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人類學對歷史學的方法啟示》閱讀題及答案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在研究立場和方法上,人類學對歷史學啟示良多,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從心理學借鑒而來的“移情”。所謂“移情”,就是“把自己置于另一個人的位置上的能力”!懊褡逯緦W者的個人經(jīng)驗,尤其是參與和移情,被視為人類學調(diào)查過程的核心!睔v史學者明顯受此影響。陳寅恪強調(diào)對歷史事件和人物持“了解之同情”,主張研究者“神游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實際上就是對“移情”的強調(diào)。人們通常說的“設(shè)身處地”觀察認知人事,也類似人類學對這一方法的運用。
然而人類學者使用的方法也存在局限。以“移情”為例,其主要困難在于研究者如何設(shè)身處地,實現(xiàn)與被研究者之間的角色轉(zhuǎn)換。莊子觀魚,說魚很快樂;菔┗貜(fù)說,你不是魚,你自然無法體驗到魚的快樂。這則寓言,用來比況人類學“移情”方法可能面臨的困境,殊為恰當:要得出研究結(jié)論,不“移情”或站在研究對象的“主位”立場體驗其生活及感受行嗎?但實際上,要真正做到“移情”并換位體驗,其困難似乎比莊子知魚之樂否更甚。
英國人類學家巴利結(jié)合他自己的考察經(jīng)歷指出:所謂一個陌生民族到頭來會全盤接納來自不同種族與文化的訪客,以致這個外來者和本地人并無兩樣的說法,“讓人悲哀的亦非事實”;“你頂多只能期望被當成無害的笨蛋,可為村人帶來某些好處。在他們眼中,人類學者是財源,能為村人帶來工作機會”。
研究者原本的文化立場如何能夠不影響其研究是一個幾乎無法根本解決的問題。這類問題無處不在。如信仰“一神教”的基督教傳教士到非基督教地區(qū)服務(wù),盡管表示要尊重當?shù)卦∶竦淖诮绦叛雠c文化,但文化上遭遇的排異卻無法避免。因難以融入當?shù)厣鐣,效果很不理想。這說明不同文化間的鴻溝,是很難通過類似“移情”的方法彌合的。不過人類學者并不是單一地使用“移情”法。也許是意識到這一研究立場及方法存在不足,人類學者從語言學家那里借取了“客位描述”的方法,強調(diào)以“觀察者”身份對研究對象所做判斷的恰當性,將客觀性和科學性與“客位”相聯(lián)系。從立場及方法上注意到“移情”的缺陷并試圖補缺,對歷史研究也具有啟發(fā)意義,因為歷史學者近年來將“了解之同情”當成口頭禪,多少忽略了具有科學特質(zhì)的觀察取向研究的重要性。
人類學調(diào)查方法的局限對歷史學者也提供了方法論思考!疤镆白鳂I(yè)”是人類學的基本方法,但這一方法也遭遇困難。首先,人類學者最初的“田野作業(yè)”,主要針對的是相對“原始”的族群,是沒有文字傳承的部落文化。摩爾根研究與他同時代的印第安人部落,其著作卻冠以《古代社會》名稱。明明是針對當下印第安部落寫出的東西,卻以“古代”命名,是因為原始部落的文明,當其尚未走出原始狀態(tài)時,是很少性狀變化的。對于非原始族群來說則情況迥異。中華各民族中有些很早就有自己的文字,有些在近代接受外人幫助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字,其社會狀況及歷史演變,往往有詳細的文字記載。以這樣的族群作為研究對象是否仍然需要堅持人類學主要依靠“田野”的傳統(tǒng)?在社會激劇變化的時代,今天的“田野”能反映昨天的存在嗎?如果不能,中國的人類學是否需要借助歷史文獻來從事相關(guān)研究?而借助歷史文獻會否因為與人類學對“田野”的強調(diào)在方法上背離,導(dǎo)致其研究失去人類學的學科屬性?這都有待中國學者認真思考。
與田野相關(guān)的是歷史遺存問題!疤镆白鳂I(yè)”最重要的是看遺存,即世代傳承下來的物質(zhì)和精神的制作。但很多流傳至今的文化習俗或遺存,一旦其原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復(fù)存在,就已經(jīng)變化失真了。以北美印第安人的“居留地”為例,其因外部文化的侵蝕而失去原貌。這提醒歷史研究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學術(shù)警惕,不能輕易相信“田野”里所謂的“原始”見聞,對多少帶有“田野”性質(zhì)的通過“調(diào)查”歷史當事人所作的“口述歷史”,在時過境遷且缺乏佐證的情況下,也不能盲從禮拜,奉為信史。
歷史學注重“歷時性”,歷史學者眼里看到的是“變”的一面;人類學相對注重“共時性”,人類學者眼里看到的更多是“不變”的一面。然而但凡是文化,在進入近代以后,在異質(zhì)文明的侵蝕下,無論其基因如何強大,都不可能一成不變。因而人類學家所謂的“田野”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今天的田野,或是介于古今之間者,要找到“原生態(tài)”的文化田野,談何容易!
(摘編自楊天宏《人類學對歷史學的方法啟示》)
1.下列對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人類學高度重視并廣泛運用從心理學借鑒而來的“移情”方法,這也為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立場與方法借鑒。
B.“借助歷史文獻”“與人類學對‘田野’的強調(diào)在方法上背離”,可見人類學起初的調(diào)查方法更多立足于“田野作業(yè)”,而非文獻。
C.“這都有待中國學者認真思考”中的“這”,指中國人類學面臨的研究困境:“田野作業(yè)”是否適用于研究擁有文字傳承的族群。
D.作者認為,“田野”的可信度有待考量,因為即便能傳承至今,今天的田野也可能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并非“原生態(tài)”的田野。
2.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段借用人們觀察認知人事的日,F(xiàn)象來闡析“移情”這-一專業(yè)的學術(shù)用語,使得說理貼切深入而又淺顯易懂。
B.“幾乎無法根本解決的問題”,以近乎絕對的言辭,強調(diào)了完全不受自身文化立場影響的研究基本不可能在現(xiàn)實中存在。
C.文章援引摩爾根研究印第安人部落社會的例子,旨在闡釋原始部落文明的發(fā)展速度是很緩慢的,很少發(fā)生性狀變化。
D.從北美印第安人的事例延伸推斷,在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急劇碰撞的過程中,原有的文化習俗很難保持一成不變的狀態(tài)。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第一段觀點的一項是(3分)
A.王國維提倡:“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jù)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
B.《國語》記載黃帝四妃之子與黃帝異姓,歷史學者表示無法理解。這種父子異姓的現(xiàn)象,可以用文化人類學描述的母系氏族社會“子從母姓”的習俗來解釋。
C.有鑒于許多西方學者的自我文化中心主義的局限,保羅·柯文提出“在中國發(fā)現(xiàn)歷史”的主張,認為史家對中國社會的研究要“進入局中人的世界”。
D.一位學者正在外國進行民族“幸福感”的調(diào)查。但有人認為受限于彼此之間的文化隔膜,這位學者認知的幸福感,未必與原住民的真實體驗相吻合。
4.材料引用惠施的話進行類比推理,請分析這一推理的作用。(4分)
5.材料劃線處都引用了陳寅恪的觀點“了解之同情”,作者的意圖是否相同?請結(jié)合材料談?wù)勀愕恼J識。(6分)
【《人類學對歷史學的方法啟示》閱讀題及答案】相關(guān)文章:
豐碑閱讀題及答案06-01
山鄉(xiāng)秋色閱讀題答案09-27
朱自清《春》閱讀題及答案02-26
《農(nóng)民父親》閱讀題及答案09-30
語文閱讀題音樂之都維也納閱讀答案11-13
關(guān)于初中散文閱讀題及答案01-09
鳥的天堂原文閱讀題及答案02-21
坐在艾煙里的母親閱讀題答案08-29
歷史學習方法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