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后感合集(1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邊城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邊城讀后感1
漠漠水鄉(xiāng),褪去了幾縷霧色,小船泊在河邊,水波隨著風,泛起陣陣漣漪。對岸是寂寞的旅途,依稀的背影逐漸消失:至于去哪里、什么時候回來、是否還會回來,暫且,且隨它去。
多數(shù)人從沈從文作品的只看到了清新秀麗的詞藻、婉轉多情的故事,卻無法發(fā)覺那樸實背后隱藏的悲痛,那作者心中深深的傷痕。因為沈從文文章往往用極冷靜的手法,將善惡美丑輕輕掠過,但越是輕描淡寫,就越給人一種發(fā)自靈魂的壓抑。無論是咬牙切齒的忿恨,或是熱情激蕩的快樂,在沈從文的筆下,也永遠是和風細雨般的柔和。灰蒙蒙的雨中藏著朦朧而淳樸的美感,也藏著作者無奈的悲痛。
但是,對情感木然的都市人卻多把沈從文的作品當作鄉(xiāng)俗文學,因為欲望的充斥使他們無法透過薄霧看出那一縷明媚的憂傷。那一縷明媚,是作者對人性的思考,對真善美的贊揚,那一縷憂傷,更是對沉淪日下的社會沉重、傷感的批判。其寫作手法將優(yōu)美與悲憫恰當?shù)娜诤希屆利惾缢闱咄缸x者的心田,又讓悲哀如石般壓抑著人的靈魂。
作為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講述的就是一個處在湘西的桃源之地,在時代變遷,社會風氣開始污濁的時候,有那樣一段純真而悲哀的愛情。
大老與二老,兩個樸實的青年,在金錢面前他們毅然的選擇了愛情,他們不會為一間大磨房心動,寧愿為了心愛的女子癡狂的唱三年的歌。而這種形象,也正是這鄉(xiāng)間小城最純樸的象征,他們是這個小城的'靈魂,最純樸的靈魂。
祖父是純樸、善良、勤儉、樂觀的精神象征,是茶桐人美好品質的代表,這里的人們對這種精神的向往,就被人們對白塔的態(tài)度反映出來,白塔坍塌以后,茶桐百姓慷慨解囊,協(xié)助重修白塔,但似乎修建白塔的目的并不是還原一個樣子,而是茶桐百姓對美好品德的最真切追求的寄托
翠翠對愛情天真的渴望,是何等的平凡,她只想嫁個心愛的人,踏踏實實的過一輩子。決不曾想過什么“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更不會理解什么是所謂的愛情。也正是因為如此,一份純真的愛,不曾粉飾,熱烈而羞澀的追求過,追求一個她愛的臂膀,直至夢的消逝……
這樣的寫作手法,使得讀者對這段悲劇感到深深地惋惜。
山竹林是翠翠的心靈之家,
記得祖父與翠翠談起終身大事時,翠翠總是變出一臉嚴肅或是沉吟不語的樣子,使得祖父沒有辦法繼續(xù)說下去,而一旦祖父提起了她所心愛的人時,在嚴肅的表情下掩藏著一種莫名的喜悅,一個羞澀而天真的小女孩,沒有做作,洋溢著自然的精華,自然的秀美。
景色、民俗風情,點綴上鮮活的人物,使得人仿佛置身江南小鎮(zhèn),親眼目睹了一場悲劇,又悵然所失的回到現(xiàn)實世界,輕嘆一聲,久久不能忘懷。
邊城讀后感2
原來讀書也是要心境的。有時候,一本書可以拯救自己,比如在我最困惑的時候讀到了與我心境一致的《逃離》。但有時候,即使一本大眾眼中很值得一讀的書,也不能吸引自己,比如這本《邊城》。
《邊城》這本書中,有許多篇,有些極愛。比如《邊城》,是很喜歡的一篇,喜歡里面讓人心靜的鄉(xiāng)間小景。比如《貴生》,喜歡里面很努力認真生活的貴生。比如《虎雛》,喜歡沈先生簡簡單單幾句對話就讓我了解了整個人物。還有一些,極討厭。比如《逃的前一天》,開篇我就不喜歡,討厭底層軍隊粗鄙的話語。比如《丈夫》,討厭沈先生筆下的河邊紅燈小樓。
在序言中,沈先生說,這本書不是寫給批評家、也不是寫給大眾的。我得承認,我屬于大眾一員,這本書,的確不符合我的胃口。
首先,沈先生筆下,有太多描寫河邊紅燈小樓,似乎在他那個時代的所有階層的人物,都離不開這個。筆下的她們,觀念似乎比現(xiàn)在還要開放許多,我不禁時空錯亂,再想是不是我太過傳統(tǒng)?!雖然沈先生都是為她們洗白的,比如她們的三觀都是極為簡單的`,生活也是極為簡單的。我理解這樣的存在,但是讀的過多了,總覺得有種對女性不尊重的感覺,接受無能。
河邊紅燈小樓中的女性是一種極端。鄉(xiāng)間的小姑娘又是另一種極端。比如《邊城》里的翠翠,過于矜持,過于懵懂,最終還是錯失了自己的愛情。當然這種矜持和懵懂很正常,畢竟翠翠是從小失了母親、由祖父撫養(yǎng)長大的。在《三三》中,女主角三三也是一樣的性格,不敢正視自己的感情。甚至在《貴生》里,由于貴生猶疑不決,眼睜睜看著自己喜歡的女人嫁進了圍子,自己落得悲慘下場……淳樸鄉(xiāng)風中塑造的人物性格,這樣倒是很讓人理解,但是在我讀來,著實太讓人太著急了。
沈先生的《邊城》中,多喜歡用主人公的名字作為文章標題,描寫人物的愛情、親情。但吸引我的多是鄉(xiāng)間的風土人情,還有沈先生的語言。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虎雛》,沒有任何的性格描寫或是外貌描寫,僅僅通過一些對話,就把人物塑造得很立體、很形象。
沈先生的文章風格很一致,讀得多了,覺得有些沒有味道。即使是最喜歡的一道菜,吃的多了,也會覺得有些膩了。何況我本身還不是很喜歡這道菜。所以在此略發(fā)表一些淺薄的想法,希望沈先生見諒。
邊城讀后感3
《邊城》就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就是沈從文先生用筆描繪的一幅美麗的風俗畫卷,展示了湘西民間獨具的民俗美、風情美。湘西山城充滿了安靜活潑,生機盎然的風暴美:天朗、風輕、水清。能夠寄托作者和讀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寄托著哀愁、憐憫和期望。
沈從文對自我說:“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的關系。”水流過這個靜謐、悠然的湘西小鎮(zhèn),帶來翠翠的故事,故事平淡,但卻融入茶峒恬淡自然的山光水色之中。所以這種平凡的感情,總會給人留下一抹遐想,單純的似水流過,靜靜的,淡淡的。
《邊城》就是沈從文先生理想的夢境,他將對山水的熱愛化作文字融入夢境,。茶峒自然風景清新雋秀,江水清麗綿延,江上的渡船每日運行于山水之間,儼然點綴了這如詩的夢。在這樣的夢境足,卻也有淡淡的憂愁。沈從文先生還說“美麗總使人憂愁!边@或許也就是一種美的境界。
故事的女主人公翠翠就是美麗、純樸、善良的,她還聰明、乖巧,不諳世事。湘西的清風、麗日給她健壯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她一雙碧玉般澈透的'眸子。翠翠對老船夫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zhí)著。對生活,她找不到方向,但卻能夠樂觀地應對,老船夫也就是個純樸、善良的人,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著渡船,他忠于自我的職業(yè),不求回報。他不但不收別人渡船的錢,卻還經(jīng)常送別人東西。他不思索自我職業(yè)對于本人的好處,只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他唯一耽憂的就是自我孫女將來的生活,最后卻還就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天保和儺送兩個好兄弟同時愛上了翠翠,兩人相約采用了美麗而浪漫的“走馬路”——唱情歌給心愛的人的“競爭”方式,天保因先走了“車路”,所以怎樣也不肯先開口,當他聽到弟弟的唱聲后,自知不就是對手便暗然去,最后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而弟弟儺送為了翠翠寧可不要碾坊,卻也因為誤會和天保的死而選取遠行,留給翠翠無期的等待。
因為美總就是殘缺的,所以故事就在憂愁和遺憾中收場。我除了被美麗的鄉(xiāng)村風光和純樸的風土人情感動之外,還感動于翠翠那執(zhí)著無悔的等待,比起此刻社會的浮躁,還有多少人會如此執(zhí)著浪漫的情愫呢?
《邊城》給了我們許多啟示,即使孤獨也要執(zhí)著地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它還引發(fā)了我們對人性的思考,對于來之不易的幸福的守候。
邊城讀后感4
初識先生是高中節(jié)選的邊城,翠翠的故事讓我著迷,于是到了圖書館借來看,現(xiàn)在印象還很清晰,是本薄薄的集子邊成集,有邊城.還有市集幾篇,書是岳麓書社出的,封面以褪了色,紙也變的發(fā)黃,放在手掌里有種很特別的感覺.我?guī)缀跏且豢跉庾x完了邊城,即便是現(xiàn)在我還記得當時的心情,一種很莫明的悲傷.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shù)!
邊城里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像是觸及到什么,是童年某個太陽溫暖的下午,還是現(xiàn)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
這就是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著什么.翠翠就是這座成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
的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脫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讓先生將這么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這么悲傷,先生出生在19世紀初,在當時,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tǒng)治,又正處于軍閥混戰(zhàn)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jīng)戰(zhàn)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動亂的年代里,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群眾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jīng)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后,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
我總在想,取名邊城,在先生心里就這么“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著什么?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邊城讀后感5
在《邊城》中,作者沈從文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xiàn)出濕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著老船夫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夫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說,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著白塔,讓被現(xiàn)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jīng)長大,已經(jīng)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里。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著一個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柔美純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鐘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著,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著,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佬天寶也愛上了翠翠并請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從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經(jīng)有了自己內心的選擇。
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表明態(tài)度后,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于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么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里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
直到最后,在爺爺懷著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后,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淚的苦澀不堪的,因為她失去了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來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還沒有出現(xiàn)?赡,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來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遺憾就像白塔一樣,永遠地聳立在她的心中。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說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fā)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了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為教訓。無論什么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里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里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邊城讀后感6
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
——題記
因著“愛”與“美”的特質,我被沈從文身上那股獨特的氣質所吸引,既富于幻想,又在心靈上積淀著沉痛隱憂。他是很喜歡強調自己農村背景的作者,在《習題》里他這樣寫道:“我實在是個鄉(xiāng)下人,說鄉(xiāng)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自貶,鄉(xiāng)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xiāng)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讀完《邊城》,我才似乎向他邁進了一大步,理解了他心中的“愛”,領悟了他筆下的《美》。小說中湘西秀麗的風景畫和清新、淡遠的牧歌情調深深感染了我。
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著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著綠水,伴著黃狗,守著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著邊城鄉(xiāng)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個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凄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愿“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架舟出走。疼愛著翠翠并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于經(jīng)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著渡船,深情地等待著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我最不能忘記的是翠翠那雙清明如水晶般的眸子,是那樣盈滿了對那個人的癡情。我不禁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xiāng)》:“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币淮缦嗨家淮缁遥浯涞膼矍椴蝗粼~中女子那般沖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含情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心里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
邊城讀后感7
緩緩地,輕輕地,靜靜地,澄澈的溪水在山城中流淌,不急不徐,帶著邊城獨有的寧靜安謐,夾雜著淡淡的夢一般的感傷,注入茶峒大河。《邊城》也順著這水流啊流,流進了我的心里。水面上泛起了白色的霧氣,依稀聽見遙遠的清澈的歌聲,船槳拍打溪水的嘩嘩聲,夢一般渺遠,美麗得讓人不禁屏住呼吸!哆叧恰钒察o地躺在那里,淡紫色的封面,一塊塊黑色、黃色、黛色的墨,點染出一座古樸而寧靜的山城。在那黛色的墻后,也許有一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的家門口靜靜地流著溪水,溪水邊停泊著一只方頭渡船,渡船頭坐著一位老船夫和一個眸子清明如水晶的少女,不時地為來往行人擺渡。翠翠,就是那少女的名兒,帶著竹林的秀麗與純凈。
某一天,溪流的聲音格外清脆,道邊的野花開得格外燦爛,天邊的云朵飄得格外溫柔與舒緩。翠翠、儺送、天保不期而遇。清秀的少女,美麗的少年,如斯美好。而少年卻是兩個,都愛上了翠翠。
故事似乎還沒有正式開始,就已走向結束。一次又一次地錯過,一次又一次地誤解,一次又一次地巧合,天保離世,儺送遠走,留給翠翠的,只有無盡的等待!
茶峒,一個遠遠的小小的邊城,這是故事開始的地方,也是故事結束的地方,如夢一樣,美好得讓人喜愛到抽泣,卻又被遺忘在心靈深處。又如囈語一般虛幻,而字里行間總是有一種熟悉感,似乎無數(shù)次見過。
或許,我們對于一座城的喜愛,也只是由熟悉開始。當在某處耽擱了太多時光、太多哀樂,就不禁念念不忘。闊別經(jīng)年后,憶及往昔,這城就會帶著記憶的香醇出現(xiàn)在視野中,揮之不去。
邊城就是這樣的,微風如醺,細雨如織,溪流涓涓,芳草青青,不經(jīng)意便留下了一段歲月。翠翠、儺送、天保,他們三人的人生在此經(jīng)過,匯流,交織,終而分流離開。邊城啊,他們在那里耽擱了最好的年華。
有些憂傷的故事,如同花開花落,葉落歸根,江流入海,自然而純粹,因而顯得熟悉,好像夢中見過。丟了很久的夢,每每再做時就不禁感慨唏噓。
現(xiàn)在的人們似乎缺了這種純粹與自然,正如離開了鄉(xiāng)村的人們就不會再回去了;蛟S有時還會回去走動,但總會悵然若失,那種簡單的.生命存在方式早已遠去。夜不閉戶成為奇談,路不拾遺成了童話,似乎視金錢如糞土這類詞語形容的早已不再是尋常人了。人們不會因為一朵花開的美麗而停下腳步;不會因為溪流的清脆而側耳聆聽;不會因為灰白中的一點綠色而感到快樂。或許,人復雜了,那簡單而純粹的快樂與憂傷便少了。
邊城,真的是一個夢,一個世外桃源的夢,把那純粹明亮的生命本色涂抹在夢上,一起藏在心里,遺在邊城吧。
走在城市的人們,當因為偶爾見到美麗而震顫時,因為感受到真情而有所觸動時,記得,讓邊城那彎繞城的水,從夢中流出,瀉到心間……
邊城讀后感8
一條清澈見底的酉水河,岸邊排列著一座座古老樸素的吊腳樓,黑色的房頂,黛色的墻身,凹凸不平的麻石臺階。還有那只匍匐在河上的老渡船。這一切,都像是一位位經(jīng)歷過滄海桑田的老人,見證湘西風土人情,世間百態(tài),也見證了《邊城》的故事。
《邊城》描摹了湘女翠翠陰差陽錯的生活悲劇,寫出了一種如夢似幻的美。在瑰麗浪漫的湘西,男女主角因為命運的變遷,而走向了各自的人生路口。沈從文先生說:“一切都充滿了善,然而到處都不湊巧,因而樸素的善最終難免產生悲劇。”
雖然《邊城》是一部悲劇,但我從中感受最多的還是普通人與善良人之間不可言說的溫愛。
《邊城》中每位人物,都是那么淳樸善良。老船夫不論風吹雨打50年如一日為他人免費渡船;岳云特地派人送一位素不相識的女孩回家,老馬兵熱心幫助孑然一人的翠翠……所有情節(jié)都詮釋了“善良”的含義。
善良是一個人品德的最高美譽?墒,有誰會將以下的'情景將善良聯(lián)系起來?一個天真活潑的女孩正在路上行走著,突然,一輛面包車蠻橫無理地向小女孩駛去,撞到了小女孩,一個慘絕人寰的悲劇就此上演了。面包車的前輪與后輪分別從小女孩的身上碾過。隨后肇事面包車就揚長而去。對于一個小女孩來說,一輛面包車無疑是龐然大物,她又怎能抵擋住面包車的碾壓呢?可過了不久,又一輛汽車從小女孩身上重重碾壓過去……這時,小女孩孤單地躺在路上,陪伴著她的只有自己微弱的心跳。她這時候一定非?释腥四苌斐鲆浑p溫暖的手,將自己從死神手上搶過來,非常渴望有人能急切地為自己叫一聲救命,將自己喚醒。
那兩位肇事司機,固然罪大惡極,可真正殺死小女孩的是路過小女孩身邊卻對她熟視無睹的18位路人。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小悅悅事件”。我一直以為《賣火柴的小女孩》僅僅是一個童話,可事實卻是那么殘酷那么的出人意料。
一滴水能折射太陽的光輝,一件事必能反映社會的真實!案骷易話唛T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這是“小悅悅事件”多真實的寫照。如果那20人當中有一個能良心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小悅悅后馬上打急救電話,也許小悅悅現(xiàn)在就不會在天堂觀看人間的善惡美丑吧﹗
現(xiàn)代生活越來越快捷、方便,可現(xiàn)代人的心也似乎越來越冷漠了。很多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卻忘記了豐富自己的精神,完善自己的品行;為了眼前的利益,冰封自己熱血澎湃的心。我認為,每個人都應以“善良”為目標,力求做一個善良的人。
一個善良的人不需要大張旗鼓地做善事,善良,不過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罷了。關心獨居老人,讓座給老弱病殘,一句暖心的問候,一次勇敢地承認錯誤……善良就是如此簡單。就如《邊城》中,人與人之間不可言說的溫愛。
邊城讀后感9
有一個地方,流水潺潺,炊煙裊裊,像極了陶淵明所向往的那個桃花源,而這,便是沈從文筆下,那一座純凈質樸的邊城。在白色恐怖、戰(zhàn)亂紛飛、硝煙彌漫的那個年代,四處民不聊生,哀鴻遍野,但在沈從文筆下的茶峒,生活一片祥和,沒有那股銷煙,人們無憂無慮地生活,真誠質樸地交往,何其令人向往!
其中不得不談到天保、儺送與翠翠的愛情故事,青山綠水小橋旁,一見傾心,日久生情,少男少女彼此間純純的愛戀,這該是多么美好的一切!
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里: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外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翠翠本該無憂無路,被百般呵護的人生,就這樣被命運捉弄,發(fā)生了一個又一個無奈的改變與轉折,令人可嘆又可惜。
沈從文其實并沒有故意鋪設哪個情節(jié),他沒有設置扣人心弦的氛圍,沒有安排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他平緩而冷靜地陳述著,淡淡的語氣,卻更讓人心有感觸。其實我一直覺得,《邊城》應該是美好而淳樸的,畢竟如果沈從文想要在戰(zhàn)亂時代就寫出自己心中的`桃花源,難道不應該是美好而歡喜的?
但在讀完后才發(fā)現(xiàn),就是因為這巧妙的設計,反而更令人覺得邊城的美好理應存在,人們更有可能可以追求得到,而不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想象,令人可遠觀卻不可求。
在茶峒這座小城,簡單而質樸的故事,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或許根本起不了什么風浪,但在那樣的背景下,沈從文將此描述了出來,卻是令人心中大動,感觸良多。
我也想住在這樣一個小城,發(fā)生著自己平淡而真實的故事,演繹著自己平凡而溫馨的人生,這,便是我在讀完《邊城》之后,最強烈的念想了啊。
說到這里,我不禁想說說自己的夢想。從很久以前,就有大人教導我們,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要時刻爭氣,要時刻努力,才能做到不辜負自己這一生,我對此不發(fā)表什么看法。讀后感·人各有志,自長大以后,開明的父母已不再干涉我的決定,他們尊重我的想法,對我也沒有所謂“望女成鳳”的要求,本該來說,我是輕松的,但是處在這樣境地的我,反而會有很多迷茫,射手座的人生信條一直都是開心就好,雖然經(jīng)歷很多事讓我知道生活的菜米油鹽很現(xiàn)實,沒有經(jīng)濟實力的人在談起風花雪月時是底氣不足的,說實話,我的眼界從來不算寬,我說是徘徊猶豫,其實心里早有主意:我這一生所求,或許家人平安健康,生活不用大風大浪,平平淡淡就好了罷。
世事多紛擾,愿你獨守一方凈土,安靜而美好地過完,自己的一生。
邊城讀后感10
利用課余時間,我閱讀了《邊城》這本書。他的作者是著名的文學家沈從文,沈從文是世界公認的文學大師,作為中國現(xiàn)代史上最著名的鄉(xiāng)土作家之一,他的地位正逐步上升,人們對其的認識也在不斷提高,評價也趨于公平,沈從文的《邊城》可以說是成名之作,這部小說也深深的影響了我。
在景物描寫上,沈從文主要突出湘西過去的那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而在寫人上,主要突出湘西人民身上那種原始古樸的人性美和風俗美。這些都寄托了沈從文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就是他創(chuàng)作理想的核心,他認為好的作品因該引人“向善”,這是一種不可低估的力量,人們從這種人生景象中有所啟示,對人生或生命能做更深一層的理想,想必這便是沈從文創(chuàng)作《邊城》的根本原因。
《邊城》不是桃源,但它是沈從文的人生樂園。沈從文所寫的《邊城》是他對理想的寄托,邊城里的人們之間沒有矛盾斗爭,充滿著友愛和真情,充滿著人性美的動人畫面。人們都仗義疏財,扶弱濟貧。而這種自然、優(yōu)美、健康的人生形式,也確實反映了小農經(jīng)濟的某些特征。沈從文是想通過田園牧歌的情調,表現(xiàn)人們道德的完善和人性的完美。因此,《邊城》超越了時代的局限。
《邊城》中的人物形象,皆栩栩如生,真實自然。女主人公翠翠,簡直是自然美的結晶,這個迷人的形象,是沈從文全部創(chuàng)作中最理想的一位女性,也是整個《邊城》的靈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兒。沈從文在塑造這個形象時,融合了在生活中的模特兒和歷史文化內容!哆叧恰分写浯渌畹沫h(huán)境,深潭碧水,青山翠竹。
《邊城》是對人生理想的夢幻般的追求。翠翠的命運同那群女神一樣,美夢始終還是憂傷而逝。一場大雨,沖走了渡船,轟到了白塔,爺爺死了,心上人儺送下了桃源,只留下孤寂的翠翠守著渡口,期盼著儺送的歸來!哆叧恰方Y尾寫道:這青年也許明天回來,也許永遠不回來了!這就是《邊城》留下的凄涼的.回味即藝術空白,也許這正如沈從文對生活的理解:“凡美麗的都不容易長存。”
《邊城》是一部充滿理想主義的小說,它所描寫的故事是現(xiàn)實的,更是理想的,是現(xiàn)實與“夢”的結合,沈從文寫《邊城》是為了保留家鄉(xiāng)人民那正直、淳樸、善良的品格,而不是逃避社會動亂。主要是啟發(fā)讀者認清什么是真善美的人性和假惡丑的靈魂,以便實現(xiàn)民族精神重塑的偉大理想。邊城中人與人之間充滿著人情味,是那么和諧美好,這讓人想到當今都市人情的冷漠,不能不讓人深思。
讀完此書,我得到了許多感悟。相信人們對《邊城》的認識,給他的評價,會越來越深刻和公正。同樣,《邊城》對人們產生的影響,也將會越來越廣泛和深遠!
邊城讀后感11
“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著什么。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復著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 “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小說以這句話結尾,就像一杯味道濃厚的茶,給人以無限的回味??有時候我就在想,那個人到底會不會回來?也許在翠翠心里,是希望那個人回來的。翠翠的爺爺去世了,天保也死了,她自己孤身一人,該何去何從??也許在我們心里,也是希望那個人回來的,我們同情翠翠,不希望她一個人獨自承受那么多,希望她有所依靠、有個歸所??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著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溫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
般的語言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了解沈從文的人都說他是水的兒子,他從小就喜歡家鄉(xiāng)的那條河,后來離開家鄉(xiāng)就無比想你家鄉(xiāng)的那條河,死后也要葬在河邊。他說:“‘孤獨一點,在你缺少一切的時節(jié),你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還有個你自己!@是一句真話。我有我自己的生活與思想,可以說是皆從孤獨得來的。我的教育,也是從孤獨中得來的。然而這點孤獨,與水不能分開。”正是水,醞釀了他細膩的心思與細膩的文字??
《邊城》?看完之后我會想,為什么沈從文先生要命名這篇小說為《邊城》?難道這座城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存在嗎?這座城在沈從文心里就那么遙遠嗎?還是說沈從文先生是為了引發(fā)我們關于人性與社會的思考?
我覺得每個人心中都有那么一座城,那么一座“邊城”。遠離燈紅酒綠,遠離人世險惡,遠離爭名奪利??只剩下一份寧靜,一份心靈的寧靜??
邊城讀后感12
“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后新建的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弊畛踅佑|《邊城》就是從這句話開始的,那是高中課本里的選段。一開始就被作者那高超的寫景技巧所吸引了。“空氣里有泥土的氣味,有甲蟲的氣味”“甲蟲的氣味”這么微妙的的東西都能進入作者的視野,可見作者的確是寫景的圣手。懷著強烈的好奇心,第一次讀了《邊城》。
《邊城》一般的語言講述了川湘交界處一個名為茶峒的小山城里的故事。小說最吸引人的不是其情節(jié),而是作者用吊腳樓、虎耳草、白塔、竹林、渡船所搭建起的一個世外桃源般的世界。在這里沒有你死我活、爾虞我詐,沒有封建禮教、政治壓迫,完全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這里的人們也都保留著人性中最原始、最本真的一面:純潔無暇,纖塵不染。一套固有的習慣支配著人們行事,完全做到了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在這里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間和諧一致親密無間,處于一體化狀態(tài)。人們都如同老船夫那樣“他從不思索他的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很忠實地活下去。代替了天,在太陽升起的時候感到生活的力量”
整個茶峒地區(qū)的社會環(huán)境如平靜清澈的一池秋水,無波無瀾、無溝無陵、無雜質無異味,儼然一個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世界。如今所提倡的和諧社會,大抵也不過如此吧。
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翠翠的17歲的女孩子與團總順順的兒子儺送之間的愛情悲劇。讀完小說,給人感性層面的的感覺就是小說至始至終都充滿了淡淡的憂傷,給人一種憂傷的唯美。作者用平淡的筆觸講述著故事,沒有海誓山盟、信誓旦旦。就如同一個老嫗絮絮的講述著一個美麗的童話。這個童話里沒有大快樂,沒有大悲傷,沒有澎湃的'激情,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頑強的追求,沒有執(zhí)著的堅持,有的只是日復一日平淡而閑適的生活,一切都顯得平和沖淡。甚至讀完小說都對翠翠的行為感到驚訝:戀人的生離只是在心中漾起幾縷漣漪,親屬的死別不過是哭泣一陣。這對于一般人來說都是難以理解的,但在小說整體風格的陪襯下卻顯得十分協(xié)調。我想這大概是由于沈從文先生不愿破壞邊城在世人心中寧靜和諧的美好印象而有意為之吧!試想,寧靜的邊城突然來一下撕心裂肺、哭天搶地,多殺風景。這樣,翠翠本該有的更加激烈的情緒被“和諧”掉,也就不足為怪了。這也不得不佩服沈從文先生的高超的藝術處理手段。
這就是初讀《邊城》時的一些想法。如今再讀,也有了一些不一樣的看法了。
邊城讀后感13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沈從文所寫的《邊城》一書,書中寫了擺渡老人的孫女翠翠與掌水碼頭的兒子老大天保、老二儺送之間凄慘的愛情故事,讓我對這個由湘江山水孕育出來的精靈有了更多的感觸。
小說《邊城》的故事發(fā)生在湘西上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喜歡上了城邊碧溪老船夫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里喜歡的是儺送而老。當天保大老意識到這一點后,決定退出競爭,駕船下州,想要去那里,忘記茶峒的一切,開始新的生活,卻不幸在中途遇難而亡。儺送二老雖然十分喜歡翠翠,但一想到自己大哥的死亡或多或少都與翠翠有一定的關系,就始終釋懷不了,加上自己對老船夫有所誤會,因而也在痛苦和掙扎中離開了自己的家鄉(xiāng)。而與此同時,翠翠的祖父在對翠翠終身大事的'擔心、憂慮和少許的期盼中離她遠去,長眠地下。幾乎是同一時間,翠翠失去了自己愛的儺送二老,又失去了世間最愛自己的祖父,所有的痛苦全部由她一人來承受,她也只能自己孤身一人,一邊默默地承受著所有的痛苦,一邊在江邊擺渡,漫無目的的等待那一人,也許是一天、兩天,也有可能是一年、兩年,更有可能她窮盡一生也等不回來那個人。
在我看來,《邊城》這一小說實際上是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由湘江山水所孕育出來的精靈,落入凡間,與一名人家男子相識、相戀的過程,這本應是世間最美好、最淳樸的愛情卻因命運弄人,將這一點戀人生生分離開來。初讀此書,我認為書中老船夫不要過渡人給的那一段寫得生動精彩,將老船夫淳樸的性格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書中翠翠與儺送二老初見的那一夜就奠定了他們日后的戀情。但我有時候也為老船夫的“不通人意”“急躁”感到擔憂:明明是儺送二老唱的山歌,可他卻當成了天保大老唱的山歌,還到天保大老面前夸山歌唱得好聽,也無怪天保大老遠走他鄉(xiāng)了。初讀時,我始終對順順和儺送二老將天保大老遇難一事歸咎于翠翠而感到憤懣、不平,但更多的卻是疑惑、不解。再回首時,驀然明白了些:他們只是因天保大老遇難一事找不到合理的理由來解釋,就只好將這一切算在了無辜的翠翠身上。我不禁想,若他們明理些,是否就不會造成儺送二老遠走他鄉(xiāng),與翠翠分隔兩地的愛情悲?老船夫也不會與翠翠陰陽兩隔,而是幸福地看著自己的孫女穿上嫁衣,嫁給自己喜歡的人,最終在快樂中離開這個淳樸的家鄉(xiāng),不留一點遺憾?我不知道,我也只能猜測。
《邊城》是一部經(jīng)典,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我會讓這本好書一路伴我行。
邊城讀后感14
《邊城》是很久以來我就很想解的一部小說,可是不知怎么總是不記得去讀它,是自己太忙嗎,好像不是,是對它的渴望程度不夠嗎,可我真的喜歡它。直到有一天偶然的與它邂逅,那種興奮勁我真不知如何描述,我只對同學說一句話:“一直以來我都在圖書館找一本書,可是我總想不起來它叫什么,今天我終于明白,原來是它!”
有人說他是山里飄來的一陣風,還帶真新鮮泥土的氣息。當我翻開《邊城》的第一頁,我就切身體會到這句話的真實含義,頓時我好像置身其中,深呼一口氣,感覺是那樣的清新愉悅,讓自己很放松!我的心也就從此刻跟這作者的筆尖跳動著,漸漸的認識的那個小鎮(zhèn),那條河,那里的人們,當然還有老船夫,翠翠,挪送……似乎我已成為他們的.朋友,隨其樂而樂,隨其憂而憂!
現(xiàn)在的社會物質生活充裕,可是心靈的世界似乎并未與物質同行,因而“無聊’”,“寂寞’”,“空虛”成為我們大多數(shù)人口頭禪。我也不例外,我時常在這個物質橫行的世界中感到疲憊不堪,心力交瘁,而《邊城》便是我尋覓已久的一片凈土,讓我疲憊的心找到一個可以停歇的驛站!與現(xiàn)在的世界相比,《邊城》里的世界似乎什么都沒有,或許是人間與天堂的差別,可是哪個是人間,哪個又是天堂呢?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是不統(tǒng)一的。
如果將《邊城》比做一個杯子,就好像韓寒一樣,我也好想從《邊城》這個杯子里窺出理想世界的影子。走進《邊城》的世界,總是想找一些詞匯去描述它,可我總是失敗,因為任何華麗的辭藻在此都變得淡然無味,它們切實與這里的一切都不相符。最后我決定換過一個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曾說過人物是順著小說的世界而生的。翠翠那如水一樣柔情,明凈的雙眸,如那個世界的天空一樣空靈,廣闊的心;老船夫的善良,盡職;挪送的勤勞勇敢;天寶的直爽,憨厚……一切的一切或許就是一個“凈“吧,我并不知我這樣的概括是否得體,但它真是我真實的感覺。因為每次讀完《邊城》后我的心靈就如春雨洗滌過的大地純凈無比,那種感覺真好!
談論一個世界,當然不可或缺的便是那個世界中人們的三觀。我很大膽的猜測或許那里的他們并不知這個名詞的含義,可是他們卻用他們的行動譜寫著他們的三觀。他們樂天安命,他們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是情感,而金錢只是輔助它的一個次要工具,他們通常不在乎與其生活無關的其他世界……如此,就是他們的“三觀“,或許,和現(xiàn)在人們的三觀相比有人會笑話他們的無知,可是,當你仔細閱讀之后,你還會笑話他們嗎,難道你沒有從中發(fā)現(xiàn)什么嗎,它和眾多專家高調提出的三觀不有很多相似之處嗎?
邊城讀后感15
翠翠的祖父一輩子辛辛苦苦擺渡,從二十歲擺到七十歲,渡了若干人然而唯一的女兒因和一位軍人相愛,經(jīng)一番考慮,若逃走,一個違背了軍人的責任,一個卻要離開孤獨的父親,一同去生既無法聚首,一同去死當無人阻攔。結果軍人服毒自殺,而祖父的女兒也就是翠翠的母親因牽掛腹中的一塊肉,忍守在父親身邊,當孩子出生時便自盡,留下孤獨的父親和可憐的翠翠。
為了住處兩山多篁竹翠色*人而來,老船夫便給這孤雛取名叫翠翠。在風和日麗里養(yǎng)著的翠翠,皮膚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那單純無邪十分招人喜愛,這也便有了后來船總的兩個兒子,大兒子天寶,二兒子儺送同時喜歡上了她,都愿得到渡船而不愿要碾坊。寧愿在碧溪岨唱三年六個月的歌,贏得翠翠的一片芳心。
只可惜的是天寶為成全弟弟外出闖灘,結果溺水而死,這正迎合了沈從文的`一生讓人,正如其妻妹為他所提的挽聯(lián)“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一慈一讓,赤子其人”,儺送滿心愧疚,而離家遠走留下翠翠一個人,隨著祖父的死去,可憐的翠翠更加可憐,只有祖父留下的黃狗陪伴她,一場大雨似乎來的很突然,沖刷了過往,沖走了渡船,沖走了白塔,同時也意味著沖走了祖父的生命。雨停了,祖父也死了,船沒了,只剩下翠翠和黃狗,老馬兵陪著翠翠料理祖父的后事。天真的翠翠甚至不相信祖父死了,還傻傻的想:這是真事嗎?爺爺真的死了?
當然邊城的結尾實在可悲,天寶死了,儺送走了,只剩翠翠一個人孤獨的等待:天保佑你,死了的人到西方去活著的人用保平安。故事到了這里也算有了個結局,但就我個人而言,天寶不應該死,這樣儺送就不會遠走,他們之間就有人和翠翠結婚。老船夫看到唯一的孫女想好了個好人家,留著幸福的淚而去,試想突然而去的老船夫走得太匆忙,放不下孤獨落寞、無依無靠的孫女,放不下那陪伴自己那大半輩子的白塔和渡船,當然還有那船總順順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兩個兒子明明有著美好的前途,卻同時愛上了一個渡船人的孫女,結果呢?一個死亡,一個遠走。我想這樣的結局恐怕太可悲,讓人不由生出憐憫之心。
邊城中的感情似乎來得有點突然,幾年前的水中偶遇摩擦出翠翠與儺送的感情,后來又牽扯出天寶。其實這也印證了一句話:火是各處可燒的,水是各處可流的,日月是各處可照的,而愛情是各處可得到的。
【邊城讀后感】相關文章:
邊城讀后感05-09
《邊城》讀后感05-09
邊城的讀后感12-30
《邊城》讀后感悟02-15
《邊城》讀后感(精選)07-19
《邊城》讀后感06-13
【精選】《邊城》讀后感08-17
《邊城》讀后感【經(jīng)典】08-29
《邊城》讀后感[精選]09-01
邊城讀后感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