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原文及賞析
原文: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代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仆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么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仡^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注釋
1、定風波:詞牌名。
2、沙湖:在今湖北黃岡東南三十里,又名螺絲店。
3、狼狽:進退皆難的困頓窘迫之狀。
4、已而:過了一會兒。
5、穿林打葉聲:指大雨點透過樹林打在樹葉上的聲音。
6、吟嘯:放聲吟詠。
7、芒鞋:草鞋。
8、一蓑煙雨任平生:披著蓑衣在風雨里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9、料峭:微寒的樣子。
10、斜照:偏西的陽光。
11、向來:方才。蕭瑟:風雨吹打樹葉聲。
12、也無風雨也無晴:意謂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賞析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xiàn)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昂畏烈鲊[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zhàn)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fā)。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態(tài),當然是騎馬勝過竹杖芒鞋,但是蘇軾卻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這里當然不是寫實,而是繼續(xù)寫自己當時的心態(tài)。當自己擁有平靜悠閑的心態(tài)時,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濘之中,也勝過騎馬揚鞭疾馳而去。這里還隱含了兩種生活的對比,一種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種是肥馬輕裘的貴族生活。在歷經(jīng)了政治上的風風雨雨后,蘇軾越來越認同這種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爸裾取薄ⅰ懊⑿笔翘K軾用來表達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詩詞中經(jīng)常使用,如《初入廬山》:“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薄稏|坡》:“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薄对⒕佣ɑ菰骸罚骸安粏柸思遗c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盡管蘇軾是一位士人和官員,但卻是一個平民藝術家,常常深入民間,并過著平民般的生活!爸裾让⑿本褪翘K東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實寫照。
竹杖芒鞋行走在風雨中,本是一種艱辛的生活,而蘇軾卻走得那么瀟灑、悠閑。對于這種生活,他進一步激勵自己:“誰怕?”意思是說,我不怕這種艱辛和磨難。這是一句反問句,意在強調(diào)這種生活態(tài)度。為什么要強調(diào)這種生活態(tài)度呢?因為對于蘇軾,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態(tài)度,所以他說:“一蓑煙雨任平生”!耙凰驘熡辍,是說整個蓑衣都在煙雨中,實際上是說他的全身都在風吹雨打之中。這“一蓑煙雨”也象征人生的風雨、政治的風雨。而“任平生”,是說一生任憑風吹雨打,而始終那樣的從容、鎮(zhèn)定、達觀。這一句簡直就是蘇軾一生生活的寫照。他在政治上不斷地受到打擊,一貶再貶,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蠻荒之地海南島。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終沒有被打敗,始終保持一顆鮮活靈動的心。當他被貶到海南島,仍能夠?qū)懗觥霸粕⒃旅髡l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這樣心靈純凈的句子。對于“一蓑煙雨”這樣的意象,蘇軾是非常喜愛的。他對唐代詞人張志和的詞《漁父》中“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樣的句子極為贊賞,恨其曲調(diào)不傳,并將其改為《浣溪沙》中句子(“自庇一身輕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入歌。
我們再看詞的下闋,下闋轉(zhuǎn)到寫雨后的情景和感受!傲锨痛猴L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边@里描繪了一個有趣而又充滿哲理的畫面:一邊是料峭春風,作者感到絲絲的冷意;一邊是山頭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這既是寫景,也是表達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這樣充滿辯證法嗎?在寒冷中有溫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憂患中有喜悅。當你對人生的這種辯證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會永遠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會在微冷的醒覺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線希望!吧筋^斜照卻相迎”,是對生活的一種積極觀照,是一種通觀,是蘇軾經(jīng)歷磨難和打擊之后,在靈魂上的升華。蘇軾在他的另兩句詩中,也表達這種思想:“參橫斗轉(zhuǎn)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意謂凄風苦雨之后也終會放晴的。
其實以上三句表達的還只是一種儒家的境界,這是一種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在此基礎上,蘇軾進一步徹悟人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睔w去之后,看剛才刮風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謂風雨,所謂晴,不過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這里蘇軾進入到了佛教所說的“無差別境界”。在佛教看來,“萬法惟心所現(xiàn)”,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靜,世界自然清靜。其實世界萬物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我們有了分別心才有了世界萬象。如果我們內(nèi)心進入到了無差別的境界,世界萬物哪有什么分別呢?因此佛教勸人“無執(zhí)”,一切都不要執(zhí)著,不要被外物所系縛。成功也好,失敗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謂“寵辱不驚”。蘇軾在這里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哲理,歸去之后(可理解心靈的皈依),心靈進入了寧靜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風雨或陽光,哪有什么區(qū)別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勸人既不要因風雨而擔驚受怕,也不要因陽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處之。這看來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實這是一種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種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這也反映出了蘇軾的人格境界,應該說蘇軾的一生基本上達到了這一境界。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島后,又把這三句稍一改,寫入了另一首詩《獨覺》:“瀟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厥紫騺硎捝,也無風雨也無晴!笨梢姡K軾是以此來磨礪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貫穿在他一生的生命歷程之中。全詞以這樣充滿哲理的句子收尾,韻味無窮,令人深思。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原文翻譯及賞析08-14
鶴林寺僧舍原文及賞析04-14
林的聲作文04-26
夏日題老將林亭原文及賞析08-17
題鶴林寺僧舍原文及賞析08-17
夏日題老將林亭原文,賞析10-07
夏日題老將林亭原文賞析09-28
夏日題老將林亭原文及賞析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