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掃墓的習俗講解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冬至掃墓習俗
冬至掃墓,是中國的一個祭祖習俗,就是在冬天去掃墓,那時候的冬至掃墓至今還常常津津樂道。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冬至掃墓習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冬至掃墓習俗
不是清明掃墓嗎?難道冬至也有掃墓風俗?說起來,冬至掃墓的習俗,比清明掃墓還早。國人講究慎終追遠,與此觀念相適應的有關祭祀活動曾多得不勝枚舉。僅說冬至,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吨芏Y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倍潦羌捞旒雷嫦鹊娜兆樱实墼谶@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目的在于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饑餓與死亡;而百姓在這一天則要向父母尊長祭拜。
冬至之時已進入隆冬,莊稼收藏好了,人們忙了一年也要歇息了。于是想到了先人的墳塋,有否狐兔穿穴打洞,會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要去親自察看。一方面維護墳墓,添土除草;另一方面供上祭品,燒些紙錢,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此習俗興于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并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jié),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jié)! 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清嘉錄》云,“冬至大如年!痹谥袊鴤鹘y(tǒng)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jié)氣。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稘h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比藗冋J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jié)氣循環(huán)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
在南方,冬至日掃墓較為多見,至今,許多地方仍然沿襲此習俗。冬至掃墓與清明一樣,都是要掃除墓地的灌木雜草,上新土,填紅墓碑上所刻的陰字,燒香點燭,燒紙錢,供珍(飯團)、雞等。若掃祭大祖宗墓,還必須供以三牲,而且有一套儀式程序,比較隆重,最后是放鞭炮。祭祀完畢,在墓前與祖宗共同進餐,吃珍。
記得孩提時代,掃墓的那幾天,簡直是我們飼牛仔(北方叫放牛娃)的節(jié)日。我們故意把牛趕到有墓地的地方,等人來掃墓,以討珍吃。掃墓人,往往備有一些切成兩指寬的熟豬肉(五花肉)和食鹽。看見我們,會給每人一個珍和一塊沾了鹽的五花肉。如果有人恰好從此路過,也會得到一份。吃完,我們飼牛仔便歡天喜地散開,去尋找第二個目標。要知道,那時我們平常吃的是稀飯,只有過年過節(jié)才能吃上干飯和肉。
簡介
先說冬至——“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這天,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加上這天是陽氣初萌而冬盡春回的日子,所以稱之為“冬至”?图业貐^(qū)流傳“冬至羊,夏至狗,吃了滿山走”的民諺,因此,冬至前后家家戶戶都要買些羊肉煮酒“補冬”。還要蒸糯米飯、做糯米湯圓祭祀祖先。冬至蒸釀糯米酒,俗語稱之為“冬至酒,留到明年九月九”。若是入冬以來蒸的糯米酒,在冬至日添水酒質尤佳,能久存。許多人家還在這一天腌肉、腌冬菜等。
北方地區(qū)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qū)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北方多吃水餃或餛飩,南方多吃湯圓。
南宋時,餛飩也用來祭祖。富貴人家講究新奇,還有在一碗餛飩中,做出十幾種口味的,稱之為「百味餛飩」。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tǒng)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皥A”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jié)日,據(jù)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jīng)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習俗
再說冬至掃墓——各個地區(qū)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1、據(jù)說是某一年,為了躲倭寇,家鄉(xiāng)的人跑到別的地方去,等倭寇走了,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回家,錯過清明掃墓的時間,又接近冬至,就在冬至這一天掃墓。
2、莆田分南北洋,南洋都是清明掃墓,北洋冬至掃墓的多,清明掃墓的少,清明比冬至節(jié)大,所以一般都是清明掃墓。清明前死的,就清明掃墓,冬至前死的就是冬至掃墓。
3、在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tǒng),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lián)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倍凉(jié)祭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4、中國南方大部分都有冬至掃墓的習俗。從上海、蘇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區(qū)。
我們家鄉(xiāng)的人都喜歡在冬至掃墓,其原因有兩個。一是冬至正好收完水稻,家里有糧有豆;自家養(yǎng)的三鳥經(jīng)過一個秋收的田間覓食之后都長得又大又肥;加上秋天天氣好,能種菜;什么東西都齊著,拿起來就能過節(jié)。農(nóng)民們平日里一日三餐都吃著稀飯就咸菜,一年到頭多么盼望著節(jié)日的到來。節(jié)日一到,就把地里自產(chǎn)的東西拿出來,好好地改善改善生活,這也算是慶祝慶祝豐年吧!二是冬至里天氣晴朗,山上干燥明凈,此時又值農(nóng)閑,農(nóng)民們有時間上山掃墓。
我的家鄉(xiāng)沒有山,四圍里盡是平展展的一大片田園。這樣的地方是不能有墳墓的,墳墓在幾里外的矮山,這還只是近一兩代人的墳墓,而老祖宗們的墳墓則須到桑浦山去。那里的山又高又大,我們登崗、炮臺等地的大部分墳墓都設在此處。
冬至掃墓,淺代的祖墳一般是兄弟、堂兄弟幾個人喊齊了就上山去;祭品也是各帶各的,誰家有什么東西就帶什么東西。那時候人們掃墓都興帶上“三牲”米果品,?搖還有自家做的甜食,蚶是必定要帶的,因為有個習俗,掃完墓要在墳前吃蚶,吃完后把蚶殼撒到墳身上。墓一掃完,參加掃墓的人就圍在墳前吃東西,墳前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東西,是任由你吃的,而且誰家的東西都能吃。
對于葬于桑埔山上的老祖宗則三五年去一回,也有十幾二十年才去一回的。給老祖墳掃墓,要隆重許多。它涉及到整個族里的人,因此,需要有人來“行頭”,有人來策劃。之所以隔上些年就想到要去掃老祖宗的墓,是因為族里的那些老人總怕后輩們以后認不得老祖墳,或者長久沒人去修整,祖墳荒蕪塌陷了。
這種掃墓常常須在年初就提出來,因為需要籌備,組織的事情會很多。一切都準備好了之后,冬至那天,全族的人除少數(shù)女人留在家里之外,其余的人都傾室而出,一大隊人馬扛著梭標,挑著祭品,浩浩蕩蕩地往桑浦山進發(fā)。到了桑埔山。來到祖宗墳前,擺祭品是大人、婦女們的事,搭祭臺、修墳墓則是后生們的事,桑埔山上有許多石洞。一到山上,孩子們就顧不上什么,紛紛跑了出去,鉆山洞,爬高山。最過癮的是站在高山上呼喊;你喊,我喊,大家喊,頓時整個山都熱鬧起來了。待玩夠了,大人們就會喊他們下來吃東西。一邊吃一邊聽老人們講先人們的故事,這時候,老人們總忘不了叮囑我們,好好地認識祖墳,不要等他們都死了認不出來。
那時候的冬至掃墓是多么地有意義,也是多么地值得回味呀!至今還常常津津樂道。
【冬至掃墓習俗】相關文章:
冬至掃墓的習俗講解07-02
冬至的習俗06-30
冬至習俗07-02
冬至的習俗11-05
冬至掃墓日記07-02
冬至掃墓的由來07-01
淺談冬至習俗07-02
南京冬至習俗07-03
陜西冬至習俗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