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洛神賦圖的作者介紹
導語:《洛神賦》通篇言辭美麗,描寫動情,神人之戀纏綿凄婉,動人心魄。顧愷之讀后大為感動,遂凝神一揮而成《洛神賦圖》。以下是小編搜集并整理的洛神賦圖的作者介紹,希望在閱讀之余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畫作內(nèi)容
《洛神賦圖》是一幅人物故事畫,它轉(zhuǎn)述的內(nèi)容是魏國詩人曹植(192—232)用洛水邊邂逅女神的傳說故事來隱喻自己失落愛情的感傷詩篇——《洛神賦》。原作176行,賦文作于詩人赴洛陽朝見魏文帝曹丕之后,在返回山東鄴城封地的途中,與洛水邊美麗的洛神宓妃相遇,互傳情愫后卻又因人神隔界,不得已而分離,最后悵然而歸。有人猜測賦文原型出于曹植與甄氏的故事,詩人借此暗喻自己情場受挫,未能與所愛的人終成眷屬,以釋放自己對失去情人的傷懷和思念。詩文辭藻華美,感人至深,押韻與斷句十分具有跳躍的音樂性。顧愷之被這深情打動,用繪畫的方式傳誦之。
《洛神賦圖》為宋代摹本,保留著魏晉六朝的畫風,最接近原作。此畫是以魏國的杰出詩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賦》為藍本創(chuàng)作的。《洛神賦》以浪漫主義手法,描寫曹植與洛水女神之間的愛情故事。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發(fā)揮了高度的藝術(shù)想象力,富有詩意地表達了原作的意境。此長卷采用連環(huán)畫的形式,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讓曹植和洛神重復出現(xiàn)。
展開畫卷,可見站在岸邊的曹植表情凝滯,一雙秋水望著遠方水波上的洛神,癡情向往。梳著高高的云髻,被風而起的衣帶,給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飄飄欲仙的來自天界之感。她欲去還留,顧盼之間,流露出傾慕之情。
《洛神賦圖》全畫用筆細勁古樸,恰如“春蠶吐絲”。山川樹石畫法幼稚古樸,所謂“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體現(xiàn)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此圖卷無論從內(nèi)容、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人物造形、環(huán)境描繪和筆墨表現(xiàn)的形式來看,都不愧為中國古典繪畫中的瑰寶之一。
曹植在原來的詩篇中曾用“凌波微步,羅襪生塵”來形容洛神在水上的飄忽往來。這兩句充滿柔情密意和微妙的感受的詩句,成為長期傳頌的名句,也有助于我們理解畫中的詩意。這一富有文學性的《洛神賦圖》,描寫了人的感情活動,所以在古代繪畫發(fā)展上有重要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洛神賦》圖中一些樹、石的表現(xiàn)上,作者以凹凸暈染的方法來增加立體感,這來自于對當時青銅鑄造藝術(shù)和帛畫藝術(shù)手法的借鑒,來自于那一時代隨著佛教的不斷傳人,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斷發(fā)展和相互影響。
此外,圖中人物的塑造也是極其成功的,人物雖散落于山水之間,但相互照應(yīng),并不孤立,神情的顧盼呼應(yīng)使人物之間產(chǎn)生了有機的視覺聯(lián)系,這不能不歸功于作者對人物神態(tài)的準確刻畫。
這幅圖表現(xiàn)的主要是洛神的美貌、光彩以及她和曹植若即若離的關(guān)系。畫面上身穿紅色長衣,坐在洛水邊上的曹植,身后有三名侍者手持宮扇,二名侍者手捧詩書。
曹植面對日益思念的洛神,流露出非常愛慕的神情。洛神“奇服曠世,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梳著高高的云髻,手持麈尾,以依戀之情望著曹植,他們好似在互相交談。
《洛神賦圖》中顧愷之巧妙地把詩人的幻想在造型藝術(shù)上加以形象化。例如;洛神曾多次出現(xiàn)在水面上,手持麈尾,衣帶飄飄,動態(tài)委婉從容。她似來又去,含情脈脈,表現(xiàn)出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惆悵的情境。曹植頭戴梁冠,身穿寬衣大袖,在打著華蓋的隨從者的簇擁下,有著貴族詩人的優(yōu)雅風度。
最終不奈纏綿悱惻的洛神,駕著六龍云車,在云端中漸去,留下此情難盡的曹植在岸邊,終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離去。
畫面采取分段連續(xù)形式,概括描繪了幾個重點。通過對洛神神情、動作的描繪,傳達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無限惆悵情意。直接表現(xiàn)在禮教束縛與封建勢力壓迫之下,男女愛情受到壓抑和苦悶的主題。畫面色彩很柔和,加上畫家對周圍環(huán)境生動的描繪,突出了畫面的詩意氣氛。
作者介紹:
顧愷之是東晉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博學有才氣,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于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以及提出的“六法”。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
人物介紹
顧愷之(約344—406)東晉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曾為醒溫及殷仲堪參軍,義熙(105—418)初任通直散騎常侍。劉裕北伐南燕,愷之為作《祭牙(旗)文》。多才藝,工詩賦、書法,尤精繪畫,嘗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獸、山水等。畫人注重點睛,自云傳神寫照,正在阿堵(即這個,指眼珠)中。嘗為裴楷畫像,頰上添三毛,而益覺有神。在建康瓦棺寺繪<維摩詰像>壁畫,光彩耀目,轟動一時。后人論述他作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把他和師法他的地朝宋際探微并稱顧陸,號為密體,以區(qū)別于南朝梁張僧繇、唐吳道子的疏體。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畫云臺山記》,其中遷想妙得、以形寫
神等論點,對中國畫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存世的《圖》傳是早期的摹本,內(nèi)容繪寫西晉張華所撰約束宮廷嬪妃的教誡。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被英軍從清宮劫去,現(xiàn)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所傳顧的另一作品《圖》,乃宋人所作。
他曾被當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癡絕”。顧愷之的繪畫在當時享有極高的聲譽。謝安曾驚嘆他的藝術(shù)是“蒼生以來未之有也!”他封了一櫥自己的作品存在桓玄處,竟被桓玄從櫥后全部竊去,以致引起他的驚喜:“妙畫通靈,變化而去,亦猶人之登仙!彼鵀槟暇┩吖姿吕L壁畫募得巨款的故事,可見他的繪畫之吸引力,修建瓦棺寺時他認捐了百萬錢,就在廟里用一個月的時間閉戶畫了一幅維摩詰,畫完之后,要點眸子,乃提出要求:第一天來看的人要施舍十萬,第二天來看的人施舍五萬,第三天的隨意。據(jù)說開門的一刻,那維摩詰像竟“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萬錢。顧愷之的作品,據(jù)唐宋人的記載,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畫有一些佛教的圖像,這是當時流行的一部分題材。另外還有飛禽走獸,這種題材和漢代的繪畫有聯(lián)系。他也畫了一些神仙的圖像,因為那也是當時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畫了不少名士們的肖像。
顧愷之曾任參軍、散騎常侍等職。出身士族,多才藝,工詩詞文賦,尤精繪畫。擅肖像、歷史人物、道釋、禽獸、山水等題材。畫人物主張傳神,重視點睛,認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繪生理細節(jié),表現(xiàn)人物神情,畫裴楷像,頰上添三毫,頓覺神采煥發(fā)。善于利用環(huán)境描繪來表現(xiàn)人物的志趣風度。畫謝鯤像于巖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畫人物衣紋用高古游絲描,線條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暢。顧愷之的作品無真跡傳世。流傳至今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均為唐宋摹本。顧愷之在繪畫理論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晉勝流畫贊》、《論畫》、《畫云臺山記》3篇畫論。提出了傳神論、以形守神、遷想妙得等觀點,主張繪畫要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和性格特征,重視對所繪對象的體驗、觀察,通過形象思維即遷想妙得,來把握對象的內(nèi)在本質(zhì),在形似的基礎(chǔ)上進而表現(xiàn)人物的情態(tài)神思,即以形寫神。
主要作品
顧愷之著作有<啟蒙記>3卷,文集20卷,皆已失傳。其畫論由于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記錄而保存了3篇,即《魏晉勝流畫贊》、《論畫》、《畫云臺山記》。其中心組成部分有:傳神論、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等!皞魃瘛奔粗匾暰駹顟B(tài)的表達。他認為“手揮五弦”盡管是很細致和難于掌握,但比之“目送飛鴻”的精神狀態(tài)和內(nèi)心活動的表達卻要容易。在畫論中明確提出“以形寫神”的概念,其目的是達到形神兼?zhèn)!斑w想”是畫家觀察對象體驗生活中的揣摩、體會,以至構(gòu)思,即想象思維的過程!懊畹谩本褪乔擅畹匕盐諏ο髢(nèi)在的本質(zhì)!斑w想妙得”要做到主客觀的統(tǒng)一和作者與表現(xiàn)對象及讀者相互間思想的交融。這些論點實為謝赫六法論的先驅(qū)。對后來的中國畫創(chuàng)作和繪畫美學思想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
繪畫作品
畫跡甚多,有《司馬宣王像》、《謝安像》、《劉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咸像》《晉帝相列像》、《司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陽王美人圖》、《蕩舟圖》、《虎豹雜鷙鳥圖》、《鳧雁水鳥圖》、《廬山會圖》、《水府圖》、《行三龍圖》、《夏禹治水圖》等。
顧愷之作品真跡沒有保存下來。相傳為顧愷之作品的摹本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杜敷饒D》,絹本,淡設(shè)色,現(xiàn)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多數(shù)人認為是唐代摹本。內(nèi)容系據(jù)西晉張華《女史箴》一文而作,原分12段,每段題有箴文,現(xiàn)存9段,自“玄熊攀檻”開始,到“女史司箴敢告庶姬”結(jié)束,是了解顧愷之繪畫風格比較可靠的實物依據(jù)。另外故宮博物院尚藏有宋人摹本一卷,藝術(shù)水平不如前者,但多出樊姬、衛(wèi)女2段,也有研究價值。《洛神賦圖》,絹本,淡設(shè)色,今存宋摹本5種,分藏于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及美國弗里爾美術(shù)館等處。內(nèi)容根據(jù)三國時曹植<洛神賦>一文而作。此卷母本的時代,有的認為要早于顧愷之,或與東晉明帝司馬紹所作《洛神賦圖》有關(guān)。畫卷以豐富的山水景物作為背景,展現(xiàn)出人物的各種情節(jié),人物刻畫,意志生動。構(gòu)思布局尤為奇特,洛神和曹植在一個完整的畫面里多次出現(xiàn),組成有首有尾的情節(jié)發(fā)展進程,畫面和諧統(tǒng)一,絲毫看不出連環(huán)畫式的分段描寫的跡象。圖中的山水部分,對了解東晉山水畫的特點,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列女仁智圖》,絹本,亦為故宮博物院所藏。內(nèi)容系描繪《古列女傳》卷三《仁智傳》部分。今傳本只有10段,大約系南宋人所摹。此卷線條剛勁,似與文獻所載顧愷之畫“如春蠶吐絲”不合。
【洛神賦圖的作者介紹】相關(guān)文章:
洛神賦圖賞析12-14
春景圖作文02-19
《奔馬圖》作文05-26
桃酥的做法步驟圖02-09
瑞雪圖教學設(shè)計05-05
老婆餅的做法步驟圖07-17
曲奇的做法步驟及配圖07-05
熱狗面包的做法步驟圖02-14
鳳梨酥的做法步驟圖03-10