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化苦旅》有感(共15篇)
當(dāng)細(xì)細(xì)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文化苦旅》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文化苦旅》有感1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隨著作者的筆觸在字里行間中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旅行結(jié)束,本應(yīng)陶醉于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卻無法使自己陶醉,心頭莫名地涌出一種苦澀的感覺。我一直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義,起初認(rèn)為無非是指旅行的勞苦,現(xiàn)在才發(fā)覺這實在過于幼稚的理解。其實,苦于身無所謂苦,苦于心才實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蔽乙詾,這乃是文人最大的財富?酀^后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說:“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么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笔堑模松鸁o非是漫長歷史的一個縮影。歷史從古代走到今天,還要繼續(xù)走下去。歷史的足跡卻成了無數(shù)人一生的執(zhí)著追求。歷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間,難于尋找。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的人是永遠(yuǎn)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獲便是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領(lǐng)著我在歷史長河中漫游。我們面前出現(xiàn)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xiàn)了,他們的身上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shù)還是逃脫不掉那悲劇性的結(jié)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dāng)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為歷史喝彩。然而歷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里;蛟S歷史是要故意磨礪一下那些過于執(zhí)著的歷史學(xué)家們,讓他們只能憑借外國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卷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xué)。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dāng)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fù)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桑感!边@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么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讀過《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后的回味;那么度過漫長人生后,我們又將留下什么呢?
讀《文化苦旅》有感2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近年來在國內(nèi)外講學(xué)和考察途中寫下的系列性文化散文。全書的主調(diào)是憑借山水風(fēng)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密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gòu)成。而我感觸最深的,則是《道士塔》。
王圓,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他原是湖北的農(nóng)民,到甘肅做了道士,幾經(jīng)轉(zhuǎn)折,不幸由他當(dāng)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無數(shù)珍奇異寶因此流失海外。
當(dāng)時是20世紀(jì)初,歐美的藝術(shù)家正在醞釀新世紀(jì)的突破。為了尋找靈感,他們中有人已將目光投到瑰美神秘、源遠(yuǎn)流長的東方藝術(shù)上了。但在莫高窟,王道士卻絲毫沒有感受到這些文物的美,不懂得它們是多么宏偉的杰作。
一天,王道士在洞窟里轉(zhuǎn)悠,覺得里面的壁畫暗乎乎的,看著眼花,就用石灰厚厚地刷了一層。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什么也沒有了。洞里一片凈白。古代工匠們無數(shù)的心血,就這樣永遠(yuǎn)被徹底掩蓋。他還覺得中座的塑雕過分惹眼,就去借了幾個鐵錘,才幾下,婀娜的體態(tài)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成了泥巴。他雇了泥匠,塑了幾個怪模怪樣的天師、菩薩。
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他瘋了!那么精美絕倫的壁畫,他卻刷上了厚厚一層白色石灰;那么令人嘆服的雕塑,竟被他眼都不眨一下就無情地砸爛。這是何等滔天的罪孽!但在他看來又好像是合情合理——我是管這兒的,這兒是我的,我覺得不好,就可以刷,就可以砸。我是道士,當(dāng)然要在洞窟里擺天師菩薩,而不是那奇怪的雕塑
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清理洞窟中的積沙時,墻壁裂開了一條縫。打開一看,里面滿滿實實一洞的古物。他不會知道,一門永久性的學(xué)問,將靠著這個洞穴建立。無數(shù)才華橫溢的學(xué)者,將為這個洞穴耗盡終生。中國的榮耀和恥辱,將由這個洞穴吞吐。這都是古代中國人民留下的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是他們最深的文化積淀,最寶貴的心血結(jié)晶。
他撿了幾個經(jīng)卷帶給縣長看,順便說了這事。不久,甘肅學(xué)臺葉熾昌知道了。他懂得洞窟的價值,建議把這些文物運到省城保管。但是東西很多,運費不低,官僚們猶豫了。只有王道士隨手取出來的一點,在官場上送來送去。
我又為中國官僚的表現(xiàn)感到吃驚、失望與悲哀。王道士雖愚昧無知,但他畢竟是個普通人,太卑微、太渺小,讓我們無從怪罪。但官僚們都是讀過書的'。《际菨M腹經(jīng)綸才高八斗的!怎么會不認(rèn)識那些珍貴的文物?他們都是明事理的。≡趺磿䴙榱诉\費而任那些無價之寶荒蕪?中國是窮,但看看那些官員家中,有幾個不是錦衣玉食、奴婢成群?有幾個沒有萬貫家財、奇珍異寶?這筆錢,絕不是籌不出來,而是他們一點也不想去籌。為什么沒有一個人,能下定決心,好好地將這筆無價的國家文化遺產(chǎn)保存下來呢?
就在這時,歐美的學(xué)者、漢學(xué)家、考古家、冒險家,卻不遠(yuǎn)萬里趕來。王道士從他們手里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shù)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1905年10月,俄國人博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頭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jīng)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jīng)卷、5箱織絹和繪畫。1908年7月,法國人伯希和用少量銀元換取了10大車、6000多卷寫本和畫卷……
我痛心、我心痛。前人費盡無數(shù)心血、耗盡無數(shù)精力才留下的這些瑰寶,就這樣遠(yuǎn)“銷”海外。也許王道士是很開心的吧,無意中找到的“破爛”,卻讓我得了這么多銀子!
我無言。這幾句一個當(dāng)代中國青年寫給火燒圓明園的勛爵的詩句應(yīng)該可以描寫我的心情: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jì)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在陰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曠野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戰(zhàn)馬\遠(yuǎn)遠(yuǎn)離開遮天的帥旗離開如云的戰(zhàn)陣決勝負(fù)于城下。
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只是鐵板著臉,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xiàn)的微縮膠卷,嘆息一聲,走到放大機前。他們完全可以把憤怒的洪水向王道士傾泄。但是,讓這具無知的軀體全然肩起這筆文化重債,連我們也會覺得無聊。
歷史畢竟是歷史,我們要做的,是不讓悲慘的歷史再次重演。不管那些文物身在何方——倫敦、巴黎、彼得堡、東京……它們都深深地烙著中華民族的烙印,永遠(yuǎn)無法抹去。
這,也是唯一能讓我感到一絲欣慰的了。
讀《文化苦旅》有感3
如果說,讀李白的詩,好比喝烈酒;讀柳永的詞,如同飲甘醇。那么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無疑是品一杯淡淡的香茶,品的越久,越能體味甘與苦的茶香,越能品味出那沒有安逸、嘆息的塵土氣息。
《文化苦旅》稱得上是“三位一體”。它寫了中國各處的名勝古跡和風(fēng)土人情,可以說是一本游記。其中也記錄了許多史實,也可以說是一部史記。而全書流露出的喜怒哀樂、詩情畫意,又使這本書成為一部很不錯的散文集。
不論是參觀或是旅游,余秋雨先生都會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種沉重,一種滄桑。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息壓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其實他是把自己真實地融入到當(dāng)時的歷史條件下,出于對歷史的尊重,同時也出于對自己的負(fù)責(zé)及對人們的警醒,寫下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表達(dá)最質(zhì)樸、最深沉的情感。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他對歷史事件的如數(shù)家珍,對歷史人物的真實再現(xiàn),讓我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我們在他清晰而又獨特的思維視角的帶領(lǐng)下領(lǐng)略了歷史的足跡,感悟到最深沉的歷史呼喊。
如果歷史是一部長卷,再怎么博大精深也終究要翻過去的;如果歷史是一個故事,是是非非就會在一個多彩的世界里循環(huán)往復(fù)。我們攔不住他滾滾的潮流,唯有在現(xiàn)實的寂靜中或漠然或虔誠地品味曾有過的似模糊似清晰的記憶。正如余秋雨先生說的`:“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閉上眼睛,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yán)峻罷了。”是啊,對于歷史的教訓(xùn),歷史的遺憾我們不能漠視、不能旁觀,因為只有敢于同它正眼對視的人,才能真正體味到那千年熬成的紅豆的濃郁香甜。
我不禁掩卷沉思,也許只有忍受極大的痛苦,才能達(dá)到盡善盡美的境界;也許只有正視、面對、承認(rèn)了這種沉重感之后,才會有一份輕松。人生之路,對我來說還很長,我只是站在一邊,踮起腳來張望,迷惘之余,心中默默暗記:只要做得踏踏實實,珍惜就好。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喜劇是把人生沒有價值的東西撕壞了給你看——痛快;悲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壞了給你看——痛心”那么我認(rèn)為《文化苦旅》帶給我的就是悲喜交加。
讀《文化苦旅》有感4
翻開《文化苦旅》這本書,一下子就被《江南小鎮(zhèn)》這個題目吸引住了,一股莫名的親切感從心底油然而生。江南小鎮(zhèn),在我心目中,就是光滑的青石板路伴著青磚青瓦的古色古香的房子,還有隨處可見的拱橋的身影,在一輪橋的倒影邊,是一級級用青石鋪起來的石階,總有幾個農(nóng)家姑娘伴著歡聲笑語在石階上洗衣、洗菜。
余秋雨描寫的江南小鎮(zhèn)似乎比我想象的更好。在他的筆下,小鎮(zhèn)多水多橋,石階是從樓板下一級級伸出來的;姑娘蹲在石階上洗臉打扮,還有從不遠(yuǎn)處的烏篷船上裊裊升起的一縷縷的白煙。河岸邊又有石欄相映襯,石欄邊三三兩兩地倚著幾位老人,深邃的目光凝視著河面,仿佛要看穿小鎮(zhèn)悠遠(yuǎn)的歷史。
也許先生描寫的才是最真實的江南小鎮(zhèn),我雖生于江南小鎮(zhèn),但現(xiàn)代化的進(jìn)程早已沖刷去了小鎮(zhèn)原有的古韻,只能在心底一遍遍勾勒小鎮(zhèn)的模樣。
如同先生之說,江南的小鎮(zhèn)沒有雀橋、烏衣巷的滄桑感,僅有的是那一份淡泊。江南的小鎮(zhèn)不屑于榮華,因此沒有磅礴的氣勢,有的只是幽幽的山林,悠悠的水流,自古以來都是這樣,不曾有過升沉榮辱,只默默滋養(yǎng)一方土地,養(yǎng)活一方百姓。
江南的百姓是江南小鎮(zhèn)的代言,誰都不能否定他們的樸實、淳厚,即使他們比喧鬧的都市人多金,也寧愿淡泊處世。他們的生活永遠(yuǎn)是忙碌而安靜的。伴著清晨的炊煙,小伙子們系好衣帶,解開系在碼頭上的繩索,踏上一條船,慢慢滑動雙槳,悠閑地哼著江南小調(diào),逢人便裂嘴笑著打招呼。他們駕著輕快的小船,漾起層層水波,駛向遠(yuǎn)方。撒網(wǎng)、收網(wǎng)、撈魚,一天的勞動就如此簡單。而婦女們則倚著窗,靜看家人的船駛向遠(yuǎn)處,然后洗衣,織布,燒菜……
江南的小鎮(zhèn),沒有多少道路,河流就成了小鎮(zhèn)的血脈。的確,沒了河流,就不叫多水的江南,柔情的江南。江南的河流縱橫交錯,河里來來往往穿梭不絕的`船只,把小鎮(zhèn)的各處都連接了起來。而河里純凈清澈的水則把人世的喧囂、滔滔的名利全部沖洗蕩滌,讓心靈得以凈化。
想著余秋雨筆下的江南,耳畔回蕩起一首童謠:“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我幻想自己坐于船上,穿過一個個橋洞,淺渚波光云影,撲面而來的空氣帶來的古意滲透全身……江南小鎮(zhèn)的河總給人童年、故鄉(xiāng)的感覺。
讀完了全文,我忽然希望去踩踏青石路,舀舀小鎮(zhèn)水,訪訪江南人,感受江南古鎮(zhèn)的文化,看穿歷史在小鎮(zhèn)留下的倒影。
讀《文化苦旅》有感5
讀罷全文,瀏覽目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卻是那《都江堰》。
長城歷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作者也承認(rèn)長城“為我們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種人類意志力的驕傲”在景觀上也有不小的觀賞價值。但是他更青睞那個似乎并不起眼的卻默默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的都江堰。顯然,作者是從整個實際意義的角度比較這兩大工程的。
接下來,作者并沒有直接切入對都江堰的描寫,而是又撇開一筆,寫去之前的.心理活動“心緒懶懶的,腳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平平淡淡的,我只好跟著作者這樣了。然而,不經(jīng)意中,我被帶到了一個全新的天地里,先是“渾身起一種莫名的緊張”,“終于陡然一驚,我已站在伏龍館前,眼前急流浩蕩,大地震顫”使我有種置身浩蕩水流面前的感覺。從平平淡淡到驚訝不已,作者并沒有故意造勢,只是如實地寫出自己的感受,卻如此令人入勝。
作者以潑墨般的氣勢寫了都江堰的水,是飛奔喧囂的水,是撒野咆哮的水,是充滿生命的活力與激情的水!八谶@里,吃夠了苦頭,也出足了風(fēng)頭,就像一大波翻越各種障礙的馬拉松健兒,把最強悍的生命付之于規(guī)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眾目睽睽!弊x到這里,我不禁心潮澎湃,眼前作者筆下的仿佛都不是日常生活中我們“可掬可捧”的水了,而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活物,是的,都江堰的水在作者筆下被寫活了!“看云看霧看日出各有勝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庇质堑囊痪,卻更襯出了都江堰水的生氣。
然而,這樣的水最終被人類馴服而造福人類,我仿佛悟到了作者的意圖,寫水又不止于寫水,而是要寫出背后的人來,寫充滿自信、爽利地馴服自然的人。李冰的政治綱領(lǐng)冰清玉潔,他的學(xué)問不那么宏大卻永遠(yuǎn)水氣淋漓。作者在思索為人之道和學(xué)問之道,都江堰流瀉出了一個獨特的精神世界,這個世界到底是什么,作者似乎說了,又似乎沒說,越發(fā)引人深思。
讀《文化苦旅》有感6
這是一本令人思考的書,這是一本歷史厚重的書,這更是一本百讀不厭的書,這就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它伴隨了我已五年的時間,五年,近兩千個日子里,書架上的書越來越多,但是最愛不釋手的仍然是這本《文化苦旅》。
開篇的《道士塔》,就將我們帶入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盛衰之中,歷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于筆端。一頁一頁的細(xì)翻開來,在一行行的字句段落中間,隨著余秋雨的思緒,情感,進(jìn)行著一次又一次的紙面上的文化苦旅。仿佛穿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隧道,中國歷史的一幕幕在重現(xiàn),各色的人物正在演繹著自己的人生故事。有居廟堂之高的君主,也有處江湖之遠(yuǎn)的百姓;有文人墨客,也有無名小卒。他們的故事,或令人傾佩,或令人振奮,或令人傷感,或令人悲哀,但是無一例外的全都留給了后人,也留下了思索警訓(xùn)和更多的懷念之情。斗轉(zhuǎn)星移,滄海桑田,經(jīng)過了歲月的沉淀積累,終釀成了一份難得的精神食糧。
余秋雨的文字,不僅有敘述的優(yōu)美和悲憫的情懷,更重要的是在文字里加入了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讀書中的文字,仿佛穿越了時間空間,穿越了我們的心靈。字里行間蘊藏著最多的是對事件的剖析,正確和公正的總結(jié)。歷史已遠(yuǎn),當(dāng)用另一種目光回望的時候,更多的是一種理性的思索,一份對歷史文化的尊重!段幕嗦谩啡珪闹髡{(diào)是憑借山水風(fēng)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gòu)成。作者依仗著淵博的文學(xué)和史學(xué)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所寫下的這些文字,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nèi)涵,而且也為當(dāng)代散文領(lǐng)域提供了嶄新的范例。從十年前的結(jié)緣到今天,我已經(jīng)記不清多少次讀這本書了。但是每當(dāng)隨意的翻開書中的任何一頁,心情仍然會象最初時的激動,每讀一遍,理解則又多了一分,思考則又沉重了一分。
從遠(yuǎn)古到現(xiàn)代,從異國到他鄉(xiāng),從大江南北到長城內(nèi)外,《文化苦旅》指引著我們進(jìn)行了一次別具一格的旅行。我想,未來的日子里,如果有可能,我會帶著《文化苦旅》一起,按圖索驥,身臨其境的真實的去感受,以一種敬畏之情,沿著歷史的足跡,去尋訪那些曾經(jīng)的滄桑往事。
讀《文化苦旅》有感7
讀余秋雨的書,最好在飄著秋雨的日子,在濕漉漉的心情中感受那浸潤肌膚的冷麗;讀余秋雨的書,最好在一豆油燈之下,借著那淡淡飄忽的,陰陰涼涼的燈影,感受那凄艷的古樸。讀余秋雨的書總能想起一句很蒼涼的詞:“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笨偸强吹揭粋多情的文人,換一身遠(yuǎn)行的裝束,單身孤旅,漂泊在文化與自然景觀之中,在凄艷的晚霞中投下一個天涯人的背影。宋代的范仲淹有“酒入愁腸”化作的相思淚,李白有“酒入豪腸”嘯成的劍氣,偏偏讀余秋雨,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感到的就是斷腸,偏偏這斷腸的心酸溶在一片凄美艷麗的文字中,讓你甘愿斷腸。秋雨在天涯,你的心也隨他到了天涯,天涯沒有酒,只有大漠的風(fēng)聲響起的羌笛,胡笳,只有陽關(guān)雪飄處烽火臺上的葦草,只有洞庭煙波上繚繞的香煙和鐘聲。
讀余秋雨感覺到的不是悲壯,那太沉重,卻有屈原投身汨羅攪起的三峽波濤,有昭君遠(yuǎn)嫁時塞外的朔風(fēng);讀余秋雨感覺到的不是蒼涼,那太蕭條,卻有廢墟的殘立石柱,有老屋的半壁蒼苔,有大漠的疏星殘月。讀余秋雨感覺到的是冷艷,是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長毛飄飄的駱駝背上,櫓聲嘎嘎的吳江船上,鄉(xiāng)村旅店飄雨的窗前,老屋的冷月下,大漠的孤煙下,余秋雨走過了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fēng),靜聽著千百年的風(fēng)聲鳥聲,在腳印所到之處吞吐千年,飄泊天涯,寫盡天涯。秋雨在天涯,秋雨的文字在天涯,讀秋雨的文字,清淚與簫聲灑天涯。
“勁厲的'寒風(fēng)在時斷時續(xù)的頹壁殘垣間呼嘯,淡淡的夕陽,荒涼的曠野溶成一片,讓人全身心地投入對歷史,對歲月,對民族的巨大驚悸。”——這是孟姜女哭倒的長城旁,秋雨的沉思;“廬山?jīng)]有了文人也不太要緊,卻少了一種韻味,少了一種風(fēng)情,就像一所廟宇沒有晨鐘暮鼓,就像一位少女沒有流盼的眼神,沒有文人,山水也在,卻不會有山水的詩情畫意,不會有山水的人文意義。”——這是在寄予了陶淵明,謝靈運的歸隱行跡,山水詩情和千古詩句的廬山上秋雨的感悟。余秋雨帶著一雙銳眼,一腔詩情,一顆多情的心在山水間周旋,與大地結(jié)親,把一掬清淚沉淀成凄艷的文字,蒸餾出冷麗的美,令人唏噓不已,浮想聯(lián)翩。煙雨渺渺處,心在遠(yuǎn)處飄忽,朔風(fēng)獵獵處,腳印向大漠延伸,波濤浩淼處,余秋雨看到了屈原的長劍,李白的輕舟,感慨出西施姑娘、白蛇娘娘灑在西子湖畔的淚,荒涼的古堡中他看到了秦關(guān),大漠的炊煙中他望見了漢月。
讀著余秋雨,追隨著余秋雨的“苦旅”,讓你看到道士塔上空凄艷的晚霞下,一個民族的傷口如何在滴血,讓你看到沙漠的冷月下,莫高窟壁畫的流彩在60華里展現(xiàn)的飛天后人的興衰,讓你在不住的猿鳴中,看到白帝城的詩情與戰(zhàn)火,讓你在飄忽瑰艷的神話中,看到洞庭煙波上娥皇、女英飛動的裙裾和柳毅井下的龍宮,讓你看到六朝金粉所凝的秦淮河映照出的一段文化,讓你在夜航船上和多情的文人在欸乃的櫓聲中劃出一條晶亮的水路……
余秋雨的文字中不僅僅是自然景觀,更是一段歷史,一段文化,余秋雨叫它“人文山水”。他把他的足跡灑遍天涯,把他的文字灑遍天涯,秋雨在天涯,你的心也被帶到天涯……
驛路斷橋邊,烏衣紫巷里,凄艷的晚霞映照出一個天涯人的背影……
讀《文化苦旅》有感8
文化之旅苦在哪里?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開始閱讀了本書的文字,希冀書中給予我清晰的解答,跟著作者余秋雨的文字,我隨著他來了一場關(guān)于歷史、關(guān)于文化、關(guān)于靈魂的豐富旅行。從道士塔、莫高窟、陽關(guān)、洞庭湖、廬山、都江堰、三峽、柳侯祠等多處名勝中,領(lǐng)略了許多神奇的自然山川風(fēng)光,也與中國文化來了一場邂逅。
夕陽下朔風(fēng)凜冽的塔群,它藏著無言的悲憤,源于一個時期愚弄的人們對文化瑰寶的忽視因而造成的遺憾,王圓箓“他從外國冒險家手里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shù)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xiàn)的微縮膠卷,嘆息一聲,走到放大機前!
沙漠深處神秘安詳?shù)哪呖,那是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容納了一代又一代藝術(shù)家無量度的才情。初看陽關(guān),凹凸的土地、繁星的沙堆,初思會覺普通無趣,后細(xì)想恍然大悟,那是溫厚詩人贈臨別友人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中的`情懷陽關(guān),它藏著某一時期人們綿綿壯美的情懷!耙┎贿M(jìn),進(jìn)去便是半個詩人”的白蓮洞,遠(yuǎn)在四川平原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造福人民千年、那比長城歷史還要悠久的都江堰,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供奉一代文豪柳宗元的柳侯祠,它的存在,讓無數(shù)文人得以仰望、也激勵著柳州的歷代官員。這些我從未涉足過的地方,在作者的文筆中,通過一段段或優(yōu)美或冷肅的描述我切實地感受到了它們,可以窺探它們的面貌以及被時間沖刷的些許痕跡,一堆平凡塵土、木材的堆砌,本該是平淡的存在,卻因文化靈魂的注入,可以跨越時間、空間成為許多人向往的遠(yuǎn)方,令人驚嘆,這大概就是作者所說的“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xiāng)。”
看了多處古跡后,作者還帶我觀看了他自己的文化世界,來到他的故鄉(xiāng),看了他老屋前的窗口,聽他述說了兒時老師的故事、夜航船、牌坊的記憶以及信客這份滿載希望卻步履艱辛的職業(yè)。
粗略看完后,我頓感疲憊,因為閱讀時不斷沖入腦中書中的大悲憤大喜悅,讀完后感覺他們一下子又抽離了出去,這種情感的體驗確是讓人心累。關(guān)于“苦”的答案,起初還是難得《文化苦旅》“苦”的奧妙,旅途中奔波勞累、美好的記憶容易消失這些就是作者所說的苦嗎?思慮過后還是覺得不對,是我眼界過于小了,細(xì)想書中的內(nèi)容,再看中國文化走過的路,才發(fā)現(xiàn)他說的不是個體、也不盡是一種情緒,而是一種悠久又龐大的文化——中國文化,在外漂泊、被埋于地下、易被摧毀難以保存這些都是它走過的艱辛,被歷史“苦澀”的承載著,被無數(shù)人艱苦的傳承著,像一個苦命的老者,經(jīng)歷風(fēng)雨,苦行至今。
雖然書中文字多少是有些悲情哀調(diào),但也有帶著振奮人、激勵人的力量,旅途很苦,對前行目標(biāo)迷惘時,他說:“爬。不管能抵達(dá)哪兒,只為已耗下的生命,爬。無論怎么說,我始終站在已走過的路的頂端。永久的頂端,不斷浮動的頂端,自我的頂端,未曾后退的頂端!彼晕磥淼牡缆罚覍⑷绱嗽捯话悖号,只管爬。
讀《文化苦旅》有感9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被封面上那一望無際的沙漠所吸引,漫漫黃沙,沉靜而疏遠(yuǎn),夕陽的余輝在這里投下一片陰影,近在眼前的是一道車道輪碾過的痕跡,或許,就是在這里,開始的"文化苦旅"。
曾想將自己定位為歷史文化的塵封點,因為,是它們,在這里,被一次次溫柔地揭開神秘的面紗。只有它們,是這本書的主角,這樣才符合主辦方的要求。但,暮色四合,喧嘩的一切歸于平靜,一盞孤燈、一杯濃茶,再一次體味文人的魅力,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目中的鄉(xiāng),我似乎身不由己,加入了旅行的行列。因此,今天,站在這里,我并不是名家筆下的主人公,我只是個配角,我是那只輕輕揭開神秘面紗的手,是那個孤獨的旅者。余先生是個導(dǎo)游,不,是導(dǎo)游的影子,摸不著,卻處處皆在。
因為不再雇得到李白的輕舟、陸游的毛驢,因為無法穿越那種似現(xiàn)代而又非現(xiàn)代、由松散懈怠連接成的層巒疊嶂,余先生選擇了自己的游歷方式,而我有幸,選擇隨他一路講去,行行止止。
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的金光照耀下,領(lǐng)略那吸納了無量度的才情的、空靈而又膨脹的、神秘而又安詳?shù)氖摺?cè)耳聽山前那一泓泉流汩汩有聲,抬頭看沙漠之月特別清冷,這可以傲視異邦古跡的地方,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biāo)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沖著王維的那首《**曲》,我們?nèi)り栮P(guān)。在那望不到邊際的墳堆中茫然前行,因為那是中華歷史的荒原--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仿佛看到中原慈母的白發(fā),江南春閨的遙望;聽到湖**稚兒的夜哭,故鄉(xiāng)柳蔭下的訣別;還有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于朔風(fēng)的軍旗。隨著一陣又一陣的煙塵,都飄散遠(yuǎn)去。那里的胡笳和羌笛,音色和自然混合。但后來都成了士兵們心頭的哀音,于是陽關(guān)受不住嘆息的吹拂--坍馳了--坍馳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身后,沙墳如潮;身前,寒風(fēng)如浪。
沿著沙路,我們遇見了老尼孤守的陋屋。那里同她一起,聽夠了一整夜的風(fēng)沙呼嘯。翌日,明凈的水色把耳根洗凈。當(dāng)我們看夠了泉水的湛綠,抬頭,望望粲然的沙壁。這里有鳴沙山,有月牙泉,還有沙源隱泉邊那靜靜的文化守候。
后來,我們?nèi)チ肆簦杏谂排殴虉?zhí)肅立的石碑間,聽余先生嘆:正是發(fā)配南荒的御批,點化了民族的精靈。
而在白蓮洞中,我們想起了賴聲川的《暗戀桃花源》,上海青年藝術(shù)家的《山祭》、《魔方》,想起張曉風(fēng)的《武陵人》,以及那句"這里的幸福,取消了我們思索的權(quán)利"。
走出白蓮洞,我們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個長長的隧洞,其間奔逐著一個古老的民族。而這個古老的民族,不止有長城,還有**。
你知道,這時的我已經(jīng)深深地愛上了這些山水--自然、人文;你知道,我已經(jīng)為自己來自這偉大的民族而自豪。
"可憐"的白帝城是多么的`勞累,清晨剛送走了李白的輕舟,夜晚,還得迎接劉備們的馬蹄--我卻愿意是白帝城,因為有三峽的奇詭,能聽見神女靜靜地夢語、殷殷的期盼。
還有范仲淹的洞庭,慧遠(yuǎn)、陸靜修們的**……
第二天,夢醒,臺燈下的白紙上,紅色的水筆分明地寫著:我要去旅行,沿著余先生的足跡。
正像余先生所言,自己所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人留下較深印跡的地方,因為我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沒到一個地方,我們總會無端的感動、無端地喟嘆,愿意像傻瓜一樣木然佇立著,一會兒滿腦章句,一會兒滿腦空白。我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與先輩們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著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fēng)聲雨聲。
從風(fēng)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充滿民族風(fēng)情的西南邊陲,將祖國的山水以文化的名義走遍,著迷于莫高窟的色彩、()線條,感慨于無法用文字解讀只能用意會的西子帶來的飄渺意境。
所有這些,來自一個人的文字,如果愿意,還有我們每個人深深的腦海——
蓋上書,發(fā)現(xiàn)文化苦旅不苦,只是我們真的該攜了文化去苦旅--別讓她太寂寞,去云深不知處的**,姑蘇城外的寒山寺,斯人已去的黃鶴樓,一一揭去他們的神秘面紗。
歷史面前,我們只是配角,若不深思,不徜巡,待有一天,在那屬于我們的歷史畫卷中,后來的人們將尋不著我們這代人的身影。
輕輕地,輕輕地,翻開黃沙作響的封頁,開始一段段神秘的旅行,去愛那些文字、那些思想,去愛山川、那些河流,去愛那些文化、那個民族,去愛這個時代、愛自己,可以不自私、不浮躁,我們可以有內(nèi)涵、會感恩。
讀《文化苦旅》有感10
日本的敦煌學(xué)研究家用沉重的語調(diào)在敦煌石窟門前說:“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jīng)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xué)也在中國!”而在場的聽到了這句話的中國學(xué)者們并沒有太大的激動,而是默默的退了出去,在王道士的圓寂塔前,相對無言!}記
余秋雨對文化總是有著別樣的情感,他用自己的足跡來向世人闡釋著那不朽的,穿越了千年的文化情結(jié)。他用近幾年的心血澆鑄著《文化苦旅》,用鏗鏘的文字表達(dá)了華夏民族文化歷經(jīng)的的滄桑。經(jīng)歷了多少的苦難,那民族的瑰寶傳至今天,完好無損的又有幾個?那西子湖畔的一代名妓蘇小小,那擁有通天本領(lǐng)卻想成人的白娘娘,那充滿了傳奇色彩的雷峰塔,那寧波月湖西岸擁有濃厚文化色彩的天一閣······他們無一不為世人傳頌。
似乎是被這寓意深刻的書名所慟,所以便時時翻閱,哪怕年幼的我對里面的涵義十分懵懂,但并不影響我從那簡單的字詞中讀出那由內(nèi)心噴射出的怒火,那對文化深沉的愛戀。記憶中感觸最深刻的'是里面的《道士塔》一文;蛟S是因為心生哀戚,對那來自遠(yuǎn)方,夾雜著血與淚的哭泣感同身受。余秋雨化身為憤怒的河濤,控訴著那敗壞了莫高窟文化傳承的無知道士王圓箓,控訴著他僅僅為了幾枚銀元,便將無價的文明賣給了外國人的無知行徑。
王道士原本是一個知識匱乏的農(nóng)民,當(dāng)上道士后便掌管了敦煌石窟。他因為嫌棄壁洞太過昏暗,竟用石灰將那自遠(yuǎn)古流傳下的筆畫逐一掩蓋,將大能的著作永遠(yuǎn)埋在了慘白的石灰里,再不得重見天日。他講那一個個形態(tài)逼真的少女飛天雕塑鑿毀,想要改成佛像,最后變得不倫不類。記得最深的一句話是:“我好恨!”這是余秋雨有心而生的吶喊。他恨自己生不逢時,沒有在那時阻止王圓箓愚蠢的行為,恨那時的官吏有眼無珠,錯把珍珠當(dāng)魚目,再把文獻(xiàn)押運歸京時,隨意糟蹋,以至于最后只留下稀稀落落幾本孤本。
猶記得初看到余秋雨老師的憤慨時,我不以為然,覺得不就是幾本書么,丟了就丟了,反倒是那些飛天雕塑,實在是讓人遺憾!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明白了文化傳承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文明積淀文化傳承是一個民族的根本,是一個民族發(fā)展壯大的基本。《文化苦旅》中所記載的,只是世界在變遷中所經(jīng)歷的歲月中幾個遺憾的縮影。誰又能保證能正確的面對古物?甲骨文出土前,那些刻有信息的甲魚殼不也照樣被村民當(dāng)作藥材賣給了藥鋪?為了賣一個好價錢,他們便將那些個刻文一點一點的剔除,最后終是再也不見蹤跡。
其實,在當(dāng)代社會,像王圓箻一樣的人有很多,那個在埃及已有3500年歷史的金字塔上刻下的“丁錦昊到此一游”無疑給世界敲響了警鐘。在這個人類自以為進(jìn)步的時代,毀壞文物,斷送文化的行為終究是令人心寒。那個刻字的孩子,留下的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7個字,他也葬送了我華夏泱泱大國,文明之都,禮儀之邦的形象,而丁錦昊的事例也引起了國人對我國現(xiàn)狀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這類事,并非個例!
重溫《文化苦旅》我彷徨了,那從古至今都未消逝的文化缺陷,是在向華夏的臉上抹黑。我想,作為新中國的一份子,華夏未來的驕傲,我們應(yīng)該尊重文物,尊重我們的文化傳承!自先秦時期的焚書坑儒,我國就流失了大量的典籍,將千年的文化積淀付之一炬,如今的我們,更該對那走過了艱辛大道的文化致敬。
讀《文化苦旅》有感11
如果你沒有讀過文化苦旅,也一定知道這本散文集的作者,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余秋雨,作為散文大家的作品,我非常喜歡這本書,讀過之后給我?guī)淼膯l(fā)也是很深刻的,作者想要表達(dá)的是:中國的文人在歷史上經(jīng)歷著滄桑的巨變,承受了很多壓力,然而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卻是非常寶貴的。
讀《文化苦旅》有感12
我靜靜執(zhí)筆,有幸臨于長江水岸,沐得千年春暉,更可聽的吾天朝大國千百騷客于一脈山水間淺唱低吟,悠悠成韻。由是感激民族恩德,在感恩中成長。我感恩那山水民族的血脈由一河一江間流淌,于群山峻嶺間生息,千百年繁衍在廣袤的高原和大地。
我仰視唐古拉山的白雪皚皚,那雪頂?shù)年柟馐悄撩袂甑钠谂,在那凝結(jié)著亙古不變的凍雪的陽光中,我感恩著高原的寬廣和天空的蔚藍(lán),不斷成長;我諦聽壺口水聲如雷,濁浪排空,白練騰于天宇,金蛇翔于蒼穹。浪口浪尖的一聲聲船夫號子,岸邊岸間的飛索橫渡,是黃土高原住民聲遏千年的回響,在這氣勢宏大,震人心脾的怒吼中,我隨著汗水和風(fēng)聲成長……我為這山迷醉,不是這山,怎有民族脊梁的挺直;我為這水流連,不是這水,怎有這血脈綿延悠悠的青!滋養(yǎng)一方水土,恩澤一方百姓,我怎能不為這山水,感恩!我感恩那文化民族的.精神由一紙一筆中銘記,于墨染硯臺間傳承。敦煌壁畫的飛天,平遙古城的石墻,三星堆前的石像,都江堰前李冰凝視江水分流的堅定的眼神,他們無一不在大地上代代相傳著民族文化的凝練,以不變的氣度和神韻感染著腳下的人民,讓他們所恩澤的人民在濃郁的文化氣息中成長。在我的身旁,李白高歌踏過:“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jì)滄海。
”杜甫沉聲踱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俱歡顏,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更有辛棄疾“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和岳飛“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吶喊。他們的氣勢,他們的脊梁,讓子孫在走過這曾經(jīng)的斷垣殘陽時不停地回想!不是這千百年由民族流傳的淺唱低吟,怎有那凝聚在方塊象形文字間的挺拔有力的文脈,讓我得以觀摩,得以膜拜,得以仰望!我如何又能不感恩這文化,感恩我可以沉浸在這穿越悠悠千古的文字中體味辛酸冷暖,不斷自省篤行?我愿懷著一顆感恩這一脈相承下來的文化的心,在反復(fù)的體會中,成長!我感恩那力量沐浴我的春暉,見證了堯舜間禪讓的綿延的力量;包容我的大地,目睹了商鞅口辯群雄的變革的力量;更有那滋養(yǎng)我的江水,諦聽了辛亥武昌槍三響,振聾發(fā)聵,雄雞高亢的覺醒的力量。蒼茫大地,民族的山水文化在此傳承,早已不再是誰主沉浮的問題,而是青山青,綠水長,無數(shù)的人與事在歷史中變幻,構(gòu)成了一股不是政體和炮火能夠磨滅的力量。這力量使人們發(fā)現(xiàn),使人們不再彷徨,這力量使人們在迷茫中探索著成長。
在成長中,即使東三省的大門被炮火撬開,可哪怕荼毒十?dāng)?shù)年,那人們的歌聲,那堅毅的眼神,依然徘徊在松花江上;在成長中,東南角的寶島,雖只因政見不同而暫隔,但也只是暫隔,阿里山下繁衍生息的人們的骨子里,依然凝聚著中華民族的脊梁。那人啊,你在民族的內(nèi)涵里徜徉,只因民族是你成長的故鄉(xiāng);那事呵,穿越狼煙撥開浮云,推陳出新,卻也總抹不掉民族的字樣。因為你與我,不論身份、愛好、身處何地,組成了一股名為民族的力量,這力量使我們哪怕籠罩在陰云下再久再長,也總有一天會刺破暗黑露出光芒。我如何能不感恩,感恩這力量塑造了我們,感恩這力量讓我得以即使遠(yuǎn)在他鄉(xiāng),也不會忘記在那東方,有著我夢想中的,故鄉(xiāng)!在感動中,我已然逐漸成長,我執(zhí)筆于古運河畔,心中澎湃,感恩那民族的千年神韻浸潤了我。
我想,如果民族是林,民族是暉,我就像是一棵僅能對著太陽膜拜的小草……即使民族的千年滋養(yǎng)之恩難報,那我就去感恩,去盡力在民族的山川江河間,在民族的文化力量間成長!謹(jǐn)以此文紀(jì)念并感恩超越國界的中華民族,以及9.18事變79周年。
讀《文化苦旅》有感13
第一次接觸《文化苦旅》是在同學(xué)的課桌上,翻了前言,感覺很有趣。最開始買的精裝版,后來又買了一本簡裝的。
那時還是高中,但《文化苦旅》我斷斷續(xù)續(xù)看了接近兩年,學(xué)業(yè)的繁忙,諸事的不順,讓我對人生有一張慢慢頹廢的感覺。但與此同時我也沒有放棄閱讀《文化苦旅》,在閱讀途中漸從中感受到與現(xiàn)在世界所不同的東西。一種學(xué)者對文化的誠懇,一種前人對文化的赤誠,一種從不放棄對自己內(nèi)心所渴求的力量。反映到現(xiàn)實世界,其實也是一種精神力量。
《文化苦旅》是當(dāng)代學(xué)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內(nèi)外講學(xué)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書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別為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現(xiàn)了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通過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憶,展示了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以及文化的走向。杭州,這座鐘靈毓秀的城市,在普通人眼里無非是西湖美景、三潭映月、斷橋殘雪,以及靈隱的幽靜,雷峰塔與白娘子的傳說。
因為看了這篇文章,我還專程到杭州西湖邊走了一走。走在蘇堤上,慢慢的回味這著杭州西湖的發(fā)展歷程,無處不籠罩著文化熏染的氣息。在余秋雨先生的《杭州宣言》中并沒有重復(fù)常人的思維,而是冷靜思考,用一種看似水利專家的眼光,靜靜的述說杭州西湖建設(shè)的歷史脈絡(luò)。在文章里,大詩人白居易、蘇東坡變成了水利專家,利用當(dāng)時有限的政治權(quán)利維護(hù)著西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為西湖為杭州的人文歷史創(chuàng)造著基礎(chǔ)條件。他們是博學(xué)多才的大家,也是有文化有信仰的旅客。他們在西湖建設(shè),亦留下了“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千古絕唱。
它讓我看到一種同席慕蓉所說的那樣“中國人向來是一種堅韌的生物,他們在最深的泥土里翻滾,他們用自己的骨血和肉體來換回一個新中國”。在這些大愛中,我逐漸的感覺到了我身上所擁抱的小愛的不足之處。它讓我反思、讓我羞愧,讓我看到這個世界還有不同的一面,還有更加不同的一面。這都是閱讀所帶來的一段歷史它反映的不僅僅是當(dāng)時的一種社會狀況,更多的可能是一種社會之間人與人的相處一種人性和一種社會精神力量。這才是歷史發(fā)生的意義,我們挖掘歷史的意義。
當(dāng)然,從文化苦旅中我們也能更多的了解它的作者余秋雨先生,從中國人教版的科教書中,我們所理解的余秋雨先生是一位名聲大噪的散文家。他最令人熟知《都江堰》讓人感覺到的是對老祖宗的敬畏和感恩,對美好事物的留戀和贊頌。都江堰是這樣講的它的水流不像萬里長城那樣突兀在外,而是細(xì)細(xì)浸潤、節(jié)節(jié)延伸,延伸的距離并不比長城短。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xiāng)間母親,只知貢獻(xiàn)。一查履歷,長城還只是它的后輩它,就是都江堰。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余秋雨先生對文化的熱枕,一位文人對文化的溫柔,這其實也是他對文化苦旅的態(tài)度。而《文化苦旅》它打破了傳統(tǒng)散文的束縛,創(chuàng)造了一種以“文化大散文”的新的.寫作潮流。閱讀《文化苦旅》,拋卻閱讀本身能帶給你的平靜與積累之外,他在書中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以及背后的思考更是必讀的理由。
直到現(xiàn)在還記得文化苦旅的一些片段,回味時也常常濕潤了眼眶。那種熱愛將會傳遞給你,讓你思考,感慨,重新喚起對文化的贊嘆。它會讓你從內(nèi)心里驕傲于五千年歷史的深邃,也會感慨時代的終結(jié)。而文化苦旅的苦并不是淺意上風(fēng)餐露宿之苦,它真正苦在看到文明的衰敗而無力拯救,內(nèi)心所承受的巨大悲痛。這場旅途不僅是余秋雨的科考之旅,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中華文明的再一次追溯之旅,各處腹地歷盡之后,方才展現(xiàn)給我們一個由遠(yuǎn)及近的中華文明之旅。我們?nèi)菀妆贿@本書的厚重震撼,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旅行的過程中,正是感受文化的最好契機。余秋雨先生在旅途中,體味各地文化,將各地文化糅合在文字中,為我們帶來一場別致的文化盛宴,讓我們由衷產(chǎn)生一種對文化的敬畏和信仰。
《文化苦旅》的靈魂在于一個“苦”字。這個苦不是旅途中收到的苦累,而是指“中國文化歷史”像一個苦命的老者,經(jīng)歷風(fēng)雨,苦行至今。中國文化體現(xiàn)一種“苦澀”的承載,一種艱苦的傳承。這種苦最能激發(fā)每個國人深愛中國文化,敬愛中國文化,宣揚中國文化的責(zé)任感和使命感。文化是滋養(yǎng)一個民族靈魂的源泉,文化始終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質(zhì)的紐帶。中國文化經(jīng)歷千年時間的洗禮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滅亡。
我們惋惜的同時,余秋雨先生通過此書告知文化的滄桑和喚醒傳統(tǒng)文化重建苦難意識。余秋雨先生在最末文曾說“可能會有那么一天,可我等不到了”。和他散文集中“我等不到了”感觸是一樣的。但彼時,我為了更加深刻了解文化苦旅以及余秋雨先生而在網(wǎng)上查詢了一些資料。有些言論,對余秋雨先生確實很不公平。否認(rèn)了余秋雨先生的人品,以及對文化苦旅書中那些華麗的藻?的批判。我在想,人一定是要遵循自己最內(nèi)心的最真實的想法。在沒有這些對余秋雨先生不利的言論中,我從文化苦旅中感受到的是一種文化的厚重感和余秋雨先生對文化的熱忱。我相信一個能寫出如此文章的人也一定不是一位心胸狹窄,只愛賣弄才華的人。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里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溫暖方式。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總而言之,余秋雨先生的才華值得敬佩,《文化苦旅》也絕對值得一閱。
讀《文化苦旅》有感14
靈魂品讀人生,心靈感受文化!}記
在爬滿甲骨文的鐘鼎之上,讀祖國童年的靈性;在布滿烽火的長城之上,讀祖國青春的豪放;在綴滿詩歌與科學(xué)的大地之上,讀祖國壯年的成熟……
沿著黃河與長江的源頭,漂流而下,過壺口,闖關(guān)東,走三峽,奔大海。在河西走廊,華北平原,我看祖國的富饒與遼闊,看祖國千里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看祖國崇高與巍峨,看祖國繁榮的霓虹燈日夜閃爍,燦若銀河……
也許,中國燦爛的文明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里邊回味心酸歷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yán)峻。一向喜歡散文的我,有幸與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碰面,做了一次心與心的交流。對于余秋雨教授,我有的是欽佩,更有對他的文筆、修養(yǎng)、內(nèi)涵的感嘆。我驚嘆他有時粗狂豪邁,有時細(xì)膩樸實的文筆,總覺得這瀟灑自如的文筆凝聚著他的真切感受。所以,我在讀這本《文化苦旅》的'過程中,懷著一顆謙遜、誠懇的態(tài)度去品讀、去學(xué)習(xí)。余秋雨教授以他獨特的文字魅力吸引著我。我覺得那些文字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余秋雨教授以他的閱歷,寫出了他作為一名文化學(xué)者對祖國大好河山文化魅力的看法,亦是一種心靈的感受。我不知道余秋雨先生為什么要將這本書叫做《文化苦旅》,可能我覺得,品位文化應(yīng)該是一種很愜意,很暢快的過程——于是我錯了。余秋雨教授用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社會立場寫出了自己對于祖國山河文化的看法?赡苋藗兊睦硐肟偸敲篮玫,但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一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于人為,但歸根結(jié)底,還是源于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我們走在這條文化之路上,總會有些許坎坷,畢竟人生不總是繁花滿地。它是矛盾的,因為它擁有著雜亂的荊棘叢,也有著絢麗的花朵;它又是不矛盾的,因為走在這樣一條文化道路上,既能體驗到荊棘叢的危險,又能感受到花開遍地的成功喜悅。而我們也會在這樣一條道路上成長著,睿智著。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chuàng)造過盛世,人們?yōu)榱吮A糇≡?jīng)的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xù)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余秋雨先生走過了這些留有文化古跡的道路,自然會擁有那些發(fā)人深省的感悟。翻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我發(fā)現(xiàn)祖國的生命精髓長城——那道傷痕,記載了多少滄桑,又表現(xiàn)得如此頑強,那是一種標(biāo)識,更是一種力量,一種精神,一種向往!長江——那是祖國的脈搏吧!跳躍著永不枯竭的悸動,揮灑著無邊無際的情傷。黃河——那是祖國的血液,沸騰著、沸騰著,奔涌著,奔涌著,無力不摧,昂著向前,何等的自信和驕傲。∥逶馈鞘亲鎳氖终,指著蒼涼的天,戳著悲愴的地,怒斥著丑陋的奸佞……
將人生比作一次漫長的文化苦旅,這其中或許會有很多不同的感受吧。只是這些凌亂無序的雜想,若經(jīng)過心靈的凈化,便會使我們恍然大悟:那苦,不就是歷經(jīng)文化之旅的磨煉后凝聚的精華嗎?細(xì)品《文化苦旅》,冥想人與自然文化那些參解不透的內(nèi)涵。
讀《文化苦旅》有感15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訴苦旅!边@是余秋雨說走就走的苦旅,這異常艱難的文化之旅分為四個部分《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那一處處神韻醉人又神秘的古跡背后,人性的深層蘊藏給我內(nèi)心的震撼是強大的。
起始我讀《牌坊》《寺廟》《信客》,并未感受它的“苦”,只是感到綿綿的文化傳承,潘木公傳承給善良的石匠,美麗的女教師傳承給鄉(xiāng)村純真的.孩子,老信客傳承給年輕的宋達(dá),但這就是余秋雨全部文化苦旅的起點,他在“如夢起點”這章以大多童年的眼光展望,將來以成年的目光和腳步踏上苦旅。
中國之旅是作者將中國各地相連接,記敘許多文化遺址,無論清新淡雅的南方,還是壯闊曠達(dá)的西北,這一章讓我認(rèn)識了王圓箓和令我想不到的嶄新的蘇東坡,在遙遠(yuǎn)神秘的敦煌莫高窟與王圓箓的關(guān)系難舍難分。我曾經(jīng)目睹過莫高窟的真容,讓人難以想象的是幾近一半的壁畫被破壞,盜取。豐富的莫高窟文化在“流血”,美麗的敦煌在“流血”,如今我們都埋怨王圓箓無知的行為,竟將文化瑰寶以三十英鎊賣出,可他卻只是一個無知、愚蠢、討飯吃的平民而已,又有什么方式來阻擋他們呢?只能感嘆古代的中國慘淡、柔弱,而這經(jīng)過千年起禮的莫高窟怎么能不看破這一切,他害怕,多少眼睛虎視眈眈,他害怕,懷中的寶物一件件流失!懊半U家”們紛至沓來又滿載而去,它只能無聲哭泣……
蘇東坡算得上是歷史的傳奇人物,是宋代時的“大明星”,但他任杭州知州時,沒有陶醉于美景之中,是徹徹底底的水利工程師,他率先意識到西湖的重要性,拯救了“人間天堂”,烏臺詩案后他被貶黃州,這起事件使我真正見識了輿論的力量,足以壓倒一切清白的事實,而官場失意激發(fā)了蘇軾千古杰作的靈感。
“時間與文學(xué)在一個個老庭院里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溫暖方式,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蔽覀冎腥A少年應(yīng)像秋雨先生如此,做中華文化的守護(hù)者。
【讀《文化苦旅》有感】相關(guān)文章:
《文化苦旅》有感05-05
讀文化苦旅閱讀心得02-13
《文化苦旅》有感 13篇06-07
讀文化苦旅有感08-17
讀《文化苦旅》有感09-01
[精選]讀《文化苦旅》有感08-02
【熱門】讀《文化苦旅》有感04-08
【推薦】讀《文化苦旅》有感04-08
【精】讀《文化苦旅》有感04-07
讀《文化苦旅》有感【精】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