋國(湖北鄖陽、房州一帶)、盧國、羅國(湖北襄樊、荊門一帶),一路向南征伐百苗等大小諸侯國,成為華南的霸主。公元前223年,楚滅于秦。楚君的后人多以熊為姓,稱為熊氏,史稱熊氏正宗,即江西熊氏。 今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qū)前川街的大熊灣(無雜姓)和小熊灣(有雜姓)的熊氏為南北遷移時由江西遷至于此地。
春秋戰(zhàn)國楚國歷史起源:
西漢史家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西周初期楚人領(lǐng)袖熊繹:“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后嗣,而封熊繹于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保艘徽撌稣J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后裔從北方遷徙至“丹陽”。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進入湖北省內(nèi),也是楚國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
據(jù)考古學(xué)家劉玉堂、王紅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陽”位于丹水和淅水交匯之處(今河南省丹江口水庫淹沒區(qū)),因處丹水之北,故稱為丹陽。
楚人出自黃帝(或以黃帝為先祖的部落集團),這在我國古代重要文獻中都有明確的記載!妒酚洝こ兰摇氛f: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史記·五帝本紀》又說: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
《世本》、《大戴禮》亦為此說。楚國詩人屈原在其《離騷》中一開始就自稱是: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通史,司馬遷博覽群書,廣采傳說,對楚人先祖之考證,應(yīng)該是可信的。
屈原是楚宗族后裔,對祖先的認定,應(yīng)該是鄭重的,他本人對自己出自顓頊之后,更是充滿了自豪之情。
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大體處于由氏族制向階級社會
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由于社會生產(chǎn)的擴大與發(fā)展,原來狹小的民族組織必須被突破。
楚王同宗貴族屈原,在《離騷》中明白地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妒酚洝こ兰摇分谐`王也說過:“昔我皇祖伯父昆吾!备哧柺屈S帝孫,昆吾為夏伯,楚王室的族源為華夏族,當是有史籍為證的。
春秋戰(zhàn)國楚國歷史發(fā)展
熊繹以及其后代是江漢流域最早的開發(fā)者,他們的創(chuàng)業(yè)歷史是艱苦卓絕的!蹲髠鳌氛压辏骸拔粑蚁韧跣芾[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川I,以事天子!鼻G山,在今湖北省西部,漢江兩岸!蹲髠鳌沸辏骸俺钥擞挂詠恚渚裏o日不討國人而訓(xùn)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于勝之不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后。訓(xùn)之以若敖、蚧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蹲髠鳌穬裳浴昂`路藍縷”,皆指楚國熊繹至熊儀(若敖)、熊眴(蚧冒)等十余代君王?梢姵䥽诮▏院蟮南喈旈L的時期,都過著艱苦奮斗的窮日子。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兵伐楚,歷數(shù)楚國兩大罪狀,其一即為前文已述及的“昭王南征而不復(fù),寡人是問”,另一條罪狀是:“爾貢包茅不人,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說明楚國不向周王朝按時納貢,已有很長的時間。楚國在齊國重兵壓境的時候,毫不畏懼,嚴陣以待。但出于戰(zhàn)略上的考慮,作了適當妥協(xié),答應(yīng)納貢,于是與齊結(jié)盟,各自罷兵。齊桓公死后,繼起圖霸的宋襄公不自量力,欲召見楚成王,一度被楚所拘。國君帶領(lǐng)臣民跋涉山林,開辟疆土,甘苦與共。面對周邊各國存在的威脅,尤其是面對北方周朝軍隊一次又一次的南侵,楚人振軍經(jīng)武,保持警惕,枕戈待旦。楚國君王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特別注重以先王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事跡對臣民進行傳統(tǒng)教育,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尋求內(nèi)部穩(wěn)定和對外發(fā)展。蚧冒之弟熊通自立為楚武王,時在楚國“結(jié)舊好于諸侯”,迫使周天子“賜胙”,要求楚國“鎮(zhèn)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 周天子的.話流露出對楚國的畏怯之情,同時,不得不承認了楚國鎮(zhèn)撫南方夷越的“首領(lǐng)”地位。公元前740年東周平王三十一年。這在楚國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春秋初期的一件大事,它宣告了一個南方大國的崛起。楚武王之子文王建都于郢,國勢更加強大,江漢一帶的小國都畏懼楚國。到文王之子楚成王即位,已經(jīng)“楚地千里”。
公元前638年,宋、楚兩軍戰(zhàn)于泓水(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宋軍大敗,宋襄公受箭傷,次年身亡,宋國從此一蹶不振。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陳、蔡等國軍隊圍攻宋國,宋求救于晉,晉、楚兩國爆發(fā)城濮之戰(zhàn)。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例。晉國先退避三舍誘敵,趁楚軍方陣大亂時一舉擊敗強大的楚軍,挫敗了楚國北進的勢頭.為周王室一吐幾百年郁積的怨氣.晉文公重耳也因此一舉而躋身“春秋五霸”之列。楚國雖遭此敗但是元氣未傷,仍然不斷攻城略地。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北伐陸渾戎至于洛陽,在東周的王都郊外舉行閱兵儀式。周定王派王孫滿勞師,楚莊王公然探問周朝傳國之鼎的輕重大小,并且揚言說,楚軍只要折斷戈矛的尖端,就足夠鑄成九鼎了。此后,楚軍鋒芒益銳,所向披靡。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相繼滅陳,滅蔡,后來又滅越,成為席卷南土、問鼎中原的極強盛的國家。楚國兼并的小國,有案可稽的,也在四五十個以上,多
在今湖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稇(zhàn)國策·楚策一》“楚,天下之強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里!背䥽,雖然時有得失損益,“但在其鼎盛時期,據(jù)考察其地跨今十一省,兼縣三百余,為戰(zhàn)國時代最大之國”。””楚國的這種蓬勃發(fā)展的勢頭,從西周初年算起,持續(xù)了大約700年之久,直到戰(zhàn)國后期楚懷王時代,由于重大決策失誤,才出現(xiàn)轉(zhuǎn)折。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分裂割據(jù)、戰(zhàn)亂頻仍的時期,也是社會政治發(fā)生劇烈變革的重要時期。周王朝從衰微走向瓦解,諸侯各國通過兼并戰(zhàn)爭奪取政權(quán)。其中受益最大的,莫過于楚國。楚國從局促于丹陽一隅的“蠻夷”之邦,通過南征北戰(zhàn),變成“地方五千里”的戰(zhàn)國時代最大之國,發(fā)展速度是很快的。不斷開拓疆土所形成的大范圍內(nèi)的民族融合,無疑是使楚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愛國主義精神密切相關(guān)的,是寬容寬厚的態(tài)度和廣闊博大的胸懷。楚國吞并了如此眾多的國家?v橫跨越今天的11個省,面臨的具體情況肯定是極其復(fù)雜的。黃瑞云先生在《楚國論》一文中說:“華夏蠻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歷史淵源各不相同,楚國都能加以安撫。楚國在戰(zhàn)爭中從未有過像秦軍那樣,動輒斬首幾萬,也沒有見過大量俘馘的記錄。”張正明先生也在其所著的《楚文化史》中說:“對于被滅之國,楚人的慣例是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其臣民,用其賢能。即使對于蠻夷,也是相當寬厚的”。正因為如此,楚國才能夠得到各民族的擁護,顯示出強大的開放性和凝聚力,在橫跨大江南北的廣大領(lǐng)域,建立起一個強盛的積極進取的多民族國家,并且不斷強化其臣民的國家認同的觀念,激發(fā)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強烈的本土意識和民族意識。應(yīng)該說,這是楚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獲得迅猛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的內(nèi)在原因。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4
盜憎主人
出自《左傳·成公十五年》:春秋時,晉伯宗(晉大夫?qū)O伯糾之子)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諱,妻子常勸他說:“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難!焙髞聿诠灰驗榻Y(jié)怨過多而被殺!氨I憎主人”是說盜賊憎恨被他盜竊、搶劫的`主人,后來就比喻壞人怨恨正直的人,無道恨有道,惡恨善,丑恨美,壞人恨好人。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5
得魚忘筌
出自〈莊子外物〉:莊子說:“筌(就是一種捕魚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魚,是因為得魚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語言,言詞)所以在意(要表達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人言哉(就是說深悟其道、專心致意卻并不侈于言辭的人,其實難得,故莊子希望能找到這樣的人和他交談)!’”莊子在這里以“得魚忘筌”“得兔忘蹄”為比喻,并不從消極的意義上使用,承上啟下,目的在于比照說明“得意忘言”的道理。后世用“得魚忘筌”卻改變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極的`意義上,比喻辦事情一旦達到了目的,便把賴以達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拋棄。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相關(guān)文章: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典故09-24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5篇04-12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5篇)04-12
【熱】關(guān)于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04-13
關(guān)于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4篇01-17
關(guān)于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11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