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觀看電影《馬背上的法庭》有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何不寫一篇觀后感記錄下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觀看電影《馬背上的法庭》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在電影《馬背上的法庭》中,五十多歲的老馮是縣里的法官,摩梭人書記員楊阿姨是跟老馮合作多年的搭檔,將要退休離開工作崗位,此次正是他們最后一次合作,書卷氣極濃的彝族大學生阿洛即將替楊阿姨的位置,為了解決山區(qū)村民之間的糾紛,他們牽著馬匹、馱著國徽組成了一個奇特而莊嚴的流動法庭,審理案件,化解糾紛…
影片中的三名司法工作者反映了我國司法實踐中的三種典型思想:老馮代表我們老一輩的基層法官,他有著豐富的法學知識,充分的辦案經驗和人生閱歷,是鄉(xiāng)土型法官的代表,他是一個將自身的法學專業(yè)知識深入的運用到了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實踐中,充分的尊重了少數(shù)民族風俗習慣與傳統(tǒng),有自己的底線,同時也有法律信仰的基層老法官。
楊阿姨是少數(shù)民族,她因為20世紀70年代的民族司法人員選拔被安排到法院工作,一生沒有結婚。她是一個沒有專業(yè)知識但道德素養(yǎng)很高的書記員,在工作期間,一直跟著馮法官一同辦案,喜歡用她特有思路和想法解決糾紛,雖然并沒有當事人在她的勸說下達成和解,也沒有老馮的睿智和辦案點子多,也沒有阿洛的專業(yè)知識和水平,但是,楊阿姨的形象在影片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她喜歡用道德的立場上來處理案件,因為她的法律專業(yè)知識方面不足,從人情的角度對當事人來進行勸說,是典型的人情式法官的代表。因此影片從一開始就強調在法官職業(yè)化的背景下楊阿姨不可能再在法院工作。
阿洛是法學專業(yè)畢業(yè)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生,他代表的是理想化的司法制度,是西方現(xiàn)代化法官的代表。他擁有豐富的法學知識和法官的職業(yè)素養(yǎng),但在這種地處偏僻的民族地區(qū)卻根本毫無用武之地。在電影中阿洛始終不能理解老馮將一個被兩妯娌爭奪的罐子打碎,自掏腰包平分兩份賠付;一起債務糾紛中,老馮高價購買了可憐巴巴的借款人的小豬仔…阿洛在這種巨大的觀念沖突下萌生了逃避的念頭,最終卻因為老馮的去世只能繼續(xù)堅持下去?梢哉f阿洛所代表的是理想化的司法制度與理念,但這種制度與理念在民族風俗濃厚的地區(qū)并不能很好的適用,甚至會直接產生沖突。
《馬背上的法庭》彰顯著“讓法官多走路、讓群眾少跑腿”的現(xiàn)實意義,充分體現(xiàn)著中國司法的“人民性”,讓法治更具有人心的溫度;馬背上的法官,用一個個腳印踐行著司法為民的初心使命,用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勸解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用一份份公正嚴肅的判決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山路蜿蜒,眾聲喧嘩,他們面對各種曲折、尷尬、質疑、沖撞,甚至孤獨而行,墜入懸崖……
觀看該電影,我認為作為新進職場的我們,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要積極向各位前輩學習工作經驗以及生活經驗,做到人民利益為先,緊緊圍繞“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和“讓老百姓打官司不求人之執(zhí)行不求人”的目標,盡心盡責做好本職工作,以每個執(zhí)行案件詮釋為人民服務的決心,以生活中的點滴演繹為民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