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年三十吃餃子的地區(qū)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fā)生后撰寫的。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年三十吃餃子的地區(qū),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年三十吃餃子的地區(qū)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尤其是在我國北方地區(qū),每逢新春佳節(jié),全家一起包餃子、吃餃子更成為每個人不辭萬里回家過年的期盼,年夜飯吃的不僅僅是餃子,更是那份闔家團圓的喜悅心情和溫暖親情。
先說說餃子的歷史和傳說
民間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捏土造成人時,由于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里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而更多的說法是,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yī)圣張仲景首先發(fā)明的。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后,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qū)仍然流行,如河南、陜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后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歷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jié)……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痹鞒柏沂场钡摹柏摇,如今已通作“扁”!氨馐场币幻,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春節(jié)吃餃子的來歷
過年吃餃子也有傳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辟地,結束了混沌狀態(tài),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
而據《明宮史》就記錄過過年吃餃子的食俗!拔甯稹,吃水點心,即扁食也!闭f明除夕吃餃子的習俗,至少在元明時已經形成。
餃子成為春節(jié)不可缺少的食品,原因有四個:
一是按照古代的習俗,餃子是過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俗語云:“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說明年夜飯的餃子是親人團聚的象征。這天的餃子,要在除夕的時候吃,不僅有家人團聚之意,又取更新交子之義。
二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jié)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
三是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四是餃子本身就好吃,民間有“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的俗話。
年三十包餃子的講究
年三十的餃子,由于是節(jié)日的重要內容,所以,還規(guī)定了許多規(guī)矩和約定俗成的習俗內容。
餃子餡寓意多,包餃子首先是調拌餃子餡。餃子餡有葷有素,有的地方是嚴格區(qū)別的,但更多的是葷素搭配,肉加菜調餡,諧音“有財”。
在制餡的過程中,最講究的是剁餡,剁菜時,刀與案板撞擊,發(fā)出銼銼有力的“嘭嘭”聲,由于用力大小在不斷地變化,這聲音便發(fā)出了富有韻律感的強弱節(jié)奏變化,像特別優(yōu)美的樂曲,傳到四鄰八居。人們都希望自己家的剁菜聲音是全村最響的,也是時間最長的。剁餡聲最響且時間要長,美其意曰“長久有余財”。剁菜的時間越長,說明包的餃子就多,象征著日子紅火富有。
年三十包的餃子,要足夠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全家食用的。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餃子形狀的講究,年三十包餃子的形狀也有講究,大多數地區(qū)習慣保持傳統(tǒng)的彎月形。這種形狀包制時,要把面皮對折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圓形邊緣捏制而成,要捏細捏勻,謂之“捏!薄
有的農家,把捏成彎月形的餃子兩角對拉捏在一起,呈“元寶”形,擺在蓋簾上,象征著財富遍地,金銀滿屋。
也有的農家,將餃子捏上麥穗形花紋,像一棵棵顆粒飽滿、碩大無比的麥穗,象征著新的一年會五谷豐登。
但更多的是把餃子包成幾種形狀,預示著來年能財滿屋,糧滿倉,生活蒸蒸日上。
餃子擺放的講究
年三十包的餃子,不僅形制上有講究,就連擺放也有定規(guī)。
首先是不能亂放。俗話說:“千忙萬忙,不讓餃子亂行!比粘0溩樱瑱M排豎擺,皆隨其意,年三十包的餃子則不行。
山東等地蓋簾子要用圓形的,先在中間擺放幾只元寶形餃子,然后繞著元寶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層擺放整齊,民間俗云“圈福”。有的人家,甚至規(guī)定,蓋簾無論大小,每只蓋簾上只能擺放99個,且要布滿蓋簾。因此,只能靠調節(jié)餃子的間距和行距來實現,謂之“久久福不盡”。
關于這個習俗,民間傳說中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個貧困的山村,有一戶人家很窮,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到了年三十這一天,家里沒有白面,也沒有菜,聽著四鄰的剁菜聲,心急如焚。無奈,只好向親友借來米面。和好面后,又胡亂弄了點雜菜湊和成餡,就包起了餃子。因為面是借來的,所以包的餃子就格外珍貴,擺放時,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齊,也很美觀。剛剛從天庭回來的灶王爺看了很高興。同村有個財主,家有萬貫家產,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慣了,根本不把餃子放在眼里。大年三十這天用肉、蛋等料調餡,包成了餃子,亂放在蓋簾上。小料餃子下鍋煮熟后,一吃味道全變了樣。豬肉餡變成了蘿卜菜。而那戶窮人的餃子卻變成了肉蛋餡的。原來,是灶王爺對財主家包餃子的態(tài)度很不滿意,為了懲罰他,就把兩家的餃子給暗中調了包。第二天,這事便在村里傳揚開來。從此,人們再忙,年三十的餃子也要擺放得整整齊齊,以討個“圈!钡目诓。
但是在黑龍江部分地區(qū)的農家,餃子卻不能擺成圓圈。據說把餃子擺成圓圈,會使日子越過越死。必須橫著排成行,這樣方能使財源四通八達地涌來。
年三十煮餃子也有講究
除夕夜的餃子,是伴隨著辭舊迎新的鞭炮的響聲,將餃子下入沸騰的鍋內,煮熟撈出后要先供諸神、列宗,然后伴著其它食品吃餃子。
燒火用的柴草,要用豆楷桿或芝麻楷桿,寓有火越燒越旺,來年的日子像芝麻開花一樣節(jié)節(jié)高。還有一說是,灶坑里需要燒杏樹條,意思是以后的生活越來越“興旺”。
鍋里煮餃子,不能用鐵鏟亂攪動,要順著一個方向,貼著鍋沿鏟動,形成圓形,與擺放餃子之義相同。
在煮餃子的過程中,一家之主會問:“小日子起來了嗎?”煮餃子的主婦就要回答:“起來了!起來了!”這是把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好起來了。接著,一家之主還要問:“餃子掙沒掙?”主婦便會笑著答:“掙了,掙得可多了。”這個時候,餃子煮過火煮破了,也不能說是破了,必須說是掙了,期盼著來年掙大錢,發(fā)大財。
在山東東部,煮的餃子一般要故意煮破幾個,但不能說破、碎、爛等忌語,而要說“掙”了或“漲”了。因餃子內有菜,菜諧音“財”,故餃子“掙”了,是“掙財”,圖個吉利,討個口彩,以增加除夕夜的歡樂氣氛。
在山東一些地方,除夕夜煮餃子時,還要加入少許搟面條共煮,同食,美其名曰“銀絲纏元寶”。面條要細,餃子要包成元寶形,喻意長壽發(fā)財,也是圖個吉利,寄托人們的美好希望。
吃餃子時,也有俗規(guī)。第一碗要先上供,奉先祖,供諸神。這上供的餃子也有講究,河北民間有“神三鬼四”之說。就是給諸神上供3碗,每碗3個;給列祖列宗上供用4碗,每碗盛4個餃子;唯有灶王爺最不受尊敬,上供只上1碗餃子,碗里只盛1個,但有的人家過意不去,就隨便盛幾個。有的地方,餃子端到供桌之后,家里老人還要虔誠地念上一段禱告式的順口溜,如:一個扁食兩頭尖,下到鍋里成萬千。
金勺舀,銀碗端,端到桌上敬老天。
天神見了心喜歡,一年四季保平安。
第二碗餃子要端給牲畜,以表示對牲畜的愛惜。舊時,大牲畜如牛、馬等是農家的主要勞動工具,人們也希望牲畜像人一樣迎來平安順利的一年。
第三碗家人才開始食用。除夕的年夜飯,本來種類很多,但其它均可不吃,唯有餃子必須要吃。吃時還要記清,以吃偶數為佳,不能吃單數。有的家里老人邊吃邊口中念念有詞說:“菜(財)多,菜多”等古語。
飯后盛餃子的盤、碗,乃至煮餃子的鍋,擺放生餃子的蓋簾上,都必須故意留下幾個(偶數),謂之“年年有余”。甚至連包餃子用的萊餡、面團也要有“余頭”。
全家人吃完了餃子,一些家長還會讓小孩在屋內高處跳上幾跳,祝愿自家的小日子蹦個高。
在傳統(tǒng)意義上,年三十包餃子是中國農歷新年的重要傳統(tǒng)活動之一。以下是一些比較吸引人的地方:
中國北方地區(qū):在中國北方地區(qū),尤其是東北地區(qū),包餃子是農歷新年的重要傳統(tǒng)之一。許多家庭會在年三十晚上一起包餃子,這是一種團聚的方式,也是一種傳統(tǒng)的慶祝方式。
農村地區(qū):在中國的農村地區(qū),包餃子是一項重要的農歷新年傳統(tǒng)。農村地區(qū)的家庭通常會自己制作餃子皮和餡料,并邀請親朋好友一起包餃子,共同慶祝新年。
餃子宴:一些餐館和宴會場所會在年三十舉辦餃子宴,吸引人們前來品嘗各種口味的餃子。這些餃子宴通常會提供多種餡料和口味的餃子,滿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
旅游景點:一些旅游景點也會在年三十舉辦包餃子活動,吸引游客參與。這些活動通常會提供包餃子的教學和體驗,讓游客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并參與其中。
總的來說,年三十包餃子在中國的各個地方都有一定的吸引力,無論是家庭團聚還是參與餃子宴或旅游景點的活動,都是一種慶祝農歷新年的傳統(tǒng)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