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羚羊木雕》讀后感 推薦度:
- 羚羊木雕讀后感 推薦度:
- 羚羊木雕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羚羊木雕》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羚羊木雕》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羚羊木雕》讀后感1
《羚羊木雕》是張之路的一篇微型小說,原文標題是《后悔》。文章圍繞“羚羊木雕”這條線索,刻畫了父母、“我”等幾組人物群像。這幾組人物,在因羚羊木雕而起的矛盾沖突面前,態(tài)度各不相同,說話語氣也各不相同。那么,作者是如何看待這場矛盾沖突的呢?是委婉批評父母?還是表達“我”的反悔之情呢?
一、從父母的說話語氣,看作者情感傾向
媽媽說話的語氣,開始是“驚訝”“驚慌”,所以一開始就是緊張地“突然問我”“那只羚羊哪兒去啦”,接著是“目光緊緊地盯著我”,問“可是現(xiàn)在它在哪兒”。
接著是“嚴厲”而又“態(tài)度堅定”,“要說實話……是不是拿出去賣啦?”“你現(xiàn)在就去把它要回來!”“那么貴重的東西怎么能隨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用的句式不是問句,就是感嘆句,語氣強硬。
爸爸說話的語速是“慢慢地”,“聲音一直很平靜,不過帶著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語氣是堅定不移的!靶∨笥阎g不是不可以送東西,但是,要看什么樣的東西。這樣貴重的東西不像一塊點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張呢?”平靜的陳述句之后,用了一句反問,來加強語氣。
概括起來說,父母說話的語氣是“堅定的”、“堅決的”、“不容置疑的”,從他們言語之中,“我”明白了他們會“逼我去向萬?家回羚?”,“事情已經(jīng)無可挽回了”。
作者如何評價父母的行為?文章雖沒有明確表達,但從人物言語的語氣中,我們還是能讀到作者的批評傾向。在父母面前,“我”是弱勢群體,可是,面對“我”這個弱者,父母采取的態(tài)度卻是“硬逼”,言語之中都是“貴重”,絲毫沒有顧及孩子純真的心靈和友誼,他們生硬的語言,猶如狂風暴雨摧殘著嬌艷的花朵。文中奶奶的`話“算了吧,這樣多不好”,以及結(jié)尾的句子“這能全怪我嗎”,實際上也是對父母不當行為的批評。
二、從“我”的言語語氣,看作者情感傾向
“我”的言語語氣,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
開始是膽怯。面對媽媽的突然發(fā)問,“我”“小聲地說”。面對媽媽追問“放在哪兒了?拿來我看看”,“我”“低著頭不敢看她”。面對媽媽“是不是拿去賣啦”的嚴厲詢問,“我”回答時“覺得自己的聲音有些發(fā)抖”。
然后是強硬。當媽媽堅定地說“你現(xiàn)在就去把它要回來”時,“我”卻又語氣強硬地說“不”,用的是單音節(jié)否定詞,而且是感嘆句。
接著是自責。當“我”不得不去向萬芳要回羚羊木雕時,“我”說“你能不能把羚羊還我……”,“我?guī)缀趼牪灰娮约旱穆曇簟,“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言語中充滿自責感和羞愧感。
最后是自責、委屈、傷心!拔摇睂⒘缪蚰镜袼徒o了萬芳,又從萬芳那里要了回來!拔摇睂ψ约旱男袨槌錆M了自責,但同時又感到十分委屈,傷心不已,因此,“我”反問自己說:“可是,這能全怪我嗎?”這句話中的“全”,是非常關(guān)鍵的詞語,用在這個反問句中,至少包含了兩層意思。第一,“我”對這件事負有責任,但不是全部責任!拔摇弊宰髦鲝垖⒏赣H送“我”的禮物轉(zhuǎn)送出去,沒有征求父母意見,造成需要要回的被動,這是責任之一!拔摇睂⑺徒o好朋友的禮物又要了回來,對朋友反悔了,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這是責任之二。這層意思,表現(xiàn)在句子語氣上,就是自責的語氣。第二,父母對這件事情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孩子的錯,是父母造成的,父親在送給孩子羚羊木雕時,并沒有告知羚羊木雕的價值,并沒有叮囑不能轉(zhuǎn)贈他人,這是責任一。父母逼著孩子要回羚羊木雕,僅看重羚羊木雕“貴重”的價值,而沒有看到孩子間友誼的珍貴,是錯上加錯,這是責任二。這層意思,表現(xiàn)在句子語氣上,就是委屈、傷心的語氣。
那么,作者又是怎樣評價“我”的行為呢?有著怎樣的情感傾向呢?“我”未征得父母同意,將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這“我”有錯。但,“我”是未成年人,父母并沒有叮囑“我”不能將羚羊木雕送人,“我”將羚羊木雕送人,考慮的僅是友誼,并未想到其貴重的價值。從這個角度看,作者對“我”的所做,并未批評,是持理解和諒解態(tài)度的!拔摇睂⑺徒o萬芳的羚羊木雕又要了回來,對朋友反悔了,這“我”也有錯。但是,“我”是被逼要回羚羊木雕的,在強勢的父母面前,“我”是弱者,“我”不得不執(zhí)行父母的命令,要回貴重的羚羊木雕。從這個角度看,作者對“我”的所為,是持同情態(tài)度的。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傾向是非常明顯的。
首先,對父母是持批評態(tài)度的。其一,父母沒有盡到教育職責,他們在贈送子女羚羊木雕時沒有告知羚羊木雕的相關(guān)知識和貴重的價值。其二,他們在子女面前表現(xiàn)得過于強勢,沒有創(chuàng)造良好的溝通氛圍,沒有給予子女應有的尊重。其三,他們在“羚羊木雕已經(jīng)送給萬芳了”這個既成事實面前,沒有采取更好地處理辦法,而是僅僅關(guān)注了羚羊木雕貴重的價值,忽視了孩子對友誼的珍重及心理承受能力,錯上加錯,采取“逼取”的辦法,讓“我”要回羚羊木雕。
其次,對“我”是持理解、諒解和同情態(tài)度的。第一,“我”“送羚羊木雕”的錯誤是“無知”的錯誤,是可以理解的。第二,“我”“要回羚羊木雕”的錯誤是“被逼”的錯誤,是值得同情的。第三,“我”的反問“可是,這能全怪我嗎”,已經(jīng)表明“我”能夠深刻認識到自己“送羚羊木雕”和“要羚羊木雕”均是錯誤的。能深刻認識錯誤的“我”,是值得諒解和同情的。從這個角度看,文章在表達對父母的委婉批評之外,也表達了“我”的反悔之意——課文的原標題《后悔》也表明了這層意思。
《羚羊木雕》讀后感2
我喜歡《羚羊木雕》這一篇文章,希羅多德曾經(jīng)說過:“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的了!睈垡蛩固拐f:“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比欢,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不少大人重錢輕情義,他們根本不明白我們這些孩子們之間純真的友情是多么的珍貴。他們的這種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我們純真的心靈帶來不利的影響。本文由一件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證實了這一觀點。
《羚羊木雕》展示了兩種內(nèi)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給萬方;然而,父母不理解我們的友誼,讓“我”把木雕要回來。當作者“我”拿著一把漂亮的小刀去他好朋友家時,在路上他感慨萬千。為什么他不能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給別人呢?為什么還不能送給自己的知心朋友?為什么爸爸媽媽都不理解“我”的心情呢?為什么?為什么?他迷茫地在雪地里走著。他和萬方家只隔了一百多米,可他卻走了很久······
當我讀到這里時“我”很感動:那一天上體育課,我們?nèi)喽即┥蟿傎I的新運動褲,可“我”的褲子被樹杈劃了一個長長的口子!拔摇弊诘厣鲜箘诺乜,因為“我”特別怕媽媽罵“我”。萬方也不玩了,他坐在“我”的旁邊一個勁地嘆氣。忽然,他把自己的褲子脫下來對“我”說:“咱倆換了吧,我媽是裁縫,她能把褲子補得看不出破綻來!薄拔摇碑敃r,居然相信了他的話,就把褲子和他換了。后來“我”才知道,因為那條被劃破的褲子,他媽媽讓他對著墻站了半個鐘頭。這里表達了萬方的仗義 .萬方氣喘吁吁地跑到“我”的眼前,他既沒有戴帽子,也沒有穿棉衣。他把手里拿的玻璃罩子蓋在“我”的羚羊上,說沒有禮物,咱倆也是好朋友!“這里表達了萬方對作者的信任。
“明天打雪仗,來早點!”萬方跑了,還不時地揚起手臂向“我”打招呼。漸漸的,他消失在雪花飛舞的世界里面了。這里表達了萬方是一個大方的人 ,在生活中有很多關(guān)于友誼的故事,有好的也有壞的,在我的生活中有這樣一個例子:我爸爸的一個朋友,有一次,他說缺錢,爸爸二話沒說,就把錢借給了他但在我爸爸買房時他卻周旋不給還。這能叫友情嗎?當然,我相信,那令人感動的真摯友誼有很多,就像一個朋友是一生的第一杯酒,在生活中友情的故事一次次感動我們。都是不為名利,都是用一顆赤誠的心去善待朋友的。
在這篇文章中我學到了:要善待朋友,講誠信,明白了友誼的重要,怎樣對待朋友,什么叫友誼。我也祝天下所有的好朋友都能快樂!
這個周末,胖胖同學的老師給家長布置了一份回家作業(yè):寫一篇300字左右的《羚羊木雕》的讀后感。這是一篇初中預備班語文書上的文章。對于我來說是極少去接觸教科書上的文章的。說實話,讓我寫讀后感,心里是有點發(fā)虛的。因為已經(jīng)有很長時間沒有對著文章寫讀后感了,那大概還是在自己做學生的時候吧,F(xiàn)在看文章僅僅只是看看而已,極少去思考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懶得去思考。這樣一來,也是不會思考了。所以以下的一點讀后感看來仿佛是有些牽強附會的了。
“珍貴”究竟為何物?物質(zhì)、金錢?親情、友情?兩相比較,此刻在“我”父母的眼里,大概那個價值不菲的羚羊木雕要比“我”和萬芳的友誼珍貴的多吧。父母心中“珍貴“的東西大概就是那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zhì)世界。然而,在我看來我和萬芳之間的友誼才是那個木雕所無法比擬的。
“我們要能多得到深摯的友誼,允許還有多多注意自己怎樣做人,不辜負好友們的知人之明。”(鄒韜奮)但是在父母的威懾下,我不得不向“友誼”發(fā)出了挑戰(zhàn)。向別人要回已經(jīng)送出去的東西,那種感受是難以名狀的,“我”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然而萬芳卻把“我”還給她的小刀塞到“我”的手里并且堅信“咱倆”還是好朋友。萬芳對于友誼的珍視給“我”好好地上了一課。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應該也是值得一提的!拔摇毕蛉f芳要回羚羊木雕完全是在父母的絕對堅持下,萬不得已才做出的。整個過程中,“我”的父母似乎沒有給“我”太多的申辯的機會,而是“緊緊盯著我”,讓“我”感受到他們的“十分嚴厲”甚至是爸爸那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即使是在“我”哭著喊“不”的時候,也是沒有理由不去要回已經(jīng)送出去的東西。
的確,父母們很多時候總是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在左右著孩子們,卻很少站在孩子們的立場去思考問題。當發(fā)生分歧時,也只是以父母的威嚴來使得孩子們不得不順從。這樣,表面看來問題解決地很順利,但事實上可能只是“口服心不服”,甚至在孩子們的心里留下陰影。久而久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會越來越少,越來越不順暢。所以,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問題的確不可小覷。
【《羚羊木雕》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羚羊木雕》閱讀感想10-09
《羚羊木雕》課堂案例07-03
羚羊木雕閱讀答案07-03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04-05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12-09
羚羊木雕課堂實錄01-28
課文《羚羊木雕》教學方案07-05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必備]02-23
精選《羚羊木雕》課堂實錄07-02
羚羊木雕的教學策略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