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下鄉(xiāng)養(yǎng)兒》有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下鄉(xiāng)養(yǎng)兒》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時隔五年,再讀《下鄉(xiāng)養(yǎng)兒》,對天天一家的生活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個問題小孩,一對為了養(yǎng)好孩子舍棄自己全職工作的父母,專門去鄉(xiāng)下農(nóng)村里住著,試圖緩解孩子對于上學的恐懼感。
第一次讀的時候,我會不喜歡這個熊孩子,也覺得這樣的父母太慈愛,簡直在一味的順從孩子這些無厘頭的行為。女兒天天大晚上不睡覺,還一個勁兒地拉著父母陪她玩耍,她不愿意上學,一味的逃避學校,父母就一個勁兒地帶著她換學校,直到從城里來到了鄉(xiāng)下。
如今再讀,我對天天這樣的孩子竟多了一份包容,有的孩子就是會這樣,這時候就需要父母格外用心陪伴。其實,天天這樣的孩子才更像自己身邊的小朋友,她不是文學作品中塑造出來的典型人物,也不是大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小孩”,她的存在,她的性格太合乎常理了,或許,在大多數(shù)人身邊,都有這么一個很難搞定的熊孩子。
天天很幸運能擁有格外開明的爸媽,能夠如此舍得,舍得工作,舍得花時間精力去陪伴孩子來到鄉(xiāng)下,去治愈孩子的恐懼。
《下鄉(xiāng)養(yǎng)兒》中沒有華美的詞藻,全都是平淡無奇的敘述,直白簡單。讀著這一個個故事,就像是在讀一位媽媽寫的一篇篇日記,只是些直抒胸臆、散漫直白的句子,但字里行間都是父母對于孩子成長的點滴感悟。作者只是在繼續(xù)著每一天發(fā)生的事情,可在我讀來,它們就像是一個個生活紀錄片,很真實,很真誠。
可以說,這是一本日記,是一本流水賬,事無巨細,全部記錄在冊。這種原生態(tài)的生活流,因因相襲,環(huán)環(huán)相扣,自有它的內(nèi)在邏輯和情節(jié)驅(qū)動力。在文章中,她不加隱諱地記錄了自己及愛人、女兒的焦慮、無能、怯懦和缺陷,記錄了小家庭和外面世界的沖突、矛盾、妥協(xié)和小算計。這種對自己的誠實,是很少見的。
一對有著社交障礙的夫婦,和一個不能融入社會的女兒,如何處世?已經(jīng)出版的林林總總的書,為我們提供了種種解決之道、成功之道。而作者一家,卻為我們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這本書向我們展示了我們的日常經(jīng)驗之外、視野范圍之外的情與景。
養(yǎng)小兔子、喂狗、喂雞、種菜、做飯……這些在城市里難以實現(xiàn)的事情,是天天一家的日常,這種返璞歸真的生活,在如今看來是一種難得。天天在鄉(xiāng)下過的是古代孩子的生活,讀書寫字,有明確目標的游戲,一樣沒有,就是漫無目的,就是隨心所欲。
陶行知說,兒童生活即兒童教育。教育者也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但是,我們越來越少給兒童真正的生活,我們提供給兒童的,都是虛假的購買來的生活——比如農(nóng)作,是去大棚里面摘下成熟得剛剛好的草莓,然后用比市場更貴的錢去購買;我們不去真正的沙灘上玩沙子,不在真正的泥地里玩泥巴,而是到商場圍起來的 15平方米里面,花 30元玩一小時干凈的沙子;我們不在田間地頭、小區(qū)樓下跟小伙伴游戲打鬧,卻在優(yōu)雅漂亮的早教機構(gòu),跟一群突然認識的孩子進行“社交”。長此以往,當我們看到真正的兒童生活時,都以為那是兒童最不該過的生活。
天天是幸運的,她有如此開明的父母,有條件去鄉(xiāng)下盡情地玩耍,她沒有一直“熊”下去,她逐漸開朗、快樂起來,她過著孩子本應該擁有的兒童生活。
關于喬老師,有人感慨自己生活中怎么遇不見這樣的人,有人設想假如天天的父母沒有遇見喬老師……也許,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并不缺少喬老師這樣的人,甚至每個人都有成為喬老師的可能。天天的父母有幸能遇見喬老師,是因為他們有幸沒有像許多其他成年人那樣自以為是、固步自封,他們能聽得進去別人的話,能認真地檢討自己,有不依常規(guī)付諸行動的勇氣。
其實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獲不是在于讀過了這個故事,了解了這樣一種教養(yǎng)方式,對我來說,更大的觸動是“記錄”,作者這般事無巨細的記錄。
我們被網(wǎng)絡束縛地太久,時間被太多無用的事物占用,注意力被虛無縹緲的訊息四處吸引,真正屬于自己的時間太少,真正用來思考自我的時間太少,多去觀察自己吧,發(fā)現(xiàn)身邊的平凡事物,它們很平凡,但是正是這些細小瑣碎的平淡無奇,才構(gòu)成了我們的多姿生活。用眼睛去觀察,用筆去記錄,用心去感受。哪怕只是寫流水賬,也比空虛地度過這一天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